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财政学学习笔记

财政学学习笔记

财政学学习笔记保荐代表人考试复习笔记之——《财政学》学习笔记1、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

2、帕累托最优由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要达到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3、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4、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指标政府干预程度和政府规模相联系,而政府规模一般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

政府干预手段主要有: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5、公共物品、私人物品(1)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

6、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

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3)经济稳定和发展7、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当前,各国几乎公认由洛仑兹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反映公平分配的程度。

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

8、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财政功能性质(又可称为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2)按支出用途分类:从静态的价值构成划分,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考察,则可分为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一)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四)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性: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5、经济波动(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①宏观调控②立法与行政手段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④财政手段2、政府干预失效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财政学》复习笔记(完美打印版)

《财政学》复习笔记(完美打印版)

简述税收支出及其主要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年工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简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债务化融资、货币化融资)及其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税、铸币税)
低竞争性
高排他性(拥挤产品)
公园、
图书馆
停车位、路桥
(公共产品)
晚霞、国防
湖、河
(公共地悲剧)
(私人产品)(带有外部性的产品)
★CPA真题:某商场
以下购销业务,
万元,进项税额
40万元;计算
①进项税额
②销项税额
③应纳税额
★CPA真题:某商品。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精编版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精编版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

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导论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规范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二、研究对象◆一个立场◆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四项要素:收、支、平、管◆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民主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范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谋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二、财政的特征财政的一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三、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它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四、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与法治性四、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两重涵义:其一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二是对那些以社会目标为主的活动市场无能为力;五、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的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不完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六、政府干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公共生产手段◆经济手段七、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含义: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措施:财政通过支出、税收等手段,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二收入分配职能◆含义: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功能,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二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进行或完成的各种财富和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指后者;◆财政的收入分配措施:界限和范围,税收,转移性支出,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收入分配的必要性:三调控经济职能◆含义: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就业率稳定、物价水平的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财政调控经济的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成长中的“瓶颈”,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保证;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式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四监督职能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公共产品的概念所谓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指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二、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三、纯公共产品概念:纯公共产品是在消费过程中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它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 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市场适于提供私人产品,满足私人需要,对提供纯公共产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产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四、混合产品概念:混合物品即兼有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双重性质的物品;其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物品;其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的;二是非竞争性不充分且可以排他的;三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性不充分的;◆第二类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如水力发电设施;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的混合物品;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五、公共生产的概念所谓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六、公共定价◆概念: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七、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八、财政支出原则一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在经济领域中,所谓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在经济领域中,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问题;◆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存在着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实现统一,是经济活动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家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平分配是提高效率的前提;第二,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基础;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一般地说,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的损害;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力求实现收入均等,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原则1、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和对象的调整来修正和改善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份额,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使得相对的社会公平得以实现;2、财政支出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效率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协调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采取牺牲效率实现公平或者是牺牲公平实现效率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当的,合理的做法是力求协二者的统一;二保障民生原则◆必要性◆可行性◆实现措施:以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三量入为出原则◆含义: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财政支出要限定在财政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以财政收入来控制财政支出,,力争做到收支平衡,这一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必要性◆要求四统筹兼顾原则五优化支出结构原则九、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成本——效应分析法◆因素分析评分法◆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分析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按费用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费◆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经济分析意义: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大;反之,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大;二、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三、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通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最常用的相对指标;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四、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其基本原理是:政府社会管理活动增强→政府经济活动增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范围扩大→公共支出上升;该理论的特点是从整个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来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公共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五、经济发展阶段论◆起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绝对比重◆中期:政府投资仍在上升,但增速放缓,让位于私人投资◆成熟:马斯格雷夫:政府投资比重下降罗斯托:在政府投资规模六、内因外因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基本原理是:随机事件——社会动荡如战争的冲击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了其返回以前的水平;他们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归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其“时间形态”理论的核心;七、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也称“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以及各类支出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八、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一、社会消费性支出◆含义: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分类: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二、政府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根据一段时期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状态,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自身投资;三、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的概念四、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投资主体与目标不同◆资金来源及投向选择不同◆政府资金实力雄厚,投资范围是一些特定的行业◆政府投资具有的乘数效应使得政府投资的政策调节性愈加明显五、基础产业的概念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广义的基础产业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六、政府为什么要向基础产业投资1.什么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构成了社会总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区别2.政府投资的特点3.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4.基础产业:定义、特点、总结5.我国基础产业的投资方式从我国实际出发,运用财政理论说明政府对基础产业投资的意义七、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农业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和农业支撑体系;农业支撑体系又包括三大类,分别为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是水利建设;支农工业体系,重点是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科技;◆我国财政支农的政策和思路1、财政支农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支持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扶贫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体系机制的建立;2、我国财政支农的基本思路✧创新财政支农的投入机制✧完善巩固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推动支农政策和资金整合✧支持农业和农村重大改革✧强化支农资金监督八、财政投融资的概念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九、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五章转移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的概念转移性支出市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它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其实质是财政在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收入再分配,通过这种分配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二、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政策、事业和制度的总称;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论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的,如何构成◆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社会救济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灾害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政府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特殊照顾、救济、抚恤等除社会保险以外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等内容;1.老年人社会福利2.儿童社会福利3.残疾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我国政府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两类:1.社会优抚2.社会安置◆其他保障1.城镇住房保障2.农村社会保障五、财政补贴的定义财政补贴一般被定义为国家财政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部分特定的企业、居民或事项给予的无偿补助或津贴,因此,财政补贴实质上是一种财政转移支出形式,也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六、税式支出◆定义:税式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互抵、优惠退税、加速折旧第六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一、财政收入的定义财政收入就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通常有两个含义:第一,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公共性质货币资金;第二,财政收入又是一个过程;二、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只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法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从国内外取得的借款收入;◆转移性收入三、财政收入规模因素与财政收入结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4.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财政收入结构因素第七章税收原理一、税收的概念及性质◆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参与居民和经济组织的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过程;◆性质: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二、税制要素三要素纳税人: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纳税客体□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税收优惠违章处理:欠税、偷税、抗税、骗税;三、税率的形式四、税收分类◆以课税对象不同为标准,可分为:对商品或劳务征税、对所得或利润征税和对财产行为征税◆以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以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为标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五、试述税负转嫁的形式和条件形式:◆前转,亦称顺转◆后转,亦称逆转◆散转,亦称混转◆税收资本化条件:六、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办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1、课税范围课税范围越宽广,越有利于实现税负转嫁;反之,则越不利于税负转嫁;这是因为商品或要素购买者是否加收提价税负转嫁引起的一个重要制约,是能否找到不同提价的同类代替品;2、税种属性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有直接联系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是比较容易转嫁的;而对要素收入课征的所得税,常常是不易转嫁的;3、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4、市场结构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a.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政府征税以后,任何个别生产者都无法在短期内单独提高课税商品的价格,而把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从长期看,各个生产者会形成一股整个行业的提价力量,从而实现税负转嫁;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单个生产者可利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有可能把税负加入价格,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但由于没有形成垄断市场,因此只能实现部分转嫁;第八章税收制度一、税收制度。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教学提纲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教学提纲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第一章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

