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运动会 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避免药物影响
禁止饮酒
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最近使用的药物,因 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
酒精会影响肝脏功能,因此在检查前应避 免饮酒。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遵守医生指导
在检查过程中,应遵守 医生的指导,按照要求
进行操作。
放松心情
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查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了解病毒在肝脏内的 复制状态和免疫反应情况。
0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解
读
肝功能检查结果解读
谷丙转氨酶(ALT)
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常见于肝炎、肝硬化、 肝癌等肝病。
总胆红素(TBIL)
升高提示黄疸,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 等肝病。
凝血酶时 间(TT)等指标,评估肝脏合成凝血 因子的功能。
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
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糖、酮体等指标 ,初步判断肝脏病变是否影响肾脏功 能。
尿胆红素检测
通过检测尿液中胆红素代谢产物,了 解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肝脏穿刺活检
病理组织学检查
通过肝脏穿刺活检获取肝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直接观察肝脏病变程 度和类型。
谷草转氨酶(AST)
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常见于肝炎、肝硬化、 肝癌等肝病。
白蛋白(ALB)
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病毒标志物检查结果解读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
阳性提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
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对病情评估的意义
肝炎检测
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由Dane颗粒的外层、小球形颗粒和杆状颗粒构成。根据电镜观察,Dane颗粒数量与HBsAg在血清的浓度成正比,HBsAg高峰值也就是血清内Dane颗粒最多的时期,也就是症状即将开始的时期,也是转氨酶高峰值。所以HBsAg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㈡、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① 、抗-HBs是对HBV免疫的指标,抗-HBs的滴度可表示患者的免疫状况。血清中检出抗-HBs表示疾病在恢复或既往受过HBV的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病人 HBsAg阴转,同时抗-HBs阳转,是病情恢复的表现。但慢性肝炎病人和HBsAg 携带者往往缺乏此抗体,这与病人的免疫能力有关。
抗—HDV检测代表总抗体,可借以诊断感染,尤其是高滴度抗—HDV可确诊为慢性HDV感染。
抗—HDV lgM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表示急性或新近感染HDV,慢性活动期也可阳性,但效价较低。
(五) 抗—HEV检测
用间接ELISA法检测。阳性者为感染的证据,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患者对HEV暴露过。
2、 抗—HBs 抗—HBs方法同HbsAg的检测,其阳性显示机体曾受乙肝病毒感染并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s对HBV的侵袭具有免疫力,被认为是保护性抗体。
3、 HbeAg HbeAg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它是乙肝传染性的标志,检测其有助于HbeAg携带者传染性强弱,母婴传播的危险率及急性乙肝的预后等。
拉米夫定作为新一代核苷类高效抗乙肝病毒药物,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脏组织的病变,还可能阻止纤维化的进程,终止肝硬化的发展,尤其是拉米夫定不受人种、病毒感染的模式、野生型或基因组前C区突变的影响。该药与干扰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每年它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域,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据有关资料报道,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用HBsAg采用的免疫沉淀法作为临床检测,开创了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先后采用了琼脂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法来检测HBsAg、HBsAb和HBeAg、HBeAb,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被一系列方法取代,这些方法的出现,对于检测乙型肝炎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1]。
在ELISA方法出现之前,在表面抗原检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反向被动血凝用表面抗体致敏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判断表面抗原滴度。
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原作相对定量,但操作繁复是其缺点。
2 酶联免疫试验( ELISA)由于反向被动血凝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盛树力等开始将双抗体夹心法为代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介绍至国内,其发展迅速,很快覆盖了医学检验的诸多领域。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与乙肝相关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 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 每项应报告确切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的还应报告 具体的检测数值,以及参考范围。检测HBsAg定量的应报告滴度,检测 抗-HBc-IgM应报告阴阳性结果和(或)滴度。
