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何异同?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些影响还波及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
其中,日本和中国在当时的艺术领域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也使得两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哪些异同之处。
1. 艺术形态在艺术形态上,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集中表现在书法、绘画、陶瓷和造型艺术中。
书法和绘画主要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追求,注重传达情感和内涵。
而陶瓷和造型艺术则侧重于实用性,注重形式和材料的创新。
相反,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主要表现在浮世绘、茶道、陶瓷和花道等领域中。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浮世绘成为了当时的一大亮点,强调用鲜艳的色彩和平面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对社会、自然和美的追求。
而茶道、陶瓷和花道则强调在生活中寻求平静和美的乐趣,注重形式和工艺的精细和简朴。
2. 艺术思想在艺术思想上,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家们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传统文化和美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艺术家们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强调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崇拜。
相比之下,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强调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艺术作品。
3. 艺术特点在艺术特点上,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更加注重精细和传统工艺的发展。
艺术家们注重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材料的选择、处理到最后的制作过程,都非常严谨和精细。
同时,艺术家们也注重抓住时代特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而日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更加注重取材和构图的创新,强调形式的表现和创意的高度。
艺术家们常常从更加亲近的生活和社会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形成了轻松、活泼、自由的艺术风格。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进行异同辨析。
将比较古代艺术发展在中西方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中世纪艺术在两个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重点分析文艺复兴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将比较现代及当代艺术在中西方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
分析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比辨,将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进行总结,并尝试从中得出结论。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异同之处,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比较、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全球化、结论。
1. 引言1.1 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概述中西方艺术发展异同辨析一直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中西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各自拥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古希腊罗马艺术注重表现肉体之美和神话题材,而中国古代艺术更加注重象征性与精神性的表达。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宗教艺术占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艺术表现则更多体现出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艺术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中国艺术则更多沿袭传统风格。
现代及当代艺术领域,中西方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形式和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当代全球化对中西方艺术的影响愈加显著,艺术家们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异同,推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新。
2. 正文2.1 古代艺术发展比较在古代,中西方的艺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古代中国,艺术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领域。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精神上的超凡境界。
而古代西方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史诗、雕塑和建筑,讲究神话、历史和人物的塑造。
对比十六世纪的东西方艺术文化差异
对比十六世纪的东西方艺术文化差异胡亦知从古至今,艺术家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在世界里,或是音乐或是绘画或是雕塑,总有一种形式为人流传。
中国以写意为主,而欧洲为首的艺术则是以写实为主的。
这二者之间形成此等反差的原因也正是达芬奇和朱耷二人在艺术形式上的巨大差别。
欧洲的艺术最早源自于希腊,无论是强大的罗马帝国还是意大利还是再后来的文艺复兴,欧洲的艺术灵感基本都来自于希腊完美的雕塑。
欧洲的雕塑是精确细腻的,有考据证明,希腊由于地处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一年四季几乎都是一样的温暖,因此那里的人们基本都不穿衣服,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艺术家们每天都能看到健美的身体和丰盈的体态,见多了,也就能观察了,能观察了也就细腻地描绘了。
有论点说在希腊,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广袤无垠的草原,也没有奔腾不息的大江和一望无际的森林,那里的风景总是刚刚好的大小。
达芬奇正是出生在这个艺术之国。
十六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年方十九的朱耷心情极度抑郁悲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开始了他一生的造业。
朱耷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八大山人,但是这个名字事实上启用得很晚,约在其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启用。
他出家在洪崖寺的时候开始学画,但其实只是临摹他所看到的东西,花鸟、树草、风景等等。
或许是因为在寺院这样一个清静的环境中,并且注重人心的修养和教化,使得人在接触自然和其他东西的时候更偏向于感知,而不是看见。
当然,看见也是感知的一部分,但在这里说的感知并不是五官的感知,而是一种意向的、超越五官感觉的感知,有点像萨特在《存在与感知》书中所述的感知。
因为这样的环境,使人可以安静地、深入地去感受来自自然和人的能量,也使得朱耷在绘画上的风格和同时期的其他画家出现了迥然的不同。
