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氮_磷向水体迁移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氮磷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自于化肥施用、农作物残体和农业废弃物的分解、土壤中的氮磷素和农药残留等。

化肥施用是氮磷流失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种植密度大、化肥施用量较大的农田地区。

2. 氮磷流失特征(1)时空变化大:氮磷流失受降雨、土壤类型、地形、农业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季节、不同降雨强度下氮磷流失量差异较大。

(2)径流产额高:长湖流域地处湖泊密布的地区,地表径流丰富,导致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含量较高。

(3)边坡冲刷严重:长湖流域地势多变,存在较多的坡耕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

(4)氮磷比例差异大:在农田地表径流中,氮和磷的比例变化较大,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氮磷比例差异显著。

二、氮磷流失影响因素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雨条件:降雨对氮磷流失有明显影响,降雨强度大、频率高容易造成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

2.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对氮磷的吸附和释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类型的氮磷流失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3. 农业管理措施:化肥施用量、施肥时间、灌溉条件等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有重要影响。

5. 地表覆盖:植被覆盖、耕作方式等对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起着重要影响。

三、氮磷流失对策建议1. 合理施肥:科学施用化肥,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减少氮磷流失。

2. 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氮磷流失潜在风险较高的作物种植。

3. 建立农田防护林带:适当增加农田周边的防护林带,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坡地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

4.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施肥施药操作,减少氮磷流失。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一般都是在灌溉区进行的。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等因素的影响,农田退水已经成为了水稻灌区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氮磷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对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氮磷污染的来源与特点水稻灌区农田的生产中,一般都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其中化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而农药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

这些化肥和农药在农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

然而,如果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或者使用不当,就有可能被冲刷到农田中的地下水和河流中,因而引起农田退水的氮磷污染。

(1) 源头广泛。

氮磷污染源头涉及到化肥、农药、人和动物粪便等多方面,因此比较广泛。

(2) 时空变化大。

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比较明显,一般表现为季节性、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

(3) 污染物浓度高。

氮磷污染物在农田退水中的浓度一般较高,尤其是在化肥、农药施用高峰期,浓度更加突出。

据统计,我国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在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氮磷污染现象更为明显。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氮磷污染现状:1、氮污染现状氮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是氮的供应过量就会造成农田退水中的氮污染。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主要的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等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其中氨氮和硝酸盐的浓度分别高达55.6mg/L和51.6mg/L左右。

另外,在华南地区一些地方,氮污染更是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农田退水中的氨氮浓度甚至高达100mg/L以上。

三、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的危害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田生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水生生物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严重影响着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

高浓度的氮磷污染物对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导致海洋赤潮等灾害。

农田氮_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精)

农田氮_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精)

农田氮、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①司友斌王慎强陈怀满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农田氮、磷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本文讨论了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农田氮磷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氮素;农田磷素;淋溶作用;水体富营养化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水体,以及某些滞留(流速<1米/分钟河流水体内的氮、磷和碳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等的异常增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批死亡,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起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氮和磷。

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性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态总氮含量大于0.2mg/L,PO3-4-P的浓度达到0.02mg/ L时,就有可能引起藻华(Algae Bloms现象的发生。

据对我国25个湖泊的调查,水体全氮无一例外超过了富营养化指标,全磷只有2个湖泊(大理洱海和新疆博斯腾湖低于0.02mg/L的临界指标,其余92%的湖泊皆超过了这个标准,比国际上一般标准高出10倍或10倍以上(表1。

表1我国25个湖泊中的全N全P浓度(mg/L及所占比例[1]全N全P<0.2>1.0>2.0>5.0<0.02>0.1>0.2>0.5 湖泊数%0218413525202816641248624另外,我国的22个湖泊调查表明,除1个属贫营养湖外,其余63.3%的湖泊是营养湖。

如滇池、巢湖、甘棠湖(九江、西湖、东湖、玄武湖、蘑菇湖(石河子、于桥水库(天津等早已是富营养湖泊[1]。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湖流域位于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增加,并随着降雨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

研究表明,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长湖流域的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大,导致农田地表径流量增加。

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较高,加上农业活动带来的外源性氮磷输入,使得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流失过程季节性明显。