(三) 检验诊断/结论
1. 急性乙肝: 指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肝组织发炎的病变。同时符合
以下诊断标准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可诊断为疑似急性乙肝。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需满足: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 (5),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一) 检验信息
2. 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和报告时间; (2)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生化法
等; (3)检验者和审核者; (4)检测实验室名称、地址、电话等。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一、概述
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 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BV感染常见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 (非) 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和再活动期,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 区别又有交叉,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
HBV基因组
HBV DNA是由长链L (负链) 和短链 S (正链) 组成的不完全双链环状 DNA,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50% ~85%。 HBV DNA长链载有病毒蛋 白质的全部密码,有4个开放读码 框架(ORF),分别称为S、C、P和X 区 。编码7个蛋白质。
HBV DNA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前S或 S区基因较易突变。
HBeAg 阴性,HBV DNA 载量> 104 copies/ml, ALT > 2 ×ULN;
HBV DNA持续阳性,年龄>40岁,ALT大于正常上限, 也可给予抗病毒治疗;
HBV DNA持续阳性,年龄>40岁,ALT持续正常,应密
切随访,动态观察疾病进展,必要时行肝组织检测,
有病变证据时,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简单、快速,对混合型检测非常敏感,已商品化,适 于大样本检测,但检测费用较高而且灵敏度和特异度 还有待提高。
简单、快速,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适于流行 病学研究和临床大样本检测。但特异度还有待提高。
29
B型特异性“引物对”的特异度分析
·
B型特异性引物HB(正义链):5’-ACC GTG AAC GCC CAC MGG AA-3’
HBV DNA 定量检测
病毒复制水平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与传染性和疾病 进展密切相关;
主要用于HBV感染的判断,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及抗病毒疗 效的判断。
HBV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的必要性; 基因分型的主要方法;
HBV耐药突变的检测
23
慢性HBV感染治疗适应症的选择
·
HBeAg 阳性,HBV DNA 载量> 105 copies/ml, ALT > 2 ×ULN;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乙肝的诊断
◆临床诊断 (三)乙型肝炎肝硬化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
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
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 型表现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乙型肝炎:需要报卡
乙肝的报告
疑问: ◆大三阳要报卡,小三阳不需报卡? ----乙肝需要报卡,携带者不需报卡 ◆大三阳传染性强,小三阳传染性低?
----乙肝传染性的强弱是与HBV DNA的复制量有关,与
HBsAg、 HBeAg或肝功能异常程度无关
◆肝硬化不需报卡?
----只要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都要报卡,报乙型肝炎
乙肝的报告
◆例1、男性,30岁,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ALT、AST正常,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2、女性,50岁,自诉服抗结核药物2个月,检查发现乙肝小三阳,ALT、 AST偏高,HBV DNA <100IU/ml,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药物性肝炎、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3、男性,40岁,体型肥胖,检查发现乙肝小三阳,ALT 120、AST 100, HBV DNA <100IU/ml,B超提示“脂肪肝”,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脂肪肝、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4、女性,1周前发现乙肝大三阳,ALT 52 、AST 38,HBV DNA 1.23× 107IU/ml,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乙肝的诊断
◆临床诊断: (二)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乙肝: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 -HBe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
乙肝实验室检查终版11.24
一个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也叫Dane颗粒,直径只有42纳 米 ,有外壳和核心两个部分 ,外壳厚7-8纳米,由脂质双 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囊膜。脂质双层内含有S抗原、前S1和前 S2抗原,它们一起又构成了外壳上大、中、小三种蛋白形式, 统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剥去Dano颗粒的外壳,暴 露出乙肝病毒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直径28纳米,呈二十面 体立体对称,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组成 。核心颗 粒的表面才是病毒真正的衣壳 ,通过强去垢剂或者酶处理 的方法,还可以暴露出HBV的另一个主要的抗原e抗原.