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

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第一篇:财政学复习重点大全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道德风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另一方故意损人利己的情形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财政支出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相对数额比GDP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规定的负有代纳税人扣留税款并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计税依据:是指征税对象的计量标准税基:是指征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定额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受益原则;是将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利益大小作为税收负担分配的标准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的个人福利状况来相应安排他们的税收负担,包括横向公平原则和纵向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个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部门预算: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1.掌握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征税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2)按税负能否顺利转嫁分类直接税间接税(详细见152)(3)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从量税(详细见153)2.掌握财政支出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性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有偿性)转移性支出(无偿性)(3)按国家职能分类:军事职能行政统治职能经济建设职能社会文化职能其他职能3.掌握公债的特点、种类、负担的衡量特点:1 借债主题不同 2 偿债依据不同 3 信用等级不同种类1 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卷 2 内债外债 3 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4 凭证式公债与记账式公债4.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书62页)(1)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必然增长。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

特征: 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财政学》复习笔记(完美打印版)[1]

《财政学》复习笔记(完美打印版)[1]

有资产效应,所以国债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功能。

国债的资产效应和“国债错觉”的概念相联系。

“国债错觉”是指国债持有者在持有国债时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了,由此可能增加自己的消费需求,因而国债的积累和增加相联系。

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是否定李嘉图的等价原理。

②国债的需求效应: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国债融资,增加支付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增加总需求;另一种情形是在原有总需求内部只改变总需求结构,而不增加总需求。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相当于过去传统体制下的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债务货币化。

它将导致银行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对总需求发挥扩张作用,构成通货膨胀因素。

商业银行或居民个人购买国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从而扩张总需求的效应。

③国债的供给效应:发行国债主要注重于它的短期需求效应,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但实际上国债不仅具有需求效应而且同时具有供给效应,即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

各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实践证明,国债是具有经济效应的,而其在财政政策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三点:①弥补财政赤字,这是国债产生主要原因,也是当今各国家的普遍做法。

②筹集建设资金。

③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5)国债市场:国债是一种财政收入,国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

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和偿还国债,意味着国债进入了交易过程,而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按照国债交易过程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国债发行市场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

