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练习题(学生)

合集下载

《论语》情境默写题

《论语》情境默写题

《论语》情境默写练习题1、《论语•学而篇》中对于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情况,孔子说:“,?”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论语•学而》中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是有修养的君子的两句是,2.《论语•为政篇》孔子用“,”两句话指出学和思不能偏废。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论语>十则》》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表示“,”才是明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4.《论语•学而篇》孔子以“,”两句表明自己与别人沟通、了解方面的主张。

5.孔子用北极星来比喻“为政以德”的作用的句子是“,”(《为政篇》)《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6.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7.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9、《论语•八佾篇》孔子用“,”表达了自己对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的愤慨之情,认为绝不能容忍。

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忍无可忍的愤怒。

10、《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认为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的句子是,说到“立人”与“达人”,意思是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这两个句子是,11、《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与《论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

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论语》“,”两句,指出人们要善于借助他人言行修养自身,反思自我。

《孔子思想与为政修身》练习题

《孔子思想与为政修身》练习题

《孔子思想与为政修身》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礼B.义C.政、刑D.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体现了孔子“政、刑”的思想。

2.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

A.北京B.山东曲阜C.河南信阳D.福州【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山东曲阜。

3.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

A.“直”B.“礼”C.“义”D.“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孔子作品()中的内容。

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孔子作品《大学》中的内容。

5.孔子()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为政以德”B.“天下为公”C.“有教无类”D.“安贫乐道”【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名言。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

7.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A.“礼”与“仁”B.“礼”与“道”C.“法”与“仁”D.“礼”与“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仁”B.“道”C.“义”D.“礼”【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9.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高一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

高一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

高一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一、阅读理解古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几道高一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1. 以下哪一位古代文人是南宋时期的诗人?A. 杜牧B. 白居易C. 杜甫D. 王之涣2. 古代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哪个朝代创作的?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元朝3. 正确理解古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请问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可以说是对古文理解的正确态度?A. 只需理解字面意思即可,不必深入思考。

B. 只要背下来就行,不必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C. 要充分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D. 只要能回答出题目,就算理解正确。

二、选词填空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根据上下文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使文章意思完整、通顺。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答案:1. 白露2. 在水一方3. 溯洄4. 阻且长5. 溯游6. 宛在水中央7. 参差荇菜8. 窈窕淑女9. 钟鼓乐之三、综合题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子在这句话中用北辰来比喻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答案:北辰是指北极星,它是恒星中最亮的一颗,常年处于天空的北方位置,表示稳定、不变。

子在这句话中用北辰比喻为政以德,表达的意思是,一个好的政府应该使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居于其位,就像北辰一样稳定、不变;而德行不好的人则不应该得到重用,就像其他众星一样共同照亮整个社会。

通过以上的习题练习,我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理解。

同学们要多读、多思考、多积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美好。

统考《 大学语文》 练习题(网络教育) - 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统考《 大学语文》 练习题(网络教育) - 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统考《大学语文》练习题(网络教育) - 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统考《大学语文》练习题(网络教育)第一章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_______________ 》。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 (《诗经》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艺术手法。

《诗经》在句式上以_______________言为主,以杂言为辅。

《诗经》在章法上多_______________,在词语上多双声叠韵、重言叠字。

3 (____________是继《诗经》之后在南方汉江一带崛起的一种新体诗歌。

4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_______________所编。

5 (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 ______________》,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抒情诗篇之一。

6 (宋玉的代表作品《九辩》开创了我国文学中_______________主题的先河。

7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____________ ”。

8. 《诗经?周南?汉广》开头句“南有乔木,不可求思”,在艺术上是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

该诗所表现的那种可以向往追求却永远达不到的一种意境,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9 (《诗经? 邺风?燕燕》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_______________主题的诗歌。

其前三章皆以“燕燕于飞”起头,着重渲染_______________ 的情境。

10 (《诗经?王风?黍离》的主旨,后代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在各家的解说中,以_______________之说影响最大。

其诗有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_____________ ”。

第二章《论语》、《孟子》一、单项选择题1 (先秦诸子中,_______________ 最早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

(完整)《论语》50则及译文-(学生用)

(完整)《论语》50则及译文-(学生用)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1·3)【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为政》 2·1)(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2·2)注释(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5】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2·4)1。

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2。

立:站立,站得住。

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3.惑:迷惑,疑惑。

4。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广泛听取各种意见。

6。

不逾(yú)矩(jǔ):不超越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2·22)信:信用。

《论语》十二章基础闯关(学生版)

《论语》十二章基础闯关(学生版)