就风格来说,达芬奇和朱耷都在各自领域属于颠覆的,而且把两人的绘画对比起来看,也能最明显地表现了东方和西方在艺术上的思维相差甚远。
一个是写实,把一切物体都以最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是写意,寥寥数笔将物体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文艺复兴前时期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
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李大钊作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不仅在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以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缜密地评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及其相互的关系,为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路径作出了系统深刻的反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树一家之言。
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李大钊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观。
一、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1、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孕育、生长、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传统文化得以存在自有其理由和依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李大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西洋文明兴起之前,“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及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于人类甚大“。
在概括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经济思想的特点时,他指出:“东方人的经济思想,于欲望既须加以严正的择别,于一定的限度认为必要的欲望,可以使之满足,此外则必须加以节制,而于满足欲望的手段,亦守正当的轨范“,不难看出,李大钊对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同。
2、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新文化运动开展后,在进步分子群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反思和重新评估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李大钊作为思想界进步分子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思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不合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虽然有“繁缛彪炳,美矣备矣”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保守的,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这是因为“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
世界历史文艺复兴的欧洲与中国的文化繁荣
世界历史文艺复兴的欧洲与中国的文化繁荣文艺复兴是指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运动,它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达到巅峰,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相对比,中国在同一时期却没有经历类似的文化繁荣。
本文将探讨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差异及其原因。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并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传播。
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学者和科学家追求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
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以及对自然和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一时期欧洲诞生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作家和发明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和哥白尼等。
与之相比,中国在同一时期没有经历类似的文化繁荣。
虽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但其文化并没有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迸发出创造力。
在明代,尽管有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如郭守敬的星历仪和土木堡的建设,但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文化在建构方面并没有出现根本的改变。
与欧洲一样,中国也有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如宋代的书院制度和四书五经的传习等,但这并没有促成一场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和艺术的革新。
造成欧洲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欧洲的学者开始怀疑传统权威,并追求个人的才能和独立思考。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注重集体和家庭责任,个人的成就和独立思考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此外,欧洲与中国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文化发展。
欧洲的君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衰落,为自由思想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在明代时期的封建制度仍然十分严格,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的控制较为严格,这也限制了思想上的自由和文化的创新。
最后,欧洲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中国在同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结构和对手工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滞后。
论文艺复兴时期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之对比及其启示
论文艺复兴时期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之对比及其启示作者:王璞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7期【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对各自音乐发展状况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造成中西音乐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的结论,以期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地,因而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音乐。
