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时须动笔——课外批注指导《白杨礼赞》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本文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

“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

全旬作为文章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震撼。

接下来,描写黄土高原,展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文章把黄土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有色有形·贴切逼真,富于美感。

接着,对“黄绿’’二字进行阐释:“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阐释之中,者高度赞美了两种伟力·一是几十万年前的“伟大的自然力”,一是“人类劳力”,而“人类劳力”又“战胜”了“自然”,表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引自作者写于同一时期、歌颂同一对象的《风景谈》),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与文章赞美根据地军民的主旨相吻合。

“绿波一‘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呼应,赞美黄土高原的景色。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呼应。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奔腾扑来,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和风…‘起了…‘绿波”,一个“翻”字富于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涌起的种种感想之中。

既有“雄壮”“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令人激动,振奋;又觉“单调”,令人“倦怠”,㈠恹恹欲睡”。

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总的说来,文章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第2课《白杨礼赞》学习要点(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白杨礼赞》学习要点(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白杨礼赞》学习要点(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课文讲明课文描写了〝西北极一般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颂扬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拔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行〞,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颂扬白杨树〞。

第一段破题,直抒胸臆。

〝礼赞〞,崇敬而颂扬;〝不平凡〞,是礼赞的缘故。

起始峭拔有力,颂扬之情破空而来。

第二段描写高原景象,述讲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宽敞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宽敞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扑〞与〝奔腾〞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形,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管。

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受,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受,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

在那个地点,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表达抒情散文的特点。

其间感受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显现铺垫、蓄势。

这一段写高原的目的是:1.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行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初见白杨树的感受。

〝傲然地高耸,像哨兵似的树木〞的外在景观,给作者惊醒的感受,〝刹那间〞〝猛抬眼〞〝惊奇地叫了一声〞等语表达了这种惊醒的感受。

这一段异峰突起,由低潮转入高潮,突出〝我〞的情绪转变,为下文白杨树显现起渲染作用。

用咨询答句提醒读者注意。

第四段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又是下文颂扬白杨树的前奏。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1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普通却不平凡,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坚持着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

他在延安生活的五个月,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的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

他经过对白杨树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以及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首先联想到了当今的铁路工人,尤其是像济南工务机械段从事铁路大修工作的干部职工。

这是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他们以宿营车为家,以工务机械车为伴,长期流动驻扎在铁路线上,不分昼夜地进行着清筛、换轨、钢轨打磨等施工作业。

冬天的线路上寒风刺骨,夏日的钢轨能够把生鸡蛋烫熟,可他们也像那一排排的白杨,不畏惧严寒和酷暑,舍小家顾大家,用他们坚守和默默付出,保障着线路的安全畅通和旅客的便捷出行。

白杨树应对恶劣的生长环境,把根扎得更深,把枝干挺得更直,不断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而铁路大修人也是如此,从之前的“铁锨、洋镐、扒子”三大件,到此刻的清筛、换轨、焊轨、换枕全部机械化,他们克服了多少难题?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多少贡献?他们像矛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普通却不平凡!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对你笑!面临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有时候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坚强。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对自我都有很大的鼓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学习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弘扬抗日前辈们的革命精神,戒浮戒躁,坚持自我,迎难而上!白杨礼赞课文阅读笔记2我这天看了一篇课文,名叫《白杨礼赞》。

课文中有一段话让我震撼。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这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

《白杨礼赞》之教学阐释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二、说学情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的文学基础,所以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品读分析,由于该阶段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对本课的教学,以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具体的礼赞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其中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会采取指导学生自学法、问题探究法、朗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

本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能力,为此,我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欣赏几张图片,一排排整齐的白杨树。

你看到了有什么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

《白杨礼赞》全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全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全文及赏析作者:茅盾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等。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夜读偶记》等。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是茅盾根据自己 1940 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

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消极抗日,还积极反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建立了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三、主要内容1. 开篇点题,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 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3.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突出其不平凡。

4. 深入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 运用对比,进一步赞美白杨树。

6. 再次点明主题,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四、中心思想《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写作特点1.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 线索分明,结构严谨。

3. 象征手法的运用。

4. 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5. 语言准确、凝练、富有变化。

六、重点问题1. 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四个“难道”开头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四个“难道”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剥笋般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作者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由树及人,采用象征手法,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八上 语文《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上 语文《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一、作者简介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三、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丫.(yā)枝恹.(yān)恹欲睡虬.(qiú)枝参.(cān)天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2、解释词义。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高。

