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儒家 法治文化建设
儒家法治文化建设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体现:
1. 儒家思想强调“礼治”,即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建立了以礼为基、以法为辅的封建社会治理方式。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道德和法律的互补性,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公正”,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同时也要注重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权力大小。
3. 儒家思想强调“诚信”和“忠诚”,认为人们应该诚实守信、忠诚老实,不欺骗他人。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法律应该建立在诚信和忠诚的基础之上,人们应该对法律保持诚实和忠诚的态度。
4.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即社会应该和谐稳定,人们应该和睦相处。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法律应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之,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深远,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儒家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以及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礼治思想主张社会按照礼义来管理,以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的福利,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诚信、和谐、敬治、以礼治国”,这也是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理念。
其次,儒家礼治思想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仁爱”原则,强调人在应对社会问题上应该满足人性的需求,并牢记对他人的关切与同情。
其次是“中庸”原则,强调人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以达到思虑明晰的境界。
第三是“忠诚”原则,强调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做到不讲求个人私利而考虑大局。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儒家礼治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即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原则。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特别是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了“德治则治平”,即只有通过道德来规范人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平衡。
在当代中国,法律的实施不应该局限于严惩违法者,而更应该注重培育人们的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了“以礼制度”,即通过礼仪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正义与法治的结合,让人们认知到法律的权威,从而达到法律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应用有很多方面。
例如,法律的规定与立法的普及,应当充分考虑道德因素,以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此外,我们应该培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让人们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理解法律,突出法律规范的强制意义。
探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
探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从西汉开始走进了法律领域,替代了法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通过长期的渗入,在立法、司法解释等法律领域逐渐展开。
本文首先对儒家思想进行概述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总结出法律儒家化的特点,从而分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
法律儒家化;现今法律;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不仅对封建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引领着法律思维的主流,同时对现代法律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培养不断地渗透进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现今的法律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学习并借鉴儒家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优良思想,积极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一、儒家法律思想概述及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强调宗法等级秩序。
儒家法律思想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法律观念,包括“礼治”、“德治”和“人治”等等。
儒家法律思想在封建社会时就已扎根,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了作用,从而得以持续继承和流传。
主要内容为:1.礼治论儒家认为,礼治应当宣扬“犯罪可耻”的理念,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动机,真正用法治来约束行为,以最终实现“无讼”的目标。
2.德治论(1)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德主刑辅强调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规劝民众为善,从源头上根治犯罪。
而宽猛相济是说刑罚与行为的严重程度要相衡,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否则容易失去法律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这一观念也在法律思想中渗透,也就是说,儒家倡导用礼、德进行教化,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成为了法的一部分。
3.人治论人治论强调的是贤人政治。
统治者的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若要真正贯彻落实法律的实施,必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素质,使其引领社会风俗的善恶。
二、儒家法律思想对现今法律的影响1.“礼治”与现今法的价值“礼治”倡导以民为本,宽惠与民。
论我国法治现代化中的儒家思想
论我国法治现代化中的儒家思想
近些年来,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迅猛发展,其中的儒家思想在国家的法治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宪法和法律都应以“恪尽职守、爱护公义”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思想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社会公平,有助于法治社会的稳步推进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也支持法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容忍文明和兼容并蓄。
