天净沙秋思微课讲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通用10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天净沙·秋思》是属于苏教版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里面的内容,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是收获巨大!教育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
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三、说教法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
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四、说学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两者同源异流,所以不难学,要树立信心。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1)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诉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2)要自己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经典》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文解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 昏的景象,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原文风格:这首诗风格朴素自然, 语言简练明快,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深深思念之情。
作者马致远简介 作品主题思想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作品艺术特色
适当使用多媒体素材:在PPT课件中适当使用多媒体素材,如 图片、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及时更新: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需要及时更新PPT课件内容,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 课件中的重点与难点 课件的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对课件的反馈与建议
未来PPT课件发展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技术应用在PPT课件中 的前景
PPT课件制作技能的提升 与学习
跨学科PPT课件的融合与 发展
诗人背景:马致 远,元代著名诗 人
创作时间:约在 元代至元五年 (约1335年)
创作地点:元代 河北省邯郸市
创作背景:诗人漂 泊异乡,感叹时光 流逝,思念故乡和 亲人
枯藤老树昏鸦的意 境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 境
古道西风瘦马的意 境
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的意境
冷色调为主,营造萧瑟、凄凉 的氛围
运用对比色,突出画面的层次 感
色彩饱和度适中,避免过于刺 眼或沉闷
色彩搭配与主题相呼应,增强 视觉效果
字体类型:选择清晰易读的字体,如微软雅黑或宋体 字体大小: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展示需求调整字体大小 字体颜色:选择与背景色对比度较高的颜色,以提高可读性 字体风格:根据内容风格选择相应的字体风格,如正式、清新、可爱等
《天净沙-秋思》微课课件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 苍老干枯的藤。黄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 己的窝巢。
•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 之感。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我”的境况) 对比 (别人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
孤苦寂寞的心情。
侧面描写
•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可以加 入合理的想象)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 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 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抒情
•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 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 在荒远的他乡。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Thank you for
《天净沙-秋思》微课课件.ppt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 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 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
•“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天净沙·秋思》篇1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天净沙 秋思》试讲稿 试讲教案
《天净沙·秋思》试讲稿试讲教案(一)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小组讨论,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凄苦哀凉的意境,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继而引出题目《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1.了解元曲题材和作者生平,教师借助多媒体适当补充。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赏析诗句,体会情感1.提问: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要求:学生再读内容,思考回答。
明确: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3.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4.提问:最后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相关背景和注释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1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
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
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合集9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合集9篇)作为人民老师,我们必需不遗余力地撰写讲义,讲义能帮忙同学理解和把握系统学问。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打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学语文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重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痛。
引导同学鉴赏这篇佳作,对同学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忙。
二、说学情同学的已有的学问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启程点。
我所面对的七班级的同学正处于进展独立思维的紧要阶段,他们的自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爱被动地接受学问,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领,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简单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把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订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本领方面,同学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育制造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学能形成酷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天净沙·秋思》_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天净沙秋思》课件(微课版)
品读赏析
• 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 样的氛围?
•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质疑时间
“断肠人”是谁?是不是马致远,是 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
前半生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 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 志未酬。
把握情感
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 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 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 安定生活的向往。
“一曲《秋思》,心中隐 隐作痛,悲泪欲出。”
元曲的压轴之作
千古绝句 秋思之祖 纯属天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解题
天净沙 :曲牌名 秋 思 :题 目
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 顿,读出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以说是一切游子。表达的也是一种普
遍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 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 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 “曲状元”。
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马致远、关汉卿、 白朴、郑光祖。
元朝: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 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 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 员。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天净沙》讲课稿(沐风教育)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其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课堂开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试讲者。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
二、引入乡愁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描写乡愁的名诗名句呢?对,有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大家最最熟悉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而今天,我们来探寻元代人马致远的踪迹,看他是如何描写乡愁的。
现在,我们来继续学习马致远的经典曲作——《天净沙•秋思》(板书)。
三、回顾: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先来看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大都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为“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穷困窘潦,生活漂泊无定。
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名曲《天净沙•秋思》。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在这篇文章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关于元曲大家了解多少呢?“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剧曲(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的代表作。
杂剧便于舞台演出散曲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宫调:是为了使诗词便于歌唱而采用的一种音乐形式,最基本的有宫商角徵羽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体制短小四、课堂互动。
好的,关于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回顾到这里。
1.翻译诗文现在请大家再熟读诗文,并试着翻译诗文。
待会请代表发言。
好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西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2.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对,前四句。
但是,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写景非常独特,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首先来发现列锦,看看它在哪里。
首先来读一读这首小令。
《天净沙·秋》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读了这首小令后,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感吗?
通过“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漂泊的无奈和思乡的愁苦。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列一列意象。
同学们有发现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吗?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
找到后,我们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意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对了,还有夕阳。
同学们都找对了吗?
找到意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意象的组合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老师来变个小魔术,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哦~对了,同学们都发现,画线的词语都是名词,名词在诗词当中都是意象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实际上是多个意象相连缀。
这种手法就是“列锦”手法
那么,“列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列锦”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列锦的概念。
同学们可以暂停视频,来读一读它的概念。
我们特别要注意里面的关键字词:
一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二是“生动可感的图像”
三是“气氛”还有“意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列锦”实际上就是意象组合呈现的一种方式。
那么,是不是只有这首小令才有“列锦”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例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们来找一找这些诗句里是不是有名词意向的并列。
我们来看第一句诗,这是六个名词并列,
我们再看第二句诗,这是几个呢?
对了,是四个名词并列,也可以把“尘与土”、“云和月”拆分开,
那就是六个名词并列。
那第四句呢?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是三个,大家都做对了吗?
这些名词并列,分别表现了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名词并别表现氛围的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列锦”
下面,我们来理解“列锦”,来分析一下“列锦”的作用。
怎么分析呢?
我们就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例来分析。
首先,我们还是画出来它里面的意象
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跟着我一起思考。
我们来看一下后半句,它只有7个字,却写了3个意象。
可以看出它的语言是怎样的呢?
对了,是非常的简洁、精炼的。
我们再看,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并没有把它直接说出来,
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
非常的含蓄,含义也是非常的深刻。
这样,我们就分析出了“列锦”的两个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学以致用,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
我们先暂停视频,来读一读《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列出了哪些意向呢?
我们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做过,同学们再把它划出来。
二、为什么是列锦手法呢?
因为,它是名词组合起来的,没有用其他词进行连缀
三、那么,组合之后,有怎样的氛围呢?
我们首先来看,枯藤、老树、昏鸦,
一枯、一老、一昏,这是衰老的景象
我们来看第三句,
在古道之上,一匹瘦马在瑟瑟秋风之中,可以看出是萧瑟之景,
而中间一句——小桥、流水、人家,
则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秀美。
最后,从“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体会到这首小令的情感是
思乡的愁苦和漂泊的无奈
那么,这些意向是如何来表现这种情感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衰老和萧瑟,一定是烘托出了这种情感
而秀美,和这种愁苦和无奈正好是相反的,
所以,它是反衬的手法
关于“列锦”这种手法,到这里我们已经学完了
我们平时要注意识别并且赏析
识别呢,主要是记准它的概念
而赏析,主要是指出它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同学们需要熟记。
最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来解读一下,与这首《天净沙·秋思》很相近的一首元曲小令。
那就是,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其中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
此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