【关键词】中西音乐;差异;对比;文艺复兴人类文明源远流长,而音乐始终贯穿着文明文化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音乐也就分出了很多不同的体系。
音乐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而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起源于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
“中西音乐关系”问题,是近年来音乐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让时光倒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很想知道,中国和欧洲各自在发生些什么,所发生的这些对音乐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通过分析完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一、中西历史背景对比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城市中手工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贸易日趋发达。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们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文化的斗争。
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300-1600年),中国正处在明朝。
元末,朱元璋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北伐讨元,重新建立起汉人当权的朝代——明朝。
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朱元璋高度集权,而明朝的统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但机制臃肿,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也越来越受到压抑。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中国绘画的比较
作品欣赏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 达 ·芬奇画 壁画484 × 880厘米 1495 - 1497年 米兰圣玛利亚· 格拉契修道院藏
作品欣赏
77 《 53 蒙 厘娜 米丽 莎 15 》 03 意 大 15 利 05 年达 巴 黎芬 卢奇 浮画 尔 宫木 博板 物油 馆画 藏 ·
×
-
自画像
作品欣赏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壁画(36.54×13.14米) 约480平方米 1508.5-1512.10 梵蒂风西斯廷教堂藏
作品欣赏
最初,米开朗琪罗对这一壁画的设计是比 较简单的,只是在屋顶四周画些基督教的先知 和圣徒,中央则以图案作装饰。后来经过反复 考虑。才决定以这一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 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 两个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 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 督教的“创世纪”,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 事。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 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 世界是在六天完成的;第一天是分开宇宙中的 光暗;第二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 第三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四天创造了 日、月和星辰;第五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六 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琪罗 创作的天顶画则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 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 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 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 《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 乐园》、《挪 亚献祭》、《洪水》、《挪亚 醉酒》等九。
《椅中圣母》 拉斐尔(意大利) 木板油画 直径71厘米 1515年作 佛罗伦萨比蒂美术馆藏
作品欣赏
拉斐尔(1483-1520)和达·芬奇、米开 朗琪罗一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盛期意大利的 艺术巨匠,人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他比达·芬奇小30岁,比米开朗琪罗年轻8岁。 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7岁,但他善于吸收包 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在内的艺术前辈之 长,融汇贯通,创造了被后来的古典主义者 尊奉为典范欣赏的《椅中圣母》外,还有 《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椅中圣母》是拉斐尔一系列圣母像中最 精致的一幅作品。在这一作品中,一位善良、 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 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 盖上,静静地用脸颊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 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据说这一画中的圣母 的形象,是拉斐尔根据自己的恋人弗尔娜丝 创作的。拉斐尔通过对恋人的描绘,创造了 理想美的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 红与蓝两大鲜明的色块之间,恰好是小耶稣 的位置所在。小耶稣的衣服是黄色的,
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文艺复兴与现代艺术的比较
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文艺复兴与现代艺术的比较文艺复兴与现代艺术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观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表现形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注重绘画的逼真效果,追求形象的真实与精确。
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构图大多是对现实的临摹和描绘,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的运用。
同时,在雕塑领域,文艺复兴艺术家强调人体比例的恢弘和对细节的刻画。
而现代艺术则更加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倡导一种更自由、更抽象的创作方式。
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夸张的形象、非常规的构图和大胆的色彩运用,以表达艺术家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立见解。
二、主题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它们使人们回忆起古典时代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传统。
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与宗教主题相关,展现着虔诚和宗教信仰,强调信仰对灵魂的拯救。
相比之下,现代艺术中的主题十分广泛,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性、思想和情感等更现实的议题。
现代艺术作品往往引发观众的思辨和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和艺术形式的质疑。
