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研究生导师介绍
部分供热讲师介绍

节能规划师(供热管理)、节能运营师(司炉班长)部分师资介绍1.江亿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1988年由教委派往英国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年。
2001年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建筑物理委员会委员,建设部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ASHRAE学会会员,英国CISB学报海外编委,《暖通空调》杂志编委,英国通风学报编委。
江亿教授是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
该学科旨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各种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
围绕此目标,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直接主持了上百项人工环境工程项目。
组织对住区建筑内外微气候的研究,提出预测和评价小区建筑内外热湿环境和能耗状况的方法。
主持完成十余项大型商业建筑空调设计、三十余个星级宾馆节能改造以及十余个大型城市热网工程的改造、调节与控制。
2.李先瑞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研究员。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热电专业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
曾任国家计委、节能局及国家能源投资公司的城市集中供热及热电厂可行性研究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对我国主要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房、热电厂及城市热网建设的规模、形式等进行技术及经济的评估。
1995~2001承担北京、山东、内蒙等地住宅区建设前期工作,包括供热、空调方式的预可行性研究,提出优化的适合住宅要求的,节能的,经济的,环保效益好的采暖空调系统。
在各种供热、空调等主要杂志上,如“区域供热”、“热电技术”、“制冷与空调”、“煤气与热力”等杂志及供热、空调的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上发表文章约80编。
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暖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在职博士。
曾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热工教研室负责人、热工实验室主任、暖通热工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共中央书记处)梁作勋中共中央书记处党建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孙庆聚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省部级)胡希宁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赵北海全国人大常委会司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翟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正司局级(国务院)程振华国务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曹小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於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何绍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陶韬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处长(国家发改委)屈照林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组织部部长于矅鑫国家发改委正局级巡视员牛波国家发改委资源与环境司处长徐彬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处长姜鑫民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罗云毅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所长(财政部)王保安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祝向文财政部政策条件法规司副司长伍红梅财政部办公厅处长项贤春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处长王超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副处长王淑荣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科学技术部)戴钢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万钢部长秘书马连芳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服务局局长胡晓军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胡世辉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副司长马燕合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司长田保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廖小罕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秦勇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任黄晶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日生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邹大挺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办公室主任苏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许倞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主任崔玉亭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副巡视员李有平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处长徐禄平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郑方能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张新民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张延东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处长李爱民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孙增奇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周迎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受理处处长;黎懋明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科技部副秘书长、计划发展司司长、“十二五”863计划专家。
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底层的加热效应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加热效应*陈霞1,2,魏文寿3,刘明哲1,41. 河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 石家庄 05002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3.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024.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利用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6.08.01~2007.07.31近地层80m铁塔小时温度、辐射和5min PM10、BC 浓度、散射系数等数据,结合地面常规气象数据筛选出四季沙尘过程,剔除云的影响,以每次沙尘过程的晴空为大气背景值,分析沙尘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加热效应。
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日平均温度均有显著的增温效应,扬沙冬、春最剧烈,日平均温度高出晴空3.4℃、3.8℃,沙尘暴其次,浮尘最小。
沙尘过程显著的增大了大气逆辐射量,沙尘暴日平均为晴空的1.24倍,扬沙为晴空的1.21倍。
对低层大气温度梯度的影响表现为,沙尘显著地缩短了大气的逆温时间,减弱了逆温强度,沙尘暴全天逆温时间为0,扬沙为晴空的3/4,浮尘为晴空的1/4。
