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 目录

《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 目录

刘军平、覃江华编著的《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在皇皇卷帙的西方翻译理论的各种原典中,精选了52篇西方翻译理论家的代表性译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每位翻译理论家撷取的是最具代表性或最有影响的文章或代表作片段。

本书编排内容的时间顺序跨越古代、现代和当代,并按照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特征和不同译论家的理论特色分为九大翻译理论流派,即语文学派、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认知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后殖民及女性主义学派、哲学学派和中西比较诗学派。

全书基本按照这几大流派的思想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整理。

目录第一章语文学派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1The Use of Translations/2艾蒂安·多雷(Etienne Dolet)/10The Way to Translate Well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10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4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15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23The Proper Task of a Translator/24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30The Translator's Tribunal/3 1弗朗西斯·威廉·纽曼(Francis William Newman)/41The Unlearned Public Is the Rightful Judge of Taste/42第二章语言学派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46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47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unnison Catford)/54 Translation Shifts/55尤金·阿尔伯特·奈达(Eugene Albert Nida)/63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64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81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82奥伯利奇·纽伯特(Albrecht Neubert)/101Translation,Text,Translation Studies/102巴兹尔·哈蒂姆和伊恩·梅森(Basil Hatim&Ian Mason)/130 Pofiteness in Screen Translating/131第三章功能学派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149Type,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making in Translation/150汉斯·约瑟夫·弗米尔(Hans Josef Vermeer)/163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164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178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179第四章认知学派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202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203罗杰·贝尔(Roger T.Bell)/225Translating,the Model/226丹尼·吉尔(Daniel Gile)/242The Effort Models in Interpretation/243第五章描写学派詹姆斯·斯特拉顿·霍姆斯(James Stratton Holmes)/268The Name and Nature ofTranslation Studies/269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282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283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289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290莫娜·贝克(Mona Baker)/306Narratives in and of Translation/307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318Memes of Translation/3 19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332Translation's Other/333第六章文化学派安德烈·勒费弗尔(Andre Lefevere)/353Mother Courage's Cucumbers:Text,System and Refraction in a Theory of Literature/354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375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376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392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393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415Translation,Poststructuralism,and Power/416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436History,Translation,Postcolonialism/437霍米·巴巴(Homi Bhabha)/454How Newness Enters the World:Postmodern Space, Postcolonial Times and the ri ftals of Cuhural Translation/455第七章后殖民及女性主义学派加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482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483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507Posteolonial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508玛丽亚·铁木志科(Mafia Tymoczko)/528Translations of Themselves: the Contours of Postcolonial Fiction/529罗莉·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543Gender and the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544露易丝·冯·弗洛托(Luise yon Flotow)/562Gender and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563雪莉·西蒙(Sherry Simon)/582Taking Gendered Posit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y/583第八章哲学学派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610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61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fieh Wilhelm Nietzsche)/635 Translation as Conquest/636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638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639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649Des Tours de Babel/650威拉德·冯·奥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682 Meaning and Translation/683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704 Language as the Medium of Hermeneutic Experience/705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725The Hermeneutie Motion/726保罗·利科(Paul Ricoeur)/732The Paradigm of TrarMation/733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rn)/746Translation Studies avd Western Philosophy/747第九章中西比较诗学派刘若愚(James J.Y.Liu)/767The Critic as Translator/768叶维廉(Wai—lim Yip)/781Ezra Pound's Cathay/782欧阳桢(Eugene Chen Eqyang)/807“Aaifices of Eternity”:Audiences for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808宇文所安(Stephen Owen)/822A Note on Translation/823厄内斯特·弗朗西斯科·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830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831 马悦然(Gfiran Malmqvist)/851On the R01e of the Translator/852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862Why I Hate Arthur Waley?Translating Chinese in aPost-Victorian Era/863参考文献。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1。语言信息的取舍 以满足顾客和委托人的需求为目的。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决定译本
的体裁和类型(摘译,选译,改译等)。 3。译文形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确定译语的形式和风
格。
.
节译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 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毗邻港澳和深圳、 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担负京广、广深、 广肇铁路繁重的旅客运输工作,车站有7个 站台、66股车道、6个候车室,还有酒楼、 商场、旅店等服务,为不同层次的旅客提 供各种优质、完善的服务,是我国第一个 多功能新型铁路客运站。
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类 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情、使役)分 类;另一是语篇题材或文本种类:按语言特征或 惯例常规分类(如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 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
莱思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
The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takes on the heavy passenger and freight work of Beijing-G, G-S, G-Z lines. The station has 7 platforms, 66 tracks and 6 waiting rooms. There are station restaurants, shopping centers, hotels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 passengers’ needs. This is the first multi-funtion raiway station in the country.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4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由于翻译的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

