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戏曲史———戏剧的起源1、戏剧的起源——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1、原始时期: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曲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戏剧起源于模仿。

当原始人类部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简历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这样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由于其中存在拟态性和象征性的因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征。

问:戏剧的初级形态是什么?\原始戏剧和初级戏剧的形态是什么答: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宗教仪式歌舞表演2、秦汉六朝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戏剧从与宗教仪式混杂的原始阶段跨入了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现娱乐功能的初级阶段,然而,中国并未能从祭祀一是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两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

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体现。

百戏、角抵戏: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

百戏不是一种成型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多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

按照今天的分法,百戏大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杂技、2舞蹈、3竞技、4假形扮饰、5戏剧百戏之中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是角抵戏。

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是指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消息,成为这一个时期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角抵戏有一出名叫《东海黄公》。

讲述的是东海有一个人叫黄公,他能用咒术制服老虎驾驭毒蛇,然而到他老了以后,因为酗酒法术失灵,在与老虎打斗的时候为虎所杀。

《东海黄公》在形式上已经不再为仪式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取乐,情节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型,是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问:1、百戏是成熟的戏剧模式吗?百戏在戏曲发展历程中是什么角色位置呢?答:不是/百戏是由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的初级戏剧阶段到成熟戏剧阶段的过渡阶段2、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是答:角抵戏《东海黄公》3、《东海黄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唐五代唐五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样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的戏曲标准来衡量的话,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

(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

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

《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

《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

《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

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

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

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

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

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

国戏编导文艺常识一、发展过程起源:滑稽戏、古代歌舞、说唱艺术西汉:《史记》——优孟衣冠东汉:角抵戏唐代:参军戏、梨园——歌舞戏、传奇宋代——宋词、宋杂剧(以说为主)、南戏元代——杂剧(成熟期)明代——传奇(区别于唐传奇,昆曲)清代末期——京剧(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贺寿)二、重要时期1、宋代南戏南戏,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起源于中国南方,后期发展为明清传奇。

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昆曲起源)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2、明清时期昆曲又称水磨腔3、京剧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腔调:西皮、二黄(湖北汉剧)行当:生旦净末丑三、各时期重点戏曲文学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张协状元》:唯一一本内容保存完全的南戏剧本人物:张协、贫女、枢密使王德用、李大公夫妻2、宋代——《赵贞女与蔡二郎》元代南戏——《琵琶记》高明人物:蔡伯喈(蔡邕)、赵五娘、牛丞相、牛小姐、张广才3、元曲1、《青楼集》(记录演员)《录鬼簿》——作者钟嗣成(记录作家)2、元曲四大家:a、关汉卿历史剧:《望江亭》《单刀会》社会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爱情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拜月亭》b、白朴《天净沙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裴少俊墙头马上》(裴少俊、李千金)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王昭君)d、郑光祖《倩女离魂》(《离魂记》)(王文举、柳亭)3、《西厢记》王实甫——《莺莺传》元稹人物:崔莺莺、红娘、张珙(张君瑞)、崔夫人、孙飞虎、白马将军、郑恒、4、明传奇(昆曲)a、《牡丹亭》——汤显祖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名《还魂记》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霍小玉)《邯郸记》(枕中记——沈既济)《南柯记》(南柯太守传)《牡丹亭》(杜丽娘慕色还魂)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四大古典戏剧:①《西厢记》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②《牡丹亭》汤显祖:真情能超越生死③《长生殿》洪升:歌颂唐杨之间的真情,但又反映出荒淫无道带来的政治灾难④《桃花扇》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5、京剧三大特征:程式性虚拟性(“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基础知识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中国戏曲史教程》复习题归类整理第一类填空题1.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2.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4.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5.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6.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7.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8.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9.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0.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1.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3.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4.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15.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16.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17.《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18.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古代戏曲史

古代戏曲史

古代戏曲史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

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

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

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

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

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

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

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

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1、戏剧的基本艺术特征(表演层面):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曲?3、我对中国戏曲的认识4、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5、中国戏曲起源过程中的几重形态: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6、【秦】代表作:《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7、【唐】参军戏是隋唐两宋时期流行的一种科白类滑稽优戏。