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增温在春季主要是大粒子浓度的显著增多,冬季是吸收性粒子浓度的增大,而夏、秋季则为小粒子浓度的增多和散射性系数的增大。
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变化在扬沙天气为随PM10的增加而减小,主要为低层10m以内大气温度变化引起;在浮尘天气主要与小粒子浓度关系显著,其影响高度最大,春、夏季可以达全层80m,秋、冬季也可达32m以上;沙尘暴一致性较差,除秋季外,均为2m以内温度变化所致。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加热效应, PM10浓度, 沙尘气溶胶散射系数(NEP), BC浓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S8中图法分类号P4041 引言自20世纪初,Hankin(1921)关注印度的Andhi以来,Idso等(1972)先后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湿度场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Willetts等(1985)的风洞实验表明沙粒的跃移碰撞是引起粒子起跃的最基本机制,McNaughton(1987)认为特强沙尘暴过境过境时,气压猛升,温度骤降,与中尺度低压或飑线相联系。
北京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人选简要事迹

北京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人选简要事迹吴季松简要事迹:吴季松教授清华大学毕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30余年的科技工作中在国际上创意知识经济,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分三类”“科技园区”等科学理念引入我国,对这些工作起了主导作用。
主持制定我国第一批有预算、有责任、经国务院批准的生态修复规划,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科技园区、现代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等科技领域的研究,宣传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国内外认可的重要成就。
他品德高尚,学风严谨,不断创新,业绩突出,为许多同行称道,很具代表性。
郑大玮简要事迹:郑大玮同志是农业气象与农业减灾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农业灾害学、区域发展与生态治理、农业气象等理论与技术研究、教学与咨询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效益。
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数十次考察和培训农民技术员、干部与农业保险人员。
5次参加市领导与专家季谈会,其中2002年有关奥运安全建议获中国科协优秀建议一等奖。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11项省部级奖励,主编副主编著作20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5篇),培养研究生20多人。
赵春江简要事迹:赵春江同志学风严谨,勇于创新。
成功地主持实施了我国“电脑农业”工程,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开展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突破了一批精准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及应用瓶颈,缩小了我国精准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和精准化”水平,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杜修力简要事迹:杜修力同志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土木、水利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研究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学术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大气科学知名导师

王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 “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第一课题组组长。
主要从事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的变异、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是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赵思雄
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执行主任。政府间国际组织"南方科技促进持续发展委员会"(COMSATS)中方(协调)委员,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世界气象组织(常设)国际气候论坛(CTWF)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气象研究所顾问,武汉暴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天气与动力气象 中短期天气预报(长期从事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工作)。
李崇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973”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和课题组长。
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变化。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前从事大气与地球环境遥感,大气辐射传输、中层大气与日地物理,生态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探测与理论模式等方面研究。
伍荣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世界气象组织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共中央书记处)梁作勋中共中央书记处党建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孙庆聚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省部级)胡希宁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赵北海全国人大常委会司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翟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正司局级(国务院)程振华国务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曹小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於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何绍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陶韬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处长(国家发改委)屈照林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组织部部长于矅鑫国家发改委正局级巡视员牛波国家发改委资源与环境司处长徐彬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处长姜鑫民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罗云毅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所长(财政部)王保安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祝向文财政部政策条件法规司副司长伍红梅财政部办公厅处长项贤春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处长王超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副处长王淑荣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科学技术部)戴钢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万钢部长秘书马连芳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服务局局长胡晓军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胡世辉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副司长马燕合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司长田保