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精选7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个塑料袋,让学生去找空气。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实验时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背后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玻璃瓶、气球等)、相关实验材料(小球、水等)。
2.板书设计:空气是物质,空气占据空间。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多种场景图片,在学生中引发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思考空气的性质。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空气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占据空间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点,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3.实验演示(15分钟)将一只装满空气的气球放入一个玻璃瓶中,在此操作之前,将玻璃瓶内插入一根小球。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占据了小球的空间,说明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
4.实验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玻璃瓶、气球、洗涤水等实验器材。
他们需要观察和研究气球放入玻璃瓶中时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的理解。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什么?空气占据了实验器材的空间吗?通过讨论,概括总结:空气是物质,空气占据空间。
6.反思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探究过程中的困惑,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
五、教学反思: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对空气是物质,占据空间的认知。
2.实验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生疏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让学生通过详细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试验,去体会、去探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探讨、沟通、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育学生动手试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改变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洁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试验是在老师的演示试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觉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拓展学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最终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日所学习的学问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学问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敏捷的运用学问体验到胜利的味道。
学会将所学的学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相识到学问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晰,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主动活跃。
不过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当留意细微环节。
在学生操作试验中,应当讲明试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索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终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确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起先对以后的教学充溢信念。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
4.1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
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形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
2. 观察和实验是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
2. 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玻璃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实验一:气球胀大实验。
让学生观察气球在吹气后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3. 实验二:塑料袋捕捉空气实验。
让学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观察塑料袋的胀大,感受空气的占据空间。
4. 实验三:针筒抽取空气实验。
让学生用针筒抽取气球内的空气,观察气球的收缩,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5. 实验四:玻璃杯倒水实验。
让学生观察玻璃杯倒水时空气的排出,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7. 作业: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课后搜索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应用,如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充分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
2.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2. 学生能理解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的特点。
3. 学生能思考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实例,并提高环保意识。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展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这一科学现象。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分步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逻辑联系,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纸团在杯子底部,杯子倒扣入水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特别是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不倒扣、打孔后倒扣、打气后倒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注重科学态度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并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仔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验现象解释需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但在解释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
未来在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
小学科学4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小学科学4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空气占据空间》一、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由物质组成的,占据空间,并且可以移动。
2. 了解空气的存在对于生物和物体的重要性。
3. 能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释有关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 了解空气存在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橡皮膜、气球、吸管等。
3. 学生实验手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学生观察教室中悬挂的气球,并询问学生气球为什么能够悬浮在空中。
2. 引出课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气球中充满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气球能够悬浮在空中。
Step 2:呈现新知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展示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解释空气是由气体分子组成的,并且占据空间。
2. 呈现实验:在一个玻璃杯中倒满水,用橡皮膜完全覆盖杯口,然后将玻璃杯倒过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解释水的流动受到空气的阻力。
3. 继续实验:老师将吸管插入水中,吸出一部分水后用手指捏住吸管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吸管里的水能够保持在吸管内部?解释吸管里的水受到空气压力的支持。
Step 3:课堂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回答以下问题:(1)空气是否可以占据物体的空间?为什么?(2)空气对于生物和物体的重要性有哪些?2. 请一组学生汇报他们的回答,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
Step 4:拓展活动1. 实施实验:使用吸管和气球来展示空气的力量。
让学生吹进气球,然后松开吸管,观察气球的变化。
2. 小结并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结论:空气的压力可以使气球膨胀。
五、巩固与评价:1. 请学生回答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否占据空间?空气对于生物和物体有什么重要性?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论。
第4.1课+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内容,学生可以初步学会进行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他们将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猜想,培养出科学思维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会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感受到合作研究的乐趣。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科学小魔术——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吹不大?老师却吹得大?生:我们还小,力气小,所以吹不大。
生:老师力气大。
生:瓶子里空间小。
(2)猜想假设。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瓶子底部的小孔,并思考。
师:怎么瓶子底部有小孔,瓶子里的气球就可以吹大了呢?生:瓶子里有空气。
生:瓶子里空气能从小孔跑出来。
生:我吹气球的时候,您一定把小孔悄悄堵住了,瓶子里空气出不来,我就吹不大气球了。
生:肯定是这样,我也同意。
师:非常好,你们都给出了很好的猜测和解释。
事实上,当瓶子底部有小孔时,空气可以从中逸出,这就创造了一个负压区域。
当我们吹气球时,我们将空气吹入瓶子中,由于瓶子顶部被封闭,空气无法逃逸,所以它会在瓶子内部形成一个高压区域。
这个高压区域会将气球膨胀起来。
(3)搜集证据。
小组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师:瓶子底部侧壁钻一个孔,再吹气球能吹大,思考原因,再将瓶子放入水中吹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发现随着瓶子里气球的变大,瓶子底部的小孔有气泡冒出,解释这种现象?小组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就在学生活动手册13页上。
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生:我们看到,吹气球时,瓶子的小孔会有气泡冒出。
生:我觉得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
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1)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
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及反思