三、艺术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被视为一种手工艺术,艺术家通常是在某一领域内成为专家。
他们将自己看作是一种手艺人,追求技巧的完美和传统的继承。
艺术创作被视为一种高贵的职业,并受到统治阶级的庇护和赏识。
而现代艺术则更加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独特性。
艺术家不再受制于传统和规范,他们追求自由和创新,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和艺术边界。
现代艺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将艺术视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手段。
总结而言,文艺复兴与现代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文艺复兴追求形象的逼真与精确,主题多以宗教与神话为主,注重传统与技巧的继承;而现代艺术更加抽象和自由,作品中的形象和构图更加夸张和非常规,主题内容更加广泛,艺术家更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观念的表达。
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对比
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对比艺术文化是人类普世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
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不仅是各自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的影响,更因文化交流和融合而呈现多样化。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意象的异同对比。
一、意象背景与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
东方文化历史文化悠久,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倡导中庸之道。
在艺术表现上,中华艺术一般追求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以及碧水、胡枝子、葫芦等意象化万物为生动形象。
在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深远,非常注重“无”和“空”的表现,注重捕捉事物的瞬间,比如日式画之“写意花鸟”,注重“一笔一画,一气呵成”却又不落俗套,且有其浓郁的文化内涵。
而印度艺术则主要表现宗教和哲学思想,比如“吠陀文艺术”注重艺术与宗教的统一,感人肺腑的表达,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创造性、自由、开放,也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古希腊文化中,蕴含的是勇气、理性、和谐、自由等意象。
在艺术表现中,希腊的雕塑艺术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自由女神像”,她手捧长剑,脚踩船桨,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自由、和平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为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成为一种精神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
二、意象表现与风格特点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与风格特点有很大的差异,这点在艺术品的形态和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1.绘画艺术的比较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代表之一,传统的中国画以笔墨为主,尤以水墨为精,讲究线条的变化,借助"笔意"或"墨韵"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主题。
在艺术表现中,中国画大量利用了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字意与画心相通,富有诗意,常常表现出文人气质和清新的自然美。
16世纪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概述
16世纪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概述16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艺术领域也不例外。
在这个时期,西方艺术通过吸收东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以下将为您概述16世纪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发展。
1.文艺复兴艺术16世纪初期,文艺复兴艺术在意大利开始兴起,并在欧洲其他地区迅速传播。
文艺复兴注重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回归和研究,艺术家们倡导人文主义思潮,追求人类的完美和自由发展。
这种艺术风格注重人的形象和解剖结构的真实表现,追求精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的再现。
杰出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
2.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文艺复兴艺术风格在16世纪中期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
在法国,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成为艺术的赞助者,大量的艺术家在法国工作,绘制了许多庄严、优雅和真实的作品。
西班牙则以其宗教热情和丰富的政治历史为背景,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现了较为浓郁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3.马尼里斯蒂克风格马尼里斯蒂克艺术是16世纪的一个艺术风格,注重精确写实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
这种风格在佛罗伦萨和罗马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马尼里斯蒂克艺术家通过强调透视和绘画技巧,使作品更具现实感和质感。
这个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包括多梅尼科和卡拉瓦乔。
4.巴洛克艺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迅速兴起。
巴洛克艺术特点是运用动感和戏剧性效果,注重表达情感和情绪。
巴洛克艺术家以其丰富的装饰和细节、壮观的场景和舞台效果而闻名。
这个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包括伯努尼和卡拉瓦乔。
5.宗教艺术16世纪是一个宗教改革的时期,这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艺术仍然是主要的题材之一,但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的思想和世俗的主题。
同时,宗教艺术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受到教会规范束缚的朴素绘画转变为拥有更多装饰和精细绘画技巧的作品。
6.科学和地理探险的影响16世纪是科学和地理探险的黄金时代,这些进展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对比
the ceiling of the Sistine Chapel
Creation of Adam
III The arts in Ming Dynasty
Bada Shanren (1626— 1705) was a Chinese painter of shuimohua and a calligrapher. He was of noble lineage, being a descendant of the Ming dynasty prince Zhu Quan. Art historians have named him as a leading painter of the period.
只拂一牡 缘曙寸丹 难起光庭 放来阴院 惜人万又 花不两春 心解金深 ,,, .