四、结构层次第一层: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层: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远的启示。

文章开篇,作者直接抒发对白杨的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热情赞颂的基调。

紧接着,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的黄土高原,那是一个辽阔而雄壮的地方,“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西北高原的广袤,也为白杨树的出场做了铺垫。

白杨树的外形,作者描写得细致入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一段描写,将白杨树笔直、挺拔、团结、向上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它的这种外形特点,也象征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

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白杨树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它“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白杨树的灵魂所在。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树一样,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拼搏、奋进的人们。

在文中,作者将白杨树与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更加凸显出白杨树的独特之处。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着那些贪图安逸、追求虚荣的人,与白杨树所代表的质朴、坚强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对白杨树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茅盾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是在描写一种树,更是在借树喻人,表达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篇文章无疑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而奋斗。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41年。

这篇散文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并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并从形美、神美两方面来具体描写。

在文章开头,作者点明了白杨树“不平凡”,这为后文对白杨树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接着,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最后,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的描写,逐步展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和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通过文章中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特点、形态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白杨树一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总之,《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还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我相信这篇文章将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5课《白杨礼赞》笔记

15课《白杨礼赞》笔记

15课《白杨礼赞》笔记《白杨礼赞》教学笔记一、导入。

1.简介作者及作品。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解放前,他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其中有不少的战斗岁月。

解放后,他担任了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并写了许多新的作品。

《白杨礼赞》是一篇著名散文。

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学生齐答:用它来歌颂北方农民),尤其是作为抗日根据地的西北敌后战场的广大军民,并以此勉励广大读者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2.检查预习情况。

正音正形后齐读、指名学生读相应的段落。

3.介绍“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讲析课文。

1.讲析第一段。

学生齐读后思考: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歌颂对象,那么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白杨树的?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文中关键词语列出提纲。

作者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

2.讲析第二段。

学生齐读后思考:作者为什么开篇就点明了赞美白杨树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起笔便把白杨树放在一个典型环境中,并加以生发和提炼。

作者突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强”和“伟大”,这样被白杨树的不平凡衬托的就更加突出。

3.讲析第三段。

学生齐读后思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对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所以选择了黄土高原作为背景加以烘托,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讲析第四段。

学生齐读后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讨论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特点。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杨树的形貌活灵活现的摆在读者面前,“一律”、“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紧紧靠拢”、“绝无旁枝”这些词语都用了双引号加以强调,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讨论明确: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白杨树的外形美。

本段中“那”是指白杨树,“这”是指“贵族化的楠木”。

两种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段中两次提到了“楠木”,第一次是陪衬作用,第二次是加强对比的作用。

白杨礼赞的批注式阅读

白杨礼赞的批注式阅读

白杨礼赞的批注式阅读内容和情感:通过对白杨外在形象美和内在精神品格的书写,表达对白杨的赞美,歌颂像白杨这样淳朴、不屈、奋发向上的北方人民和精神意志。

批结构:1、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

2—4、描写高原景色,交代了生长环境。

5—6描绘白杨的形象,突出了白杨的不平凡。

7—8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9、与楠木对比,表达爱憎,再次赞美白杨。

题目:赞美意味着赞美和尊重。

给白杨写个赞。

指出文章的主旨。

批语句:1、4、6、9段出现了多次的“不平凡”和“赞美”的句子,写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是全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第7段的四个“难道”:运用了反问和排比手法,四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象征意义,突出了文章主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感情表达更强烈。

第2段中“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能不能改写成“可不是有一点儿单调吧?”运用了反问和断句的手法,加强了提醒人反省自己感受的意味,单调单独停顿,强调突出单调感觉的作用。

第3段中“一排”“三五株”“一株”是成递减排列,能不能改成递增?递减突出白杨树给人的震撼,连“一株”都能改变“恹恹欲睡”的情绪,充分表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批词语:第4段的“那就是”和第“6”段的“这就是”能不能调位置?第4段是承接上文第3段描写远远的一排白杨树,所以用远指代词“那”。

第6段承接第5段中对白杨树枝干叶皮的描写,说明是眼前景,所以用近指代词“这”。

赏析1、4、6段中的实在和决不。

实在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表明白杨树确实不平凡,是客观存在的,发自内心的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决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批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以及像白杨一样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欲扬先抑,第2段中先写在黄土高原上长时间行驶使人感到“倦怠”“单调”等消极情绪,在这种情绪中陡然看到白杨树,那种振奋之情可想而知。

