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教案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能够运用所学的调查方法进行民间采风;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4.培养学生的记录和整理资料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间文化概述;2.民间采风调查方法;3.民间采风实践活动;4.资料整理与成果展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民间采风的调查方法并进行实践活动;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多媒体投影仪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相机或手机等采风工具。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和目标;2.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了解过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进行民间采风?步骤二:讲解民间文化概述(20分钟)1.讲解民间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举例介绍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口头传承的故事等;3.引导学生讨论民间文化的特点,如民间性、群众性、艺术性等。
步骤三:讲解民间采风调查方法(25分钟)1.讲解民间采风的定义和目的;2.介绍常用的民间采风调查方法,如实地调查、访谈、录像录音等;3.解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步骤四:学生实践活动(40分钟)1.确定学生的采风主题,如传统手工艺、农村风俗、民间乐器等;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记录所见所闻;3.指导学生使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等。
步骤五:资料整理与成果展示(20分钟)1.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2.学生针对采风主题设计展板或PPT,展示采风成果;3.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采风心得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根据采风成果,撰写相关的文章、小说或诗歌;2.引导学生设计展览或文化活动,分享采风成果。
七、作业布置1.结合采风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不少于500字的采风报告;2.学生根据采风成果设计展板或PPT,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通过采风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3. 民间文化的记录与表达4. 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和表达民间文化,以及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间文化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采风地点。
3. 准备记录和表达的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采风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和表达民间文化。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采风活动,记录所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
4. 分享:学生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表达,分享给其他同学。
5.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与价值。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采风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重要性。
7. 作业:学生根据采风活动所得,完成一篇关于民间文化的短文。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采风活动、分享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程度、观察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集体荣誉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创新展示形式,如PPT、视频、表演等。
2. 邀请民间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开展民间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如民间艺术比赛、民俗知识问答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反馈1. 学生采风活动的记录和表达2. 学生对民间文化讨论的参与度3. 学生完成的关于民间文化的作业质量4. 学生对民间文化采风成果展示的创意和表现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案名称:民间采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教学目标:1.认识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民间采风的意义和目的。
2.学习采集和整理民间文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民间采风,如何整理和呈现采风成果。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过民间采风吗?你认为采风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介绍民间采风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它对于了解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介绍民间采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采风地点和对象、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记录采访内容等。
第三步:示范(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段已经完成的民间采风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到民间采风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2.说明示范作品的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和呈现方式。
第四步:实践(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地点进行采风活动。
2.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自行安排采访对象、准备采访问题、进行采访记录等。
3.鼓励学生积极观察、记录和思考,力求获取丰富的采风资料。
第五步:整理成果(20分钟)1.学生将采风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
2.学生可以选择制作采风报告、展览、图片集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他们的采风成果。
第六步:分享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采风成果通过展示、分享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2.整个班级共同评价和讨论各小组的采风成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评价他们的采风成果、采集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呈现成果的形式和方式。
2.反思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民间采风教学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初步感知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
3、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4、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5、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7、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活动准备:学生:阅读并整理有关民风民俗的故事,世界民俗常识。
全班学生按照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DV摄影四个形式自由结合分成四个小组。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民俗民风传说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民风类散文的写作方法,提供一些赏析性文章,搜集、掌握丰富的这一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活动指导:本次综合活动课的准备活动包括四个形式,即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DV摄影,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专题分为:民间故事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归纳、民间剪纸艺术欣赏、风土乡情小组拍摄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时间:第一周,第二周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去社区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1、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社区和校园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注意设计好问卷的形式。
2、访问座谈以访问的形式向专门人员了解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
3、查阅文献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或在网上搜索民俗资料。
4、DV摄影以小组形式组织到社区、农村等地对民风民俗情况拍摄或拍照。
5、小组内交流,整理每个学生的资料。
6、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乡村风情”录相片。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1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思考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根据本地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三、活动难点如何把收集整理的知识通过口头、书面、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课时安排课外活动1周,课内活动1课时。
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赞我宜兴1.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研究项目。
2.分别选派代表展示: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名人,家乡的方言。
教师对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二讲我方言1.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项目。
2.交流收集的方言词条,并且要求其他组同学进行宜兴话和普通话的互译。
3.唱我方言,说我方言。
4.演我方言。
(方言话剧表演)要求其他同学翻译成普通话。
5.全班讨论归纳两种语言的不同。
教师对同学收集表演记录归纳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三、乡土发现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项目。
百姓信仰禁忌十条婚嫁寿诞衣食住行评价学生的汇集采访收集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四.节日探源1 由本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的项目。
2 展示宜兴人过的节日。
3 探索这些节日的起源。
(故事传说)教师给予评价五思考讨论教师提问:1这一堂课你有什么收获?2 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话题?3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
4 最后,让同学小练笔,用凝练的笔墨整理本课收获。
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爱乡情绪。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树立一种保护乡土文化的意识。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关于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进行民间采风活动,搜集民间文化资料。
3. 分析、整理所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
难点:如何有效地进行民间采风活动,以及如何分析、整理所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相关知识。
2. 采用实践法,进行民间采风活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分析、整理所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民间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关于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特点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民间文化知识。
3. 民间采风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文化,搜集民间文化资料。
4. 分析、整理所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所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5. 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搜集到的民间文化资料,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民间文化的掌握程度。
