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实验报告doc
人体血液样本实验报告

人体血液样本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人体血液样本,了解血液成分及其功能,并掌握常见的血液检测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1. 人体血液样本:新鲜的全血样本或血浆样本。
2. 血液检测试剂盒:包括各种血液分析试剂、标准物质及试剂盒说明书。
3. 实验仪器:血液分析仪、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乳化器等。
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a. 取新鲜的全血样本,并用抗凝剂如EDTA稀释,保持血液液态。
b. 如果使用血浆样本,需通过离心将血液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c. 记录每个样本的相关信息,例如采样时间、采样者姓名、病人编号等。
2. 血液计数:a. 取适量的血液样本,将之加入血液计数仪中,进行全血球计数。
b. 按照血球计数仪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获取各项指标的结果。
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血红蛋白测定:a. 取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将其加入血红蛋白测定仪中。
b. 按照血红蛋白测定仪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4. 血液凝固功能测定:a. 取部分血液样本,将其置于理化仪器中,进行凝固功能测定。
b. 使用试剂按要求进行处理,并根据仪器的计算方法,得出凝固时间等结果。
5. 血液显微镜检查:a. 取一小滴血液样本,用干净的玻片将其擦匀,制作血片。
b. 将血片放入显微镜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形态,并用高倍镜观察血液细胞变化。
6.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a. 根据不同实验数据,分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或功能状态。
b. 比较实验结果与正常值的差异,评估病人的血液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血液接触皮肤和黏膜,防止感染传播。
2. 严格按照实验仪器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严格。
4. 注意记录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5. 执行实验时要保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技术标准。
实验结果与讨论: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循环系统之一,在体内起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携带代谢废物、调节体温以及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血液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液生理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1]、[姓名2]、[姓名3]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 熟悉血液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等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肝素- 草酸钾- 石蜡油- 生理盐水- 羊肺悬液-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 吸管- 试管- 秒表2. 实验仪器:- 动物解剖台- 颈动脉夹- 动脉插管- 恒温水浴- 计时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 从家兔颈动脉抽取血液。
-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展开。
-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液凝固实验:- 将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生理盐水和羊肺悬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
- 将家兔血液加入试管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 记录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分析影响因素。
3.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涂片观察结果:-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 白细胞:体积较大,有细胞核。
- 血小板:体积较小,无细胞核。
2.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和生理盐水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长。
- 羊肺悬液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短。
3.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白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血小板计数:[数值]个/μl六、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分析实验主要通过对血液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新鲜人血、动物血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液、吸水纸等;3. 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作:取新鲜人血或动物血,加入抗凝剂,混匀后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X个/μl;- 白细胞计数:Y个/μl;- 血小板计数:Z个/μl;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红细胞:正常;- 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正常;3.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凝固时间:X分钟;- 凝固过程:血液由液体变为凝胶状。
医学检验导论实验报告

医学检验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标题:人体血液常规检查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血液的常规检验,了解血液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常见的血液检验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加深对血液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材料与方法:1. 实验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2. 实验样品:受试者血液样本。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实验样品:收集受试者的静脉血样品。
3.2 检测血液指标:将样品注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按照仪器的操作指南进行检测。
3.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仪器上显示的各项检测指标,并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检测了血液的常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并将所得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分析。
红细胞计数是衡量红细胞数量的指标,其正常范围为男性4.5~6.5×10^12/L,女性4.0~5.5×10^12/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对体内输送氧气具有重要作用,其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白细胞计数是衡量白细胞数量的指标,其正常范围为4~10×10^9/L。
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的血液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若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
血液常规检查是诊断和监测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液的分析,可以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诊断许多疾病。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常见于贫血等疾病,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与红细胞生成障碍或破坏增加相关。
白细胞计数异常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异常则可能与出血或凝血障碍相关。