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廖小罕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秦勇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任黄晶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日生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邹大挺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办公室主任苏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许倞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主任崔玉亭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副巡视员李有平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处长徐禄平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郑方能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张新民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张延东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处长李爱民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孙增奇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周迎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受理处处长;黎懋明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科技部副秘书长、计划发展司司长、“十二五”863计划专家。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个人简历(110)

个人简历魏凤英女,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生于北京,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1978年至今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的气候背景分析、气候诊断与预测方法等研究. 在研项目1. 公益性行业专项“东亚副热带季风变异及对我国旱涝影响机理”;2.“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空技术研究”;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千年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4.灾害性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研究”.近几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Wei F Y, Zhang T.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Relevant Climate Backgroun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9.2.魏凤英,张婷.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振荡特征及其与气候背景的联系, 中国科学(D 辑), 2009.3.魏凤英, 黄嘉佑.大气环流降尺度因子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作用,大气科学,2009.4. Wei F Y et al. Probabilistic trend of anomalous summer rainfallin Beijing:Role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13,D20106,doi:10.1029/2008JD010111, 2008.5. Han X, Wei F Y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orthernHemipheric Sea Level Pressure(SLP)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to –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3),2008.6. 魏凤英.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潮灾害的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 18(3),2008.7. Wei F Y. An integrative estimation model of summer rainfall-bandpattern in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3), 2007.8. 魏凤英.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大气科学,30(2),2006.9. 魏凤英,等. 近百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结构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的影响,自然科学进展,16(2),2006.10. Wei F Y , Han X. Persistent Features of Drought Strength inNorth China and Its Prediction, ACTA MeteorologicaSinica,19(3),2005.11. 魏凤英,等.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影响,气象学报,63(4),2005.12.Wei F Y, et 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Multi-Scale Wave-Intensity and Its Coherence during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17(4)2003.13.魏凤英,多步流量预测模型新方案的研究与应用,水科学进展,14(5),2003.14.魏凤英,张京江. 华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背景及其前兆强信号,气象学报,61(3),2003.15. 魏凤英,朱福康,一种分离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特征的方法,大气科学,27(2),2003.16. Wei F Y, et al. Process of transition between cold and warmperiods and its predictio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7(2),2003.著作魏凤英,曹鸿兴. 长期预测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11万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1版,20万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28万字),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忠明

feedbackonPAN-NOxcycleandimplicationonradicalchemistry.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1
0(2):737-748,2010
10.ChenZ.M.,JieC.Y.,LiS.,etal.Heterogeneousreactionsofmethacroleinandmethylvinylketone:kineti
PRIDE-PRD
’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06,China:theirconcentration,formationmechanismandcontributiontosecondaryaerosols.Atmospheri cChemistryandPhysics,8(22):6755-6773,2008 12.ChenZ.M.,WangH.L.,ZhuL.H.,etal.Aqueousphaseozonolysisofmethacroleinandmethylvinylketo ne:apotentiallyimportantsourceofatmosphericaqueousoxidants.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 8(8):2255-2265,2008 主要专著
ricChemistryandPhysics,12(19):8951-8962,2012
2.WangH.L.,HuangD.,ZhangX.,etal.Understandingtheaqueousphaseozonolysisofisoprene:distinctp
roductdistributionandmechanismfromthegasphasereaction.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12(1
符淙斌院士 纵览地球风云变幻 洞察全球气候变化