再如,文中第5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极力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文势波澜起伏。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文章开篇,作者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般的高原风貌,突出了其“雄壮”“伟大”但又“单调”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杨树的出现,就显得更加“不平凡”。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通过这些描写,白杨树挺拔、正直、团结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白杨树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则展现了它的质朴和纯洁。

白杨树不仅外形美,更具有内在的精神美。

作者指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在这里,作者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北方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他们就像白杨树一样,质朴、坚强,为了生活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同时,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文中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作者写了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它“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与白杨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和象征意义。

而通过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也烘托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和傲然挺立。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白杨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种树,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让作品生动形象——《白杨礼赞教案》的表现技巧

让作品生动形象——《白杨礼赞教案》的表现技巧

《白杨礼赞》是诗人白朴在抗日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

它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祖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畏艰险、誓死抗争的英勇事迹。

在教学教案的编写中,作品的表现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作品在教学中生动形象,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符号语言、形象表现、情感语言、叙述技巧、修辞手法等方面论述《白杨礼赞教案》的表现技巧,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符号语言符号语言指的是语言中的符号,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用来概括某种思想或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使用符号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而《白杨礼赞》中充满了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例如白杨、黄鹤、山林等,这些符号的描写不仅可以代表某种东西或某种思想,更可以使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

白杨是《白杨礼赞》中的主旨符号,它代表了抗争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白杨的树干高大笔直,代表正气。

而树皮是灰白色的,代表爱国主义精神的宁静和深沉。

白杨同样是一种能够抵抗风吹雨打的植物,它奋战在千帆过尽的历史潮流中,巍然挺立。

白杨还可以作为一种暗示,使人想到的是当时万众瞩目的抗日斗争中,中国人民顶着千辛万苦、历经艰险,仍然坚韧不拔地顶着铁蹄踏过来的侵略者。

在《白杨礼赞教案》中为学生普及白杨的生命力和意义,更能够使学生理解和记忆作品的精神内涵。

山林和黄鹤在《白杨礼赞》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山林代表的是祖辈们的遮掩之处,是他们的“家园”。

黄鹤代表的是早先的祖宗。

学生在阅读时,通过这些符号的描写,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形象和思想,也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作品的精华所在。

二、形象表现形象是作品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对于形象的描写,使其更加具体、丰满和形象化,可以使读者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表现作品的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作品的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白杨礼赞》中的形象非常丰富,作者通过对于生命、自然、人物等的描写,使作品更加具体、细腻。

[VIP专享]读书之时须动笔——课外批注指导《白杨礼赞》

[VIP专享]读书之时须动笔——课外批注指导《白杨礼赞》

读书之时须动笔——《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肖聪丽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赏析《白杨礼赞》一文,展示批注的方法与习惯,继续巩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交流批注的过程中了解白杨的品质和象征的意义,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1.交流批注的内容理解白杨树的品质及其象征意义。

2.继续学习批注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 在交流批注中通过评价、点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理念:读书之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方法,新教材要求从四年级下册起学习给文章作批注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读书之时动笔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评语语文素养。

本课是读书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其中一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开展读书之时须动笔的读书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板书:白杨礼赞。

二.复习批注方法。

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时是怎么做批注的,谁愿意来说说?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用圆圈圈起来,再查字典。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近日,我学习了茅盾先生的著名文章——《白杨礼赞》,学习同时,随课堂记录了点点滴滴。

一、原文解读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活力。

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透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

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

枝叶摇出的笑声“喇喇……”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

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

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可你毕竟太脆弱。

我想大自然就应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

你就应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

脆中有硬,硬中有情。

这就应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能够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仅是在赞叹,并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

并寄予无限的期望。

二、延伸阅读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Y呢,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那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楼林立,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却不见了!我不禁诧异,思索再三,才想起来白杨树是在我以前的家旁,在我曾经的窗前,现在我已搬家,这一刻不禁让我怀念曾经陪伴我学习的白杨树。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

14 白杨礼赞(笔记)1、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3、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4、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6、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8、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9、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10、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要点: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

