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冬天 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汪曾祺《岁寒三友》《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岁寒三友》《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f679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f.png)
汪曾祺《岁寒三友》《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阅读练习及答案文本一: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
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
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
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
”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
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
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
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
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
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
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
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
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
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
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
![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f24fd9aa00b52acfc7ca59.png)
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汪曾祺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
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
“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
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
《冬天》阅读附答案.doc
![《冬天》阅读附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cd5012e71fe910ef02df86f.png)
《冬天》阅读附答案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今天小编整理了《冬天》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1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扌鬲子。
桶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桶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1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To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 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1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1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 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1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 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 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擊(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
一个炭擊能经一天。
%1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
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
“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ef0c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9.png)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冬天朱自清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①着眼睛,从氤氲②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⑵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⑶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题答案_《冬天》阅读原文
![冬天阅读题答案_《冬天》阅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95775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f.png)
冬天阅读题答案_《冬天》阅读原文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季节,许多人喜欢冬天,因为可以看到不样的风景。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冬天》的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冬天》阅读原文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 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汪曾祺《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4b67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2.png)
汪曾祺《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语: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汪曾祺《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浏览!冬天汪曾祺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
汪曾祺《安乐居(节选)》阅读理解
![汪曾祺《安乐居(节选)》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7aa3ef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6.png)
汪曾祺《安乐居(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乐居(节选)汪曾祺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
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
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
这个林子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
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
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
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
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
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上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
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
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
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
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
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
最受欢迎的是兔头。
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
——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