它倡导敬畏法治,拒绝践踏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用“慎一而行、细而刻”的法律道德准则来维护人民的权益,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儒家思想也强调法律的应用和遵循的重要性,强调以公正的心态审查案件,从而营造特定的道德环境,鼓励人们依法行事,遵守国家的政策,使社会的法治文化更加繁荣。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其主张公正、服从和兼容并蓄已得到了实施。
就国家司法制度建设而言,儒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及法治建设。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一、本文概述《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一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法律在历史进程中如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入儒家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的过程。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透到法律体系中,使得传统法律呈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解释上,更体现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文化的形成中。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儒家化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体系,其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在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强烈的道德色彩、重视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秩序。
其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精神,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注入了深厚的道德底蕴。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儒家看来,法律只是道德的辅助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道德理想。
因此,儒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道德化,即将道德规范融入法律之中,使法律成为道德的载体。
这种思想倾向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的司法原则等,都是儒家道德观念在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强调人文精神,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应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儒家看来,法律不应是冷酷无情的工具,而应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因此,儒家思想主张法律应以人为本,注重保护人的权益。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也有所体现,如“矜老怜幼”的司法原则、“恤刑”的立法原则等,都是儒家人文精神在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重视社会秩序,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影响
一
儒家强调“ 内圣” 外王” “ 与“ , 内圣” 即为修身的过程 , 修身 的方法
为“ 格物 、 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 的目的为“ , 外王” 齐家、 即“ 治国、 平天 下” 。只要诚心修 身即可成圣成仁, 无往不胜 。而修身的前提是人有
学术观点,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 中国的法治必须注重本土资源 , 中国 从 传统文化 中发掘走向法治的有价值的思想 , 从而形成具有 中国本土特 三、 政思想与法治精神相悖 仁
( ) 政 思 想违 背 了权 力 制 约 的 法治 原 则 一 仁
色 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 。笔者认为传统 的儒家思想与法律的价值 0
、
儒家宗法伦理观念反对公平、 效率
善端, 整个儒家思想 文化 的精神方 向是以圣贤作为理想 的人格典范和
宗法伦理是儒家文化 的内核 。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 0 ,这种君 臣 人生追求 目标, 从而鼓励人们加强 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 , 在政 治上
父子关系是皇帝统治中的“ 大伦” 皇权是国家最高 的权力 , 。 皇帝通过 崇 尚“ 贤人之治” 便成为一种必然 。统治者利用 民众岽尚“ 贤人之治” 分封 、 昭赐等方式对权力和财产进行分配, 从而形从了以血缘关系为 智愚之列 , 贵贱上下之分, 并以此来 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 。伦理规范法律化和法律规 神化 自身 的同时提倡民众向善 , 导致民众对权力的盲从。 老百姓总希 主 的家长式统治。在宗法制度 中,各位不同, “ 礼亦异数 0 ,认为人有 望皇权是善良的, 而皇权是善的最后的权力 , 不受任何制约 , 除了皇 帝
序。固 ’ 正是 由于强调道德 的教化作用, 以要求人应 当 自 ’ 所 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瑰宝,对于现代法治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约束,对于塑造公民的行为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之心”、“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一直被尊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
在现代法治建设中,法律的存在和遵守需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信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公民道德意识的影响,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和谐。
这种家庭观念的传承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家庭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法治建设也需要关注家庭领域的法律保护,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化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理念对于现代法治的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法律面前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以实现公正。
这种理念对法治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而“和而不同”则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现代法治建设中的法律适应性也提出了要求。
法律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法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强调的道德伦理,家庭重要性和和谐共处等理念都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法治理念的深入理解和践行,以推进现代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启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伦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儒家文化经典中,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论语》中的“为政以德”、《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只有个体自身具备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种观念对于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从个体的道德修养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遵守法律法规,与他人和睦相处。
