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结构综合资料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结构设计定义铰接
实用标准文案定义铰接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也就是认为在受地震力的时候这个节点首先开裂形成塑性铰。
然而实际情况下传力路线是很复杂的,即使你用减少支座配筋来控制,也并不能保证这个部位“首先”被破坏。
而且因为你设了铰,所以周围的构件需要承受更大的地震力,这个节点分到的力小了,反而更不容易破坏形成塑性铰。
这样的结果,就是计算和实际情况不符。
造成的问题可大可小。
所以我的意见是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能不设铰就不要设铰。
有的时候刚度比较小的梁与一个侧向刚度巨大的构件(如剪力墙)连接,梁可能受到很大的地震剪力并产生很大的支座弯矩从而计算超筋……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把设铰当成万金油,而应尽量采用调整结构布置的方法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减小建筑物扭转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点),只有万不得已了再设置铰。
如果设置了铰,梁就应该尽量做小,并且最好采取一些措施如削弱梁端截面来减少梁端刚度。
另外,在这种地方设铰以后,对于整个房屋的刚度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应该重新验算位移和位移比。
某些非现浇节点,实际情况确实就是铰接的(常见于连廊和过街楼),那就必须设铰。
在PKPM特殊构件定义中,什么情况下梁可以定义成铰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1.次梁与边框架梁搭接时2.连续次梁有高差时3.梁与剪力墙平面外搭接而构造措施又无法保证平面外稳定时4.当你设计的时候希望梁端开裂时定义铰接的梁最好是可以调幅的梁。
所以一般我们可以将次梁与主梁搭接定义为铰接或者与剪力墙垂直相接的梁定义铰接,梁顶标高不同的梁与主梁搭接,两点就得点铰接又或者连续梁,左跨截面高度大于右跨较多,可以将小高度的梁处定义铰接这种设置对结果影响较大,基本上你定义铰接就意味着你将允许此处出现裂缝,铰接处的支座钢筋基本是构造。
我们是允许次梁出现裂缝的,但框架梁一般不能定义铰接,因为他们所收到的力是比较大的精彩文档。
怎么区分刚接和铰接
如何区分钢结构中的铰接和刚接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
其设计要求如下:1.端板连接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送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
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
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送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只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
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
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接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
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原则。
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需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
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
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规范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
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呈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接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送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
次梁铰接的应用浅析
次梁铰接的应用浅析0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普遍加快节奏,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形势,建筑领域的结构设计也进行了一些革新,现在不仅仅只有pkpm设计软件,迈达斯、盈建科等结构设计软件也应运而生。
一个好的结构设计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关系到业主的切身利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结构设计工作者在追求快节奏的同时,要力求科学、联系实际、做到精益求精,对设计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和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认真钻研和学习,下文针对目前PKPM 结构设计中如何确定铰接梁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1刚接和铰接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梁和周边构件的约束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梁直接支撑在框架柱或者主梁平行支撑在剪力墙上;(2)主梁垂直支撑在剪力墙上;(3)次梁(低一级次梁)支撑于主梁(高一级次梁)上;(4)井字梁。