长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以夏季为主,施肥和农药使用较为集中,造成夏季流失量较高;冬季降雪融化和春季雨水较多,使得流失过程在冬春季节也较为明显。

氮磷的流失形式多样。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氮磷占主导地位。

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溶解态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

颗粒态氮磷主要是通过颗粒物的携带而流失,其中颗粒态磷主要以有机磷为主。

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旱地农田的氮磷流失量较大,而水田农田流失量相对较小。

这与不同土壤类型、地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有关。

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地面覆盖,选择适宜的土壤保护措施,如保墒覆盖层、水土保持梯田等,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流失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田土壤的氮磷含量,并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稳定氮磷的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的流失。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田废弃物等的不合理使用和排放,以及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等因素导致的污染物在大面积范围内扩散和累积,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种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和不易监测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化肥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未被作物吸收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

同时,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残留的农药也会对土壤、水体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如果这些废弃物未经妥善处理和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

(三)农田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残膜等废弃物。

一些农民为了省事,往往采取焚烧秸秆的方式处理,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浪费了资源。

而残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破坏土壤结构。

(四)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雨水冲刷地表时,会携带土壤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五)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意丢弃,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策略(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册等,向农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和养殖观念,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090.农田氮素向水体的流失特征概述及其防控措施

090.农田氮素向水体的流失特征概述及其防控措施

2.3 氮素流失量 因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农田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道中的氮素流失量差别很大。 不同国家之间,氮流失量有较大差异(表 1)。整体而言,世界各国氮素损失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 增加而显著增加。中国设施蔬菜地过量施肥现象极为普遍,由此造成的氮流失问题尤为严重,氮 流失量高达 152-347 kg/hm2 [31]。中国粮田与菜地相比氮流失较少,但流失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 增加。跟中国相比,英、美、法、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农田氮流失量整体相对较少,可能与这些国 家较早地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并积极采取了防控措施有关,尤其是颁布的限制农田氮素施用的法 令,在减少氮流失方面效果显著。
诸多防控措施研究中,探索合理施氮量一直是农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测土配方施肥、“区 域平均适宜施氮量”等施氮方案也都是基于作物产量和氮肥高效利用提出的,并未直接关注氮素 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影响,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一直从事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并从 水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确定基于水体保护的施氮阈值的思路。
162(2): 145-73. [4] HOWARTH R W. An assessment of human influences on fluxes of nitrogen from the terrestrial landscape to the
表 2 世界典型国家、地区农田氮损失量
地区 中国
土壤类型 种植模式 施氮量(kg/hm2) 流失量(kg/hm2) 文献
水稻土 水稻-小麦
0 180+135 255+191
13.7
25.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7]
36.3
330+245
48.1
190+170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化肥的过度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施用化肥。

然而,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是有限的,未被吸收的化肥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

其次,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不容忽视。

一些农民在防治病虫害时,不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这些残留的农药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此外,农膜的大量使用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农膜在使用后难以降解,如果不及时回收处理,会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畜禽粪便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的水体和土壤。

而且,一些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善,导致污水超标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那么,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呢?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科学施肥和用药技术。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等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农作物需求,合理确定化肥的施用量和种类。

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农膜的回收利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回收农膜,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同时,研发和推广可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膜污染。

对于养殖业的污染,要加强监管。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通过径流、冲洗等途径汇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现象。

为了减轻农田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措施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下面我将就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展开讨论。

一、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关键之一。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减少余肥和缓释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例如,将氮、磷肥料按照作物需求量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用,避免施用过量,减少氮磷流失,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二、水保留措施在农田中采取水保留措施,如植物遮荫、建立植被覆盖带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体的泥沙淤积,防止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随水流冲刷入水体,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治理技术,通过引入生物控制农田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天敌、拟态剂等生物防治措施,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污染。

四、湿地恢复与修复湿地具有天然的净化水质功能,通过恢复和修复受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拦截和吸附农田面源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可以采取湿地植被修复、湿地补水等措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净化能力。

五、耕地整理和管理合理的耕地整理和管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耕作深度和耕作时间,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释放至水体的风险。

六、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面源污染的情况,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采用遥感监测、水质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七、农田污水处理技术针对农田污水的处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土壤浸润、土壤滤池、湿地废水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农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水体氮磷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研究