4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由于翻译的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它摆脱了 传统的对等、转换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方法,运用功能和交 际方法来分析、研究翻译。其代表人物有:
凯瑟琳娜· 莱斯(Katharina Reiss),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
汉斯· 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
(Skopostheorie);
① ②
A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目的语文本由其目的而决定。 A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目的 语文本是为目的语文化提供信息,目的语语言涉及的是原语文化和 语言提供的信息。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译文文本不会以一种反向的方式为原文文本提供信息。 A TT must generally coherent. 译文文本必须通篇在语义上保持连 贯。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译文文本必须与原文文本在语 义上保持连贯。
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 的角色。
译文是谁委托的涉及运用什么方法来产生合适的译文。
所委托的译者、行为甚至价格,对目的论来说都非常重 要。委托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如果是他人 (出版社、编辑、第三方),委托的细节通常非常具体, 包括翻译的目的、完成日期、价格等。委托包括两个方 面:委托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条件。译者是根据委托人 的委托进行翻译的。

功能翻译学派讲解

功能翻译学派讲解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A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 • • •
1.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2.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 3功能翻译的形成与发展 4.功能学派翻译实例
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 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 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 语法,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对等”成为翻译研 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 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 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 令译者感到不满。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 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 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 、最活跃的学派。 它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一·主要观点: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5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11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功能派文本

功能派文本

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功能派的代表人物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克里斯丁娜·诺德(Christiene Nord)。

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莱斯首先于1971 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而曼塔里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

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翻译的基本概念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是两个不同概念。

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里提出的。

功能派赋予行为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

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谢谢!
克里斯汀娜·诺德
•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 • 主要著作有: •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 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 《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
诺德和功能加忠诚理论
• 诺德在学术思想上深受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 ,积极倡导费米尔的目的论,将忠诚这一道德范 畴的概念引入功能主义的学术观点,希望能纠正 翻译中的激进倾向。 • 比如曼塔里避免使用“traslation”而是 “translation action”。 诺德认为:“她偏离了 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概念以及人民对于该词的期望 ”。
凯瑟琳娜·莱斯(1923-)
• 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 • 主要论著包括: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1971) 与费米尔合著《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1984)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 性》
莱斯和文本类型理论
• 早期理论: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
•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 受众---依着心中的接受者 受众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 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 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 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邵 艳,2010) • 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了目的语受众提供 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目的论将翻译理 论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乔楠,2010)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 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 信息型 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 文中,她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 译过程的步骤。 •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phrase of analysis):要确定原文的 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 ,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 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 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弗米尔首次提出目的论是在1978年发表的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目的论之所以与其它的西方翻译理论有很 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将一些 新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这些新概念 为西方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新 的活力。 目的(Skopos),源于希腊语,表示目的或 目标。弗米尔引进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或翻 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以内容为重的文本,最重要的是将文 本蕴含的信息毫无保留的转换到目的语中, 包括:新闻发布会文稿、新闻报道、商务 信函、操作手册、官方文件等。关于评价 以内容为重的文本翻译,赖斯提供了几个 标准:语义是否准确;语法是否合乎规范; 文体风格死否和源语文本相呼应。 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则强调的是作者的表达 方式。此类文本即是所有被称作有艺术性 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及纯文艺作品 等。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源语文本的美 学性转换到目标语中。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汉斯· 弗米尔(1930-2010),德国著名翻译 理论家,师从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 娜· 赖斯。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及译著,其 中主要包括《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1978)、《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1989)、《关于翻译理论》(1983)、3 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1984)和《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1996)

根据目的论,译文的目的是译者绝对采取 何种翻译策略为最重要的标准,译文读者 的期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而目 的语文化中的惯例决定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期待。如果译者对原文做出的改动与目的 语文化中的惯例不一致,译者有责任告诉 读者其翻译策略及其原因,而不应该欺骗 读者。如果译者的传译与原文发起人的期 望相悖,译者也有责任向原文发起人解释 对原文做了哪些变动,否则就等于误导原 文发起人。诺德称这种责任为“忠诚”。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 等,主张把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 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 但到了后期,她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 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 限性》中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 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 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 受众---依着心中的接受者 受众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 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 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 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邵 艳,2010) • 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了目的语受众提供 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目的论将翻译理 论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乔楠,2010)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 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 信息型 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 文中,她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 译过程的步骤。 •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phrase of analysis):要确定原文的 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 ,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 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 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
• 德国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 理论和方法》 •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 • 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 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包括发起人(the initiator)、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 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 文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ie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个过程,又是一个人 可以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功能学派