IV Conclusion
Freehand
Realistically
The End
The Art Comparison
——Renaissance & Ming Dynasty
Introduction of topic
Renaissance Arts
The arts in Ming Dynasty Conclusion
I Introduction of topic
早 期 岩 画
II Renaissance Arts
Sistine Madonna
Raphael (1483-1520)
• Raphael was an Italian painter of the High Renaissance, celebrated for the perfection and grace, the exquisite harmony and balance of his paintings and drawings.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与中国古代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及其比较
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无法逾越的历史画绘画题材的选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状况。
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取向创作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欧洲文艺复兴是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注重人在现实中的个性解放。
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大胆融入自己的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意大利的历史画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历史的问题,描绘历史上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其主要特点是叙述性和真实性。
著名艺术家阿尔贝蒂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提出了“h i s t o r i a”一词,认为画家最伟大的作品就是“h i s t o r i a”。
这个特殊术语具有特殊性和不可译性,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学者将这个特殊术语理解为历史画。
二、中国古代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元人汤垕语:“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山水画确立于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发展臻于成熟。
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设色为主,描绘风景山川,以人物点缀其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江帆楼阁图》和《春山行旅图》中进一步完善对山水的描绘,以墨笔勾线,青绿设色,偶以金碧勾填,人物隐于山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又将山水画推向另一个高峰,分别开创了南北山水画派。
南派山水画清丽婉约,浑然天成;北派山水画取景广阔,大气磅礴。
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称青绿山水的代表作,画面既有雄伟之概,又有精细巧整的刻画,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元代画家赵孟頫既擅青绿山水,又擅水墨山水,开创了元代新的画风。
之后的元四家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其作品注重抒发逸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以书入画,使山水画具有更高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明清山水画沿袭宋代院体和文人画的传统,构置平面化的水墨写意,谋求创新、抒发个性。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肖像册》,其构图和技法与传统程式化、理想化的人物画大相径庭。
从文艺复兴中论中西方差异
从文艺复兴中论中西方差异一、从文艺复兴的命名原因中解读对比西方与中国社会的思维意识“文艺复兴”这四个字的翻译会给人一种错觉,其实它的英语叫“Renaissance”,是“重生”的意思,那问题来了,没事重生干什么呢?究其原因,欧洲有一个漫长的1000年的中世纪,在这一千年里,上帝和耶稣是Big Boss ,而他们在人间的代理——教皇按照“圣经”统治着一切。
凡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遵从教廷的制度,这才导致了这1000年里科技文化都处于停顿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创新。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东罗马帝国遭到伊斯兰袭击,很多学者就带着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典籍逃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人民读完这些书后发现原来自己在一千年之前已经如此厉害,所以大家才会想“重生”,想要把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经典的东西翻出来炒一炒再火一把。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那个年代基督教还没发家,社会是民主的,人性受到绝对的尊重。
所以艺术是自由的,有创造力的。
“文艺复兴并不是专门针对于文艺方面的,它更像是人类的一个思想觉醒和复苏,只不过我们看到比较多的都是文艺界的作品(油画,雕塑,诗歌之类),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文会把它翻译成为“文艺复兴”的原因吧。
文艺复兴的产生的当然也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密不可分。
他们通过手工业,贸易还有金融业迅速发家,有了钱后就不再听命于教皇,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金融业发家的美第奇家族。
这帮土豪们开始赞助艺术,有的是为了洗白自己的家底,有些是为了死后能荣登天国。
不管是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有了来自民间的聪明有品味的业主,可以为他们提供古代典籍学习,可以供养他们,必要时还会保护他们。
在这么个大环境下,艺术家们的脑洞越开越大,文艺复兴开始轰轰烈烈得上演了。
这股重生的思潮起源于佛罗伦萨,后来慢慢转移到了罗马和威尼斯。
“启蒙”说到底就是让普通人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力和义务,让普通人拥有追求管理国家和积极改造社会的意识。
而中国人普遍认为管理国家就应该是领导干部的事,和普通人基本不发生关系。
欧洲文艺复兴南北方美术的差异及原因
欧洲文艺复兴南北方美术的差异及原因当时间的脚步进入中世纪,西方人终于开始被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灵”所禁锢,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所在,成为上帝的“神学奴仆”。
在此期间,艺术家不能表现自我,完全服从于上帝。
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行为最终走上了衰亡。
“文艺复兴” 原意为“古代文化的复兴”或译为“古典风格的再生”。
意大利艺术家瓦萨里的《绘画、雕塑、建筑名人传》中,最先使用这一词语来概括那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
一、尼德兰绘画特点继意大利之后,尼德兰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的曙光,成为第二个全面进入文艺复兴的地区尼德兰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性质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属于同一范畴。
1. 凡•埃克兄弟的细腻画风尼德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于现实生活的变现,充分反映了当时城市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因此,他们特别强调了绘画作品题材的世俗性;同时,由于这种绘画史从中世纪哥特式祭坛画和拜占庭的小型细密画演变而来的,因而它便显出前列的装饰趣味,画家们又非常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因此,整体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相对比较呆板且不够生动。