符淙斌院士纵览地球风云变幻洞察全球气候变化作者:张蓉萍来源:《科学家》2019年第03期在中国气候科学领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是我国最早参与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
他积极推动气候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在气候科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方法,被称为“符DF廓线”。
他领导建立了有国际影响的中科院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带领团队开拓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研究,被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国际范例。
本期《科学家》杂志带你走近符淙斌院士的科研人生。
一启蒙年少时思考台风如何形成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
中学时代,符淙斌就读于上海松江二中。
当时上海经常会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年幼的符宗斌很早就对这些气候现象有着深刻的印象,时常思考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符淙斌:我学气象是偶然的。
我家在上海的松江县,由于每年都有台风来袭,所以我小时候对台风的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也没有太多知识,台风来时风大雨大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在松江读高中时,每年夏天台风季,学校都会把学生组织起来去巡逻,了解哪家房子塌了。
当时我想,这个东西怎么搞的?台风是从海上来的,会不会跟海洋有关系?那时候有种非常朦胧的感觉。
1957年,符淙斌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南京大学气象学系的气候专业。
在南大的五年时间,符淙斌打下了扎实的气象学基础。
1962年,符淙斌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开创者吕炯先生,从事海洋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符淙斌:后來我考了科学院的研究生,当时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我的导师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他在留学德国时做的是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研究。
他是对我非常有影响的一位老师,他的思路非常活跃,物理概念非常清晰,跟随吕老师的这段经历,开拓了我的科学视野。
二转折投身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1981年,符淙斌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进修。
1983年,符淙斌回国后在我国著名科学家叶笃正先生的指导下开始转向了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
职务

职务E-mail地址陈晓阳校长xychen@人物介绍陈晓阳,生于1958年8月,籍贯四川,汉族。
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
1975年7月在四川青川县工农公社插队,1975年12月四川青川伐木厂工人。
1980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95年2月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1995年7月任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主任,1999年4月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00年6月任生物学院院长,2000年2月任校长助理,2001年5月任副校长。
期间,曾先后兼任生物学院院长、外语学院院长和材料学院院长,2004年7月任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1977年3月至1980年1月在云南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职攻读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6年5月16日起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校长。
现兼任教育部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主任和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生态林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任、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低碳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西部林业科学》等多个学报副主编和编委等职。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碳汇、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林业部首批跨世纪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曾获“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首届台湾刘业经教授基金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照片 姓名 职务E-mail 地址 郑庆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qszheng@人物介绍 郑庆顺,1963年10月生,黑龙江宾县人,汉族。
解振华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01 人物履历
03 所获荣誉
目录02 人物成就 Nhomakorabea解 振 华 , 男 , 1 9 4 9 年 11 月 生 , 天 津 市 人 , 1 9 6 9 年 11 月 加 入 中 国 * * , 1 9 6 8 年 1 0 月 参 加 工 作 , 在 职 研 究 生 学 历 , 法学硕士,工程师。
人物成就
解振华在两个重要范畴为预防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包括在中国国内致力领导和推动相关工作以及致力促进国 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最终成功促成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
所获荣誉
曾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奖“联合国环境署笹川环境奖”、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奖”、世界银行 “绿色环境特别奖”及节能联盟“节能增效突出贡献奖”。
2017年8月22日,第二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在香港公布获奖名单,解振华获“持续发展奖”。
2 0 2 3 年 2 月 2 1 日 ( 当 地 时 间 ) , 诺 贝 尔 可 持 续 发 展 基 金 会 主 席 彼 得 ·诺 贝 尔 宣 布 , 将 首 届 可 持 续 发 展 特 别 贡 献 奖授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以表彰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谢谢观看
现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人物履历
1968.10——1973.09,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地区德都县二龙山农场一师六团插队落户,政治处干事 1973.09——1977.01,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 1977.01——1980.05,清华大学核能物理所助教,清华大学二分校团委书记; 1980.05——1982.05,国家建委机关团委书记(机关党委组织干事); 1982.05——1985.01,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人事处处长兼放射性环境管 理处处长; 1985.01——1990.05,国家环境保护局行政体制与人事司司长、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1990.05——1993.05,国家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1,获武汉大学 环境法硕士学位); 1993.05——1993.06,国家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1993.06——1998.03,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环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其间:1994.01, 兼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1994.