(全)八年级上册13《背影》《白杨礼赞》课文注释赏析批注字词

(全)八年级上册13《背影》《白杨礼赞》课文注释赏析批注字词

八年级上册13《背影》《白杨礼赞》课文注释赏析批注字词第13课背影文|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批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为什么不相见?“那年冬天”是哪一年?读文章时,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查找朱自清年谱,我们会发现:1915年,因为父亲包办婚姻,朱自清不愿意,父子生隙。

那年冬天,父亲在徐州因为娶妾搞出一场闹剧,赔了钱,失了业,祖母去世,那一年是1917年。

此后由于家庭经济等诸多原因,父子之间矛盾重重。

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家,父亲拒不相见。

1925 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所以说“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批注]“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怕”“踌躇”,这些表现更像细碎的母亲。

也许是家中光景的惨淡,也许是祸不单行的窘境,让父亲内心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愧疚,这些复杂的情绪转化为对儿子细腻的叮嘱,转化为优柔寡断的决定,在儿子心中,父亲不再是那个少年出外谋生,干了许多大事独立支撑全家的父亲!教学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对父爱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朱自清这样描写背后的情感。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之时须动笔——《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肖聪丽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赏析《白杨礼赞》一文,展示批注的方法与习惯,继续巩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交流批注的过程中了解白杨的品质和象征的意义,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1.交流批注的内容理解白杨树的品质及其象征意义。

2.继续学习批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在交流批注中通过评价、点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理念:读书之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方法,新教材要求从四年级下册起学习给文章作批注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读书之时动笔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评语语文素养。

本课是读书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其中一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开展读书之时须动笔的读书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板书:白杨礼赞。

二.复习批注方法。

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时是怎么做批注的,谁愿意来说说?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用圆圈圈起来,再查字典。

生:我喜欢用彩色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看到感触比较深的句子,我一般用波浪线画出来,再多读几遍,并写上自己的感想。

师:学有所思,不错!生:要是有弄不懂的地方,我就用横线标出来,再在下面打个小问号。

师:善于提问的孩子更会学习。

做得好!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会做得会更好。

平时我们都是采用圈、点、画、批等方法来对文章作批注的。

板书:(圈、点、画、批。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们对《白杨礼赞》一文的批注内容。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通过阅读作批注,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吗?生:讲的是白杨树。

师:是的,从课题就可以知道了,讲了白杨的什么呢,谁来补充?生:讲的是白杨的枝、叶、干还有它的精神。

师:你读得真仔细,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生:不平凡。

师:对!课文讲的就是白杨的不平凡。

板书:(不平凡)四.交流批注内容,点拨引导。

(一)小组交流批注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批注内容。

出示幻灯片: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白杨的不平凡,对这些句子作了哪些批注。

2.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还存在什么疑问。

学生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交流、指导。

(二)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们读懂了哪些内容。

生:我们小组从课题《白杨礼赞》中的“礼赞”一词体会到了白杨的不平凡。

“礼”是“崇敬、致意。

“礼赞”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

师:“礼赞”一词可以看出白杨的不平凡。

还有吗?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写的就是白杨的不平凡。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除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有第四第六,以及第八自然段一直在反复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说得好。

“不平凡”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其它小组呢?生:我们小组从第二自然段的“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几个词语读懂了高原的景色很壮美。

师:真不错,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高原的特点。

这就是白杨生长的环境。

板书:(环境)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读懂了白杨树的样子是不平凡的。

师:为什么说白杨的样子是不平凡的?板书:(样子)生:因为它的干是笔直的,枝也是,就连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师:你读得真认真,还有谁在这段作了批注的吗,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沉默)师:想想这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幻灯出示第四自然段)生:(生恍然大悟)我知道,我来说。

生:这段围绕第一句中的“力争上游”这个词来写,整段是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师:对极了!那对于白杨树的描写,作者又是采用了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

学生有的开始小声读课文,有的拿起笔来在文中圈圈画画。

生:从整体到部分。

先写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再详细地写了它的干、枝、叶、皮是怎样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不平凡的白杨吧!(出示白杨图片。

)师: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光滑而有银色光晕的皮,宽大的叶子几乎片片向上。

其它小组读懂了什么,谁来接着说?生:我们小组读懂了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知道了白杨具有正直、朴素、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个性,是树中的伟丈夫。

它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是的,“伟丈夫”一词可以看出白杨的不平凡。

还有谁在这一段里作了不同的批注吗?生:这段里有四个“难道”,它们采用了排比,反问修辞手法。

还把白杨比作了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哨兵。

师: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幻灯出示:(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生:不是比喻句,是作者联想到的。