另外,儒家文化经典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在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才能健康成长。
而社会伦理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此外,儒家文化经典中还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道德理念。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心。
儒家认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通过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弘扬和践行仁爱精神,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儒家文化经典还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品德高尚,公正廉洁,以此来影响和引导全社会。
这种理念为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体系,加强领导者的道德教育和监督,确保领导者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治理环境。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治理国家方式主要有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两种,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发展与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强调仁爱、仁政、礼制等;而法家思想则强调法律制度、权力分配和行政管理等。
这两种思想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古代国家治理中的运用1. 儒学兴起与儒者参与政治儒学兴起于战国时期,孔子是其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爱、礼制和道德伦理等观念,并主张君主应该以德行来统治人民。
儒学逐渐成为统一中国的意识形态,并且成为官员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标准。
2. 建立礼制礼制是指一套关于社会行为规范和仪式习俗的规定。
儒家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制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礼制被广泛应用于官员任命、婚嫁、葬礼等方方面面,起到了重要的社会调节作用。
3. 儒家思想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君主往往会聘请儒学家为政治顾问,他们以道德伦理为依据对君主提供建议。
儒学家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注重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
他们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并通过仁政来影响下属官员。
4. 儒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古代中国注重教育,并且将儒学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传授经典、道德规范等内容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法家思想在古代国家治理中的运用1. 法律制度建设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可以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在古代中国,法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权力分配与行政管理法家思想强调权力分配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君主往往会聘请法学家为政治顾问,他们通过制定明确的权力分工和行政程序来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同时,他们强调君主应该依靠严密的监察机制来控制官员,并且强调官员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行事。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中国法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法治是由君主制度来统治的,而法律也是从君主们制定的律法中得到执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儒家思想对法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节,主张以仁爱治国,以礼制民。
儒家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而臣民也应当以礼节之心来对待君主。
因此,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法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治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各个阶层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而这些权利和地位都是由君主制度和等级制度来决定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法治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法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法治体系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建设,各级官员都得到了严格的法治教育和培训,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近代以来,中国的法治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不断引入和发展,中国的法治体系逐渐向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推动国际法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的法治历史悠久,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国际化社会,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为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未来中国的法治体系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儒家法律文化儒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德行教化,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男尊女卑、父慈子孝、君臣忠诚等儒家价值观都被反映在法律制度中。
例如,中国古代的家法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基于谦恭、孝顺和忠诚等儒家道德观的行为规范。
二、道家法律文化道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例如,在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君主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三、法家法律文化法家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思想注重权威和法治。
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法家的观念得以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的律法严明,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家法律文化也强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注重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四、民间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法律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系。