血液检验不仅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在癌症治疗期间,白细胞计数可以用于评估化疗的副作用和监测疾病进展。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内容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内容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液检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型鉴定、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进一步评估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
实验方法1. 采集血液样本:在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者的上臂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从静脉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
2. 统计血细胞计数: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中,根据仪器的操作步骤设置相应参数,进行血细胞计数实验。
3. 进行血型鉴定:将血液样本加入抗血清试剂中,根据反应结果判断血型。
4.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运用化学方法,将血液样本加入含有碱性溶液和还原试剂的试管中,通过比色法得出血红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1. 血细胞计数:指标值单位-红细胞计数4.5 10^12/L白细胞计数6.0 10^9/L血小板计数250 10^9/L血红蛋白120 g/L红细胞比容40 %2. 血型鉴定:实验结果显示为AB型。
3. 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结果显示为120g/L。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做一些初步的评价和推断。
首先,在血细胞计数方面,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
这表明实验者的造血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正常,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其次,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范围为120-160g/L,实验结果显示为120g/L,处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这表明实验者的贫血程度较轻微。
贫血可能与饮食不均衡、营养摄入不足、长期失血等因素有关,建议实验者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的食物摄入,同时避免大量出血。
最后,根据血型鉴定,实验者为AB型血。
AB型血的个体在捐献血液和输血时较为特殊,只能与AB型血进行输血,但可以将血液捐献给所有血型的人。
因此,实验者在面临输血和血液捐献时需注意与医生或者血站的沟通。
实验结论通过血液检查,初步评估了实验者的健康状况,发现实验者存在轻微的贫血情况。
建议实验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的食物摄入,注意避免大量出血。
血液实验报告结论

实验名称:血液常规检查实验目的: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了解受试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对象:XXX(受试者姓名)一、实验材料1. 采血管:EDTA抗凝管2. 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3. 试剂:红细胞计数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血红蛋白试剂、血小板计数试剂4.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二、实验方法1. 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
2.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待血液凝固。
3.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红细胞。
4. 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
5.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试者的血液状况。
三、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RBC):4.5×10^12/L2. 白细胞计数(WBC):6.0×10^9/L3. 血红蛋白(HGB):140g/L4. 血小板计数(PLT):200×10^9/L四、实验结论1. 红细胞计数(RBC):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2. 白细胞计数(WBC):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无感染迹象。
3. 血红蛋白(HGB):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4. 血小板计数(PLT):受试者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凝血功能正常。
5. 结合以上各项指标,受试者的血液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
五、实验讨论1. 红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体内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白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白细胞具有吞噬、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
3. 血红蛋白: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血液成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观察和检测的方法。
3. 分析血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介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分离和检测,了解血液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1. 材料:新鲜人血、抗凝剂、试管、移液管、离心机、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分离:将新鲜人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待血液自然分层后,取上层血浆和下层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将血细胞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
3. 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计数器,分别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4. 血浆检测:使用滴管取少量血浆,加入相应试剂,观察血浆的色泽、透明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离:血液自然分层后,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约为4.5-5.5×10^12/L,白细胞计数约为4-10×10^9/L,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9/L。
4. 血浆检测:血浆呈淡黄色,透明度良好。
六、实验分析1. 血液成分分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血细胞负责免疫、凝血、运输等功能。
2. 血细胞形态分析: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白细胞呈球形,具有吞噬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参与凝血过程。
3. 血浆特征分析:血浆呈淡黄色,说明其中含有胆红素等物质;透明度良好,说明血浆中悬浮物较少。
血液系统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方法。
3.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了解其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人静脉血、生理盐水、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 仪器:显微镜、天平、计时器、计数板、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1)用吸管吸取少量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
(2)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均匀的薄层。
(3)将盖玻片覆盖在血涂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避免气泡产生。
(4)将血涂片放入染色液中染色,待染色充分后取出。
2.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使用低倍镜和油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3)记录观察结果。
3. 血细胞计数:(1)将血涂片放置在计数板上。
(2)使用显微镜观察计数区域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3)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1)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4.0-5.5)×10^12/L。