功能学派

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 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开展了以原文与译文 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 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 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的 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而,在实践中,她意识到,等 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 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 对等原则。
1· 包含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交际 2 “单向交际”是书面文本和用以书写的文本 材料的主要特征。
行为时特定语境下有意图的举止。“意图” 是指言语的目的、目标及语言交际的动机。 书面文本可以有一种或者多重意图,多重意 图也可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是通常情况 下是一种意图占主导地位,文本的功能即在 于此。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 • • 总序 翻译过程 重述过程
总序
1· 语际翻译也许可以被定义为介于两种语言间的交流过 1 程,通常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在功能上与源语文本对等 的目标与文本。(翻译过程就是第二级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译者的介入以及两种语言的作用必然导 致信息的变化。即使是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理想”的 交流状态也是罕见的。
文体风格分析
分析的第三步骤:文体风格分析(对具体语 篇表层的分析)。这一步分析最为重要,文 本类型及体裁影响下的翻译策略、技巧都在 此体现。
需要阐明两点:(1)在实现具体交际功能 时,使用了何种语言途径;(2)语篇是如 何构建的。
可能的语言间的对比
在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分析阶段与第二阶段即 重述阶段之间有个衔接点,因为到这个阶段,无 论译者的经验丰富与否,都要关注可能的语言间 的对比。 详尽细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按较小的分析 阶段进行,由词到语段、词组、句、段(段落或 章节),再到整个语篇。 重述是一个线性过程,由词、语段、从句、句 子、段落来构建目标文本。在重述的过程中,译 者在对文本体裁和文本类型作足够考虑的情况 下,对文本每一个元素所选择的语言符号及符号 序列是否能从符号形式和符号功能上保证功能对 等做出决定。这是译者要追求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楠,2010)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 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 文中,她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 译过程的步骤。
• 分析阶段(phrase of analysis):要确定原文的 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 ,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功能学派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要内容
• 凯瑟琳娜·莱斯 (Katharina Reiss)--文本类型理论 •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目的论 •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 (Justa Holz Manttari)--翻译
行为论 • 克里斯汀娜·诺德 (Christiane Nord)--功能加忠诚
•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 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y(诚实)的区别:fidelity属于 人际、道德范畴,loyalty指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乔楠,2010)
汉斯·荷尼西 & 保尔·库斯摩尔
• 比如曼塔里避免使用“traslation”而是 “translation action”。 诺德认为:“她偏离了 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概念以及人民对于该词的期望 ”。
诺德和功能加忠诚理论
•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1991)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至删减)
•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 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 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
汉斯·弗米尔
• 德国海德尔伯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谙熟十多种 语言。
• 主要著作有: • 《翻译理论论文集》(1983) •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 • 《目的与翻译委任--论文集》(1989)
莱斯和文本类型理论
• 早期理论: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翻译追求的
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 等,主张把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 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 但到了后期,她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 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 限性》中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 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 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 乔楠,《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载《语言 研究 文学界》,载《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第 109-110页。
谢谢!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
• 德国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 理论和方法》
•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
• 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 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包括发起人(the initiator)、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 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 文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ie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个过程,又是一个人 可以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
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首先要明确 翻译的目的
费米尔和目的论
• 目的论(skopo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 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 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 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
• 费米尔的目的论突出了翻译文本使用者的重要性 ,突破了莱斯功能对等的束缚
•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 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中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 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 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 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邵 艳,2010)
• 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了目的语受众提供 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目的论将翻译理 论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理论 • 汉斯·荷尼西 (Hans G. Honig)& 保尔·库斯摩尔
(Paul Kussmaul)
凯瑟琳娜·莱斯(1923-)
• 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
• 主要论著包括: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1971) 与费米尔合著《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1984)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 性》
• 合著《翻译策略》以行为和文化为导向的 交际论为基础,论述了如何恰当解决翻译 ,为功能翻译理论的译者培训领域做出了 贡献
参考文献
•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天津: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 邵艳,《目标论观照下的两岸三地电影片名翻译 》,载《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19卷第1期 ,第 100-102页。
克里斯汀娜·诺德
•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
• 主要著作有: •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
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 《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
诺德和功能加忠诚理论
• 诺德在学术思想上深受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 ,积极倡导费米尔的目的论,将忠诚这一道德范 畴的概念引入功能主义的学术观点,希望能纠正 翻译中的激进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