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
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
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少。
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
安乐居十点半开门。
一开门,老吕就进来。
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这成了他的专座。
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
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
酒杯也是自备的。
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 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 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bde2b6b307e87100f6968a.png)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摘要:答B给3分答给分答给分,()对人有爱心更有庭责任感;(3)能忍耐能吃苦能够承受失败; ()脑子比较灵活能够尝试和失败不断调整寻出路,者留下深刻印象; ()开头写瘦主要表现了他年轻风雅面;(3)面写他越越瘦是了表现他改变境四处奔走辛苦和劳累汪曾祺《王瘦吾》是人有着拘谨、单纯性格王瘦吾缺乏生人应有唯利是图和奸诈下面由编带王瘦吾答案希望对有助!王瘦吾材王瘦吾真瘦瘦得两肩胛骨从长衫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年轻很风雅几天他开蒙塾师是邑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那绒线店由父亲营着生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些阔和不太阔名士春秋佳日酒雅集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两首七律瘦吾就是那落下别从父亲死他挑起全生活就不再做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往他绒线店是不连店店面招牌上虽写着京广洋货零趸批发所卖却只是丝线、绦子、头针、二针、女人钳毛镊子、刨花、抿子(涂刨花水用刷子)、品青、煮蓝、僧帽牌洋蜡烛、太阳牌肥皂、美孚灯罩种类很多但都值不了几钱每天晚上结帐都是堆铜板和角两角零碎票难得看见块洋钱这样店维持生活是困难王瘦吾人口日渐增多了他上有老母己又有了三孩子还娘怀里抱着两儿女已都上学了不用说穿衣就是穿鞋也是愁人事儿子恨下雨学学几乎全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钉鞋钉鞋很笨很重走起还嘎啦嘎啦响他进学校门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他闹了多回每回下雨他就说我不上学了!妈都给他说话明年明年就买胶鞋定!明年!都说了几年了!还是嘟着嘴挟了把补旧伞走了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钉鞋愤怒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女儿要参加全县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装白上衣、黑短裙这都还办难是鞋要律穿白球鞋女儿跟妈要妈说双球鞋要几块钱咱们不参加了就说生病了叫你爸写请假条女儿不像她哥发脾气闹她只是声不响眼泪不停地往下滴到底还是了这位能干妈跟邻居借双球鞋比着样子用块白帆布连夜赶做了双除了底子是布别处跟买完全样天亮候做妈轻轻地叫妞子起!女儿睁眼看见床前摆着双白鞋趴妈胸前哭了王瘦吾看见妻子疲乏而凄然笑容他心酸因王瘦吾老想发财这财是怎么发法呢?靠这绒线店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他得另外想办法这城里街像是傍晚码头各种船只都靠满了各行各业都有固定地盘想往里面再插只手很难他得把眼睛看到这县城以外这些行业以外他做许多不性质生他做虾籽生醉蟹生腌制双黄鸭蛋张庄出种木瓜酒他运销地出种药材叫做莶他收用木船装到上海(他己就坐船高高药草上)卖给药材行三叉河出种水仙鱼他曾想做罐头他做生都有别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他隔把月就要出次门四乡八镇到处跑像只饥饿鸟到处飞想给儿女们口食回总带着满身草屑灰尘;人越越瘦他想起开工厂他这工厂是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蓑衣草两股绞成细绳是穿制钱用所以叫做钱串子现不使制钱了店铺里却离不开它茶食店用包扎心席子店捆席子卖鱼穿鱼腮绞这种细绳是湖西农民冬闲副业捆捆挑进城兜售因没有准人准准数有用却遇不着有了这么厂对用户方便多了王瘦吾这厂住了他就不再四处奔跑这工厂连王瘦吾共四人伙计搬运两做活有两架机器倒是铁只是都要用手摇这两架机器摇起嘎嘎响给这条街增添了种新声音和捶铜器、打烧饼、算命瞎子铜铛声音混和起不久人们就习惯了仿佛这声音就有初二、十六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条鱼从街上走回王瘦吾绳厂赚了钱他可又觉得这买卖货、销路都有限他早就想了另外宗生这县北乡高田多种麦出极麦秸当地农民多以掐草帽辫副业每年有外地行商以极便宜价钱收稍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价卖给农民王瘦吾想什么不能就地制成草帽呢?这钱什么要给外地人赚呢?主已定他就把两台绞绳机盘出买了两架扎草帽机子请了师傅教出三徒弟就原绳厂旧办起了草帽厂城里买卖人都说王瘦吾这步棋看得准必赚无疑!草帽厂开张那天道喜和看热闹人很多盘草帽辫师傅手里通机针扎哒哒地响会儿工夫哎草帽盔出了!又会草帽边!成了!顶顶草帽顷刻摞得很高这不是草帽这是洋钱呀!这天靳彝甫送张得利图画着白须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鲤鱼凡看了这张画无不笑这渔翁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节选《岁寒三友》)王瘦吾题目()下列对原有关容分析和概况恰当两项是()(5分)年轻候王瘦吾也曾追随些阔额或者不太阔名士也给有钱人寿星赠寿诗作者这样写是想表现他也有不高雅面B了表现王瘦吾境清贫作者舍弃了衣食住行其他方面重写两孩子穿鞋事情这样写以见透细微处更加具体形象地突出了其贫寒程王瘦吾拎着半斤肉或者条鱼从街上走这虽然表明他境况已有所改变但主要表现了他虚荣故从街走让别人知道有炫耀思王瘦吾境清贫原因不外乎两方面方面和当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另方面也和他上有老下有具体庭结构有关前者是故事背景者是情节重说结尾处朋友送得利图上渔翁画得很像王瘦吾这表现了他朋友绘画技艺十分高超也说明王瘦吾结交都是和他样有才学人()王瘦吾这形象有哪些特?请简要概括(6分)(3)作品两次写到了王瘦吾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针对说结尾有人认王瘦吾能把生做成合乎情理;也有人认像王瘦吾这样人是不可能做成生你哪种观?结合说情节和王瘦吾性格特谈谈你理(8分)王瘦吾答案() B ( 答B给3分答给分答给分)(表现他有不够高雅面无据折分析错误说其他情节看不出王瘦吾虚荣面没有交代王瘦吾贫穷原因得利图上渔翁像王瘦吾这是看图人感觉表现是看画人对王瘦吾恭维和祝愿)()(()识有化心有风雅面; ()对人有爱心更有庭责任感;(3)能忍耐能吃苦能够承受失败; ()脑子比较灵活能够尝试和失败不断调整寻出路(每分答对任三即可)(3)()前呼应突出了人物形象特给者留下深刻印象; ()开头写瘦主要表现了他年轻风雅面;(3)面写他越越瘦是了表现他改变境四处奔走辛苦和劳累(每分思对即可)()种观能做成生合乎情理(分)原因()从他父亲当年营绒线店看王瘦吾身上有做生潜质只是前没有表现出(分);()他识有化头脑灵活有利商(分); (3)他吃苦耐劳敢尝试不怕失败有助他做成生(分);()对人爱和责任感会驱使他克切困难改变境这是他做成生动力(分)(答对任三即可)二种观王瘦吾这样性格不可能真正做成生 (分)原因()从养成人性格定王瘦吾不可能真正喜欢做生人拘谨、单纯性格也不是说变就能改变(分); ()王瘦吾性格缺乏生人应有唯利是图和奸诈(分);(3)从对待女儿和妻子态看王瘦吾还有人敏感、多情和脆弱这种性格不可能做成生(分);()说情节所描绘生成功境改变只是作者基情虚构(分)(答对任三即可)。
孤独温暖的旅程(阅读理解及答案)
![孤独温暖的旅程(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4622d28762caaedc33d426.png)
孤独温暖的旅程铁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
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
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
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
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
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
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
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
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
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
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
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
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
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
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
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