2. 白细胞:(1)形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4.0-10.0)×10^9/L。
3. 血小板:(1)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细胞核。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100-300)×10^9/L。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者的血液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五、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涂片制作要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 显微镜观察时,要使用合适的倍数,以便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3.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系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防御感染,血小板负责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系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方法,对血液生理和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生理盐水- 肝素- 草酸钾- 棉花- 肺组织浸液- 秒表- 试管- 注射器-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秒表- 搅拌器- 血涂片制备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实验:- 将家兔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 将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肝素和草酸钾。
- 将三组血液放入37℃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 将另一组血液加入棉花和肺组织浸液,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制备血涂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 肝素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 草酸钾组血液凝固时间为8分钟。
- 棉花和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红细胞计数:500万/μl- 白细胞计数:10万/μl- 血小板计数:150万/μ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发现棉花和肺组织浸液可以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肝素和草酸钾则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这表明组织因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这与家兔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内科血液实验报告单

内科血液实验报告单
报告单编号: XXXXXXXX
报告日期: XXXX年XX月XX日
患者信息:
姓名: XXXXX 年龄: XX岁性别: XX 就诊科室: 内科
主诉: (患者主诉的症状,例如疲劳、发热)
临床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初步做出的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结果:
1.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计数: (结果)
- 红细胞计数: (结果)
- 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
- 血小板计数: (结果)
2. 血液生化指标:
- 血糖浓度: (结果)
- 肝功能指标: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结果)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结果)
- 白蛋白: (结果)
- 总胆红素: (结果)
- 肾功能指标:
- 肌酐: (结果)
- 血尿素氮(BUN): (结果)
3.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酶原时间(PT): (结果)
-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结果)
4. 血型鉴定: (结果)
5. 其他检查项目: (如果有其他需要报告的检查项目,请在此
列出,包括结果)
医生建议和诊断:
(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建议和诊断)
注意事项:
1. 请患者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医生建议的进一步检查,如有需要。
2. 请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注意事项。
3.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以上为患者的内科血液实验报告单,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结果仅供参考,具体诊断以医生的判断为准。
医生: XXXX 医院: XXXX医院日期: XXXX年XX月XX 日。
人体血液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
3. 识别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流动的重要液体,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可以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新鲜的人体血液样本2. 抗凝剂(如EDTA)3. 试管4. 移液管5. 移液器6. 显微镜7. 生理盐水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样本,加入适量的抗凝剂,轻轻摇匀。
2. 将混合好的血液样本放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3.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记录分层后的各层成分。
4. 使用移液管分别从上层、中层和下层吸取血液样本。
5. 将吸取的血液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类型和数量。
6. 将观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层现象:经过静置后,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
2. 显微镜观察结果:- 上层(血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 中层(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数量较少,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吞噬细菌、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数量较多,呈不规则形状,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 下层(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由于抗凝剂的作用,血液不会凝固,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2.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废物,具有运载血细胞、维持渗透压、调节体温等功能。
3. 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具有防御和保护、止血和加速凝血等功能。
4.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并识别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由血浆、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液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学习血液鉴定实验的操作方法,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了解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
二、实验原理ABO血型鉴定实验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和血清中抗体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的。
人的红细胞表面有两种抗原,即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有两种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
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和抗体的组合,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