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任轨副教授、公共

耿曙,美国德州大学政府系博士,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任轨副教授、公共管理系系主任、经济学创新平台博士生导师。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经济、中国政治经济、两岸政经互动、台商与移民研究、基层与小区治理等,并担任Issues & Studies、《公共行政评论》等期刊编辑委员。
合编有《21世纪中国:全球化与中国之发展》(2002)、《中国大陆研究:方法与成果》(2003)与《台商研究》(2012)等书。
何思因,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
何教授曾担任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2008-2010)、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1-2012)。
其专业方向为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经济学、样本调查以及中国政治。
何教授在相关领域以中英文发表过文章和专著。
洪永泰,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洪永泰教授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
主要专长为抽样调查、选举预测、社会科学统计方法。
曾任《选举研究》主编,《台湾政治学刊》总编辑,现任《政治科学论丛》主编。
黄纪,美国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政治学博士(1986),现任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政治系教授及选举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专长领域包括政治学方法论、计量方法、比较政治、民意调查、选举制度、投票行为等。
为“美国政治学会台湾研究会”(Conference Group on Taiwan Stud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发起人之一,亦参与“政治学计量方法研习营”(Institute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 IPM)之创立,自2000年迄今担任国科会跨校合作研究计划“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TEDS)之召集人。
论文发表于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Electoral Studie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Party Politics等SSCI期刊及《台湾政治学刊》、《政治学报》、《问题与研究》、《选举研究》、《政治科学论丛》、《台湾民主季刊》、《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等TSSCI期刊;并合著专著《质变数与受限依变数的回归分析》,合编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政治分析的层次》、《如何评估选制变迁:方法论的探讨》、《2008年总统选举:论二次政党轮替之关键选举》、《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TEDS)方法论之回顾与前瞻》等书,以及〈实用方法论〉、〈调查研究设计〉、〈质量并用法〉等专章。
“梅雨先生”的科学传播情怀——记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梅雨先生”的科学传播情怀——记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16期汲晓奇周兵,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东亚季风活动中心英文门户网站创建人,同时被聘为中国科协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专家。
他致力于亚洲季风和降水、气候系统诊断、气候变化监测、气候服务与科学传播等工作,先后主持3项国家及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3项气候变化原国家“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1995年首次提出了北京降水概率预报、2005年开创了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天气潜势客观预报、2013年研制了中国梅雨监测预测服务业务规范,并于2017年发布《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
近10年间,他热衷于科普事业、网络辟谣和气候服务,积极拓展科学传播形式,将复杂的气候与气候变化问题科学化、通俗化,服务于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社会民生。
曾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图解类科普作品奖一等奖、获“典赞·科普中国”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参与编剧制作的《厄尔尼诺》等作品获中国气象局内外及国家防总等政府部门好评。
2018年的9月,周兵接到一份来自《解放军报》的专访邀请。
作为天气气候研究的从业人员,他自认并未“跨界”到需要军报领域采访,因此这份看似与气候专业研究没有关联的邀请让他颇为诧异。
但事实上,当今“全球变暖”和“极端事件”两个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讨论的核心,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汛期降水中心位置、降水出现概率、江淮流域梅雨强度等和国家防汛抗旱军需部署有着极大的关系,《解放军报》记者一语中的,“中国气象局3月份的气候预测是解放军备战防汛抗旱的重要依据”。
一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科学分析、精心制作、精准预测的汛期气候趋势,正是国家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必要支撑,更是军队人力、物资储备和调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生导师介绍

丁一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系气象专业,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毕业。
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从事研究工作。
长期担任研究生教学工作,被我国许多大学和研究生院聘任为兼职教授。
原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计划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季风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亚洲季风区能量和水循环试验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该导师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