通常有两个角色表演:一个叫参军,是被戏弄的角色;一个叫苍鹘,是执行戏弄的角色。

参军、苍鹘是后世戏剧中净、末两个角色的来源。

名目如《说咸淡》《三教论衡》等。

总结:第一章,要能说出戏曲演变的顺序,脉络清晰,做到心里有数【宋金杂剧】不出大题,看一下教案就行【元】宋元南戏1、“南戏之祖”关汉卿作品《琵琶记》2、最早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3、元杂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关汉卿:《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元杂剧的基本体制及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是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

楔子用来交代剧情、人物或串联两折,可放在剧首(序幕)或中间(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中国古代戏曲史

中国古代戏曲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 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 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 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梅先生戏好,人格更好。日寇欺凌中国,梅先生就排新式戏《抗金兵》。以是表 明中国人抵抗外辱的决心。八年抗战,他蓄发留胡,不为日本人唱戏。八年不唱戏 对于一个艺术家是何等的残酷!一个艺术家能有几个八年!可梅先生就是不肯为日 本人唱。靠买字画古董支撑家人和朋友。幸亏梅先生学习过画画,原来他师承齐白 石老先生,不仅戏唱得好,还画得一手好国画。他还喜欢养牵牛花,溜鸽子。养鸽 子也是为了练眼神,锻炼身体。梅先生看似文弱,实则很有胆量。解放前夕在上海 演出,黑帮敲诈不果,故意造成爆炸声。当时他正在唱《天女散花》,一爆炸,台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 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 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 棗京剧。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

(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

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

《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

《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

《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

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

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

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

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

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戏曲史中,有许多经典剧目和著名表演艺术家,值得我们回顾和学习。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最早的形式是祭祀神灵时的歌舞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演逐渐演变成为戏曲。

在古代,戏曲主要分为南戏和北曲两大流派。

南戏以南方的婺剧、越剧、粤剧等为代表,而北曲则以京剧、评剧、豫剧等为代表。

这些不同的戏曲形式在剧本、音乐、舞蹈和表演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剧目被誉为经典之作。

比如《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戏曲版本被称为《红楼梦曲》,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形象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另外一个著名的剧目是《西游记》,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形象为中心,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融合了神话、传说、寓言等元素,展现了人性的善恶斗争和正义的力量。

除了经典剧目外,中国戏曲史上还有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表演艺术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比如梅兰芳被誉为中国京剧的一代宗师,他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白蛇传》、《霸王别姬》等。

另外,杨洪基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位杰出表演艺术家,他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深情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中国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

在传承方面,中国戏曲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戏曲家族,他们代代相传,将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比如梅派京剧、程派评剧等,这些戏曲家族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保持了戏曲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在创新方面,中国戏曲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戏曲形式如二人转、快板等逐渐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这些新兴的戏曲形式在剧本、表演方式上都有所创新,使得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docx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docx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

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

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

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

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

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

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

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

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战国时期至汉代(约前5世纪至3世纪):-在战国时期,戏剧元素首次在杂剧中出现,演员表演和歌唱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化。

到了汉代,雜劇成为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此时期见证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进一步丰富。

南北朝时期,杂剧逐渐演变成了雜劇、崑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戏曲形式。

南朝刘宋时期,雜劇中的南戏开始崭露头角。

3. 唐代(618-907年):-在唐代,宫廷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曲”的新戏曲形式,表演风格更加庄重高雅。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盛行于长安的“乐坊”。

4. 宋代(960-1279年):-宋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了文戏和武戏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元曲。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融合了戏曲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5. 元代(1271-1368年):-在元代,元曲达到了一个高峰,丰富的剧目涌现,形成了杂剧、元杂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元曲在表演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 明代(1368-1644年):-明代戏曲进一步繁荣,京剧的雏形逐渐形成。

文官武将的表演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杂剧、武戏和文戏的综合性表演。

7. 清代(1644-1912年):-在清代,戏曲形式进一步丰富,地方剧种逐渐兴起,如川剧、豫剧、粤剧等。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它汇聚了多个剧种的元素,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多元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古至今,中国戏剧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