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91d45c5da50e2524d7fdf.png)
冬天汪曾祺阅读理解答案王瘦吾汪曾祺的阅读理解答案王瘦吾真瘦。
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
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
那时,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生意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
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去两首七律。
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
自从父亲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
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
店面的招牌上虽写着“京广洋货,零趸批发”,所卖的却只是:丝线、绦子、头号针、二号针、女人钳眉毛的镊子、刨花、抿子(涂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蓝、僧帽牌洋蜡烛、太阳牌肥皂、美孚灯罩……种类很多,但都值不了几个钱。
每天晚上结帐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
这样一个小店,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
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
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个孩子。
小的还在娘怀里抱着。
两个大的,一儿一女,已经都在上小学了。
不用说穿衣,就是穿鞋也是个愁人的事。
儿子最恨下雨。
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
钉鞋很笨,很重,走起来还嘎啦嘎啦的响。
他一进学校的大门,同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
他闹了好多回。
每回下雨,他就说:“我不去上学了!”妈都给他说好话:“明年,明年就买胶鞋。
一定!”——“明年!您都说了几年了!”最后还是嘟着嘴,挟了一把补过的旧伞,走了。
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
女儿要参加全县小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的服装:白上衣、黑短裙。
这都还好办。
难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
女儿跟妈要。
妈说:“一双球鞋,要好几块钱。
咱们不去参加了。
就说生病了,叫你爸写个请假条。
”女儿不像她哥发脾气,闹,她只是一声不响,眼泪不停地往下滴。
到底还是去了。
这位能干的妈跟邻居家借来一双球鞋,比着样子,用一块白帆布连夜赶做了一双。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通用17篇)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0ca4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0.png)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通用17篇)《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1语文阅读理解力量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冬天朱自清⑴说起冬天,突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外套。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经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①着眼睛,从氤氲②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温和些。
我们都喜爱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盼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⑵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间或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步行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似乎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晰楚地听见。
但由于步行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孤独,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好像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温暖孤独的旅程-初中阅读理解含答案
![温暖孤独的旅程-初中阅读理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52d0de2bd960590c6778c.png)
温暖孤独的旅程1.温暖孤独的旅程铁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
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
②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
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
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
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③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
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
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
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
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
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
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
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④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
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
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
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
汪曾祺关于冬天的散文
![汪曾祺关于冬天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388b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6.png)
汪曾祺关于冬天的散文汪曾祺的冬天冬天的早晨,被窝里是暖和的,尤其是冬天的被窝。
我常常在快中午的时候才起床,一起床,脚还没有穿进鞋子,手已经在火炉上拿起吃的了。
火炉上蒸的是大黄米发糕,黄颜色的,很松软。
这是我的爱吃的点心,从小时候一直吃到现在。
吃完了,脸还没有洗,便走出门外。
邻居一见面就问:“起晚了?今天不上学?”这已经是多年前的情形了。
现在不是了,醒得稍晚一点,茶已经泡好,坐在火炉旁慢慢喝,等吃饭的时候到了就吃饭,没有人要管我什么时候起床。
寒风穿过门洞吹进屋里来,我觉得有一点冷,从火炉上拿起火钳夹起炭火添在炉里,炭火红红的,还没有旺起来。
我喜欢看炭火慢慢地旺起来,火星四溅,并且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
炉火通红,好像把冬天早晨的寒气挡住了。
从外面寒冷的空气中走进屋里来,会觉得屋里暖和,尤其是刚刚走进屋的那一会儿,脚地下是暖的。
火炉旁是最暖和的地方。
看一看这温暖的火炉,身上渐渐也暖和起来了。
我的脸被炉火照得热烘烘的,觉得脸上好像也暖和了似的。
有时候吃过午饭,觉得有点无聊,便到马路上走走。
马路上没有人。
一辆汽车也没有。
只有风呜呜地吹着。
我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一时也想不到非到哪里去不可——除非是要买一点什么可吃的东西。
于是我又走回家里来。
火炉边是最好的地方,暖得很,而且有茶喝,还可以嗑瓜子——这是我的嗜好。
有时候邻居来借火柴,来人一面从墙上把一盒新的火柴取走,一面说:“没有想到现在还是用火柴的时候!”这确实是“没有想到”的事。
然而也有人觉得用火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我家隔壁张大妈就这样说:“还是早一点进工厂当工人好!现在这种体力劳动的事做不得!你看我这一个女工人的身体就单薄了!”张大妈已经是一个女工人的退休者了。
我觉得人不要用火柴最好——当然更进一步不用煤油打火机甚至不用煤气灶最好。
但是人总是要用火的,能打火机的当然不取用火柴。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对打火机是很看不起的。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9fc5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2.png)