在国内是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 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
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四项,部委级奖十一项,其中:“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东亚季风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暴雨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形成和结构问题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北京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98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概论”,198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张秀芝:中国海洋风能产业的护航者

张秀芝:中国海洋风能产业的护航者作者:高菲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18年第05期能源安全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新能源的不断开发,海洋风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推动海洋风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秀芝,是其中一位做出积极贡献的佼佼者。
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气象专业的张秀芝,任职于当时的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气候资料室分析科海洋气候组,主要从事海洋气候研究以及海洋工程气候服务工作,曾为多个中海油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和港口工程设计提供气候服务,并编辑专著《中国近海气候》《中国内海暨毗邻海域气候图集》。
1995年,她开始从事季风和台风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拓展了科研思路,为后来进入风电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了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
张秀芝凭借着在海上研究的优势和兴趣,开始围绕海上风电和台风对风电开发的影响展开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2008年8月~2009年8月,张秀芝和她的团队与英国SGURR公司合作,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欧盟能源合作的两个项目,并按项目要求出版了两本专著《中国近海风电开发指南》和《台风对海上风电开发的影响》,是我国首次系统阐述海上风资源及风险评估,海上风电开发规划、风电场选址、风电场评分定级方法论的专著。
自2011年以来,她开始专注于台风对风电开发的影响研究,凡遇台风对风电场造成破坏,她都会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风电机组受损原因。
一次次的惨痛损失促使她开启了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400-1对台风风况适应性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外遵循的风电机组收集标准。
为此,利用其他项目剩余的课题费前后在风电开发企业设立在台风影响海域的5个测风塔上分别安装了三维脉动测风设备,观测台风影响期间的风况和湍流。
同时,收集了2003年以来近50个台风影响下140多个台风风况观测个例,分析计算了台风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下垫面的风垂直廓线、湍流强度、湍流谱等10多项设计参数,指出IEC61400-1标准中有4项不能适应台风风况,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主要结果编入了国标《台风型风电机组》,并提交IEC TC88国际会议讨论。
气候人生泽中华——追忆著名气候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绍武

气候人生泽中华——追忆著名气候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绍武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7年第11期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
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教过的每个学生,无一不钦佩先生对学术追求的坚持。
2016年3月23日,北京大学召开了纪念王绍武先生逝世一周年暨气候科学前沿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缅怀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的科研精神,在气候科学研究的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他为楷模和榜样,为推进学科进步做出贡献。
会上,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决定成立“王绍武基金会”,用于奖励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品学兼优的学生。
《气象学报(英文版)》“王绍武先生纪念专辑”在先生逝世两周年时出版。
相信先生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深感欣慰。
书山有路勤为径1951年,青春年少的王绍武考入了清华大学气象系,1年后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
1954年,为了协助前苏联专家阿基莫维奇工作,成绩优异的他得以提前留校工作。
在协助阿基莫维奇讲授动力气象学期间,先生尝试从动力学观点研究天气变化机理。
那时,我国的科研设备还比较落后。
天性豁达的他全然没有将这些硬件设施条件放在心上,他以算盘和计算尺为工具,用笔计算出涡度等物理量。
即使在后期有了计算机,由于资源短缺,他上机操作的时间经常被排在夜间。
有时为了尽快获得计算结果,他每日早出晚归,甚至乘火车到位于天津的海洋情报所上机。
1956年,王绍武先生在《气象学报》发表学术生涯第一篇气候研究论文,将研究方向转为长期天气和气候研究。
从此,他将余生都交给了气候学。
无论做何种研究,对先生来说不变的是勤奋。
著名气象学家、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么枕生教授

著名气象学家、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么枕生教授
李江风;丁裕国
【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
【年(卷),期】2007(1)6
【摘要】@@ 著名气象学家、气候学家rn么枕生教授,生于1910年,卒于2004年,河北丰润县人.1932-193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41-1943年在西北农大任教,副教授;1946-1948年在东北大学地理系任教,教授;1948-1952年在浙江大学地理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浙大物理系并入南京大学气象系,么教授随之调入南大气象系任教,至2004年辞世.