师:没错,这边是采用象征的写作方法,就如同我们上一个单元里的学到的《灯塔》一课。

作者笔下的白杨象征着什么?生:北方的农民。

生:家乡的哨兵。

生:象征着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师:一棵普通的白杨,作者赋以了这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板书:(意义)师:当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后,再看到白杨,你会想到哪些人呢?生:消防队员。

师:(疑惑)哦,为什么呢?生: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在救火的过程中,很坚强,很团结。

这种精神就像白杨的品质。

师:看来你真正认识了白杨的品质。

确实如此!还会想到谁呢?生:警察叔叔。

生:边防战士。

生:解放军叔叔。

师: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好多好多像白杨一样值得我们赞颂的人。

以后同学们可以象刚才那样运用联想的方法对课文作批注。

板书:(联想)师:一棵普通的白杨,蕴含着的却是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对白杨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让我们一起来赞美白杨。

齐读这四个排比句吧!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了,这段和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对于这段,谁还有补充。

(幻灯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这段还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楠木和白杨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白杨的不平凡。

师:对!见过楠木吗?我找到了一张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和白杨的不同。

(出示楠木的图片)师:楠木也长得很美,笔直的干直插云霄,不同的是它的枝丫却不象白杨那样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而是横逸斜出,姿态婆娑。

师:除了对比,还有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生沉默。

师:想想作者笔下白杨的意义就知道了。

生:象征。

师:这里的楠木又象征着什么呢?生,蒋介石领导下的反动势力。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是指国民党反动势力。

我也查阅了当时的写作背景。

(幻灯出示写作背景)师:除了刚才提到的联想的方法,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作批注也是阅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板书:(背景)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阅读作批注的能力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感到非常欣慰。

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也拿出来交流交流吧!生:白杨树是普通的树,又为什么会是不平凡的?师:对呀,有矛盾呀!谁来解答?生:白杨树在西北是常见的一种树,所以说它是普通的,但是,它生长的环境不平凡,样子也不平凡,它的象征意义更不平凡,所以说它是不平凡的。

师:你的回答令我很满意,语言流畅,而且回答得很全面。

你听明白了吗?(提问的学生微笑点头。

)生:“秀颀”是什么意思?师:很高兴今天你也提问题了,谁愿意来帮他解决?生:“颀”是很高的意思,“秀颀”就是又美丽又高大的意思。

师:(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的表现不错,希望你在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动手查查字典,主动学习会更有收获的。

生:本文是赞美白杨的,可是作者又在第二自然段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高原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深度了,这又是一个矛盾。

你们觉得写高原的景色是否必要呢?生:茅盾是一个大作家,他写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多余的。

生: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因为白杨就生长在那样的地方。

师:嗯,作者笔下的白杨就生长在高原上,在这里又渗透了我们今天要教学的知识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通过写恶劣的生长环境,侧面衬托了白杨的不平凡。

五.课堂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白杨礼赞》一文的批注交流就到这里吧!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白杨礼赞》采用象征的写作方法,赞扬了北方广大抗日军民。

师:这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在当时言论不够自由的情况下,作者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白杨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生:我知道了可以通过联想对文章作批注。

生:我今天知道了烘托的写作方法。

生:我知道了,还可以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作批注。

师:嗯,批注的方法很多,除了这节课学到的这些,还有以前我们学过的写感受,提问题,写评议等方法。

板书:(感受、存疑、评议……)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蜜蜂采蜜一样,阅读更多的书籍,并继续保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书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板书设计:白不环境圈、点、画、批杨平样子礼联想、背景、存疑、感受、评议……凡意义赞教学反思:古人云:“读书之时须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优秀的读书方法,读书时不仅要摘抄其中优美的词句段,还要勤动笔,精于总结,还要善于思考,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之时须动笔——《白杨礼赞》这课时的教学设计,很好的体现了动笔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在这节课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由于平时已经形成习惯,因而教师只是推荐美文《白杨礼赞》,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平时教给的批注方法自学美文,然后带着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课上交流。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不仅达到了推荐阅读的目的,更让学生在平时学到的批注知识有个很好的展示舞台。

在上课的伊始,先复习批注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更是展现了平时习惯的养成,可见每个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圈、点、画、批等几个方面对一篇文章进行做批注,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