2. 邀请民间文化传承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
3. 开展民间文化创意活动,如民间故事改编、民间艺术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民间文化资料搜集、分析、整理等作业的质量。
3. 学生表现:关注学生在民间采风活动、交流分享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3. 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4. 民间文化的采集和整理5. 民间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掌握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采风活动。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采风活动和分享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3. 分享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民间文化的例子,如民间故事、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
【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明确采风的目的和意义,并向学生介绍采风的方法和流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民间文化,并进行采集和整理。
【教学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提高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分析民间采风的流程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民间采风活动。
3. 探讨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采用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间文化资料,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准备民间采风的工具和设备,如相机、录音笔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民间文化资料,引起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采风成果,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6.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民间采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3. 收集学生的采风成果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创作,如剪纸、泥塑等,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文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
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民间文化的基本元素,如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3. 选择一种民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民间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内容。
2. 采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基本元素及其重要性。
3. 实践:学生选择一种民间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
4. 分享:学生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分享,加深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5.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 学习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如口头传承、寓意深刻等。
3. 选择一种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口头传承或书写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间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中国民间故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具体内容。
2. 采用讲述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中国民间故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民间文化的基本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收集民间文化素材。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民间文化知识进行写作。
1.2 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化采风。
3. 分析民间文化素材的运用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民间文化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方法。
3. 能够有效地运用民间文化素材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如何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2. 如何将民间文化素材巧妙地运用于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概念、采风方法和素材运用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采风和写作练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民间文化素材的运用。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民间文化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民间文化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民间文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4.2 讲解民间文化概念1. 详细讲解民间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4.3 讲解采风方法1. 介绍采风的准备工作。
2. 讲解采风过程中的观察、采访技巧。
4.4 讲解素材运用方法1. 分析如何筛选和整理民间文化素材。
2. 讲解如何将素材巧妙地运用于写作中。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间文化概念、采风方法和素材运用技巧。
2. 强调民间文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5.2 作业布置1. 完成一份民间文化采风计划书。
2. 选取一个民间文化素材,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实践6.1 教学拓展1. 分享一些成功的民间文化写作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民间文化素材。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民间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1.2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民间故事中的成语和俗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间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讲解:对课文中的民间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其中的成语和俗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关注学生在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2 教学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估结果,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到民间采风去》及相关民间故事文本。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民间文化的事物和场景。
学习工具:字典、词典等辅助学习工具。
4.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民间文化景点进行采风,增加对民间文化的直观了解。
邀请民间艺术家或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民间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故事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引入民间文化,讲解课文内容。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民间艺术的形式与分类3. 民间采风的注意事项4. 民间文化的实际案例分析5. 学生实践:进行民间采风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及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实践采风的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概念、特点及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民间采风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民间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特点及艺术形式,讲解民间采风的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思考。
5.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民间采风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点评学生采风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或研究,加深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程度,能否正确表述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能否辨别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形式。
3. 学生参与民间采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4. 学生对民间采风成果的总结和反思,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
七、教学资源:1. 民间艺术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有关民间文化的书籍、文章、研究报告等。
3. 民间采风的实地地点和联系信息。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方案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学会运用采访、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民间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文化的分类和表现形式;•野外调研和采访技巧;•民间表演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民间故事传承和收集。
三、教学重点•掌握采访和观察的基本技巧;•了解民间表演活动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学会运用现代工具记录民间文化信息。
四、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观察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访,了解民间表演活动的现场情况;•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一课时: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通过多媒体展示民间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化有初步了解。
2.分析民间文化的分类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民间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看法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课时:野外调研和采访技巧1.介绍野外调研和采访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野外调研的流程和步骤。
2.分析采访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礼貌待人、正确提问、记录重要信息等。
第三课时:民间表演活动的观察和记录1.带领学生观看民间表演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表演者的服饰、动作和表情。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笔记记录能力。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传承和收集1.分析民间故事传承的重要性和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传承方式。
2.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收集周围人们的民间故事,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第五课时:总结和展示1.学生就本次采风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学生在班级内展示采风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收集到的民间文化信息。