对于(1)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截面比较大,一般可以满足框架梁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要求;在框剪或者剪力墙结构中,当主梁平行支撑在剪力墙上时,主梁也可以满足负弯矩钢筋的锚固要求。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主梁与竖向构件属于刚接,不需要点铰;对于(2),当剪力墙比较厚,剪力墙的厚度可以满足主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则主梁与竖向构件的连接属于刚接;当剪力墙比较薄梁为单跨布置时,剪力墙的厚度不能满足主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则主梁与竖向构件的连接可以认为属于铰接,在PKPM 結构设计时可以点铰;当梁为多跨连续布置时,不存在锚固长度的问题,可以认为是刚接。
对于(1)和(2)两种情况在结构设计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不存在争议,然而对(3)和(4)两种情况下次梁在pkpm中点铰接与否不同工程师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争议,现主要针对后两种情况下次梁铰接还是刚接问题进行讨论。
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最常用的有固接端、铰接端、自由端三种方式。
就钢筋混凝土框架边梁与框架次梁的连接而言,只涉及固接连接或铰接连接两种方式。
刚接和铰接都是理想中的概念。
建筑结构中铰接
建筑结构中铰接处理的运用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实现方法与途径作一些探讨。
1建筑结构中运用铰接处理的几种情形1.1框-剪及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时的铰接处理。
众所周知,框-剪及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刚度较大的连梁分配到较大的内力(剪力)造成的。
设计中要消除连梁超筋现象,采用常规的提高连梁截面高度的方法是不妥的,因为在连梁截面高度提高的同时,其刚度也相应增大,从而分担的剪力也增大。
实践证明,提高连梁截面高度,不但不能消除连梁超筋,反而会使超筋现象加剧。
正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弱化连梁,减小连梁截面高度,降低其刚度;二是将易超筋部位连梁按铰接处理。
后者一般在前者不能奏效时采用,采用时应注意: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应无大影响,同时必须对墙肢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结构内力分析,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配筋。
1.2 框架结构中的某些特殊部位的铰接处理。
框架结构是由梁、柱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其构件之间的连接一般为刚接,但也不排除个别铰接的情况。
如图1所示,出于建筑使用功能或或立面外形的需要,纵向边框架局部凸出,在纵向框架梁与横向框架梁相连的A点,常采用铰接处理。
如果A点不设柱而采用刚接,由于横向框架梁对纵向框架梁的约束,在纵向框架梁梁端产生负弯矩的同时横向框架梁会产生扭矩。
尤其是当A点靠近横向框架梁支座时,横向框架梁的扭矩有时会很大,导致配筋困难,甚至梁截面不满足规范要求;如果在A点再设柱或形成两根纵梁相连的扁大柱,将使相邻双柱或扁柱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结构的竖向构件(柱)刚度不均,尤其当局部凸出部位在端部或平面中不对称,产生扭转效应。
所以这种情况下,将A点处理成铰接是比较恰当的。
1.3 次梁的铰接处理。
如图2所示情况,按平面分析L2、L3为单跨简支梁支撑在L1上。
按三维空间分析结果为由L2、L3组成的弯折构件(ABCD)也支撑着L1,L1和L2、L3是相互支撑共同起作用的。
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要求详解
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要求详解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要求详解梁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承重构件,其连接之间的接头位置对于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接头位置设计和布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梁的性能和工作效果。
对于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的要求需要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说明。
一、梁机械连接接头的位置选择要求1. 强度要求: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梁自身和外部荷载的作用力。