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含有B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A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同时含有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抗体和抗B抗体;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不含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载玻片、滴管、牙签、显微镜、酒精灯、消毒棉签、无菌采血针、75%酒精、生理盐水、抗A血清、抗B血清。
2. 实验试剂:标准A型红细胞、标准B型红细胞、标准AB型红细胞、标准O型红细胞。
四、实验步骤1. 将两个载玻片擦干净,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分别在这两个载玻片上滴一滴抗A血清和抗B血清。
3. 用滴管取标准A型红细胞,在两个载玻片中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各滴一滴。
4. 用牙签轻轻搅拌,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现象。
5. 重复步骤3和4,分别取标准B型红细胞、标准AB型红细胞、标准O型红细胞进行实验。
6.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A型红细胞在抗A血清中发生凝集,在抗B血清中不发生凝集。
2. 标准B型红细胞在抗B血清中发生凝集,在抗A血清中不发生凝集。
3. 标准AB型红细胞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均不发生凝集。
4. 标准O型红细胞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均不发生凝集。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A型血红细胞含有A抗原,能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2. B型血红细胞含有B抗原,能与抗B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3. AB型血红细胞同时含有A抗原和B抗原,不能与抗A血清和抗B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血液实验实验报告

血液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和检测,评估受测者的健康状况并获得相关生理参数数据。
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 血液采集器具和试剂:使用一次性针头和试管,保证采集和保存血液样本的卫生和完整性;- 实验仪器: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确保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温度控制设备:用于保持实验环境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2. 血液样本采集:- 在实验室的指导下,从受测者的身体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者静脉)采集血液样本;- 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放入试管中,确保试管标记清晰,避免混淆样本。
3. 实验步骤:- 使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检测以下指标:- 血红蛋白(Hb)浓度: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和氧气输送能力;-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血小板疾病风险;-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检测炎症和感染等疾病;- 红细胞计数(RBC):用于评估贫血、闪现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4.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对受测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合个体的生理情况和历史健康记录,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问题;- 报告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浓度、计数等具体数值。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对血液样本的检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血红蛋白浓度:经测量,受测者血红蛋白浓度为X g/dL,该数值属于正常范围,暗示无贫血症状。
2. 血小板计数:经测量,受测者的血小板计数为X × 10^9/L,该数值在正常范围之内,暗示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3. 白细胞计数:经测量,受测者的白细胞计数为X × 10^9/L,该数值在正常范围范围内,暗示无明显炎症或感染。
4. 红细胞计数:经测量,受测者的红细胞计数为X × 10^12/L,该数值属于正常范围,暗示无明显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我们认为受测者的血液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暗示受测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情况。
粒细胞血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掌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方法,了解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实验原理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具有颗粒状胞浆,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防御。
本实验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利用计数板进行计数,通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 显微镜- 改良Neubauer计数板- 盖玻片- 移液管- 试管- 试管架- 微量吸管- 吸耳球- 胶吸头2. 试剂:-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商品试剂)- 末梢血乙醇-伊红稀释液(含伊红、乙醇、碳酸钾、枸橼酸钠、甘油)四、实验步骤1. 稀释液的准备:取小试管1支,加入0.38ml稀释液,标记。
2. 加血液标本:用微量吸管吸取抗凝血20μl,擦去管外余血,轻轻加至稀释液的底部,并吸上清液洗吸管3次,立即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3. 充池:混匀后用微量吸管将细胞悬液充入上下2个计数池,室温下静置3-5分钟,待细胞下沉后计数。
4. 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时间控制:1小时内。
五、实验结果通过计数,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为(此处填写实际数值)。
六、实验分析1. 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稀释液未充分混匀,导致计数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案:在加血液标本后,充分混匀稀释液,确保红细胞完全溶解。
- 问题:计数时未控制好时间,导致计数结果误差。
解决方案:在计数前设定好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数。
2.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血液病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嗜酸性粒细胞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方法,了解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抽血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电解质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凝血等功能。
通过抽血实验,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者:志愿者(年龄、性别不限)。
2. 仪器: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签、碘伏、酒精棉球、一次性手套、采血架、止血带等。
3. 药品:抗凝剂(EDTA-K2、肝素钠等)。
4. 其他:记录表、剪刀、胶带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实验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实验者取坐位,手臂平放在桌面上。
(3)实验者洗手,并戴好一次性手套。
(4)实验者用碘伏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2. 采血操作(1)实验者用止血带扎紧采血部位上方,使血液充盈静脉。
(2)实验者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3)实验者持采血针对准静脉,迅速刺入皮肤。
(4)血液流入采血管,当采血管内血液达到一定量后,拔出采血针。
(5)用消毒棉签按压采血部位,直至出血停止。
(6)将采血管密封,标记姓名、日期等信息。
3. 标本处理(1)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
(2)根据检验项目,将血液标本进行相应处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外观:血液呈红色,半透明状,含有一定量的血细胞。