5.HBcAb:出现较早,常紧继HBsAg 和HBeAg之后就可在血清中 检出,早期以IgM为主,一般持续6-18周. HBcAb-IgM可作 为急性HBV感染的的指标.慢性期以IgG为主 6.HBcAg:是HBV存在和复制活跃的直接指标之一,不能直接检测 7.前S1抗原:比HBsAg更早出现
(2)常见模式
d.非特异性阳性 e. HBsAg极低检测不出 f.HBsAg、抗-HBs空白期 a.急性乙肝恢复期 HBeAb与HBsAb会并存数月/年
1
2
—
+
—
+
+
b.既往有HBV感染,已有免疫力 c.感染后康复期 a.急性乙肝感染早期 孕妇阳性致婴儿感染率10% 孕妇阳性致婴儿感染率90% 继续跟踪,定期复查
1) 2) 3) 4) 5) 6) 大三阳 小三阳 1、5 2、4、5或2、5 单独HBsAg 单独HBcAb
四 乙肝两对半定量与定性检测的临床比较
(1)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的误区
“两对半”结果应用的较大的误区是因为:对这些病原体 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 治疗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致。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 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 HBs 。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 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 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 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力及 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总而言之,“两对半”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重症肝炎中,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及释放开始呈下降趋势,胆红素持续升 高——胆酶分离(总胆红素升高每天>17.1μ)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尿常规
肝功能检查
肝纤维化指标
凝血功能
影像学检查
其他生化指标 肝组织病理检查
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
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
二、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标记物
乙肝两对半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感染 抗-HBs阳性表示预防接种过或过去 感染产生了对的保护性免疫 抗-HBs阴性 说明对易感染,需要 注射疫苗
乙肝两对半
HBeAg与抗-HBe HBeAg阳性 活动性复制、传染 性强、易转为慢性 抗-HBe阳性 低复制,可能已和 宿主整合,或出现了前C区突变
乙肝两对半
HBcAg与抗-HBc HBcAg阳性 意义同 血液中检测不到 抗-HBc阳性 高滴度抗-HBc阳性提示有活动性复制 低滴度抗-HBc阳性有假阳性可能 高滴度抗-HBc阳性提示现症感染 低滴度抗-HBc阳性提示过去感染
乙肝两对半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
-
-
-
+
乙肝一五阳(急性感染)
23.2s 32.4%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肝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 其他生化指标
血、尿常规 肝纤维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 肝组织病理检查
病原学检查
一、甲型肝炎 抗 存在于起病后的6个月内
抗 可存在于感染后多年(保护性抗体) 如近期4倍效价升高也可提示近期感染
用法或免疫电镜 可从粪便中检出HAV颗粒 抗 (+)提示感染甲肝
-
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男性,45岁。
因“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就诊。
患者诉发热已持续一周,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食欲不振,无反酸、呕吐、腹泻等症状。
查体:体温38.2℃,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淋巴细胞比例20%,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00×109/L。
肝功能:ALT 220U/L,AST 150U/L,ALB 35g/L,TBIL 20μmol/L,DBIL5μmol/L,IBIL 15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5.1×106IU/ml。
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给予抗病毒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
同时给予保肝、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2周后,肝功能:ALT 80U/L,AST 50U/L,TBIL 10μmol/L,DBIL 3μmol/L,IBIL 7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1.2×105IU/ml。
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病毒载量下降。
病例二:患者,女性,32岁。
因“皮肤、巩膜黄染,乏力”就诊。
患者诉皮肤、巩膜黄染已持续1个月,伴乏力,无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0%,淋巴细胞比例50%,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400×109/L。
肝功能:ALT 350U/L,AST 200U/L,ALB 38g/L,TBIL 80μmol/L,DBIL20μm ol/L,IBIL 60μmol/L。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 , HBv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对乙肝的诊断主要以实验室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 HBsAg )为主,检测方法主要有酶免疫法、反向间接血凝法、放免法、化学发光法、免疫荧光法等,目前应用较广、较普及的是酶免疫法。
本标准所使用的缩略语为HBV 、HBsAg 。
本标准从2002 年7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其敏、全文斌。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04-20 批准2002-07-01 实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WS / T 223 一2002Guidelines for enzyme immuno 一assay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清HBsAg 酶免疫检验方法(两步法)中相关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基础、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血清HBsAg 测定。
2 方法选择2 . 1 常用方法HBsAg 的酶免疫检验方法根据反应模式可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方法。
“一步法”是将待测样品和酶标记抗体同时加人到反应孔中进行反应,从而达到快速的目的;“两步法”则是先将样品加人到反应孔中,待反应结束后再加人酶标记抗体,从而使待测样品的“捕获反应”和酶标记抗体的“酶联反应”分开进行,因而反应更加稳定、重复性也更好。
2 . 2 推荐方法由于“一步法”存在产生“前带现象”的可能,故在本标准中不列为推荐方法;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
2 .3 方法原理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检测HBsAg :将抗HBs 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或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微孔板等固相载体上,加人待测血清,如其中含有HBsAg ,则可与固相上的包被抗体结合;洗板去除不参加反应的无关蛋白成分后,加人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株抗体使之与血清中HB 、Ag 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形成包被抗体一血清中HBsAg 一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即双抗体夹心);再加人底物后,酶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可判定血清样品中HB 、Ag 的有无及相对含量。
乙型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
宿主的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反应
疫
应
宿主的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反应
答
宿主的免疫遗传学因素
病毒因素
Page 18
病理改变------急性乙型肝炎
1.全小叶病变 2.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嗜酸变性 3.嗜酸小体形成、肝小叶内有散在的点状及灶状坏死 4.肝细胞再生、肝窦库普弗细胞增生 5.肝窦、实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单核、浆细胞 6.汇管区:轻至中度炎症 7.有黄疸者:小叶内有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内有胆栓 8.淤胆型肝炎患者:小胆管淤胆及胆栓形成,肝细胞变 性及坏死轻,肝细胞内有胆色素沉着,汇管区可见炎性 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
1947年,MacCallum首次把“非肠道”或“ 血清型肝炎”更名为乙型肝炎。
Page 3
二、病原学
1.有包膜的双连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2.三种颗粒: (电镜)
完整的HBV颗粒:Dane颗粒(1970年),直径最大,42nm (大球形颗粒),血清中数量最少
小球形颗粒:血清中数量最多,直径17-25nm 管状或丝状颗粒:直径20-22nm
亚急性肝衰竭(SALF):
1.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或桥接坏死 2.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 原纤维沉积 3.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
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基础上,新发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慢性肝衰竭(CLF):
不含HBVDNA 无感染性
Page 4
二、病原学---完整HBV颗粒形态
包膜:
HBsAg
无传 染性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六)重叠感染 —— (四)病原不明 ——
×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 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 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 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