水体氮磷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研究

水体氮磷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它们的存在和迁移转化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研究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体中氮磷的来源和影响氮磷是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

水体中氮磷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因素。

农业活动是水体中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农田灌溉、肥料运用、兽畜饲养等都会导致氮磷污染。

城市化和工业化也会增加水体污染的风险。

这些因素会使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健康。

水体中氮磷含量超标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蓝藻水华、河流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崩溃等。

此外,氮磷对人类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如氮污染物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以及其衍生物亚硝胺,对人体致癌风险有一定影响。

二、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迁移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是动态的,它们在水体中不断地迁移转化。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主要有一下迁移途径:1、平流:由于水体运动、流动的差异,污染物沿流动方向流动,形成物质的平流。

平流是氮磷污染物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2、扩散:氮磷发生扩散,是指氮磷颗粒在水体中无规则的扩散,它主要是受水体运动、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支配。

3、沉降:由于氮磷颗粒密度重,水流缓慢时可沉降。

大颗粒氮磷污染物在水体沉降速度快,受到水流扰动影响很小。

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迁移途径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距离和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流速度、水体风险、水深、水体年龄、降雨量及地表覆盖率等都会影响氮磷污染物的迁移。

三、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转化氮磷污染物在水体中可发生多种转化反应,包括氧化还原、酸硷平衡、生物能量等。

转化的这些反应会影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和浓度。

1、氮的转化氮可转化为多种形式,包括氨态氮、硝态氮、有机氮、氮气等。

其中,氮气和硝态氮的生成是氮在水体中的最终落脚点。

宁夏灌区农田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宁夏灌区农田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年7月 第16卷 第4期C h i ne s e J ou rna l of Ec o2A g ri c u ltu re,J u l y2008,16(4):1037-1042 DO I:10.3724/SP.J.1011.2008.01037 33宁夏灌区农田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3张爱平 杨世琦 张庆忠 杨淑静 杨正礼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 对宁夏引黄灌区退水污染现状分析发现,宁夏引黄灌区200条大小排水沟中,13条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氟化物、COD、BOD等,且均超标严重。

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落后的排灌工程体系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导致灌区农田退水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质进入黄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这种现状提出了加强灌区退水污染综合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等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灌溉退水 污染 影响因子 生态农业中图分类号:X522;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90(2008)04-1037-06I nfluenc i n g factors and coun term ea sures of irr iga ti on return flow polluti oni n N i n gx i a Y ellow R i ver W a ter Irr i ga ti on D istr ictZHANG A i2Ping,Y ANG Shi2Q i,ZHANG Q ing2Zhong,Y ANG Shu2J ing,Y ANG Zheng2L i(I nstitute of Envir on 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in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 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 I n this paper,the fact ors influencing polluti on fr om irrigati on return fl ow in N ingxia Yell ow R iverW ater Irrigati on D is2 trict(NYR W I D)was analyzed.Analysis on polluti on in NYR W I D fr om irrigati on return fl ow indicates that a mong the200barrel2 drains investigated,13are seri ously polluted.The main pollutants include NH+32N,TP,fluorides,COD and BOD,all of which exceed safety li m its.The results further show that the subjective natural conditi ons,used agricultural che m icals,obs olete irriga2 ti on p r ojects and traditi onal p r oducti on modes,enhance large a mounts of pollutant move ment tr ough irrigati on return fl ows int o the Yell ow R iver.Polluti on p reventi on and counter measures advanced are referenced t o further research.Preventi on measures like strengthening manage ment of irrigati on return fl o w,intensifying scientific research,increasing financial invest m ent and e mphasi2 zing water res ources saving and p r otecti on can go a l ong way t o abating polluti on in NYRW I D.Key words NYR W I D,Irrigati on return fl ow,Polluti on,I nfluencing fact or,Ecol ogical agriculture(Received Oct.15,2007;accep ted Feb.15,2007) 黄河上游宁夏灌区是我国西北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农业精华区,但当前生产上仍然采用“大引大排”和过量施用化肥等粗放农作方式,造成的面源污染对黄河水质构成了极大威胁。

氮磷对水体的危害

氮磷对水体的危害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氮磷对水体的危害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维持着地球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增加,水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氮磷的过度存在被认为是水体受到的主要危害之一。