2.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3. 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4. 其他指标:血型、凝血功能等。
六、实验讨论1. 抽血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 采血部位选择应准确,避免损伤血管。
3. 采血量应根据检验项目确定,避免过量或不足。
4. 采血后,应妥善处理血液标本,防止污染。
5.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者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抽血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血液小实验报告

血液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了解血液的组成和性质,熟悉血液的凝固和流变性质。
2. 实验器材:- 血液标本- 血液计数板- 显微镜- 牛奶- 酒精- 蒸馏水3. 实验步骤及结果:步骤一:搅拌血液标本将血液标本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用玻璃杯或玻璃棒轻轻搅拌血液,观察血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为红色,稍微带有粘稠感。
步骤二:检测血液凝固在两个血液计数板的两个小孔中分别滴入一滴血液,倾斜计数板,观察血液在2-3分钟内的凝固情况。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逐渐凝结成块,并且凝块变得更坚固。
步骤三:观察血液细胞形态取一滴血液放置在显微镜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另一片玻璃片盖住,放入显微镜中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步骤四:观察血液在牛奶中的现象在一个容器中放入适量的牛奶,再将一滴血涂抹在牛奶表面,并用牙签轻轻搅拌。
观察血液在牛奶中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迅速发生凝集,形成红色团块。
步骤五:观察血液在酒精中的现象将一滴血液滴入一杯装有酒精的容器中,观察血液在酒精中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完全溶解在酒精中,不会发生凝集。
4. 实验结果分析: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凝固能力是由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所致,能够快速形成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在牛奶中,血液会由于其中的钙离子的作用而发生凝块现象。
而在酒精中,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完全溶解,表现出溶解性。
5. 总结:通过血液的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血液的外观和颜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具有凝固和流变性质,可以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血液中包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血液中的钙离子和其他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血液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凝聚;- 血液中的血细胞可以在特定溶液中发生溶解。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血液的组成和性质,理解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二:血液、骨髓形态学检查-实验报告文件

实验诊断实验报告(一)
姓名班级学号日期
[实验目的]
1、掌握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基本方法
2、掌握镜下外周血正常细胞的形态特征
3、了解骨髓正常细胞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血涂片、骨髓涂片检查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2.观察血涂片的顺序应从镜到镜到镜,镜下观察血片处。
3.描绘镜下所见外周血各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4.请从形态学角度描述原始粒细胞和原始红细胞的区别?
5.请叙述粒系细胞中的非特异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的特点?。
血液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血细胞计数;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修复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pH值、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肝素钠、钙离子、pH试纸、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恒温箱、试管、移液器、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和肝素钠溶液。
观察两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2. 测定血液pH值用pH试纸测定新鲜血液的pH值,记录数据。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生理盐水和钙离子溶液。
观察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4. 血细胞计数取血细胞计数板,将新鲜血液稀释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记录数据。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X秒,肝素钠溶液凝固时间为Y秒。
2. 测定血液pH值新鲜血液pH值为Z。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A秒,生理盐水凝固时间为B秒,钙离子溶液凝固时间为C秒。
4.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为D个/μl,白细胞数量为E个/μl,血小板数量为F个/μl。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在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掌握不同条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 通过血细胞计数,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4. 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了解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血液鉴定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血液鉴定是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血液的鉴定,可以确定个体身份、分析案件现场、诊断疾病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血液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血液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会运用血液鉴定技术进行个体身份鉴定;3.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三、实训内容1. 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实训过程中,首先学习血液样本的采集方法,包括静脉采血、指尖采血等。
然后,了解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如抗凝、分离血浆等。
2. 血液鉴定技术(1)血型鉴定:学习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等,掌握血型鉴定卡片、试管法等操作方法。
(2)DNA鉴定:学习DNA提取、PCR扩增、电泳分离等操作,掌握DNA鉴定技术。
(3)血清蛋白鉴定:学习血清蛋白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操作,掌握血清蛋白鉴定技术。
3. 血液鉴定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血液鉴定在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前,组织学生进行血液鉴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血液鉴定技术、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2. 实验操作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处理、鉴定等操作,掌握各项技能。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血液鉴定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了血液样本采集、处理的方法,能够熟练操作。
2. 血液鉴定技术(1)血型鉴定: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血型鉴定卡片、试管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和Rh血型鉴定。