一、古代戏剧1. 汉代百戏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百戏是各种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舞蹈、歌唱、说白等。

汉代百戏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唐宋参军戏参军戏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参军戏以滑稽幽默为主,多以丑角扮演,讽刺时弊,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宋元南戏南戏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南方民间小调为基础,以歌唱为主,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南戏的题材多以爱情、历史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二、近代戏剧1. 京剧的兴起京剧是近代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京剧融合了南北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国粹”。

2.地方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戏曲剧种不断兴起,如川剧、粤剧、湘剧等。

这些剧种各有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

三、现代戏剧1. 话剧的传入话剧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

话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

话剧的传入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戏曲改革与实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戏曲改革。

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剧目。

同时,实验戏剧也逐渐兴起,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

3. 当代戏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种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戏剧将继续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戏曲概论第二讲-中国戏曲简史

戏曲概论第二讲-中国戏曲简史

(三)《踏谣娘》 描写了一个妇女遭丈夫欺凌的故事。《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刨鼻,实 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 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 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 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崔令钦《教坊记》)。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已倾向于故事表演,体裁也很有现 实性,有逼真的表演,由男子扮妇人,音乐上则可见帮腔伴唱的歌唱形式,已经 出现分幕结构的雏形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因素。
2、“傩”(nuo、二声)戏
“傩”在原始时代就已产生,本是逐鬼除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 周代,“傩”的表演已经盛行,渐次成为宗教剧的雏形。表演时由 一名装扮成驱鬼逐疫的辟邪神像——“方相氏”带领群人组成的 “傩队”表演《方相舞》及《十二兽》舞,其时口中念念“傩、傩、 傩”的诅咒之语,这或许“傩”戏的名声由来。经过发展,傩渐渐 有了音乐和歌唱,彻底戏曲化了,这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持续 最久的宗教剧种类的雏形。
(二)《九歌》与“傩”(nuo、二声)戏 1、《九歌》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祭祀仪式,到了奴隶社会后,则发展成为 原始宗教剧。流行于北方民间的称“跳神”,流行于南方的为“巫 舞”,战国时代,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 舞以乐诸神,充满原始宗教气氛。《吕氏春秋· 侈乐篇》云:“楚之 衰也,作为巫音”。在鬼神思想与宗教迷信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 屈原依据民间祭神乐歌及舜时乐舞《韶》改编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 宗教剧——《九歌》。 《九歌》的戏剧之思,在于宗教情怀里的情感寄托于人性张扬。 共十一场:第一场《东皇太一》,生命与天神欢乐共舞;二场《云 中君》,触美伤逝、无奈若失;三、四场《湘君》与《湘夫人》, 表现两情相悦、望穿秋水的相思,爱极而生的怨怅,会合无缘的痛 苦,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纯洁爱情赞扬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五、 六场《大司命》与《少司命》,表达生命无常、逝者如斯的感慨; 七场《东君》,是生命里想的追求;八场《河伯》,是关于精神世 界的问询;九场《山鬼》,写内心深处的寂寞孤独;十场《国殇》, 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第十一场《礼魂》,乃是送神之 曲。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戏曲简史

中国戏曲简史

中国戏曲简史中国的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

戏曲艺术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种戏剧。

它诞⽣在南宋时期,到公元⼗⼆世纪的元代才逐渐成熟。

中国戏曲史⼤致可分为初期(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剧和近代的京剧与地⽅戏曲。

共有370多个剧种,剧种的重要区别在于⾳乐和语⾔(⽅⾔)。

在古代中国的庙会上,⼈们有各种表演的项⽬,其中有歌舞节⽬,如《踏摇娘》《公孙⼤娘舞剑器》……在这群众性歌舞的基础上诞⽣了最早的戏曲形式,也是由“演员扮演⼈物表演故事”开始的。