接头位置的选取应考虑到梁的受力情况、截面尺寸和构造特点等因素,以确保接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对称性要求:在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对称性。
对称的接头位置能够均匀地分散梁的受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均衡性,减小应力集中,避免产生不均匀的变形和破坏。
3. 悬臂长度要求:如果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处于梁的悬臂端部,那么需要对悬臂长度进行要求控制。
悬臂长度过大会导致梁的弯矩和剪力增大,影响梁的受力性能;而悬臂长度过小则容易产生局部变形和破坏。
在选择悬臂长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梁的受力情况和构造要求。
4. 避免薄弱部位: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应避免选择薄弱部位进行连接。
薄弱部位容易发生破坏和断裂,在梁的动力荷载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危险情况。
在选择接头位置时需要避开梁的薄弱部位,选择结构性能良好的位置进行连接。
5. 易于施工要求: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应考虑到施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接头位置的选择应使得施工人员容易操作和施工,减少不必要的施工难度和风险。
二、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的常见布置方式1. 双向对称布置:在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选择时,双向对称布置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将接头位置垂直对称地布置在梁的中心轴线两侧,可以实现受力的均衡分布和稳定传递,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2. 端头布置: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也可以选择在梁的端部进行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梁的自重,增加梁的承载能力。
端头布置也有利于施工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3. 对角布置:在某些情况下,梁的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可以选择在对角方向进行布置。
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七、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1)梁截面宽度尽量控制在350mm以内,高宽比不宜大于4;梁截面高度取(1/10~1/18)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1/4梁的净跨。
2)框架梁支座不满足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时,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或计算时将支座设为铰接点。
3)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 1.05,支座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 1.1,跨中配筋不宜超计算面积的 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1。
4)框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不小于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或2Ф14,三级直径不小于Ф12。
5)主梁面筋贯通筋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支座附加,连续梁各跨底筋尽量采用相同直径和不同根数配置,但要满足拉通钢筋的截面面积等构造要求和支座锚固宽度限制。
(例:2Ф25替换为3Ф20,其中2Ф20拉通),底筋亦应尽量减少钢筋排数。
6)次梁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为 12。
7)次梁箍筋无加密区,但当支座处计算配筋较大时,可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
8)当梁长大于4 米时,梁跨中可采用通长钢筋 12或 14搭接。
9)多跨梁的各跨不全部是框架梁时,图纸中应注明或示意以下要求:①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按照框架梁采取构造措施。
②不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均应按照非框架梁采取构造措施。
10)配筋时应区别连梁与框架梁,跨高比<5时,按连梁,其它情况一般按框架梁定义(节约箍筋和腰筋);选择为连梁时,一般不按杆系定义(按墙开洞处理)11)框架梁梁宽大于等于350时,当采用四肢箍时,跨中采用两根主筋+架立钢筋(2 12)的配筋形式。
12)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梁实配钢筋不宜放大。
13)主次梁交接处优先采用箍筋,确有必要设置吊筋时,必须根据计算结果配置,不得随意增大。
14)塔楼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建议按2~3层分层配筋。
15)当框支梁不满足抗剪要求时,优先提高砼等级或水平加腋的方法处理,不宜采用全长加高截面的方法。
