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 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 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方法回顾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要读好停顿。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 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自读提示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课件+教案+练习+素材(18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在读、听、观察中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诵读古诗明确单元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从心底赞叹——(出示单元导语)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贺知章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杜牧写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李白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画面诵读古诗,这样的美景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次走进古诗的殿堂,跟随诗人,走进他们笔下的美好山河,学习李白的山水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齐声读课题,看看“天门山”这三个字,这是一座怎样的山?谁来说一说?结合注释和插图可以看出它是东西梁山的合称。
它又高又险。
是的,天门山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怎样的看叫“望”?“望”指的是向远处看。
李白远看天门山,看到了怎样的景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1.自由读古诗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诗中的景物。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字音读得准确,诗也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我们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按照223的节奏来停顿。
为了读出韵味,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特别棒的古诗——《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可有意思啦!先来说说李白这个人吧。
李白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诗人,他的诗豪放洒脱,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他一生走过好多好多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美景,然后就把这些美景都写进了他的诗里。
咱们来看这首《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句写的是天门山被楚江冲开了。
天门山,那可是两座山呢,就像两扇大门一样立在那儿。
楚江呢,就是长江。
想象一下,长江水汹涌澎湃,力量特别大,一下子就把天门山给冲开了,这得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水一直向东流,流到天门山这儿的时候打了个转。
为什么会打转呢?因为天门山挡住了它的路呀,所以江水就得绕个弯。
这里的“回”字用得特别妙,让咱们好像能看到江水奔腾、回旋的样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写的是两岸的青山相对着耸立出来。
小朋友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坐在船上,船在江里往前开,两边的青山好像在比赛一样,朝着你跑过来。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孤帆一片日边来”,远远地看到一片孤零零的帆船从太阳那边驶过来。
这画面多有诗意啊!在广阔的江面上,只有这一艘帆船,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靠近。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一定特别好。
他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忍不住就用诗把它记录下来了。
咱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那些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的美。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语言。
李白用的词语都很简单,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变得特别生动、特别有气势。
比如“中断”“开”“回”“出”这些字,简简单单,却把天门山和长江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而且呀,这首诗还有很美的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好听。
小朋友们可以多读几遍,感受一下那种节奏和韵律。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让咱们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让咱们学到李白写诗的本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课件
曾学过他的诗作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写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 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的东、西梁山 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 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贰
识 新 字
朗读诗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fān
帆
帆船
结构:左右
音序:
F 部首:巾
组词:风帆 扬帆
书写指导:左右大小相当,“凡”的竖弯钩要写舒展些。
笔顺:
叁 解 诗 意
解诗意
断开 长江
分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江水因撞击到山而折回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浩浩荡荡、来势汹涌的气势。
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到此,回旋澎湃。
两对色彩鲜明的景物“青山” 和“碧水”,“白帆”和 “红日”勾勒出了幅精美 的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肆 总 结 拓 展
中心主旨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 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 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 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 出,孤帆日边驶来。诗歌不仅表达了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展现了李白宽阔的 胸襟。
课堂检测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 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 句吗?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望天门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里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让学生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学习《望天门山》这类写景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等五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能够结合诗句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资源准备古诗相关插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以诗引诗,导出诗题(约3 分钟)1.课前才艺展示古诗《山行》的树叶贴画2.导出新诗,明确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山行》的树叶贴画,这首诗描写了秋日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的美景,这节课老师将带大家欣赏一下大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看到的雄奇景色,我们一起学习《望天门山》。
3.板书诗题,引出疑问,适时解题。
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预设:看)什么样的看才是望呢?出示课件,看一下望的古字写法,一个人站在石头上,抬起头,踮起脚向远处看,这就是望。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七、重点题型整理
---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分析《望天门山》中的意象。
答案:《望天门山》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天门山”、“断”、“开”、“碧”、“出”等。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展现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天门山》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天门山》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天门山》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天门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首先,我将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与模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尝试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和模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生字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古诗,学生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模仿来学习古诗,他们喜欢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如朗诵和表演。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PPT、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楚江至于孤帆洞庭镜未磨白银盘铜镜未来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
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
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看”。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开”指分开,断开。
课件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三年级上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迎来了第 17 课《古诗三首》。
这第一课时,将带领同学们走进古诗的奇妙世界,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
它们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佳作,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我们先来学习《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豪放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的浩荡。
天门山被楚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向东,在这里回旋徘徊。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啊!“中断”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门山的断裂之势,仿佛是被巨人用巨斧劈开一般。
而“回”字,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遇到天门山的阻碍后,不得不改变方向,形成漩涡。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诗更是充满了动态之美。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仿佛在迎接远方的来客。
而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生机。
这里的“出”字用得极为巧妙,它让青山仿佛具有了生命,主动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苏轼也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文章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美丽;而在下雨的时候,西湖周围的山峦笼罩在烟雨之中,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韵味。
“潋滟”一词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空蒙”则描绘了山色迷茫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晴天和雨天西湖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多姿多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显得那么合适,那么美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课件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17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天门山
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 [唐] 李白
楚地,所以叫楚江。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碧绿清澈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中的“断”和“开”让你联想到怎样的 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 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 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
螺。诗中用来形容 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 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
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 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 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 的湖水、山色相称。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
小小的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 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 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 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 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湖月 相和
望 洞 庭
近望 潭面 山水
远望 君山
祥和宁静
如镜
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实用文档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实用文档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实用文档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实用文档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实用文档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总相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实用文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实用文档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实用文档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实用文档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观察
和山水
人景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