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词;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范仲淹》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幕遮·范仲淹》全文、词的注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让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词:分析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范仲淹》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探讨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忠诚、正直、廉洁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范仲淹》。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苏幕遮·范仲淹》的词牌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感受词的意境。

(2)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4. 讲解与欣赏:(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2)分析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范仲淹》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范仲淹》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词作,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等,加深对范仲淹词风的理解。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

1.2 讲解《苏幕遮》这首词的背景,包括词的创作年代、背景及意境。

1.3 分析《苏幕遮》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2.3 探讨词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豪放洒脱等。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师朗诵《苏幕遮》,学生跟随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幕遮》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3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师展示古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脚、对仗等。

4.2 学生尝试以《苏幕遮》为模板,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4.3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5.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范仲淹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诗词创作。

第六章:词牌知识介绍6.1 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包括格律、韵脚、节奏等。

6.2 分析《苏幕遮》词牌在宋词中的流行程度及其与其他词牌的比较。

6.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苏幕遮》,体会词牌的音乐美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探讨7.1 讲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7.2 分析《苏幕遮》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忠孝、爱国等。

7.3 学生探讨词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第八章:词人思想影响8.1 讲解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

8.2 分析《苏幕遮》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性格,如忠诚、坚定、正直等。

8.3 学生讨论如何从范仲淹的词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品德修养。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的格律、韵脚和节奏。

2. 词句解析:重点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的创作规律和技巧。

2. 词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全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苏幕遮》,体会词的韵律美。

3. 词牌特点分析: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如格律、韵脚等。

4. 词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作者的《苏幕遮》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苏幕遮》词牌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

2.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八、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范仲淹的正直忠诚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词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价值。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苏幕遮·范仲淹》,了解诗词的大意。

(2)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范仲淹的文学贡献,特别是《苏幕遮·范仲淹》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理解诗词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词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3)了解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词风的把握;(3)古典诗词的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范仲淹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初步感知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欣赏词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比较其词风特点;(2)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词风,提高欣赏能力;(3)教师总结范仲淹的词风,强调其文学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意象和词风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苏幕遮·怀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怀旧》,并做好笔记;2. 分析范仲淹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怀旧》的鉴赏文章。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起源与发展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1.3 范仲淹生平简介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2.1 词的文学特点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2.3 词的节奏与韵律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第三章:词句解析3.1 词的开头与结尾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3.3 词的抒情与议论3.4 词的修辞手法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4.1 词的意境创造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5.1 词的审美标准5.2 词的鉴赏方法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5.4 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解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苏幕遮》至关重要。

需要重点关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重点环节二: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解析:词的文学特点和词牌格律是掌握《苏幕遮》的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词的抒情性、意象美、节奏与韵律以及《苏幕遮》的词牌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人文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3)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2)如何欣赏古典诗词;(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的人格魅力;(2)简介《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典故;(3)让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范仲淹怎样的情感?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典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体会其人文精神;(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范仲淹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3)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范仲淹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范仲淹》;(2)写一篇关于范仲淹的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范仲淹”;(3)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了解范仲淹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反思(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 (风荷) 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 内容仅供参考。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拓展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3.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提供诗歌的详细解释和分析,方便教师进行教学。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的风格异同。

(2)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教师提出创作主题,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幕遮》风格的词。

(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场以“苏幕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朗诵、舞蹈、书画等。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课设计【篇一:苏幕遮教课设计】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朗读第十篇课题:《苏幕遮》教课目的: 1)、整体掌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教课要点:学会剖析本首诗词教课难点:意象的剖析课型:新讲课课时:一课时教课方法:解说法,议论法,朗读法教课过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现在社会,通信便利,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好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觉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 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边要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往返想一下,范仲淹有哪些平生事迹?(同学说)同学们说的特别好,说明老师从前讲的没有白讲。

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增补一下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接下来给同学们 1 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觉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 分钟后)好!就读到这里,下边我们一同来剖析一下这首词。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夕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不论是云、山、仍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

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解说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中间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土”。

那么这几个意象又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呢?生答(近似思乡)同学们说是思乡,必定是依据老师解说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虑一下,除了“芳草”能够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 1 分钟的时间议论一下,而后推选一个人回答。

好!就到这里,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说是“山映夕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这一句。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导学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六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身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们精心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与作者情绪的转变,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与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身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身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转变“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身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与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风荷)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苏幕遮范仲淹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范仲淹》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诗歌手法的鉴赏和分析;3. 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3. 准备相关诗词鉴赏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2)对照注释,解释诗中的难点词语;(3)小组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意境;(2)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5.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范仲淹》;(3)深入了解范仲淹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文背诵、鉴赏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全文,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2.1 生词解析戍、辽、狄、干戈等词语的解释。

2.2 诗句解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背景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诗文内涵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疆戍卒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苏幕遮》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播放《苏幕遮》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5.2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打下基础。

5.3 诗文解析5.3.1 生词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5.3.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将《苏幕遮》与其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技巧,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7.2 作业完成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所在。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苏幕遮》中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苏幕遮》的题材和背景。

Step 2:文本解析(15分钟)1. 逐句解析《苏幕遮》的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苏幕遮》的艺术特色,如意象、韵律、修辞等。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角度分析《苏幕遮》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Step 4:鉴赏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意境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苏幕遮》进行鉴赏。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2. 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苏幕遮》与范仲淹其他作品的异同,分析其创作风格。

2. 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探究《苏幕遮》在词史上的地位。

七、案例分析1. 选取《苏幕遮》中的经典词句,进行分析解读。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八、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宋代词,进行鉴赏和分享。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范仲淹的背景及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诗词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 诗词阅读:学生自读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3. 诗词解析:教师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7. 课堂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8. 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教师布置创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苏幕遮·范仲淹为主题,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教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效果,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

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

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非常高妙。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

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非常少,长夜不能入眠。

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

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然而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

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

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然而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写得似更奇警深至,然而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

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1范仲淹,字,谥号,苏州人,著有。

2、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

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

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八、布置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