两端铰接构件吊车荷载型钢
汇报人:2023-11-20CATALOGUE目录•两端铰接构件概述•吊车荷载概述•型钢概述•两端铰接构件吊车荷载型钢的设计与计算•两端铰接构件吊车荷载型钢的制造与安装•工程实例分析01两端铰接构件概述两端铰接构件是指由两个铰接端部和一根型钢组成的结构构件,通常用于工业建筑中。
定义两端铰接构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同时其设计也需要考虑适当的弯矩和剪力。
特点定义与特点两端铰接构件常用于工业建筑中的钢结构、厂房、仓库等。
工业建筑桥梁工程机械工程在桥梁工程中,两端铰接构件可以用于连接桥梁的各个部分,提高桥梁的整体性能。
在机械工程中,两端铰接构件可以用于各种机械部件的连接和支撑。
03020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两端铰接构件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
确定荷载根据荷载类型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型钢类型和尺寸。
选择合适的型钢对两端铰接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包括弯矩、剪力和扭矩等,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进行力学分析在设计中考虑两端铰接构件的防腐和防护措施,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考虑防腐和防护措施02吊车荷载概述吊车将货物提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将其放置在货物堆或指定位置时施加的荷载。
竖向集中荷载竖向均布荷载横向集中荷载横向均布荷载在吊车将货物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的过程中,货物与吊车之间产生的连续分布的竖向压力。
在吊车梁上移动时,吊车旋转部分对吊车梁产生的横向集中力。
在吊车运行过程中,由于轨道不平整、吊车轮的偏心等因素产生的对吊车梁的横向压力。
吊车荷载类型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吊车竖向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G——吊车载荷重力标准值;β1——重力系数,取1.2;β2——动载系数,取1.1;g——重力加速度,取9.81m/s²;Q——吊车载荷重力标准值。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吊车横向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M——吊车横向力力矩标准值;W——吊车梁的抗弯截面模量;a——吊车轮间距;L——吊车跨度;β3——动力系数,取1.3。
一端是柱一端是梁的这种梁为什么要指定铰接
本人正在建模的一栋框架住宅,由于首层是车库,需要大空间,二层是一梯四户的格局,就出现了二层楼板处出现大量的梁。
其中一条梁一端搭在柱子上,另一端直接搭在另外一条框架梁上,上头说搭在框架梁上的一端要指定铰接。
我问了一下,他说如果不指定的话,框架梁配筋会显得很大。
坐等高人解释一下个中的原因,最好能通俗点~从受力分析方面什么的解释一下,本人从事结构设计不久。
先感激了二种情况你都可算一下,比较一结果就知道是不是会差很多。
有差别,但不一定差很多。
梁搁梁,主梁抗扭刚度(截面尺寸)不大的话,次梁梁端弯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假定,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有时需要,人为设定为铰:不想使次梁梁端有此弯矩传递到主梁上(使主梁不受扭),次梁负筋用d10。
一般来说,连续梁中间支座是固接的,负筋配足,这样的话次梁的弯矩传递是连续的,边支座人为的设置成铰接,因为我们不希望次梁把弯矩传给主梁使主梁受扭,但设置成铰接后梁端可能会产生裂缝,另外,即使不点成铰接,PKPM一般也不会配足负筋的,而且还会照顾到主梁受扭,配受扭钢筋,所以我一般都不点铰接,你可以把点铰前点铰后的结果对比一下。
个人认为不报红的话,可以不点铰的~~报红了,框架梁抗扭算不过的话,可以点铰,释放梁端负弯矩,在配筋上体现~~ 可以不点铰支的,框架梁抗扭算不过,可以点铰。
我认为应该点铰接,如果不点铰接,两梁都按主梁计算,没有主次之分,框架梁配筋会很大.如果两梁荷载基本相同,可以不铰接点铰接就是让它有裂缝,减轻主梁压力我试过点不点铰接差不多,计算的时候也是按铰接算的弯矩是0.梁与柱连接,柱的刚度比梁的刚度大,节点为刚接;梁与梁连接,梁的刚度相差不大,节点为铰接;首先要说的是PKPM中satwe,假设,梁一头在柱上,则认为梁是从柱上挑出的梁,所以,计算会显示是梁上部超筋;点铰,没错可以通过计算,但是想想这种结构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柱网要看主梁的宽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10.4的节点锚固要求,不满足的话应该是铰接,满足的话应该是固接个人认为,点铰接一般是在该节点次梁的配筋量较打的时候,而这个量大的配筋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主梁收扭很厉害。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我在工程中常常碰到两根梁搭在一起,下面没有柱子,从而使一个梁的扭矩很大.. 我就把梁连接设成铰接释放掉扭矩... 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梁的连接可以设成铰接主要是看刚度比,如果支座梁对其它的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
有时候次梁是当成主梁输入的,可能就会出现扭矩较大的情况。
另:我说的是端支座的情况,中间支座倒是没有涉及到。