(2)DNA鉴定:学生能够熟练进行DNA提取、PCR扩增、电泳分离等操作,掌握DNA鉴定技术。
(3)血清蛋白鉴定:学生能够熟练进行血清蛋白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操作,掌握血清蛋白鉴定技术。
3. 案例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
(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
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
篇二:血糖的测定实验报告血糖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血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动物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动物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健康家兔的血糖水平为0.80~0.120mg/ml。
2.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的醛类,其醛基具有还原性。
当其与碱性铜混合加热后,醛基氧化成羧基,并生成红黄色的Cu2O沉淀。
Cu2O又可使磷钼酸还原生成钼蓝,使溶液呈蓝色,蓝色深度与微米中葡萄糖浓度成正比,无蛋白质滤液与葡萄糖标准液进行分光光度,测定出葡萄糖含量。
三、试剂与器材碱性铜试剂,磷钼酸试剂,葡萄糖标准应用液,1:4磷钼酸稀释液,无蛋白质滤液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刻度吸管,玻璃漏斗,锥形瓶,血糖管,试管四、实验步骤取4支血糖管篇三:诊断学实验报告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红细胞计数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试验器材: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生理盐水实验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
操作步骤: 1、取红细胞稀释液2.0ml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上清液嗽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转载自: 小草范文网:血液检查实验报告),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中心大方格中的5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只计上侧与左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6 或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式中×5 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10 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 1.0 ul。
×201 血液的稀释倍数×106 由u1换算成l数据处理: rbc: ×l0/l12参考值男:(4~5.5)×10/l12 女:(3.5~5)×10/l12 新生儿:(6~7)×10/l 12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事项: 1、吸管、试管要注意清洁、干燥以防溶血,操作迅速避免血液凝固,如有血凝块应重新采血。
2充液前,红细胞复液要充分摇匀,红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内要求分布均匀,不可有气泡,亦不可有多余液体外溢。
3、中方格内红细胞分布应均匀,健康成人每中方格红细胞数约为80—100个,各中方格内之红细胞相近,如悬殊过大(超过10个细胞以上的)应重混匀再充填。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测定实验目的:通过血红蛋白测定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2、掌握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验仪器:试管、微量吸管、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cn-)结合,生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用光电比色计在540nm波长比色。
从hicn参考液制作的标准曲线上读取血红蛋白克数。
操作步骤: 1、取试剂5毫升加入血液20ul混匀置5分钟2、用721光电比色仪,540nm波长,试剂为空白调0点比色,读取光密度,查标准曲线得结果。
计算: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367.7 数据处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hb : g/l参考值男0.40~0.54l/l女: 0.37~0.48l/l儿童:0.35~0.49l/l新生儿:0.50~0.60l/l注意事项: 1、做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采血时应先做血膜再做红细胞,然后做白细胞,血红蛋白检验,避免红细胞破坏。
篇二: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牡丹江医学院)实验诊断学试验操作报告目录一、红细胞计数试验二、血红蛋白测定三、白细胞计数四、白细胞分类计数五、尿比重六、尿沉渣定性检查七、尿蛋白检查磺基水杨酸法八、尿干化学分析九、尿葡萄糖定性检查(班氏法)十、 abo血型测定红细胞计数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试验器材: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生理盐水实验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
操作步骤:1、取红细胞稀释液2.0ml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上清液嗽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中心大方格中的5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只计上侧与左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6 或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式中×5 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10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1.0 ul。
×201 血液的稀释倍数×106 由u1换算成l数据处理: rbc: ×l0/l12参考值男:(4~5.5)×10/l12女:(3.5~5)×10/l12新生儿:(6~7)×10/l 12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事项: 1、吸管、试管要注意清洁、干燥以防溶血,操作迅速避免血液凝固,如有血凝块应重新采血。
2充液前,红细胞复液要充分摇匀,红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内要求分布均匀,不可有气泡,亦不可有多余液体外溢。
3、中方格内红细胞分布应均匀,健康成人每中方格红细胞数约为80—100个,各中方格内之红细胞相近,如悬殊过大(超过10个细胞以上的)应重混匀再充填。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目的:通过血红蛋白测定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2、掌握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验仪器:试管、微量吸管、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cn-)结合,生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用光电比色计在540nm波长比色。
从hicn参考液制作的标准曲线上读取血红蛋白克数。
操作步骤: 1、取试剂5毫升加入血液20ul混匀置5分钟2、用721光电比色仪,540nm波长,试剂为空白调0点比色,读取光密度,查标准曲线得结果。
计算: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367.7 数据处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hb : g/l 参考值男0.40~0.54l/l女: 0.37~0.48l/l儿童:0.35~0.49l/l新生儿:0.50~0.60l/l 注意事项: 1、做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采血时应先做血膜再做红细胞,然后做白细胞,血红蛋白检验,避免红细胞破坏。
白细胞计数实验目的:掌握白细胞计数显微镜计数法原理及技术。
实验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白细胞稀释液。
实验原理:用稀醋酸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过换算求得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操作步骤: 1、取试管1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ml。
2、用清洁干燥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20微升或抗凝血20微升。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注入稀释液底部,再吸取上清液清洗3次,摇匀。
4、将计数板与盖玻片用软布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再用微量吸管吸取悬液,充入计数池与盖玻片间的细缝隙中,静止2-3分钟,待白细胞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