本文将探
讨氮磷对水体的危害,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减少这种危害。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氮磷的来源。

氮和磷是两种常见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

然而,人类活动如化肥
的过度使用、农业排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等行为导致了大量的氮
磷进入水体中。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水处理不完善也是氮磷入
水体的主要渠道之一。

氮磷对水体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氮磷的过度存
在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即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使藻类和
浮游植物的生长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这些藻类和浮游植物形成大量
藻类水华,使水体变得浑浊,甚至可以遮蔽阳光进入水下,抑制水
中生物的正常光合作用,这被称为\
1。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对采取环保措施的 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与管理
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措生 态补偿资金,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要点一
监测站点布局与建设
要点二
预警系统建设
在重点流域、区域布设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农业面源水域范围内的开发活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降低人类
活动对水生态的负面影响。
水资源管理与水权交易制度建设
01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 策
明确水资源管理目标、原则和措 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
02
建立水权交易制度
03
加强水资源监管
通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鼓励节 约用水和高效用水,优化水资源 配置。
通过媒体、宣传册、环保活动等多种 形式,普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 提高公众对水质的关注度和环保意识 。
加强学校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 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研项目的 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 技术研发和创新。
VS
推广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研 发高效、环保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和设备。
自然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
方式改善水质。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01
采取措施保护水域内的鱼类、贝类、水生植物等生物种群,维
护生态平衡。
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02
通过植被恢复、底质改良、水文调节等方式,恢复水域的生态
功能和自净能力。
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的干扰

农田土壤磷的迁移途径及控制措施

农田土壤磷的迁移途径及控制措施

失的几 率。不 同的土地利 用方式 对土 壤磷的 流失也有 着显 著影响 ,杨 旺鑫
固定程 度低的优 点 ,在土 壤垂直 方向 上移动 较为明 显。已有研 究指 出 ,土 壤中磷 的移 动绝 大部分是 以有机磷 形 式进行的 。鲁如 坤通过对 1 9 4 2 —1 9 6 0 年的长期试验 分析得出 ,1 8 年 中过磷
生态 系统 的稳定s 生。因此 ,了解农 田 l 土壤 磷素的 迁移途径 并提 出相应 的控
溶 I 1 %磷 迁 移 深 度 只 能 达到 1 6 c m,且迁 移 量很 小 。有 机 磷
相对于无 机磷具 有移动性 大和被 土壤

农 田土 壤磷 的 形态
土壤 中磷的形 态可分 为两种 ,即 有 机态磷和 无机 态磷。有 机态磷是 土
地。总之 ,作为 磷迁移 的主要 途径 , 农 田土 壤磷 的地 表径流 迁移是多 种影
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
壤 磷的主要 形态 ,占土壤 全磷含 量的 大 部分 ,包 括植 酸 、磷脂 、核酸 等。 无 机态磷根 据水溶 性的不 同可分 为水
态两部分 ,其中颗粒 态由不 同粒径 的 团聚体组成 ;在特 定的土壤 和降雨径
流 条件 下 ,流失的磷中 8 0 % 以上 为颗
有重大 比例 ,而 磷肥 消费量却位 居世 界第一 ,可 以说 ,我 国肥 料矿产 资源
面临 着严峻 的挑战。与 磷矿资 源严重 匮乏 的现状形成 鲜明对 比的是 土壤磷
的大 量累积 。由于土壤 对磷的 强烈吸
英 国洛桑实 验站 的资料显 示 ,磷在土 壤 剖面 下移 每年 不 超过 0 . 1 - 0 . 5 mm。
然而 大量磷肥 和有机 肥的长 期施用显 著增 加 了土 壤磷 的吸附饱 和度 ,降低

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来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来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来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水体中的氮磷物质污染已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从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来源、他们污染水质的方式以及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体中氮磷物质的来源氮磷是生命体必需的元素,同时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

水体中的氮磷物质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以及大气沉降等途径。

1.农业生产氮磷物质最主要的来源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都会添加大量的氮磷元素。

其中肥料中的氮元素被吸收不完全,剩余部分会通过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至水体中。