⽽且当时的戏曲中还有很多杂技内容,所以也把它称作“杂戏”和“百戏”。

戏曲是在歌舞、说唱、滑稽基础上诞⽣的,也受到古代的巫术和印度的梵剧的影响。

到了元代产⽣了元曲,戏曲艺术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戏剧。

我们称之为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有以下⼏个特点:⼀、综合艺术:⽂本、⾳乐(唱腔与⽂武场)、演出空间(剧场)与时间艺术的综合,其中以演员的表演为主体。

演员的表演也是综合性的表演:唱念做打,⾏当分明(⽣旦净末丑),载歌载舞,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眼⾝法步)………。

⼆、虚拟性:戏曲艺术表现⽣活的美学原则是“虚拟性”。

如对空间的处理,除了“⼀桌⼆椅”戏曲是没有布景的,只有演员上下场的“出将”与“⼊相”(上场门与下场门)。

“景随⼈移”,空间以演员的表演呈现。

如骑马、⾏船、打仗……三、程式性:这也是戏曲艺术从长期的创造中形成的表演的各种程式,有规范的表达样式。

⾳乐唱腔有各种调式,武场有“锣⿎经”、表演有⾝段和四功五法等、⾏当有⽣旦净末丑,服装和化装都有规定的样式………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常特殊的特性,我们要程式,但不要“程式化”,要鲜活的表演和演出。

从戏曲艺术诞⽣到今天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370多剧种中,观众⾯多的是:昆曲、京剧、汉剧、秦腔、豫剧、河北梆⼦、越剧、黄梅剧、川剧、粵剧、评剧等等。

下⾯简单介绍⼀下戏曲发展的历史:⼀、宋代的南戏:《张协状元》:张赴京应试途中遇盗,得民⼥相助,并与其成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二、曲和词的异同异:(1)音乐不完全一样,词有词牌,曲有曲牌,只有一小部分相同,大部分不同。

(2)曲有衬字(3)曲韵加密,句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平、上、去互叶,韵字可以重复(4)曲没有双调、三迭、四迭同:(1)都是长短句(2)都可以配乐(3)都讲究声韵三、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四、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五、元曲前后期不同特点前期为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作家主要活动活跃在大都、平阳、东平。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现存的元杂剧有80 种属前期,著名的悲剧名著都产生在前期。

1) 前期剧作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 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

3) 和舞台的结合非常紧密,充分显示出艺术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当行本色。

后期的杂剧创作移向杭州,由北方移向南方的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光、秦简夫,重要作家南移是杂剧创作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1) 后期作品缺乏前期创作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同时艺术上追求工丽华美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失去了前期的浑朴、犷悍、平易、亲切的韵味。

2) 作家南移后杂剧创作脱离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在与南戏的并存中,逐渐产生了变化,杂剧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

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地位、艺术成就元杂剧的奠基人,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

1) 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涉及到现实生活中许多矛盾,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还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2) 关汉卿是当行的作家,场面安排紧凑,情节发展自然,关目变化多端,富有戏剧性,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本质天然。

擅于融注古典诗词进入戏曲,在人民群众活的语言基础上创作了新的文学语言,是一位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

3) 关汉卿粉墨登场,亲临演出,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剧家。

二、窦娥的人物性格分析善良:窦娥公堂赴会,替婆婆脱罪,赴刑场途中,绕路而走。

死后托梦给父亲,照顾婆婆。

丈夫死后不肯改嫁。

正直:她婆婆愿意嫁给张驴儿的父亲,她讽刺婆婆女大不中留。

敢于斗争:三桩誓愿,敢于反抗,骂官府,骂天地,告状到官府。

窦娥的性格经历三个阶段:刚直不阿——顽强反抗——矢志复仇,所以窦娥的性格有所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早年没有反抗精神,对命运顺从,逆来顺受,接受父亲的安排,成为蔡家的童养媳。

随着发展,她敢于到公堂上诉说反抗,是梼杌打醒了仍相信官府的窦娥,让她敢于骂天地、骂鬼神,开始觉醒,开始反抗,敢于公开地把矛头指向贪官污吏。

三、《窦娥冤》的艺术性1) 作品风格: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窦娥的遭遇和经历表现现实主义,借助鬼魂来复仇是浪漫主义。

