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课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 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 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 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 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 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 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 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 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答案:主要内容:①行政化: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 政化管理;②等级化:将地方行政机构分按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为三等 九级,据民户多少“依户给俸”;③管理化: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加强 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④制度化: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补充→宗主督 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督护地方)
选修一总结以及复习建议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引言:
- 引发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提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一节: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 定义改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 对改革进行分类,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
第二节:古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古代中国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
- 古代西方的改革,如罗马帝国的改革运动、基督教改革
第三节:近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巴黎公社的改革探索
-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的苏联改革
第四节:现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和动因
- 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美国的新政运动
-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崩盘及其引发的重大改革 -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措施及其效果
第五节:改革的启示和反思
- 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变革
- 分析改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 总结改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结论:
- 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 再次强调历史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 呼吁对历史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意事项:
-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段落结构清晰
- 语句通顺,主题与内容紧密衔接
- 不使用无关的链接或网址。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一、变法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2)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3)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4)军事上:争霸兼并战争;2.秦国落后东方诸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二.变法措施1.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的发展;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颁行法律,轻罪重罚;3.思想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三.作用1.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了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军事上,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历史时间较长,已经深入民心,人人遵守。

(3)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4)变法前成功扫除了障碍;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3)冯太后和孝文帝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都有深刻的认识。

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4)性质: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利益。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其他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高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人民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纲专题一 梭伦改革一、历史背景1.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对立 ①贵族与平民对立贵族:政治上,把持国家政权(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关); 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土地兼并) 普通平民:政治上,虽然享有公,实际上无法真正参与到国家政权中去; 经济上,贫困(六一汉) 工商业奴隶主:政治上(同上);经济上,富裕②工商业奴隶主不满于贵族统治,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③影响:工商业奴隶主在政治上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

2.解决危机的尝试①基伦暴动概况:基伦在奥林匹亚节那天发生暴动,欲建立僭主政治。

影响:暴动失败,社会矛盾继续激化,贵族利用把持法庭的机会,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评价:基伦暴动失败,说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②德拉古编订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意义:抑制贵族专权,有利于雅典走向某某政治;维护贵族的利益,并不能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化解社会矛盾。

③平民开始酝酿暴动、萨拉米岛失守,雅典社会危机更加严重二、奠定雅典某某基石的政治改革1.诗人政治家——梭伦 公民(不包括奴隶)平民①出身于贵族家庭,是希腊“七贤”之一;②不主X对平民无限度地剥削,也不主X彻底剥夺贵族财产。

2.解负令内容:①平民所欠的债务一律废除,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被卖到海外的雅典公民有国家出资赎回,永远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②禁止以土地作为债务抵押,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禁止个人收购过多的土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影响:①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稳定了平民阶层;②经济上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③奠定了雅典某某政治的基础。

3.发展工商业原因:人多地少,就业不足。

内容:①提倡学习手工技艺;②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③鼓励进口谷物,限制谷物出口。

影响:①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②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稳固;③有利于获得人生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④为雅典某某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4.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内容: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分为四个等级。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提纲

必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性质: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1)雅典城邦国家雏形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条件:临海多山,小国寡民(——主人翁意识强烈;生产力发展)表现: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2)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导致: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2、经济:1)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制农具广泛使用)2)手工业发展,商贸日益繁荣2)贵族专横压榨,掌握了大部分财富3)“六一汉”与债务奴隶制3、阶级:1)工商业奴隶主形成2)前632年,平民武装暴动2)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

导致:“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4、梭伦:1)出身贵族,同情平民2)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3)“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二、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内容:1、颁布“解负令”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释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归还土地4)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5)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影响:a)贵族兼并受制,难以扩展势力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公民的群体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1)政治: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2)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影响: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局限: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3、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影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三、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1、结局1)各阶层不满,梭伦出走2)僭主政治建立3)但改革并未被废除,保留成果2、历史意义:民主:a)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b)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D)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学案45高考综合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改革变法前的社会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A :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商业日趋活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出现新的阶级力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3)上层建筑的改革: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途径:变法、改革。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A :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通过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战国时期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治,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其土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结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

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A :秦穆公称霸西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改革一、思路(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评价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⑤先进理论指导(11)启示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革命与改革区别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㈠背景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㈡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第一部分观点与概述一、基本观点“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导读)(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2)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4)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7)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9)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2)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6)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9)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6)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提纲】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提纲

【知识提纲】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提纲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苏联新经济政策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1)罗斯福“新政”;(12)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选修一 改革复习提纲

选修一 改革复习提纲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期)一、改革的背景1、社会主要矛盾激化: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1)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许多平民因债务而沦为奴隶,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六一汉”:即雅典下层平民,他们无政治权利,无人身自由,在经济上受富人剥削,需将收入的1/6交给富人,故称为“六一汉”,反映了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矛盾)(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萨拉米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三、改革的突出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获益最大的阶层是工商业奴隶主四、评价1、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2、积极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②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③仅是少数公民的民主,是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公元前8C——公元前5C,雅典政治体制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演变。

◇◇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中期)一、改革的背景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引起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认可,地主阶级要求变革上层建筑。

2、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的影响。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楚国吴起改革、魏国改革3、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落后于东方六国,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加强中央集权、变革社会、依法治国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统一度量衡要求,扩大了统治基础三、变法的特点:最全面(措施涉及政、经、军、思、习俗)、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旧制度,确立新制度)、最有效(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四、结果: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税法

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赋税,得到实惠。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 强制农民借贷;利
青苗法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 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 息偏高,农民负担
货后还本付息
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依然沉重
4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 为免役钱
(三)作用:⑴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⑵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⑶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1、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忽视北部边境,忽略军事改革;(3)后继乏人。
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水(根);(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以及孝文帝的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
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突出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
戍法”;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积弱 积贫
积弱
局面
的形
成 背
积贫
2、在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戊戌变法
影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扩张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思想传播
内容
经济:奖励农工商,改革财政 政治:裁冗员,整吏治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
影响: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措施
全书结构提纲图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原因:贵族与平民矛盾;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内容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奴制 政治:财产等级制度;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影响:促进雅典繁荣;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背景: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经济: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奖励军功;废世卿世禄;行郡县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 马木路克统治
国力衰弱
拿破仑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侵略
民族危机严重
开罗人民起义
反侵略斗争
·
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农工商
政治: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内容
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

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第一阶段:阿拉伯→苏丹→希腊

扩张战争
第二阶段:叙利亚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
未完全成功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实质: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
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运动高 涨
西欧向近代过渡
背景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表现 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苏联改革。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

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一、“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背景(原因):时代背景: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战乱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经济基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因),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确立;阶级基础:新兴阶级实力越来越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改革;军事基础: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改革动力及目的)思想基础: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内容: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1.经济上: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统一赋税和徭役,消除割据势力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①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①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塞私门之请”)有利于杜绝腐败,※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体评价: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分析“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虽死的原因:①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②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秦法未败的原因: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②秦孝公大力支持;③变法深得人心。

二、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背景:1、改革前提: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租调赋税繁重,徭役兵役频繁使各族人民暴动频繁;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因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心存戒心,常常矛盾尖锐;3、时代潮流:民族大融合趋势;4、改革的可能性(推动者):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①经济: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政治: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巩固了北魏统治;③民族关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