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物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物流概念产生于1901年。有人认为是约翰·克罗威尔(John F. Crowell )于1901年首先研究了物流问题。
(2)物流概念产生于1905年。有人认为是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 Baker)在1905年提出“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即军事后勤(Logistics)的概念。(3)物流概念产生于1915年。认为是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 一书中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实物分拨)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较为认同阿奇·萧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物流概念的人。这也是早期“物流”被表述为PD的原因。
(4)物流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物流的概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20世纪初经济危机条件下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现代军事后勤理论。战后“后勤”一词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使得物流的含义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坦克大会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
1963年,(美国)全国物流管理协会成立,当时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ouncil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
1985年下半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空袭规模最大的一场高科技的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历时42天,其中单纯空袭轰炸38天,地面进攻战4天,参战国41个,其中出动作战部队的有28个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计76万人参战(其中美军54万人),出动坦克4300辆,装甲车5600辆,飞机4000架,火炮2300门,舰艇400艘(包括6个航母战斗群)。其后勤保障规模巨大。
为搞好后勤保障,美军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空运部队50万人和54.4万余吨装备和补给品,海运了340余万吨物资和610万桶石油,为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证。
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军战时人均日消耗物资约500公斤,平均一个月消耗物资约810万吨(54万美军,30天)。这些物资消耗中,油料约占65%,弹药约占20%,其他消耗物资(包括士兵的口粮、饮用水、清洁用水、备份零件等)约占15%。
一般情况下,海军的人均物资消耗量约为陆军的4~6倍,空军则是陆军的10~20倍。
——要“打赢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勤是保障!
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中指出:“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定义物流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与外部的移动以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又进行了新的修改:“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再次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最新的修改:“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叶,日本在经济恢复中,十分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向美国派出了“搬运专业考察团”(也有称为流通技术考察团),此举动对日本未来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于60年代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物的流通”(物の流),是“实物流通”的简称。
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定义物流:“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物流在企业经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物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物流英文用语也由“physical distribution”转变为“logistics”。
为此,日本也于1992年将“物の流”改称为“ロジスティックス”(logistics的日本语读音,片假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没有将“logistics”译成相对应的日文,而直接使用其日语读音,为区别起见,日本将“物の流”视为“传统物流”,而ロジスティックス则指“现代物流”。
相应的,日本标准学会以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形式,对物流相关的词汇作了两个明确的定义:一是“物の流” (对应于“Physical Distribution”)——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进行时间的、空间的移动过程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将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报等各项功能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在不同的对象领域有特定的不同称呼: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等。
二是“ロジスティックス”(对应于“logistics ”)——
将物流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充分满足最终需要同时要解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在此前提下追求高水平的、综合的完成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相关情报等各项工作,以谋求将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一元化的经营活动。
从上述介绍的物流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物流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见Donald J. Bowersox 1986出版《物流管理》)第三、物流无论从实物供应(Physical Distribution)还是后勤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
第四、物流的功能主要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所构成。
二、物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