《论语》十二章一、基础闯关: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3.下面加粗词是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其古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思而不学则殆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几乎;差不多4.下面加粗词属于词类活用,请对其进行解释。

(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以”后面省略了“之”)译文:(2)贤哉,回也!(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译文:二、能力提升: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2.《解放军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由<论语>悟学习》,其作者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

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

(只填序号)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练习题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练习题

山东专升本文言文练习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罪,乃从其季父项伯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 项籍为何放弃学书和学剑,而选择学习兵法?2. 项梁为何对项籍有期望?3. 项籍的身高和力气如何?4. 项籍在吴中的表现如何?5. 项籍对秦始皇的态度是怎样的?二、文言文翻译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左传·宣公十五年》节选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

吾是以忧也。

”对曰:“凤皇于飞,和鸣锵锵。

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三、文言文填空1.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______。

2. 项梁尝有罪,乃从其季父项伯避仇于______。

3.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______,梁与籍俱观。

4.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______。

”5. 有妫之后,将育于______。

四、文言文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节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 孔子用“北辰”比喻什么?3. 孔子认为“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什么?五、文言文写作请以“论诚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言文短文。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项籍认为学习兵法可以对抗万人,比学习书和剑更有用。

2. 项梁认为项籍有潜力,可以成为一位杰出的将领。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A. 河姆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夏朝D. 商朝2.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A. 5000多年前B. 6000多年前C. 7000多年前D. 8000多年前A. 黄帝B. 炎帝C. 蚩尤D. 尧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5.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哪个朝代?()A. 西周B. 东周C. 商朝D. 秦朝A. 纸上谈兵B. 画地为牢C. 破釜沉舟D. 指鹿为马A. 指南针B. 造纸术C. 火药D. 印刷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9. 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A. 王室衰微B. 诸侯争霸C. 戍卒叫D. 太子争位10. 西周建立后,采取了哪种制度来巩固统治?()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二、判断题:1.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2. 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

()3. 黄帝和炎帝是同一个部落的首领。

()4.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5.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西周。

()6. 商朝的一个国王是纣王。

()7. 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

()8. 分封制是夏、商、西周三代的共同制度。

()9.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了东周。

()10.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三、填空题:1. 中国古代的“五谷”通常是指稻、黍、稷、麦、______。

2. ______是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3. 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4. 因为______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5. 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建立了夏朝。

6.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______流域。

7. 商朝的都城曾迁至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

8. 商朝的灭亡与______的暴政有关。

三年级上册国学练习题

三年级上册国学练习题

三年级上册国学练习题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统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三年级上册国学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国学知识。

一、经典故事题1.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回答:“师也过,商也不及。

”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这样回答?2. 国学经典《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回答。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

二、国学常识题1. 中国古代有四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哪四种吗?请简要介绍一下每种美德的含义。

2.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什么?你知道其中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诗经》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其中一本书的内容和作用。

3. 你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的“十三经”吗?请列举其中的几种并简要介绍一下。

三、填空题1. 《弟子规》中有一句“夜不闭戶,__不密室。

”请你填写正确的字。

2. 《论语》的作者是__。

3. “孔子”是__国人。

四、配对题将以下经典作品与其作者进行配对。

1. 《红楼梦》 A. 曹操2. 《西游记》 B. 施耐庵3. 《水浒传》 C. 吴承恩4. 《三国演义》 D. 曹雪芹请在题号后填写对应的字母。

五、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空格内填写“√”,错误的填写“×”。

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______2. 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置而众星共之”。

______3. 《论语》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______4. 《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孟子的名言。

______5.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______六、问答题1. 简要解释“仁者爱人”这句话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一个例子。

2. 列举两个你认为与国学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介绍一下这两个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

成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成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参考答案: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
五、分析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虎兕 龟玉
5.《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出孔子关于治国以礼、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为政以德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参考答案:把……作为
2.无乃尔是过与?
参考答案:岂不、恐怕
3.是谁之过与?
A.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
C.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
参考答案:C
3.“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参考答案:B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来源于( )
A.《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答案:通“欤”,语气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参考答案:危:站立不稳。颠:摔倒。
四、翻译题
1.何以伐为
参考答案: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则焉用彼相矣
参考答案: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夫子”指何人?“由与求”与“夫子”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夫子”指季氏。由(子路)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何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学而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是的,学习并不断地复习,不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是的,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无论和谁一起行走,必定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

4. 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为人提供帮助时是否真诚?与朋友相处时是否可信?学习的东西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第二章:为政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会围绕它。

”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答案:孔子说:“人民可以按照规定去做,但不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因。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答案:孔子说:“君子只展现自己的美好一面,而不表现出丑恶的一面。