例如,藏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核心,注重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强调治理的效果和实际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精神,以合法合规、诚信公正的态度对待法律,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上 到皇 帝、 臣、 大 百官, 还是下到普通 的民 纷 , 也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从另外一方面 魏 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 善 ,到隋唐 时期 众, 都严格遵守着封建的礼教关系 , 因此 , 讲 , 它也否定 了通过制 度化、 法律化 的司 馆 律疏 的颁布 , 标志着礼法 结合 的全 在 中国古代 , 违反礼 的行为为法律所严格 法诉讼程序 来解决各种 社会 纠纷 的必要 面完成, 儒家思想遂成 为了封建法律 的正 禁止, 导致很 多本应属 于 民法 、 行政 法调 性 。从 司法制度上讲 , 诉讼是 依法 治国基 统思想 , 将中国法律史推 向一个具有划 时 整 的对象最后也落入刑法 的管制范 围内, 本方针得 以实现 的重要保 证, 但儒 家的无 代意义的阶段 。 自此 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
格 的规范性 。但是 , 儒家 的礼法思想将二 免渗入到传统法律思想之 中, 中“ 其 无讼 ”
不受礼 的不成文 、 完全规范性的影响 。 不
儒家思想对 中 国社会 的影 响既是全
者进行融合 , 也就导致法律在 形式上很难 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两 面性 的例子 。 一 方位 的又是深层次的,体现在法律 方面 ,
透 融合, 肇始于两汉 , 发展 于魏晋 , 形成于 《 国志 ・ 三 魏志 ・ 刘庚传》 : 载 刘庚“ 与丁 仪 势、 ’ 合 , 术 结 在统治者 的支持 下完成 了中
隋唐。因而 , 法律儒家化成为 中国传统法 共论刑礼, 皆传于世 ” 由此可见 , 时, 。 此 礼 国历史上第 一次 的统一、 建立 了第一个封
因此 有“ 礼之 所去 , 刑之所取 。失礼则 入 讼 思想将许 多纠纷排 除在 司法 管辖 的范 不变, 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 了深刻
刑 ,相为表里者也 ” 《 (尚书・ 康诰》 的说 围之外 ,这就为人治留下 了广 阔的空间 , 而广泛 的影响。时至今 日, ) 我们依然能从 法 , 终形成 重刑轻 民的特点 。 最
儒家文化与唐代法治
儒家文化与唐代法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法治的实施对唐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探讨儒家文化与唐代法治之间的关系。
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诸多关于治理和政治的思考。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的堂堂正正、忠诚正直的品德,提倡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以身作则,使百姓感受到正义和公平。
这种思想对唐代的法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唐代的法治依靠制度的建立和严格的法律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但是,法律本身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强调培养人们的高尚品质和正确行为的激励作用,为唐代的法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儒家思想对唐代法治的影响体现在官员的选拔、教育和监督方面。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
儒家思想将德才兼备的君子视为治理国家的理想人选,科举制度不仅检验了官员的学问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受各种压力和考验,考察其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使得唐代的官员大多具备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品德和素质,更好地履行了国家治理的责任,维护了法治的有效性。
再次,儒家思想对唐代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唐代的法律制度建立在孔子的道德观念基础之上。
这种理念认为,法律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不只是简单的追求刑罚的公平和有效,更要关注人们的心理素质、行为举止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唐代的律法较为完善,对于违法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也注重将惩罚与教化相结合,通过法律的实施,教育人们遵守道德法则。
最后,儒家思想对唐代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追求仁爱、和谐、忠诚、正直的行为规范。
这种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唐代社会风气比较良好,公共秩序相对稳定,有利于法治的实施。
浅论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的负面影响
中华 民族从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中走来 ,直到 现代社会 主义建设 ,儒家文化无论是精华的一面还是落后的一面 ,都在 一定程度 上渗入 了我们 民族的血液和骨髓 中,可以说现代 中华民族 的文 化就是在 继承儒家文化的基因 中向前推进着 ,所以儒家文化对现代 中国的影响甚 是深远。 概述儒家文化的特点 ( 一)仁政 的思想。儒 家文化 开始 于春秋 战国时期 ,由孔子缔 造而 成。“ 仁”是儒家伦理 的核 心。孔 子认为 ,仁 是人 的本 性。人之 为人就 在于人有一颗真诚纯洁的爱人 之心 。要 求人们 以仁爱之 心对待一 切人 , 处理 人已关 系时关心 他人 、爱护 他人 、帮助 他人 ,以爱心 协调 人 际关 系 ,建立人 与人 之间的相亲相 爱的和谐 人际关 系。 0 ( 二) “ 札” 的设 想。孔 子 曾说 :其 为人也孝 悌 ,而好 犯上 者 ,鲜 矣 ;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孔子认 为只要通过适 当的礼仪教 化, 人 皆可以为尧舜 、天下为公 的理想社会就不难实 现。法律刑罚 的功 能是有 限的,所谓 法能刑人 而不 能使人 仁 ,能杀人 而不能使人廉 , 所 以 刑罚 为盛世 所不 能废 ,亦为盛 世所不 尚。因此 ,治理 国家是 导之 以礼 , 齐之 以刑 ,应该 德主刑辅 。 ( 三 )等级制思想。 国家大一统是各 朝代追求 的政治 目标 ,而此 观 念建立在儒家 “ 天下定于一尊 ”的主张上 ,因此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 中,确立 了三纲 五常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体制上 以中央集权为 主要 内 容 。君 主作 为全 国的最 高 家长 ,集 社会 政 治 、经 济 、宗 教等 权力 于 一 身。 ( 四 )强调血缘关 系的基准。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 的一个重 大特色是 孝悌为官 。“ 唐以孝著 ,为郎中令” 、“ 不举孝 ,不奉 诏 ,当 以不敬 论” , 孝悌为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行政官员血缘亲属有任 职特权 ,在任 官 员 的子孙依据血缘关 系和父祖 的品位 ,有免试担任行政职务 的权利 。 = 、儒家文化对现代立法 的负面影 响 ( 一) 等级制和血缘 宗亲导致现代 立法忽视 个人 权利 。宗法 伦理强 调 以血缘家庭关系为根本 ,注重家长 的权利和整个宗族 的利益 ,这就遏 制 了个人权利观念 和个人追求 自由观念 的发展 ,造成立法 中严重忽视个 人权利 ,而 以义务为本位 的法律价值观 。在 当前我 国的立 法工作 中,即 存在这种过于强调 国家或集体利益而损害公 民个人利益 的情 况 ,比如对 于土地征用方面 的立法 、国有企业控制方面 的立法不足等 ,都体现 出了 我 国立法对于公 民个人权利考虑 的不足 。 ( 二) “ 礼 治” 使法律仅作 为治理 国家的 工具。在西方 国家 ,以法 律的发祥地古罗马为代表 ,人 们对于 法律思考较 多 的是 如何实 现公平 、 自由、效率 、正义等法 的价 值 ;而 在 中 国,人 们 考虑 较多 的是 法 的功 能 、目的 。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这是儒家思想文化 中把法 律作 为治 国 工具 的体现 ,这反映 了儒 家文化 中强调人治 而非法治 ,强调为 政在人 , 其人存则政兴 ,其人亡则政息。这是漠视法律的作用和地位 的表现。在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立法指导思想中 ,仍受儒家法律文化 的影响 ,把法 律作为治理 国家的工具 ,而非作为一种信仰。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一、论语的背景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对国家治理有启示的观点。