而农药的使用则增加了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从而影响了水环境的质量。

2.生活废水生活废水的处理方式不当也会对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磷化合物,如氨氮、磷酸盐等。

这些废水排入水体中,会被水体生物吸收,从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水质恶化。

3.工业废水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品和金属,特别是含铬的废水,会对水体造成毒性污染,导致氮磷物质浓度的升高。

这些污染会对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危害水生态平衡,直接威胁人民健康。

4.大气沉降大气沉降是一种间接的水污染途径,放射性气体、小颗粒物沉降后汇入到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各类工业废气排放所带来的氮磷元素也会随着雨水的沉降而进入水体中。

二、氮磷物质污染水质的方式氮磷物质主要会通过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化为有机氮磷化合物,这些物质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面上出现大量水藻和浮游生物,进而使水质恶化。

通常情况下,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化合物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铵态氮铵态氮是指含有氨基基团(NH4+)的溶解态氮。

这种形态的氮磷物质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农业废水,其主要的来源就是血液、粪便、尿液和植物残体等。

2.硝态氮硝态氮是指酸性条件下含有硝酸根离子(NO3-)或者亚硝酸根离子(NO2-)的水体中的溶解态氮化合物。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一、引言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量富集,引发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一些防治对策。

二、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过量、农田沿水体直接种植、牲畜饲养场的排泄物进入水体等,使得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体中。

2. 工业活动: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促进水体富营养化。

3.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垃圾处理不当以及污水处理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垃圾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三、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的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面积的藻华。

藻华不仅使水体变绿,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此外,藻类和细菌会产生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 生态系统退化:富营养化会改变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形成藻华,使浅水区域光线透过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生长。

同时,富营养化还会改变水体中的群落结构,减少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四、防治对策1. 加强农业管理: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禁农田直接向水体排放农药和化肥。

2.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严格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排放。

推动工业企业环境准入制度,提高所有工业企业的排污水平。

3. 完善城市、乡村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

加强居民环保意识,鼓励生活垃圾分类和有效利用。

4. 增加湿地保护和修复: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保护湿地可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灌区农田则是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而这些污染物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的现状,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的形成原因1. 化肥施用农民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通常会大量施用氮磷肥料。

这些肥料在农田中随着灌溉水被冲入水体中,成为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的主要来源。

2. 农药使用为了保护水稻免受害虫和病害的侵害,农民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

这些农药也会随着灌溉水一起排入水体,使得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

3. 土壤侵蚀在水稻灌区农田中,土壤侵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大量的土壤被冲入水体,其中携带的氮磷物质也成为了水体氮磷浓度升高的重要来源。

三、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的影响1. 氮磷浓度升高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浓度升高,直接导致了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升高。

这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会造成一系列水质问题,如水华的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

2. 生态系统破坏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会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水体中的植物和动物往往无法适应过高的氮磷浓度,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甚至是崩溃。

3. 水资源污染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污染也会严重污染水资源。

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的水源造成污染,进而危害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四、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的治理和建议1. 合理施肥农民在种植水稻时应该科学施肥,避免使用过量的氮磷肥料,遵循合理的施肥方案,减少农田中的氮磷污染物排放。

2. 减少农药使用在农田中使用农药时,应该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并且避免使用过量农药,使得农药随水流入水体。

3. 加强土壤保护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稻灌区农田土壤的侵蚀,从源头上减少水体中的氮磷物质。

4. 改善水体环境加强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对已受到氮磷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改善水体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以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然水体是指自然界中的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

总磷是水体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它来源于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之一是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中含有磷元素。

当农业废水和农田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时,其中的磷元素就会被带入水体,导致总磷超标。

此外,农田的土壤侵蚀也会带走土壤中的磷元素,最终进入水体。

工业活动也是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原因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含有磷元素,例如磷肥生产、金属加工和电镀等。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磷元素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就会造成水体总磷超标。

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自然水体总磷超标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磷元素,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会直接进入水体,导致总磷超标。

针对自然水体总磷超标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首先,对农业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循环利用农田废水和发展有机农业等方式来减少磷元素进入水体的量。

其次,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去除废水中的磷元素,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标准。

另外,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通过生物处理等方法去除废水中的磷元素,使排放的生活污水达到要求。