框梁跨中的次梁和靠支座的次梁截面大小也一样的,那为什么跨中不扭而支座会扭呢,因为跨中的梁线刚度和支座处的梁线刚度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刚度其实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线刚度越大,那么说明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就会大.显然,靠近支座处的框梁受到框柱及其他框梁的约束,使得该部位的线刚度非常大,而跨中的部位线刚度较之支座处小,因而导致框梁的这个部位最易变形,轻松释放掉次梁传递来的扭距,反观同一根框梁的支座处,刚度太大,能量集中,扭距不能得到释放,导致这个部位容易出现抗扭不足的情况.就好比我们想掰弯一根棍子,施同样的力,在跨中变形很明显,在支座附近就不明显.但是问题又来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都是把靠支座处的梁设为铰结,这样就接近于跨中的受力情况,这样一来,电算是容易通过了,可是和真实情况是有差异的,实际上,靠支座处的框梁的扭距还是会比跨中的扭距大的,可我们人为把它忽略了,不是矛盾了么pkpm这样的问题感觉很多,刚度相差较大的话,应该做成铰接,这样跟接近实际受力状况。
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铰接,根线刚度比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原因很简单,框架结构中有的梁的线刚度要比柱的线刚度大好多,也没有人把柱端看作铰接,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
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10.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
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主次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
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朱炳寅观点: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3、某结构培训机构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何时将梁设为铰接
铰接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的连接方式,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大家算次梁和主梁连接的地方时,若准确计算那里的弯矩的话工作量太大,就按铰接处理,这时可以理解为次梁梁端可以出现裂缝。
后来有了计算机,又有了PKPM,那么就可以让电脑解决了。
但是在手算年代留下的习惯还在有些地方延续,主要是因为手算过的工程师现在都做了总工,说得算,呵呵。
其实是否按铰接取决于设计者的意图。
你允许这里出现裂缝,那就设铰接,否则不设。
比如有的连梁抗剪不够,怎么调整模型都不够,那就把它搞成两端铰接,即为地震时,此梁两端立刻裂掉,对整体结构刚度没有丝毫贡献,即不考虑其刚度。
是否设为铰接其实各有利弊。
不设的话计算比较准确,梁端会有弯矩。
但一旦梁端出现裂缝(有可能是人为因素,比如野蛮装修),跨中立刻吃紧,会有安全隐患,则还要加大跨中钢筋,造成不必要浪费。
而设了铰接,按实际的主梁抗扭刚度来说,次梁梁端就会有裂缝出现,可能会有业主投诉。
我的做法是不设铰接,一半是嫌麻烦(呵呵),一半是怕出裂缝,然后再把跨中加大5%配筋。
你的问题应该是问梁和墙垂直相连吧,我认为和主梁相连是一样的,因为墙的平面外刚度也不大。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结构综合资料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梁、板中固接、铰接及锚固
2
5.弯矩调幅,可以使梁端弯矩变小,更容易施工,但调幅仅针对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国 外规范有针对水平力调幅的规定, 弯矩调幅虽然是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是还有一个附加 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减缓顶部钢筋拥挤情况、 将顶部钢筋通过调幅移至底部, 这样便于混凝 土的浇筑,调幅的本质是充分的利用材料性能,尊重了结构的实际受力过程。 《高规》规定,现浇框架结构 BEK=0.8-0.9,应此现浇结构不能小于 0.8。程序只对梁 端负弯矩调幅,遇梁端正弯矩时不调,因此当梁跨由多于两个梁单位元组成时,若程序对其 跨中弯矩未作调幅处理时,应人工处理。若程序不能识别悬臂梁时,应人工指定,或对经调 幅后的悬臂梁负弯矩人工修正。 框支层和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0.000 层框架梁不能调幅。 6.底框:底框中设置的托墙梁一般设计成两端固结,如果约束不够还有加腋的做法,以 减小跨中弯矩, 优化梁的受力状态, 防止梁上墙体开裂。 在 PKPM 中, 需要在上面说过的“特 殊构件补充定义”中将托墙梁定义为“转换梁”, 如此才会考虑托墙梁的特殊受力和构造要 求。 7.所有节点都能按刚接最好,或者采取措施能够刚接,点铰接一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般边跨框架梁柱节点,连梁与剪力墙节点,剪力墙平面外梁与墙柱节点刚度比满足固接, 即一般按固结考虑,假设存在施工困难或者超筋等难处理问题,假设是框架梁柱节点,则点 铰。 pkpm 受力分析时,在不人为的修改时,不管是梁柱节点,梁梁节点,还是梁墙节点, 程序都是按固接,除了次梁外(按次梁建模时,程序自动判定为铰接) ,然后通过三维空间 有限元计算方法,算出连续梁的弯矩。 8.人为把节点改成铰接的情况:1.