首先,论语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积极推崇仁义道德,力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风气,使国家治理更加稳定。
因此,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论语》中强调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孔子认为,德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治是德治的辅助手段。
他强调君子应以德治国,而不是仅仅依赖法律来管理社会。
这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但单纯依赖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德治是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发展。
三、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
孔子认为,仁爱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但仁爱不能过分,也要兼顾公平正义。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仁爱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公平正义。
只有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仁爱与公平正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注重社会关怀,又要保障公平正义。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倡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注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五、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中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法治的因素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儒家文化中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法治的因素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德治传统、非理性化和权力的缺乏制约具体来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受到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如下三点:首先,儒家文化高度强调的是国家本位主义,而个人权利则常被忽视。
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结,这或许长久以来都被誉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样的倾向若是超过一定限度,就否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成为反对以人为本主张;而尊重个人权利、自由和个性则是法治所追求的。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法律文化成分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下,人们跟多的是服从既定的法律法规,很少有人会对法律是否侵犯自身的权利感兴趣。
第三,严重忽视了平等权。
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严重束缚了人们对平等权追寻的手脚。
由于深受这种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的束缚,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今天的老百姓心目中是难以接受的,就是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权仍然大于法;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持有者总享受着种种特权,以至于权力腐败便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一、治国家的公民应该树立一种观点,那就是主权和权利意识该高于责任意识,而儒家文化宣扬的却与之相悖。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儒家政治观点中,素来不讨论主权和权利在哪里,而更多是谈及职责在哪里,只论政府该干些什么事,它的责任是些什么,它尽职了没有?并不讲主权和权利在哪里?也不谈有了主权意味着什么?正是在儒家的这种职责意识高于主权意识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统治者及其臣民们的那种法治国家所必需具备的主权神圣的意识长期抹煞,直到今天,这种影响恐怕仍然在继续。
二、儒家文化中的“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现今的法治建设。
儒家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性善”经过几千年的露晒逐渐积淀于整个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并对现今的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善”的价值体系为皇权所用,致使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
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就像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感染。
儒家学说曾对中华的政治、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感化,中华法治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治建设;影响第一章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内涵中国古代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法律形式,各代的也都不同,法律的内容非常的广泛。
的儒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在制定法律时,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具有丰富的儒家思想的意味。
儒家关于法律与思想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是世界上具有法律内涵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思想有两大中心:一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例如贵贱、长幼、尊卑、亲疏有别等;二是以仁学为中心,强调仁政、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在西汉中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的掌控,急切需要一种控制中央集权的规范制度。
此时的儒学思想以董仲舒为名的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并增加黄老之学融合成新的儒家思想应运而成,成为西汉最主流的政治思想。
而我们目前倡导的建设法治社会,恰恰是利用法律的威严,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两点相互依存,相互改变。
第二章法治建设一法治建设的内涵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法治”的观念最早是作为一种控制民众的、维护皇权的一种方法,而现代性意义上的“法治”这一理念是从西方引入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所领导的爱国运动对此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应当将民主与法治结合在一起,国家的兴盛与否与是否传承传统文化思想有极大的联系。