2•作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最早的奠基人,凡•艾克兄弟无疑是我们首先要介绍的。
胡柏特•凡•艾克是哥哥,他应该称得上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最早的奠基人。
扬•凡•艾克是弟弟。
他可以称得上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最早的奠基人。
他们兄弟俩的《根特祭坛画》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是他们最著名的代表作。
作品虽然取材于圣经中的宗教故事,但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却具有人世间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内层中央部分的主体画面——《羔羊的礼赞》,更是充满了人世间的欢乐;那些生动的天使形态完全没有一点神的韵味,完全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这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带有人文主义世俗倾向性的意义,给处以中世纪哥特式艺术氛围中的尼德兰画坛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此外扬•凡•艾克还画了许多肖像作品如《阿尔诺芬尼夫妇》、《提摩大•李尔肖》、《包红头巾的男子》等。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文化有何不同?1.文艺复兴文化起源文艺复兴文化源自意大利,而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自14世纪开始出现,并在15至16世纪达到巅峰。
它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而在中国,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古风复兴”运动。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也在现代中国产生了影响。
2.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主题主要是思想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主题则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从古代中国的典籍文化到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始终是一种为传统文化“活化”而斗争的文化运动。
3.文艺复兴文化的艺术形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方面。
而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方面。
另外,在现代中国,文艺复兴文化更倾向于以现代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精神。
例如,通过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4.文艺复兴文化的社会影响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思想和文化的颠覆,它的影响普及到了西欧各国,为欧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则在当今中国产生了主流文化上的影响。
它提高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启示了更多人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度。
在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文艺复兴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接的重要通道。
5.文艺复兴文化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化而言,它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现代艺术形式的熟练掌握、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大势的把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文化将会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形式,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文化精神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
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特点的比较分析
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特点的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在欧洲大陆上持续了约三个世纪,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末。
在同一时期内,各国文艺复兴时期呈现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进行比较分析。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主义的鼎盛时期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起点,它在15世纪到16世纪之间,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里得到了远大的成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学主义思潮的迅猛发展。
美学主义最初源于陶拉斯多·德·莫里亚在约1460年出版的《离别的乐园》,它主张将艺术的真实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并以艺术家个体的美学追求为最高目标。
如巴勃罗·皮科的肖像画、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等都是典型的美学主义作品。
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长篇叙事诗(如《罗兰之歌》、《奥兰多传说》等),也以讲述英雄故事和骑士精神为主题。
二、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黄金时代荷兰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出现在16世纪中叶,并持续到17世纪末。
相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荷兰文艺复兴时期更加注重社会与现实的反映。
绘画方面,荷兰画家侧重描绘寻常生活、风景、生动场景等,同时也刻画出了荷兰人的具体形象,如弗朗斯·哈尔斯、维米尔等画家的作品,成为了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此外,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学和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诸如伦理学家爱德华多·克鲁伊格尔、宗教画家耶姆·勒内、哲学家埃拉斯莫斯·鲁特等人的思想,都对荷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辉煌时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戏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繁荣,像莎士比亚等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家相继涌现。