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因此,原 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 一种补充诊断。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 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2016/3/7 4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②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 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③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④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016/3/7 5
诊断依据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7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 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 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8
影像学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 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 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 2016/3/7 9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增宽,脾脏增大。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乙型肝炎诊断的一般标准:
1.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压痛等征象。
2.病史调查:病史中包括是否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是否有过输血史、药物或药物滥用史等。
3.实验室检查: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乙型肝炎:
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5.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
6.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
7.影像学检查: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8.组织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组织活检,以确认肝脏损伤和炎症程度。
诊断乙型肝炎的标准涉及到以上多个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通常来说,HBsAg 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首要指标之一,其他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的结果也能提供诊断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好由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精选.]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
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
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
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
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
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
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
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
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
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
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
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
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
乙肝疫苗接种后,该指标也为阳性,是衡量疫苗接种后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的主要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它的出现说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的患者具有传染性。
因此该指标强阳性,须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并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乙肝e抗体(HBeAb):它的出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消息,说明乙肝患者的病情相对好转,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近期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新近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该抗体包括IgG和IgM。
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是新近感染的标志。
IgG则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产生,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二、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的组合,随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的差异,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
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组合如下:
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或者急性乙肝的早起。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乙肝“大三阳”,该时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乙肝“小三阳”,该时期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趋向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5、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6、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组合提示患者既往感染、水平较低的慢性感染或者无症状携带者。
7、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提示患者成功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乙肝已经恢复并且具有免疫力。
第三节乙肝的基因诊断
一、乙肝基因诊断的简介
乙肝的基因诊断,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理论,定量检测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
乙肝基因诊断常用的生物学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和生物芯片技术。
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例,通过扩增并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一段特异DNA序列而达到乙肝诊断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乙肝病毒感染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已成为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进行乙肝病毒DNA的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测和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
二、乙肝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1、乙肝病毒DNA的检测:可以用于可以判断受检者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以及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乙肝病毒DNA的存在,是患者感染乙肝病毒最直接的证据。
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乙肝“两对半”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载量>105拷贝/ml,丙氨酸转氨酶>2×ULN;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病毒DNA载量>104拷贝/ml,丙氨酸转氨酶>2×ULN;乙肝病毒DNA持续阳性,年龄大于40岁,丙氨酸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
以上情况,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DNA和丙氨酸转氨酶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当乙肝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处于正常范围时,到达治疗终点。
2、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测:乙肝病毒DNA的基因型一般包括八种:A,B,C,D,E,F,G,H。
一种抗病毒药物是否有效、病毒的毒性大小与否都和基因型有关。
一般基因型为A的患者用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好于基因型为D的患者,B型好于C型,A和D型好于B和C型。
因此检
测患者的基因型,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
同时,基因型为C的患者比基因型为B的患者,有更为常见的肝功能异常,更加严重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损伤。
3、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乙肝病毒DNA中,有一段基因称为P基因,该段基因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促进该段基因突变发生,而使病毒对该药物产生耐受。
因此,通过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使用乙肝病毒较为敏感的药物,可以指导临床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