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我国的法治建设经过了极大切有目共睹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各种法律的颁布、完善,在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无法可依”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是,法治国家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国家应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完善自身。
由于大量法律的出现,民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增长的良好效果,而是缓慢前进。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其中道家和儒家的法思想对当代法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法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主张以德治国。
儒家法思想则主张以礼治国,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这两种法思想都对当代法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道家和儒家法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法治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道家法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
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主张顺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做过多的干预和操控。
这对当代法治提供了启示,即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遵循客观规律,不过度干预和限制。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自由,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滥用职权和侵犯自由,实现法治的公平和正义。
儒家法思想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儒家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以礼治国,通过规范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对当代法治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德和规范的培养,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在立法和执法工作中,应当注重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引导,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规范和秩序的维护,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治监督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法律儒家化对我国现代法治的启示高璐
法律儒家化对我国现代法治的启示高璐发布时间:2021-08-31T06:03:52.66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5期作者:高璐[导读] 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古代的法制呈现了自己的意蕴,汉朝的“春秋决狱”揭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序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引礼入法、礼法并用”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发展再到隋唐“一准乎礼”的出现,法律儒家化彻底形成,明清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巩固。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摘要: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古代的法制呈现了自己的意蕴,汉朝的“春秋决狱”揭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序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引礼入法、礼法并用”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发展再到隋唐“一准乎礼”的出现,法律儒家化彻底形成,明清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巩固。
本文将着重从法律儒家化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出发,加深我们对法律儒家化对后世影响的借鉴意义的探索,以促进我国现代法治的发展。
关键词:法律儒家化;礼法融合;影响古代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自汉代春秋决狱时,中国古代儒家的法律程序开始纳入礼法。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自儒家思想得到汉官方的承认,它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评判。
儒家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土壤,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的信仰。
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第一,从形式上看,礼法合二为一,相互融合。
儒家文化中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法治的因素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儒家文化中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法治的因素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德治传统、非理性化和权力的缺乏制约具体来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受到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如下三点:首先,儒家文化高度强调的是国家本位主义,而个人权利则常被忽视。
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结,这或许长久以来都被誉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样的倾向若是超过一定限度,就否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成为反对以人为本主张;而尊重个人权利、自由和个性则是法治所追求的。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法律文化成分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下,人们跟多的是服从既定的法律法规,很少有人会对法律是否侵犯自身的权利感兴趣。
第三,严重忽视了平等权。
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严重束缚了人们对平等权追寻的手脚。
由于深受这种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的束缚,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今天的老百姓心目中是难以接受的,就是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权仍然大于法;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持有者总享受着种种特权,以至于权力腐败便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一、治国家的公民应该树立一种观点,那就是主权和权利意识该高于责任意识,而儒家文化宣扬的却与之相悖。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儒家政治观点中,素来不讨论主权和权利在哪里,而更多是谈及职责在哪里,只论政府该干些什么事,它的责任是些什么,它尽职了没有?并不讲主权和权利在哪里?也不谈有了主权意味着什么?正是在儒家的这种职责意识高于主权意识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统治者及其臣民们的那种法治国家所必需具备的主权神圣的意识长期抹煞,直到今天,这种影响恐怕仍然在继续。