六、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等。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到你!《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1一、活动目标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方法:1.问卷调查2.座谈3.查阅文献4.摄影录像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2.研讨辩论3.编写报刊4.举办讲座5.举办展览活动内容:见教材三、活动建议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
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
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
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1.搜集民谚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介绍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采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讲解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教授采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4. 总结:对采风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采风成果,包括采集到的民间文化信息和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2.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采风活动的指南和技巧手册。
3. 学生分组和分工的表格或指南。
六、教学活动1. 前期准备: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间文化主题,如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2. 采风前的培训:组织学生参加采风前的培训,学习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和采访,以及如何整理和分析采集到的信息。
3. 采风活动:让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到民间进行实地采风,收集相关的民间文化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
4. 采风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将采风成果进行展示,可以通过PPT、视频、展览等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采风过程中发现的传统民间文化。
七、教学作业2. 让学生提交一份关于采风活动的感想和体会,可以是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是对采风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反思。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到民间采风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了解民间文化的魅力。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描写人物和景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到民间采风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掌握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到民间采风去》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到民间采风去》的作者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民间文化的魅力。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组内交流,巩固生字词。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间文化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心中的民间文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间文化主题,如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进行调查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民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2. 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将小组的研究成果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民间文化的魅力。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学案作文指导多套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团风县马曹庙中学林晓玉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冈历史,感悟黄冈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黄冈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2、按“黄冈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二)教师引导整理阶段1、开场白由黄冈现状,简介概况,引入一段“话黄冈”视频,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2、课件展示:“人文景观”篇①因人而成名胜之地的“黄州赤壁”。
②世界军事家林彪故居。
③红色革命圣地“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家。
④药物学家:蕲春的李时珍;发明家:英山的毕升;科学家:团风的李四光;哲学家:团风的熊十力。
⑤“宗教文化”⑥自然风景区:罗田的“天堂寨”、“簿刀峰”;团风的“大崎山”;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麻城的“龟山及杜鹃花”。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小结综述:黄冈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创业之城。
3、课件展示:“民俗民风”篇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b、手工艺品:红安木雕、黄梅挑花、麻城花垫、团风竹器……c、饮食文化:红安绿豆粑、团风狗脚、黄州东坡饼和烧梅......d、民间文艺:黄梅的黄梅戏《女驸马》、浠水楚剧《卖鸡》、罗田《善书》、黄州点子(视频展示:顺序播放戏曲,不需链接)(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e、讲我方言4、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5、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①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到民间采风
设计: 审核: 责任校对: 批准使用: 创作时间: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新蔡历史,感悟新蔡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全面感知新蔡风情
一、按“新蔡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搜集材料、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每组任务如下:
第一组:主题:“新蔡地貌”
要求内容准确翔实,要配以大量图片资料,以便使同学们有直观印象。
第二组:主题:“人文景观”
⑴搜集干宝等新蔡名人的情况,尤其是突出的几位也要重点了解。
⑵记录他们言行的著作及其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第三组:主题:“民俗民风”
⑴列举新蔡主要节日
⑵通过查资料、访问,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习俗等
二、时间安排
2周。
其中收集资料1周,整理资料和成果展示1周。
三、合作探究
1、制定计划:
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并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式和时间。
2、搜集资料: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新蔡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由于题材较多,教师首先确定大体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查阅和作笔记。
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图片。
3、整合信息:
学生将积累的资料分组集中,进行筛选。
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价值,有条理的汇集。
4、设计形式:
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所取得的成果,自主设计成果交流的形式。
(如情景表演、演讲、解说、朗诵、展出等)。
第二阶段:
成果展示,自由彰显个性风采,成果展示活动程序:
1、开场白
假如让你来做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你将设计怎样的开场白?
(可由新蔡现状,简介概况,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
2、“新蔡地貌”篇
你能说出新蔡境内有哪些河流,你知道它们的基本情况吗吗?
洪河、汝河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流经河南、安徽两省13个县(市),流域面积12380平方公里,流域内有耕地1100万亩,人口610万。
上中游分两支:北支为小洪河,发源于舞阳县的笔尖山下;南支为汝河,发源于泌阳县境内白云山北麓。
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下分为大洪河和分洪道,在王家坝附近注入淮河。
洪汝河上游为浅山区,一般高程在海拔200~3 00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变缓;在京广铁路以东的汝河右岸为丘陵区,中间偶有岗地。
山丘区面积占40%,其余均为平原。
3、“人文景观”篇
你知道新蔡有哪些历史名人吗?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成就。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干宝字令升,祖籍新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
他的《》短篇小说集在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
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
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小结综述:新蔡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
4、“民俗民风”篇
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示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
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
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门神画
b、手工艺品:剪纸
c、饮食文化:顿岗油馍
d、民间文艺:(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豫剧
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第三阶段: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
【文题在线】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
请以“我家乡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或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写作指津】
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因可供选择的话题范围极其宽泛,所以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
横线上的内容可选填家乡的某个节日,如清明、除夕、元宵节等,也可填写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如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但这些也许还不够个性,在你的家乡若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妨把它写出来,别人眼睛定能为之一亮。
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现习俗的特色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
如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因其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思而让人回味悠长,《吆喝》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看你能不能把你所要展现的家乡的特色突现出来。
二、强调自我的感受
标题为“我家乡的”,因题目中含有一个“我”字,所以在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写出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就要求在选材时要从自己的身边入手,所写事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如琦君的《春酒》记叙的就是自己对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
文中写到“八宝酒”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倒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把“我”对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三、运用多样的表达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
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完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