实际模型并不是铰接,比如梁宽很大,也就是刚度比 不满足条件, 或者框架梁直接支撑在很薄的剪力墙上, 并且没有设构造端柱时; 2.不好锚固, 施工困难时;3.梁端超筋时,或者抗扭超筋(但尽量少用,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梁梁节点, 但框架梁一端刚接一端铰接的部位尽量少些。 铰接梁定义的太多,导致内力的重分布,刚度变小,内力计算不合理;并且楼层抗侧刚 度减小越厉害,为了控制位移,也许竖向抗侧构件会加大很多的,而实际中,点铰后刚度是 实际存在的,设计于是变得浪费。 9.梁墙尽量按刚接(一般是设了构造端柱,满足刚接的基本条件) ,但往往超筋超限, 如果超筋超限,在地震组合下将该梁定义为连梁进行刚度折减。在风荷载组合下按刚接框 架梁进行强度和裂缝的验算.锚固长度平直段都要满足 0.4Lae 或 0.4La 10.对梁梁交接的铰点, 点铰梁端支座可以按混凝土规范的弱约束节点构造, 但对梁墙、 梁柱交接点,梁端上部钢筋应予以加强,对于比较重要的部位,应以不大于 2%的配筋率 满配。
建筑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
建筑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梁柱交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介绍梁柱交接的一些常见设计原则和处理方法,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1.一般准则在梁柱交接设计中,应遵循以下一般准则:(1)正交性原则:梁柱交接处的结构应力求直接和简单,不应出现不正交、多向力传递等复杂情况,以减少结构应力集中和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2)力的连续性原则:梁柱交接处应力图的变异不应太大,力的传递应在纵向和横向上保持连续,避免不均衡受力导致裂缝产生。
(3)建筑形式原则:梁柱交接的形式应与建筑结构整体形式相协调,避免与建筑立面和内部空间相矛盾,保持结构与建筑一体化。
2.挑选合适的交接形式根据结构和建筑形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梁柱交接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梁柱交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梁柱交接:梁柱交接直接置于地面上,适用于地上层数较少、楼层布置较简单的建筑。
可以采用盖板、底板或者直接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交接。
(2)盖梁柱交接:梁柱交接置于建筑的屋面上方,适用于地上层数较多、楼层布置较复杂的建筑。
可以采用盖梁、壳型梁或者钢构架的方式进行交接。
(3)底梁柱交接:梁柱交接置于建筑的地下室或者地下水平结构中,适用于地下层数较多、地下空间较大的建筑。
可以采用底梁、埋件或者钢构架的方式进行交接。
(4)剪力墙梁柱交接:梁柱交接位于剪力墙的两侧,适用于有剪力墙结构的建筑。
可以采用嵌固梁、加劲板或者剪力墙加固的方式进行交接。
3.考虑节点的刚度和变形在梁柱交接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节点的刚度和变形,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变形控制。
一般来说,梁柱交接处的刚性应该高于梁和柱的刚性,这样可以减小节点的变形,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和裂缝。
可以采用一些增加节点刚度的措施,如增加构造件的截面尺寸、加固节点和使用高强度材料等。
4.确保节点的受力均匀梁柱交接处的受力均匀性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我在工程中常常碰到两根梁搭在一起,下面没有柱子,从而使一个梁的扭矩很大..我就把梁连接设成铰接释放掉扭矩...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梁的连接可以设成铰接主要就是看看刚度比,如果支座梁对其它的梁约束并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预设为铰接式。
有时候次梁就是当做主梁输出的,可能将就可以发生扭矩很大的情况。
另:我说道的就是端的支座的情况,中间支座倒是没牵涉至。
框梁跨中的次梁和靠支座的次梁截面大小也一样的,那为什么跨中不扭而支座会扭呢,因为跨中的梁线刚度和支座处的梁线刚度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刚度其实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线刚度越大,那么说明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就会大.显然,靠近支座处的框梁受到框柱及其他框梁的约束,使得该部位的线刚度非常大,而跨中的部位线刚度较之支座处小,因而导致框梁的这个部位最易变形,轻松释放掉次梁传递来的扭距,反观同一根框梁的支座处,刚度太大,能量集中,扭距不能得到释放,导致这个部位容易出现抗扭不足的情况.就好比我们想掰弯一根棍子,施同样的力,在跨中变形很明显,在支座附近就不明显.但是问题又来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都是把靠支座处的梁设为铰结,这样就接近于跨中的受力情况,这样一来,电算是容易通过了,可是和真实情况是有差异的,实际上,靠支座处的框梁的扭距还是会比跨中的扭距大的,可我们人为把它忽略了,不是矛盾了么pkpm这样的问题感觉很多,刚度差距很大的话,必须制成铰接式,这样跟吻合实际受力状况1我倒是存有相同的观点,与否铰接式,根线刚度比是没什么关系的,原因很直观,框架结构中有的梁的线刚度必须比柱的线刚度小好多,也没有人把柱端看做铰接式,铰接式和固接是通过结构措施确保的。
做为梁端铰接式,就是必须确保梁端存有一定的旋转能力;固接,就是必须管制梁端的旋转能力;实际上没全然的铰接式也没全然的固接,我们所要搞的就是并使我们的结构措施能够满足用户工程的须要。