《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冬天》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冬天朱自清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①着眼睛,从氤氲②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⑵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⑶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斑鸠汪曾祺阅读理解题答案
![斑鸠汪曾祺阅读理解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ea5c2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b.png)
斑鸠汪曾祺阅读理解题答案
斑鸠又馋又憨,大家叫它憨斑鸠。
它总是有一顿,吃一顿,从来不留隔宿粮。
冬天,田里庄稼都收完了,斑鸠找不到吃的,饿得发慌。
打谷场呢,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连谷壳都没有了。
斑鸠还是飞来了,这里刨刨,那里啄啄,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几粒收落了的粮食。
1.给这段短文加个题目。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谷壳() 收拾() 收落()了隔宿()粮
3.换偏旁组词。
慌__() 刨__() 粮__()
4.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A.冬天地上没有粮食了。
B.冬天,斑鸠找不到吃粮食。
C.憨斑鸠从来不留隔宿粮。
参考答案:
1、斑鸠的习性
2、Hānshilàsù
3、鹅(天鹅)抱(拥抱)酿(酿酒)
4、C。
《冬天》阅读题及答案
![《冬天》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5fc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b.png)
《冬天》阅读题及答案《冬天》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天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氩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在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冬天阅读答案(最新6篇)
![冬天阅读答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1d05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b.png)
冬天阅读答案(最新6篇)篇一:《冬天》阅读答案篇一(12分)(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3)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0、文中为了突显济南冬天的雪后美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简要概括。
(3分)答:1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这里为什么用“卧”字?(3分)答:12、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3、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倍感亲切,这得益于作者朴实、自然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试找出一句并加以分析。
(3分)答:参考答案:10、(3分)山上的矮松、山坡的草色、山腰的阳光。
(不按顺序,酌情扣分。
)11、(3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
(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分)12.(3分)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怜爱和赞美之情。
13、(4分)示例一:“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儿也没有强加与人的语势。
示例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这是真情的流露,唯恐读者不信的口气篇二:《冬天》阅读答案篇二济南的冬天(节选)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冬天》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冬天》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1a90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f.png)
冬天汪曾祺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房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拣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就用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
炉盖上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
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
“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
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
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
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0a8fd57375a417876f8f31.png)
阅读《冬天》,回答15—19题。
(共15分)冬天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下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在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⑨舂(chōng)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duì)。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简要概述。(6分)
(2) 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 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
也说“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和“幸福”?请任选两处作答。(6分)
D.பைடு நூலகம்文从题旨内容到结构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E.文章对家乡冬天旧闻的回忆,写得像谈家常,地道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参考答案:
(1)上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菜肴;游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一个1分,满6个就给全分)
(2)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
汪曾祺 冬天 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冬 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gé)子。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3)、场景如:①上了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③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④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⑤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场景各2分,赏析各1分,两个即6分)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tóu)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而很讲究的白铜手炉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B.玩“逍遥”游戏时,所掷的骰子显示是几点,就表示从第几点开始走步。
C.舂粉子由于碓少,一般是附近的一二十家邻居共用一架,所以只能轮流借用
(4)、D、E。(A不是白铜手炉,而是银制的;B骰子显示几点,表示走几步;C只是一特例,并非村上都是一二十家共用)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
[汪曾祺 冬天 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相关文章: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jī)(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