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财政学笔记

财政学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财政?◇财政是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利,强制的、无偿的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财政以国家为主体,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保证国民正常生活)形成分配关系一、财政的产生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劳动者劳动出来的产品,一部分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另一部分多出来的称剩余产品。

必要产品:劳动者维持自己生存所要的产品经济变化是财政产生的的经济根源,但生产力发展只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社会公共需要。

2阶级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根源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政治权利的分配,只有私有制出现以后才可能形成PS:驻有制是经济制度(占有剩余产品)3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标志1财政是随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分配范畴2财政是凭国家政治权利的分配,它以单位内部分配是不同的。

3财政体现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国家与财政关系)财政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经历了奴隶制财政、封建制财政、资本主义财政、社会主义财政二、财政分配范畴的发展1徭役和赋税形成于奴隶社会是最早的财政范畴2封建社会捐税收入已不满足国家支出,公债这个财政范畴发展起来财政预算的财政范畴出现(封建主义末,资本主义初)3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新的财政范畴比如赤字财政(透支)上世纪1928.1933年通货膨胀等相继出现。

4财政分配形式1力疫(建长城)2实物形态: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以实物形式,强制占有与支配一定的社会产品,这是以自然经济为前提。

3货币形态:国家采用价值形式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这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的分配形式。

财政分配管理发展封建社会经历了领主经济....两个发展阶段....与地主经济资本主义英、法国都组成了国家预算、税收、公债等环节三、财政的职能与作用1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能(市场失灵是市场调节不到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财政职能或者政府干预的经济活动的范围,基本上同市场失灵的范畴相适应。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练习题(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政学》第八版)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当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主张政府进行“粗调”。

A、理性预期学派B、公共选择学派 C、供给学派 D、新凯恩斯主义2.()提出“廉价政府”应成为财政追求的目标,政府只当“守夜人”就行了。

A、凯恩斯B、布坎南C、亚当·斯密D、马克思3.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等,运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制度运行的是()。

A、萨缪尔森B、布坎南和图洛克C、拉弗D、马克思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

A、增加居民收入B、促进经济增长C、实现社会公平D、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亚当·斯密将()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A、价值规律B、帕累托最优状态C、宏观调控D、市场规律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7.财政补贴通过直接影响( ) 来影响经济。

A、需求结构B、价格结构C、供给结构D、资源配置结构8.我国《社会保险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2010 B.2011 C.2012 D.20139.挤出效应是指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的需求量,可能带来市场利率的上升,导致每人投资的萎缩。

A、商品B、物资C、货币D、土地10.在我国,本地区组织征收的属于当地可自主支配的财政收入称为()。

A、地方财政总收入B、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C、公共预算收入D、全口径预算收入11.企业财务中,同财政收入成正比例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利润B、费用C、工资D、折旧12.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收入C、收费收入D、税收收入13.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B、政府收费C、国债收入D、国有资产收入14.()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C、税收D、政府收费15.被称为“延期的税收”的是()。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1)区别: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

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条件,要求还本付息;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保持有存有贷,不断周转。

(2)联系:信贷分配影响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制约信贷分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转化将极大地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财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财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第一节财政学对象1.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Public finance 财政通常也称为国家财政。

2.财政是经济与政治的“二元”结合体,必须强调从国家治理角度研究财政问题。

第二节财政职能(四个职能、机制和手段)1、资源配置职能(名词解释):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简答题)(1)明确政府职责。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优化财政税收政策,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4)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在价格、税收、政府支出等工具的作用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分割,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名词解释)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简答题)•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规范工资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

•实行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运用特殊的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稳定目标。

财政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简答)•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运用“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量平衡。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

•财政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定环境。

第三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的核心问题•完整的市场系统•家庭•企业!!•政府•帕累托经济效率标准,又称帕累托最优状态:(名词解释)是指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帕累托改进:一部分人福利改善的同时并未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帕累托最优就是指没有更多帕累托改善的余地。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必需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市场失灵(含义考名词解释)含义: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财政学笔记 Chapter8

财政学笔记 Chapter8

Chapter 8 税收原理1、税收的属性(1)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2、税收术语(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3)课税对象: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现代社会,国家的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

(4)税源: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5)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6)课税标准: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确定课税标准,是国家实际征税的重要步骤。

(7)税率: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反过来说,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一般来说,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①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

比例税率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我国大部分税种采用的都是比例税率。

②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定额税率在计算上更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从量计征办法,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固定的数额,随着税基规模的增大,纳税的比例变小,故税率具有累退的性质。

它的缺点,是负担不尽合理。

因而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等。

③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财政学复习笔记

财政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第二节政府和市场第三节财政职能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一)阶级性与公共性第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因而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第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自然具有公共性。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所谓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所谓财政分配的无直接偿还性是指每一个纳税人,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一)公共物品(Public goods)1、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指具有产权上的排他性(excludability in property rights)和消费时的竞争性(rivalness in consumption)的产品与劳务。