我们指出假设梁端为铰接式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存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建议上部布局结构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PKPM中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铰接问题
P K P M中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铰接问题------------------------------------------作者xxxx------------------------------------------日期xxxx1、关于PKPM次梁按主梁输入,端部是否要设为铰接,若不设铰接,程序计算时按刚接计算,梁支座上部钢筋是否应按充分受拉考虑,通常在计算时没设铰接,而图纸中也未注明按充分受拉考虑,施工单位怎么处理?若施工单位按铰接锚固考虑,跨中钢筋是否配小了?PKPM程序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个人理解:设计中所认为的铰接和刚接是一种理想的假设。
实际情况可能达不到纯粹的铰接和刚接。
次梁按主梁输入是否需要设铰,要看结构具体情况。
PKPM建模次梁按主梁输入时,当梁端不设铰,程序是按刚接节点计算内力的。
通过主梁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次梁弯矩是否传递给主梁,以及对主梁影响的大小。
一般当主梁两侧均有楼板,或者两侧次梁连续且荷载差异不大,次梁对主梁的扭转效应很小,甚至没有。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通常次梁对主梁会产生较明显的扭转效应。
1、主梁两侧有楼板,但一侧有较大开孔。
2、边梁,一侧有板一侧无板。
3、主梁两侧次梁错开不连续,间距比较小,形成剪刀效应。
4、次梁支座在主梁上的位置距离框架柱比较近。
首先当次梁刚接对主梁没有产生明显的扭转效应时,次梁铰接或者刚接对于主梁来说影响不大,主梁问题可不考虑。
而对于次梁本身来说,铰接和刚接有以下区别:铰接:跨中弯矩增大,跨中配筋相应增大,支座区上部设置构造钢筋。
这种情况次梁在实际工作中不是完全的铰接,支座转动会受到部分约束,跨中配筋偏安全。
支座因为配置构造负弯矩筋而分担的弯矩对主梁影响小,可以不考虑。
刚接:支座出现负弯矩,跨中弯矩减小。
支座负弯矩对主梁影响小,可以不考虑。
次梁支座上部钢筋应按充分受拉考虑,这样就要求主梁有足够的宽度来满足受拉钢筋锚入支座水平长度≥0.6lab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
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
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
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
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
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
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
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
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
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
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
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7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
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
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
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叉,再对次梁作交叉梁系分析(交叉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
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叉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
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的二维计算模式计算。
计算时,次梁铰接于主梁支座,其端跨一定铰支,中间跨连续。
其各支座均无竖向位移。
3、梁的交点的连接
按主梁输的次梁与主梁为刚接连接,之间不仅传递竖向力,还传递弯矩和扭矩。
特别是端跨处的次梁和主梁间这种固端连接的影响更大。
当然用户可对这种程序隐含的连接方式人工干预指定为铰接端。
PM主菜2输的次梁和主梁的连接方式是铰接于主梁支座,其节点只传递竖向力,不传递弯矩和扭矩。
对于其端跨计算支座弯距一定为0。
4、梁支座负弯矩调幅
在SATWE、TAT计算时对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均隐含设定为“不调幅梁”,此时用户指定的梁支座弯矩调整系数仅对主梁起作用,对不调幅梁不起作用。
如需对该梁调幅,则用户需在“特殊梁柱定义”菜单中将其改为“调幅梁”。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计算,均可读取用户设定的调幅系数进行调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