小人则相反。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孔子说:“君子可以和睦相处但不失个人特色,小人则只会盲从而无法和谐相处。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案:孔子说:“君子注重整体而不追求个人的比较,小人只关注个人的比较而忽视整体。

”第三章:八佾篇1.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答案: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诸夏没有君主。

”2.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答案:孔子说:“人生下来是直的,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就会保持这种直性。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实践的人,喜欢实践的人不如享受其中的人。

”4.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答案:孔子说:“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以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而低于自己水平的人则不能。

初三语文阅读练习题推荐

初三语文阅读练习题推荐

初三语文阅读练习题推荐阅读练习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初三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初三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古文,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以下是几篇适合初三学生的古文阅读练习题:1.《离骚》【文段】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楓之維兮以為瀾,美目盼兮素以眩。

巡狩遠兮夜又還,勞心慱兮不聊勝。

可慰吾兮吾不知,可憂吾兮吾不知。

【问题】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谁?2)文中提到的“楓”指的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2.《论语·为政》【文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题】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请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中的“北辰”和“众星”。

3.《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文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请解释一下“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以上是几篇适合初三学生的古文阅读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除了古文,现代文阅读也是初三语文考试的重点。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生们可以提升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以下是几篇适合初三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练习题:1.《假如我是校长》【文段】假如我是校长,我就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会增加体育课的时间,让学生更加重视身体锻炼。

我也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问题】1)根据文段内容,校长关心的是什么?2)校长打算通过哪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健康成长?2.《环保从我做起》【文段】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也要从我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例如,我可以……【问题】1)根据文段内容,为什么环保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2)作为一名初中生,你可以怎么做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3.《成为好朋友的九个秘诀》【文段】想要成为好朋友,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建立知识体系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本课知识点作答)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学生版)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学生版)

二、克己复礼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2.五世希不失矣()3.则民无所错手足()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女安,则为之()6.盖阙如也()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衣.夫锦()4.食旨不甘.()5.请事.斯语矣()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非.礼勿视()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郁郁乎文.哉()5.甚.矣,吾衰!()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7.名不正.,则言不顺()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9.有酒食,先生馔.()10.钻燧取火,期.可已矣()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天下有道..不议。

()..,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15.有事,弟子..服其劳()16.有酒食,先生..馔()17.曾是以为..孝乎()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郁郁乎.文哉()3.名不正,则.言不顺()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6.信.如君不君(诚然,表假设)()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9.予之.不仁也!()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1.人而.不仁,如礼何?()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甚矣,吾衰也。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8.有是哉,子之迂也。

()9.野哉,由也。

()10.子将奚先()11.未之有也()12.曾是以为孝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 B.则民无所错手足C.旧谷既没 D.盖阙如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C.有酒食,先生馔.馔:吃喝 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周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孝乎..克己复礼 B.曾是以为C.有事,弟子..不中..服其劳 D.礼乐不兴,则刑罚【】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七上历史《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七上历史《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七上历史《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下面是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课后练习(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划√。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现。

(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课后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课后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课后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2.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居民是()A. 半坡人B. 河姆渡人C. 元谋人D. 北京人A. 禹建立夏朝B. 商汤灭夏C. 武王伐纣D. 周公东征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A. 纣王失道B. 愚公移山C. 烽火戏诸侯D. 鸡鸣狗盗A. 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A. 平王东迁B. 齐桓公称霸C. 晋文公称霸D. 楚庄王问鼎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A. 孙武B. 孙膑C. 乐毅D. 廉颇二、判断题:1. 禹建立夏朝后,实行了禅让制。

()2.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西周王朝。

()3. 西周时期,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4.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5.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6. 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著有《孙膑兵法》。

()7. 春秋时期,诸侯国可以随意更改封号和领土。

()8. 西周时期,诸侯国必须定期朝贡周天子。

()9.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0. 我国古代的“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三、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

2.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______制”。

3.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______朝。

4. 西周时期,周王实行了______制度,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5. 春秋时期,______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霸主。

6. 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他提出了“______”的学说。

7. 孔子主张“_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8. 孙武是______国军事家,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4.既来之,则安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2.举善而教不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草上之风
5.于斯三者何先
6.齐之以刑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8.足食,足兵
9.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3.既富矣,又何加焉?
4.何以伐为?
5.无乃尔是过与?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为政以德
8.道之以政
9.齐之以刑
10.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
12.使民以时
13.临之以庄
14.虎兕出于柙
15.龟玉毁于椟中
16.季氏富于周公
五、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六、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吾生矣。

’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七、句子背诵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