是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需要。

公共物品: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其它人对该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的产品和劳务。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第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标准。

(2)第二个标准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私人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公共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2、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具有不可分割性。

(2)具有非排他性。

(3)具有非等价交换性。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公共需要的层次(1)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2)半社会公共需要(3)满足再生产条件的需要第二节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的基本问题一、学习财政学为什么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说起两种资源配置系统:市场和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问题二、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p21(一)市场与市场效率1、市场: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规则2、效率的含义1在经济学中,效率一般指帕累托效率2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2、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3、规范工资制度。

4、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5、转移性支出(四)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3、~4、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5、收入分配不公平6、经济波动(五).(六)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1、政府干预和政府干预手段①宏观调控②立法和行政手段③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④财政手段2、政府干预失效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③政府失效的表现: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七)公共物品(Public Goods)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分类: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①私人物品: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第一特征)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第二特征)公式表示:纯私人物品:~X j:商品的总量x i j:第 i 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量此公式表明:商品X 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 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纯公共物品:此公式说明: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i 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 n+j·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①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②具有非竞争性,不具备非排他性③具有非排他性,不具备非竞争性④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过分拥挤或外部效应引起>花园(正外部效应)4、物品(产品)的类型①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②纯私人物品: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③公共资源不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由于不能确定对其消费的限定条件,或者即使能确定却很难实施,且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即产生拥挤问题,因此,这种准公共产品又被称为“可拥挤物品”。

·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另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受益)的减少,被称为拥挤成本。

在产生拥挤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而是大于零,同时低于平均成本。

④俱乐部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俱乐部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通过限定消费资格,将非成员排除在外,即对外是排他的。

但在内部是共享的,一个成员对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另外成员对该物品的消费。

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是不完全的,在内部又是共享的,有可能导致成员过多从而产生拥挤:一个人受益的增多可能会减少另一成员的受益。

这时,可拥挤物品与俱乐部物品相交叉,形成“可拥挤的俱乐部型物品”。

【(八)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需付出代价(缴税或付费);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第二章(一)财政支出的定义、分类定义: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取得所需物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分类:1、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收支分类和预算设置原则:公开透明借鉴国际经验便于操作2、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①一般公共服务支出②外交支出③,④国防支出⑤公共安全支出⑥教育、科技、文体传媒支出⑦社会保障支出⑧医疗卫生支出⑨节能环保支出⑩交通运输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①~②经常性支出③资本性支出④净贷款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①经济性支出②》③社会性支出④维持性支出(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满足社会需要的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1、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公共提供-政府供给】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

准公共物品分类:可拥挤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①公共提供方式;②市场提供方式;③、④混合提供方式。

3、混合提供方式:①政府授权经营;——自然垄断行业②政府参股;——大型基础设施项目③政府补助。

——教育、公共卫生、高新技术研发4、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实践①公路的“贷款修路,收费还款”方式②#③公共项目采取“BOT”方式※ BOT:Build(兴建)、Operate(营运)、 Transfer(转移)。

其为将政府所规划的工程交由民间投资兴建并经营一段时间后,再由政府回收经营。

※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三)公共定价1、什么是公共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主要包括: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2、.3、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①平均成本定价法在保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前提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②二部定价方法定额定价与从量定价结合定额定价——基本费从量定价——从量费。

电话③负荷定价法针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电力、自来水、电话(四)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①3E原则: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②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③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④(⑤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①规模效益指标体系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占GDP的比重=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当期GDP×100%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贡献率=当期GDP的增加值/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总额×100%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公共物品产出率=当期公共物品总额/当期财政支出(分类别支出)总额×100%②结构效益指标体系本级财政支出占本区域财政支出的比重=当期本级财政支出总额/当期本区域财政支出总额×100%…各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当期某类支出总额/当期财政支出总额×100%各项目支出类别的比重=当期某项目支出总额/当期类别支出总额×100%③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支出项目的成本收益率=期间支出项目的经济收益/期间项目支出总额×100%财政资源使用成果率=财政支出项目成果/财政项目支出总额×100%④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履行职能的标准成本率=履行某项职能的实际成本/履行某项职能的标准成本×100%政策目标(计划)完成率=政策目标(计划)完成数量/政策目标(计划)数量×100%【'第三章(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①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绝对数指标财政收支(相对数指标——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②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P 51)(二)瓦格纳法则①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家扩张。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②维持性支出:工业化-市场扩张-市场管理…经济性支出:工业化-外部性-政府干预社会性支出:工业化-收入提高-需求的收入弹性(三)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①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①部门支出效益②单位支出效益③项目支出效益(四)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经济发展阶段论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①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②(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吃、穿等,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