二、儒家文化中的“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现今的法治建设。
儒家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性善”经过几千年的露晒逐渐积淀于整个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并对现今的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善”的价值体系为皇权所用,致使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摘要:优良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两千年来生活在中国这块沃土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其提倡的人本思想、以礼入法、和谐观念以及慎刑思想都为我国目前的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底蕴,应为我们发扬继承,但对于其中的不重视法治的某些观念我们也应予摈弃,使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儒家文化法治道德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乃至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立场和人生态度。
中国当代的法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法学界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中国的法治必须注重本土资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走向法治的有价值的思想,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
儒家文化中的精粹很多,我认为对法治建设有利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人本思想——法治正义的终极。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孟子认为是一种“侧隐”“羞恶”“辞让”之心。
尽管儒家的敬民、畏民思想与卢梭的社会契约拟制的国家统治思想毫无关联、缺乏共同伦理逻辑元素和价值。
但是儒家思想中对于民众力量敬畏和尊重对于现代宪政理念的指向是殊途同归的。
善待权力、从而权力应该接受民意的制约和监督是为政者首要的执政价值和理念。
第二、以“礼”入法——正义法律的道德基础。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价值体现在:首先,立法时法律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法律权威的最为根本来源即其立法时的法律价值,尽管规范论者曾经主张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恶法也法”,但是自然法论者的思想和理念,最容易触动社会大众的守法意识和引发守法行为的共鸣。
其次,在执法过程中,法官和执法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权限范围内,道德始终是法律规范价值的主宰。
最后,法律价值的提升和进步始终是以社会的道德进步为推动力的。
第三、和谐——多元宽容的法律智慧。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和谐的根本也是标准。
儒家的和谐思想就是倡导一种社会的多元的价值和利益观,在这种多元利益和价值的背景下形成一种社会的包容和均衡。
国家、社会、群体应当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个体也应该为国家集体、社会、群体的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现代个体权利自由的政治和法治伦理的矫正和反思。
第四、慎刑——敬畏生命的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内容,但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刑法只是社会规范秩序的最后的诉诸的手段,儒家认为“出礼则入刑”,对于剥夺个体人身和财产的刑罚是很谨慎的,这体现出对于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尊重和敬畏。
慎刑是儒家法律思想的
重要内容,汉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三国时期的死刑复奏制度,唐律中“立春后不决死刑”和“三司推事”,明代的“九卿圆审”直至明清时的“朝审”“秋审”,莫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慎刑和推“仁”的影响。
儒家法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对现代法治价值的发掘必定是有益可循的,但儒家精神还是缺乏现代法治的许多理念,其所倡导的宗旨以及涵盖的微言大义与现代法治也有些许冲突和矛盾,主要有:
第一,儒家文化不重视法治。
孔子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在儒家看来,在作为理想社会的“大同”时代,由于人们道德高尚,不需要法律。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只是到了道德有些退化的“小康”时代才产生了法,法并不是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法与道德相比,处于末端地位。
倘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前者要服从后者。
第二,厌恶诉讼。
法学家勒内·达维德说过:“中国人一般是在不用法律的情况下生活的,他们对法律制定些什么规定不感兴趣,也不愿意站到法官面前,他们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以是否合乎情理为准则。
他们不要求什么权利,要的是和睦相处与和谐。
”当然,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受儒家强调以和为贵、讲求亲亲尊尊,与人为善思想的熏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
第三,重实体,轻程序。
在中国古代,法官的审判活动不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而是依靠内心体验、直觉来进行。
法官主张“原心定罪”,强调“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根据人的主观意图是否符合道德情理来定罪,《唐律》中的“五听”法更是轻程序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一个合理公正的程序,更缺乏一个理性的程序观念。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规范的作用,法律和道德都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治国安邦中缺一不可。
儒家伦理法律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重视犯罪预防,提倡人格自尊和尊重人格,有利于缓解因经济活动造成的紧张气氛。
我们应该把法律看作是道德的后盾、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道德失范和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凭借法律作为惩恶扬善的最后手段。
我们重视法治不能以忽视道德建设和牺牲道德建设为代价,儒家伦理法律思想最深刻的现实价值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论语》.
[2]张成铁和谐社会法治精神的发掘与锻造——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与整合[J],《法制与社会》2008.09(上).
[3]封来贵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维[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年2月第12卷第1期.
[4]叶兵卉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6(上).
[5]韩冰论儒家文化与当代法制建设[J],《法商论丛》.
[6]扶廷凤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7]冯鑫汲取儒家文化精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传承》2010 年第8 期.
[8]周冉谈儒家文化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影响[J],《山东档案》2007年3月.
[9]贺然论儒家文化与法治[J],《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10]曹鸿英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