这些戏剧以人性为取材,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作为世界文學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被誉为经典,并且深刻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失范等现实问题。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绘画的差异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绘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是如此。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绘画艺术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受到的文化影响不同,以致于创作方法不同,选取的题材也不一样。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在古典文学的影响下进行艺术、文学等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这个时期主张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能在绘画上直观看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动作有表现出人自由的情感,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的人物脸上淡淡的微笑流露的神秘、《最后的晚餐》中人物的动作流露的慌张都表现了人性的某一面。
同时这个时期的艺术都遵循着古典主义法则进行创作,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画面构图讲究对称。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他严格地遵循了讲究对称法则的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画面布局自有一套严格标准,耶稣被安排在画面中间,耶稣的门徒分别被均匀地安排在两侧,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对称、均衡,非常协调。
不仅如此,达·芬奇的画作还运用了解刨学和透视学,所以他的作品中的阴影、人物表情、人体的比例、结构和动势都描绘地十分好,做到了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这个时期西方的人物画也是大多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处于明朝,明朝前期绘画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意志的影响,统治者重视的是绘画的社会功能,想借此达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加强封建思想统治的目的,绘画只是他们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的工具。
统治者让宫廷画师画了许多与皇帝相关的故事,想通过画作来教化社会, 宣传要维护统治的思想。
这个时期的皇家画师的传统人物画在绘画技法上继承了前朝,水平高超,线条细致,立体感强,在人物叙事和历史题材方面有着很高成就。
但受益于统治者也局限于统治者,皇家的绘画范围就只在宫廷人物肖像、明君良将贤臣历史画和有关信仰的绘画这三者之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
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西方很多的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手法描绘基督形象,但在达·芬奇的笔下却把基督的形象描绘成为普通的世俗外表。
画面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面部表情来凸显出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门徒们表现的心情有的非常愤怒、有的忐忑不安、有的内心充满疑虑、有的表现的极其无辜,门徒们的心情和基督表现出的平静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基督的头部后面展现的是窗外的恬静景象,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被进一步推后。
表现出惟妙惟肖的空间透视技法。
中国明代绘画艺术中呈现出前、中、后三期不同特色:前期是以师承南宋“院体”为主的浙派山水,代表人物戴进、吴伟。
中期风格呈现多样化,既有师承“院体”,又有青绿山水的影响,代表人物为“吴派”“吴门四家”也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派”起于沈,实际的领袖是文徵明,文徵明是位集中国诗、书、画、印的大乘者。
后期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师承古人,代表人物董其昌。
中国在明代时期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严厉管辖,绘画基本属于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
受到西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绘画艺术家会把他们的思想隐匿于绘画作品之中,来抒发他们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和意见。
文徵明的代表作《真赏斋图》描绘的是好友华夏在太湖边上建的真赏斋的实景。
真赏斋隐于苍劲的古松、高梧、嫩竹之中,房屋的造型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透视关系在画面中有所呈现。
屋内的人似是在促膝谈心,似是在展卷教授,似是在彼此意会,带给欣赏者广袤的想象空间。
此图表现出一幅像陶渊明诗一般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上文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和同一时期中国明代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进行了简单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中西艺术文化间的差异性。
首先表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艺术主要是以基督教的题材来表现世俗人的丰富内心表情,中国绘画艺术则是通过客观的物象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由于欣赏着经历的不同、地域不同、原有的知识内涵不同意会的思想就有所差异。
其次是西方绘画艺术所表现的对象都是具体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具象性,中国绘画艺术中则是把具体的形象通过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加以改变而使之成为较为抽象性的描绘。
再次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主要是以人物为描绘对象。
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晨》、《暮》、《昼》、《夜》,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等都是描绘人物形象。
中国绘画在明代时多以描绘山水树等自然对象。
比如,戴进的《溪堂诗意图》,吴伟的《灞桥风雪图》,沈周的《庐山高图》,文徵明的《东园图卷》,唐寅的《春山伴侣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董其昌的《松亭秋色图》等等都是描绘山水形象的。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土壤,都是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升华。
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物绘画还是中国明代的山水绘画都是载入世界艺术史册的灿烂的文化结晶,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曹锡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1.
[2]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3]中国美术史.阮荣春.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5
[4]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辜正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张从益.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5.
[6]东方美学史(上卷).邱紫华.商务印书馆.2003
[7]东方美学史(下卷).邱紫华.商务印书馆.2003
[8]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