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但对于重量单位却是头一次接触,像克和千克这样的重量单位,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设计了游戏及调查两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玩背人游戏,游戏中让学生感知人是有轻重之分的,同时利用课前布置去超市调查食品的轻重,说出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利用了2分钱硬币,因为一个2分钱的硬币就是1克,我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

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重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现。

学生联想到如药片、玉米粒、发夹、图钉及学具盒中的小学具圆片方块等物品。

由于学生的感觉还停留在自己的感官表面上,所以我又设计选择一样物品,再用天平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理解1克的概念。

在设计练习题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验证,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也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里需求。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我觉得孩子们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又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