2) 作品构思:①在情节安排上,作者苦心孤诣。

作者把本不能构出一出戏的第三折,精心构出一折戏,可见其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用人文精神推开情节,显得别开生面。

表现劳动人民的斗争精神,并且这种精神来推动情节发展。

②精心设置了一个串联人物:赛卢医。

赛卢医杀蔡婆,卖老鼠药,出庭作证,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作品语言:“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当行本色”: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第三章西厢记一、《西厢记》故事的演变1、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始乱终弃的故事。

2、转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两人终成眷属,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3、故事演变由宋词到董解元再到王实甫,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演变成大团圆结局。

二、《西厢记》主题《西厢记》描写了崔张爱情的曲折历程,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肯定和歌颂了男女青年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作品主题上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在明代,显示出它的价值,强调情。

三、崔莺莺人物形象她是个深沉、谨慎、幽静、美丽、聪明的少女。

她深处闺中。

早年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给了“花花公子”郑恒。

她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钟情。

随着她身上的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后来老夫人食言,她内心反抗,又惧怕老夫人威严而不敢行动,心理产生矛盾,求红娘去问病送简后又赖简,表现了她的家庭教育个贵族身份,在热爱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同时又产生一些怀疑和疑虑,只能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四、作为爱情喜剧的显著特征,《西厢记》心理描写十分成功,请举例说明。

(以“长亭送别”为例)1) 运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理。

如“长亭送别”一折中[正宫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 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行动、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如莺莺的“临去秋波那一转”、穿针穿在针尖上、红娘将简放在妆盒上,以及在“赖简”中张生跳墙、搂抱、跪下,等等。

3)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象征、叠音、通感、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运用典故,化用古典诗词。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第四单元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一、名词解释:“李千金”:出自白朴的《墙头马上》,作者有意把她写成与崔莺莺不同的市民阶层的妇女形象。

a.她是官宦小姐,身居闺阁,当初见裴少俊以后,一见钟情,并随之而去,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她深通文墨,容颜出世,主动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同封建势力进行抗争,绝不妥协。

她敢于无媒自聘,敢于弃家私奔,在沉重的封建礼教面前,不低头,不退让,据理力争;在狠心的裴尚书与软弱的丈夫面前,表现十分坚强。

裴尚书骂她,她敢于回复,“此乃天赐良缘”。

她的希望落空后,不委曲求全,毅然离去。

裴少俊做官后,要求与她重做夫妇,她先是毅然拒绝,斗争精神强烈,后来由于儿女求情她才答应。

b.同时她又具有封建门第观念,她一再强调自己出身官宦之家。

c.结局大团圆并不表示她妥协退让,而是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需要。

相对其他人物形象,她的反抗性格更刚强,抗争更彻底。

二、《梧桐雨》的抒情性《梧桐雨》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剧,作家的主观情绪比较浓郁,典型反映了迷惘悲凉的情绪,这种思想感情在元初的文人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A.善于借景抒情;a用《梧桐雨》这样的题目就是抒情,梧桐雨声音令人揪心,非常凄凉,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b.马嵬坡杨妃赐死时的景物描写天昏地暗;c.唐玄宗在逃跑中的景物描写天崩地裂。

B文采丰赡,他的剧作中都是清词丽句,同时又活泼自然,曲词中有诗的意境。

三、王昭君形象的变迁①王昭君从良家女子变成农庄人家的女儿。

②毛延寿由画工变成官员,贪官奸臣的形象,后变成卖国贼。

③王昭君本来未遇汉武帝,变为巧遇。

④原是汉朝强大,匈奴弱小变为匈奴强大,汉朝弱小。

⑤王昭君自清和番变为见义勇为。

⑥王昭君在匈奴生下一子一女改为走到黑龙江就自杀了。

四、《汉宫秋》的主题主要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同时写王昭君的爱国情操,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官员(大敌当前,没有办法,而让王昭君和番)。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汉元帝,作品讽刺了汉元帝纵情酒色,荒淫吴国,又同情他的遭遇,把宠爱的妃子拱手让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