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科学探究学会用多种(两、三种)实证(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进而形成(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半段推测。
科学态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准确、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较准确、具体的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有趣的实验探究建构起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气,概念的建立是逐步、递进的。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两、三种)实证(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进而形成(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教学准备】1号塑料瓶、2号塑料瓶、气球、乒乓球、水槽、水、去底的塑料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1、引出“空气”教师出示一个气球,让一个同学上台吹大2、引出“占据”,“空间”如果老师把手中充满空气的气球按压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水槽中的水为什么会涨起来呢?引导学生说出“占据”“空间”3、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气吗?二、实验探究,建立概念活动一:气球能吹大吗?1、借助情境、引发冲突请两个同学再上来吹气球比赛(有意请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女同学)问:如果请这两个同学在瓶子里吹起来,谁能够把气球吹起来?(一个吹大了,一个吹不起来)问:为什么女同学把气球吹起来了,男同学吹不起来呢?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在瓶内吹吹气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与小组有意识的交流,并引导学生记录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4、形成共识、初建概念5、小结巩固、深化概念通过刚才瓶内吹气球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1号瓶吹不大是因为瓶内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气球吹不大;2号瓶能吹大是因为瓶底有孔,气球鼓起来时把瓶内的空气挤出去了。
所以,我们认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活动二:会听话的乒乓球1、引出问题: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去掉底的塑料瓶: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用这个去掉底的塑料瓶慢慢、竖直的按压乒乓球,请同学们猜一猜:乒乓球会停留在水的哪个位置?(师演示这个动作)2、小组进行猜想你们认为我们实验时要怎样操作,注意什么?小组内说一说3、实验:学生开始做实验,师巡视并与小组有意识的交流,并引导学生记录(学生实验材料中有些小组的瓶盖是有孔的、有些没有孔的)5、实验记录并小组交流6、小组汇报、追问深化瓶盖没有孔的,为什么小球在底下?瓶盖有孔的,为什么小球在水面上?小结:瓶盖没有孔的,因为整个空气都占据的整个瓶子的空间,乒乓球被空气按压住所以就上不来了,沉到水下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认识空气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还与水的循环、天气的变化、地球的保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以助燃、可以传播声音、可以改善环境等。日常生活中的空气锤、气垫船、热气球、风车等产品,让我们感受到空气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能结合模型图,解释大自然中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的。
能够列举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1.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教材“进阶”的特点。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会湿。
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
小班科学《空气占据空间》
小班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活动目标:1、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2、能仔细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难点:了解“瓶子吹气球”实验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2个气球、2个矿泉水瓶(一个完好的,一个扎孔的)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空气)2.教师出示气球,请一位小朋友来把气球吹起来。
哪位小朋友来把气球变大?他是怎样把气球变大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鼓起来了)气球里面有什么呀?(空气)3.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关于空气的实验,它的名字叫做空气占据空间。
二、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
1.出示2个气球2.出示2个不同的矿泉水瓶,让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个有洞洞,一个没有)三、示范瓶子吹气球实验1.在塑料瓶的瓶口上套一个气球,挤压瓶身,气球会是什么样子的?①气球没有变化②气球鼓起来了2.请把正确的圈起来,再说一说为什么。
当瓶子没有扎小孔时,气球是吹不大的,因为瓶子里面的空气占据空间。
3.在两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套上气球,然后在其中一个瓶子上扎几个洞。
挤压瓶身,哪个瓶子上的气球会鼓起来?①完整的瓶子②有洞的瓶子4.请圈起来,再说一说为什么。
其原因是:当瓶子上扎有小孔时,用力吹气球会变大,因为在瓶子的打了很多个孔,所以空气就从小孔跑出去了,让出来了空间。
小结:所以说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活动延伸:小朋友们回到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这个小实验喔,在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空气占据空间。
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孩子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三年级的课文,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通过上节课捉空气的游戏,学生已经知道瓶子、杯子里面都有空气,但是对于“占据”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实验一是杯子塞纸不湿的实验;实验二是将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实验三是杯子和漏斗的实验,我认为实验二的设计不够科学,也缺乏趣味性和变通性,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代替实验二,将实验三作为机动的内容。
本课内容既是上节课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与掌握。
学情分析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和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渗透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思考,提升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逐渐清晰。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2.学生分小组领取小烧杯、带双面胶的纸片,尝试。
3.交流:把瓶子扣入水槽,A4纸湿了吗?为什么纸没有变湿?
如果空气从瓶子中跑掉,纸会湿吗?怎样能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
4.演示:微微拧开瓶盖,气泡从瓶盖边缘冒出,水慢慢进入塑料瓶,纸变湿。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2.愿意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理解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占据空间;能操作实验,理解水无法进入瓶子、倒扣杯底纸不潮湿、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2.一盒装满的粉笔、2支粉笔;大半瓶水、半杯水。
学生:小口瓶、橡皮泥、塑料小楼都、半烧杯水(250ml)、滴灌、洗衣液稀释溶液;塑料瓶上半部分(带盖)、A4纸2张、水槽(水大半);套好口的气球、小口瓶;注射器、橡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一下空气。
演示:注射器抽红水、排红水。
2.出示注射器抽空气、排空气。要求同学们一起操作。
提问:像老师这样操作,注射器内的空气是怎样变化的?
(抽,空气进入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大;推,空气被挤出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小。)
3.出示橡皮,注射器抽气,注射器前端用力顶住橡皮,用力按压注射器推拉杆,再松开。
要求:像老师这样玩一玩,和同学们说一说。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比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展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根底上进展预测和解释。
到达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展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顿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方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比照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局部,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比照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
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反思(1)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
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2.学生进行实验(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高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进行实验(两
支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高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学生交流自己的的想法和得出得结论。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四、总结交流师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和收获,体会空气占据空间。
五、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趣味的课件、神秘的魔术、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
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
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如果每个活动都安排学生亲自操作,在时间上不允许。
在第三个实验中,用图形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删去,因为空气本身就抽象,如果在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就更大,因此在这里我以课件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
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
并补充了一个实验记录表,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
对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异同有更深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机智不够,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教育机智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但在真正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层次性体现不够强,略有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还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
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
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
个环节的教学。
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
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