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80479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a.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世官制、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掌握各种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2.掌握中国古代官员管理体系,如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等,了解其组织结构、职责及运作方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列举出至少三种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例子,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要求: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内容要清晰、准确。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选拔与管理制度,思考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4.设计一道关于本节课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价值,能够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世官制:介绍世官制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如贵族世袭、等级分明等。
2.察举制:讲解察举制的产生背景、选拔过程,以及其优缺点,如选拔范围有限、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等。
3.征辟制:阐述征辟制的实施方式、选拔标准,以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如征辟名士、选拔才干等。
4.科举制:重点讲解科举制的创立、完善、衰落过程,以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如选拔公平、促进文化发展等。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6b10e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9.png)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
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中国古代选拔、考核和监察官员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知识】一、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2、春秋战国:举荐和军功爵制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推举着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①作用: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形成小集团。
②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也是两汉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选官方式: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2)影响:①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②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激化了社会矛盾,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隋唐:科举制确立(1)特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
(2)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隋文帝:以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设明经武则天:设殿试和武举,增加科举人数唐高宗:任用高管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4)影响:积极: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①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维护专制统治。
明清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考四书五经。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99fc8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9.png)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制度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选拔方法和特点,以及这些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让学生调查现行公务员制度,了解其选拔与管理的特点,与古代制度进行对比分析。要求:通过收集资料、访谈等方式,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分析现行公务员制度在选拔、考核、晋升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和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6.利用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设想活动: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拓展资料,撰写关于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分析报告。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古代的皇帝是如何选拔官员的?”“你们认为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何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3.设计一道关于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和制度运作过程。要求:案例分析不少于500字,需明确指出案例中反映的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优点和局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ac44d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b.png)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奖励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引入材料辅助说明: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4.汉朝:察举制出示察举制的内容: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出示察举制的内容:一、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三、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类。
设问:根据所学及察举制的内容分析察举制的影响?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
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作答。
根据概念概括秦朝的选官制度实质为: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学生根据察举制的内容归纳、概括其过程分析和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察举制的意义。
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利用材料说明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介绍察举制有代表性的常科与特科,强调德才并举,注意立德树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9fd30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2.png)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了解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教学内容】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军功爵制战国时期以商鞅改革中的军功授爵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对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了冲击察举制形成汉武帝时期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隋唐至两宋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明清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1)](https://img.taocdn.com/s3/m/e8a8db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4.png)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在教材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治制度”,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官僚体制和权力结构。
本课则是这个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对于整个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缺乏对整个政治制度的高度认识,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
史料实证:学生将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提高对历史现象的实证能力。
时空观念:学生将学会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理解政治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
历史解释:学生将运用历史解释方法,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1. 史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学生将分析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提高对历史现象的实证能力。
2. 比较分析法:学生将比较分析不同朝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理解政治制度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
3. 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c2b2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6.png)
3.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设计一份课堂展示PPT,内容包括制度简介、演变过程、重要人物或事件等,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10页。
4.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过程,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制度的特点。
1.介绍世官制,讲解其产生背景、实施方式及优缺点。
2.分析察举制,阐述其选拔标准、程序及历史作用。
3.重点讲解科举制,包括科举制的创立、发展、考试科目、选拔过程等,并分析科举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选拔制度,如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以及官员的考核、晋升、贬谪等管理方法。
2.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充实文章内容,提高作业的可读性。
3.作业提交后,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同学们要认真对待教师意见,及时修改和完善。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包括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等选拔制度,以及官员的考核、晋升、贬谪等管理方法。
2.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官员是如何选拔和管理的吗?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2.度的思考。
3.讲述一个关于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故事,如“范进中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78c101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5.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与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各个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6.结合所学知识,请学生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如何提高现代人才选拔与管理制度效能的短文,要求不少于600字,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二、学情分析
在开展本章节教学前,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了解,以及初步掌握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针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这一具体领域,学生可能仍存在以下问题:对各类选官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对官员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对历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缺乏思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强调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3.指出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关注现实问题,为我国的人才选拔和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教育学生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主题,结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f38f08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f.png)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研究,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经由过程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现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周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本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1.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1.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筹办,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标性地筹办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研究。
请同砚们窥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XXX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各反映了甚么制度?对!察举制和科举制。
那么,中国现代官员的提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是若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商量的主题。
【讲授新课】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提拔与办理问题情境请同砚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提拔制度是若何发展演变的?自主研究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863cfe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1.png)
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 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
二、秦汉至南北朝:选官制的发展
1.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汉代:察举制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生思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含义?目的是什么?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殿试图
(3)内容: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内容
制举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
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 重视。
结果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 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铨选)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 才学识。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
德行 才学
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为重
演变为才学为重。
演
变 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
趋
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势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明清)
家世与德 才→家世
才学
选官权力:选官权收归中央,体现 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变
化的实质)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考核部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尚书省的吏部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巡查州县
品德和才能 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隋唐地方官员任命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 何影响?
长官自辟的署吏现在由中央任用,隋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a20a4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a.png)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刺史制度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同时,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学生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相对陌生,且时间跨度极大,总体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通过表格、时间轴等形式,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发展的时空脉络与阶段特征。
3.引导学生依托史料,分析探究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4.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更迭过程及其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学法指导】本课采用学生归纳知识,研究史料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才能、军功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代:察举制(汉武帝推行)——品行和才能材料阅读: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f7a76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1.png)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本课与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构成时间上的纵向联系,帮助学生从从时间延续性层面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化历程;同时,与第六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形成横向比较,使学生能够通过中西方制度的对比,对选官制度与官员管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二子目介绍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子目介绍元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三个子目在时间上呈现先后顺序:先秦、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官员管理制度为整个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奠定基础;唐宋时期,随着官僚政治日益走向成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制度确立,官员的选拔管理日益制度化、体系化,至明清,官员选拔管理愈加完善,但也显示出其弊端。
本课内容呈现出两条明显的主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沿革。
教师授课时,也可围绕这两条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结合史料,重点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原因、内容与影响。
2.学习者分析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有一定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自主进行基础知识部分的梳理。
教师再补充相应的材料,设置相关问题链,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
同时,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建立起了一定的历史学科思维。
能够立足教材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列表梳理,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进行简单归纳。
但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缺乏深刻认识,对历史事件的时代特点、历史评价缺乏多维度思考。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备课,把握重难点,对教学内容适当取舍,筛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同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1.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举孝廉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对!察举制和科举制。
那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两汉:(1)察举制:A.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形成。
B.内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C.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2)九品中正制:A.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B.程序和标准: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C.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用人局面。
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 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秦汉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
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图片情境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隋唐科举制:(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程序与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合作探究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
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
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
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
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材料: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
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
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
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2、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古代选官制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明朝:(1)考满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
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
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
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考课。
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
明朝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
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
——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
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
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图片情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