【总页数】3页(P61-封3)
【作者】李江风;丁裕国
【作者单位】新疆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治学育人的楷模我国城市气候学的奠基人——记华东师大地理系周淑贞教授 [J], 张超
2.著名女气象学家——章淹教授 [J],
3.名词工作很重要——访著名气象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伍荣生院士 [J], 牧岭
4.气候人生泽中华——追忆著名气候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绍武 [J], 罗勇;周天军;
龚道溢;黄建平;赵宗慈;陶祖钰;黄建斌;闻新宇
5.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一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系气象专业,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生毕业。
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1993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从事研究工作。
长期担任研究生教学工作,被我国许多大学和研究生院聘任为兼职教授。
原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计划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季风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亚洲季风区能量和水循环试验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该导师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
在国内是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 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
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四项,部委级奖十一项,其中:“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东亚季风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暴雨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形成和结构问题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北京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98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西太平洋台风概论”,198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我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专题负责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课题负责人)。
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变化。
董文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9~1987.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气象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9~1990.6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9~1996.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1994.1~1995.1 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动力World Laboratory Scholarship;2000.3~2000.6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水文系留学基金项目客座研究员。
现主要参加的重大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研究",课题组长(2001-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多因子自然配置信息改进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研究",负责人(1991-20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专家(2000-2003);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一种新的降尺度模式的研制及其在中国区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项目合作负责人(2001-2004)。
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气候理论与预测李维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维京,男,博士、研究员、博士导师,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主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管理专家组成员(Management Group Member of Commission for Climatology/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长期从事气候预测、气候变化、东亚季风、气候模式与数值模拟、动力延伸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月气候预测主要参考方法之一。
主持过部级专题以上课题12项,发表文章60多篇,专著两本。
成功地预测了1998我国长江流域夏季洪涝,被国家防总、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抗洪模范,同时被科学技术部评为1998年全国科技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九五”参加了96-908-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我国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业务系统,被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罗勇研究员气象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1965年10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起在国家气候中心工作。
其中,1996年4-9月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2001年1月-2002年1月在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作STA基金研究员。
现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委员会委员,北京气象学会第17届理事会理事,WCRP/CLiC中国委员会冰雪圈与气候预测专业组组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及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委员,中国CLIVAR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IGBP-LUCC工作组成员,《大气科学进展》、《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科技导报》、《资源科学》、《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该导师近几年来主要从事陆面过程模式的研制、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
近5年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专著、文集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或报告7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学术专著5本。
曾获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气象科技论文三等奖,大气物理研究所“学笃风正奖”全国青年大气科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大气—植被统一辐射参加化方案的研究,中国区域特色的新型陆面过程模型—CNLSM的研制,未来30-50年人为增暖地区分类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等。
研究方向:气候模拟、气候变化、陆面过程翟盘茂硕士生指导教师1962年5月5日生,1984年取得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取得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任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聘为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
在国内外许多学术团体中任职,如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IGBP-CNC)委员,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CCl)气候变率与变化开放计划领域小组(OPAG)共同主席。
该导师曾在美国NOAA参加全球变化研究、英国Hadley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加拿大气象局气候研究部等机构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过气候变化合作研究。
并20多次出访美、英、澳、日、瑞士等国参加学术交流。
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
研究成果曾获1993年国家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持出版专著两本,在国外杂志发表SCI论文6篇,在国内核心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5篇研究论文被IPCC(2001)引用。
目前正在承担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国家科技部研究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研究”和“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气候诊断、ENSO预测研究。
张德二硕士生指导教师张德二,女,1943年2月生,1965年南京气象学院毕业、1986-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历任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中科院西安黄土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等职,现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中科院兰州冰芯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气象局科技奖等奖励。
执笔之一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1等奖。
根据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动向和我国历史气候研究优势选择课题,先后负责和完成国家气象局七五重点课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专题、国家科技部21世纪议程项目课题,中-美历史气候合作研究、中国-比利时科技协议项目和连续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留学回国人员专项资助课题等。
今年完成的是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中国18世纪降水变率研究”,现承担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历史火山尘记录及气候影响”、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国过去气候变化历史事实和原因”。
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近五百年中国南部冬温变化”、历史时期以来大气降尘的天气气候学研究”、“中国的小冰期气候”、“中世纪温暖期的气候推断”、“中国东部6区域近千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等,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待出版。
主攻研究方向是:历史气候与全球变化。
沈学顺硕士生指导教师沈学顺,男,1967年10月出生。
1987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去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留学、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
1994年10月到2000年6月在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文部教官。
2000年7月到2002年10月在日本(财团法人)高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任招聘研究员。
2002年11月起在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任研究员,2003年2月被聘为首席研究员。
2004年7月任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气候模式的开发、改进及试验;亚洲季风数值模拟;季风变化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近5年来曾独立参加过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科学技术事业团和东京大学的5项研究项目,目前为止已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6篇。
曾与东京大学的合作者一起成功开发了一个用于研究热带大气海洋平均季节循环及年际变化的海气耦合模式,同时参加了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的部分建立和调试并作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