加强水体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也是解决自然水体总磷超标问题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健全的水体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中的总磷含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加强水体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少磷元素的积累和扩散。

自然水体总磷超标是由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引起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管理和处理,同时加强水体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氮和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氮和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氮和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氮和磷污染是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原因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详细探讨氮和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一、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造成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现象。

2. 氮和磷污染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现象,并对水体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 氮和磷污染会改变水体的水质,使水呈现浑浊、异味,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

二、原因1. 农业排放是氮和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中的氮和磷会通过农田径流和农业废水排放进入水体。

2. 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也是导致氮和磷污染的重要原因。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和磷排放超标,直接排放或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 气候变化和自然因素也会对氮和磷污染的形成和扩散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控制农业源氮和磷的排放。

采取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优化农田排水系统等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2. 强化工业和城市废水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

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3. 加大水体治理力度,通过治理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及影响。

4. 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加强对氮和磷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5. 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与氮和磷污染防治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防治水平。

总结起来,氮和磷污染对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水体治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量的氮、磷等养分进入水体,导致水中植物生长速度过快的情况。

这种现象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形成原因1.点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废水、畜禽养殖污水以及农田灌溉用水中的农药、化肥等都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2.非点源污染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田的化肥过量使用和不合理施肥、农田和禽畜养殖场的农田面度过小、农作物残渣不及时清理等都会导致养分的流失,最终进入水体。

3.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污水和垃圾进入水体,加剧了水体中有机物和养分的浓度,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加剧。

二、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造成水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由于水体中养分过多,水体中的藻类、浮游植物等植物生长旺盛,消耗了水中的光照和氧气,使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丧失了生存条件。

3.富营养化使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百慕大藻类呈盛发,高耗氧和有毒藻类爆发,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面积死亡。

这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质恶化,使水变得浑浊,影响水的利用和净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三、防治措施1.加强对农业生产和行业排放的监管,减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体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农田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农业技术。

采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利用养分的效率,减少养分流失。

3.加强水体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通过植被恢复、河道整治、湿地建设等方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生物多样性,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原因及对策段 亮1,2,段增强2,夏四清1(1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摘 要: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综合评述了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原因及其控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氮、磷肥的过量施用和施用比例不合理是导致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主要原因;氮、磷向水体迁移量受土壤质地、施肥种类、降雨条件等因素影响;相应措施如优化土地利用、合理施肥和处理农田径流等均可有效地降低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风险。

在当前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流失。

关键词:氮、磷流失;非点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地利用管理中图分类号:S14311;S14312;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57(2007)04-0006-06收稿日期:2006-05-15基金项目:国家/十五0重大科技攻关专项(863)(2002AA601012)。

作者简介:段亮(1983-),男,安徽巢湖人,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

段增强为通讯作者。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的水污染难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国都在控制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氮、磷)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然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很多,其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十分复杂,在发达国家,最初的治理重点是放在城市污水等点源污染上,但取得的成效却非常有限,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而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却并未因此而有显著的减少。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农田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的流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4]。

因此,控制农田氮、磷流失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原因111 肥料的过量施用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目前土壤氮、磷盈余量(各种途径的输入量-各种途径的输出量)在不断增加,而肥料的利用率一直得不到提高,我国肥料平均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10%左右,其中氮肥为30%~35%,磷肥仅有10%~20%[5]。

氮、磷的大量盈余必然导致化肥向水体流失量的显著增加。

盈余的氮、磷除流失到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之外,一部分积累在土壤中,使农田土壤的养分盈余不断提高,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盐流失量的增加。

以太湖为例,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是高投入、高产出区,如江苏苏南,全区面积仅占全国的014%,而化肥使用量占全国的113%[6]。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计算[7],我国目前化肥的年使用量达4124万t,按播种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为400kg/hm 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 2的上限。

而在江苏、浙江、上海和环太湖的一些县、市,化肥的使用量高达500kg/hm 2,氮、磷素过剩,流入太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较低,长期过量地施用磷肥,常导致农田耕层土壤处于富磷状态,从而通过径流等途径向水体迁移[8]。

有研究资料报道[9],在太湖流域的锡山和常熟两地水稻土上,施用不同用量的磷肥,当季径流中携带的总磷(TP)和颗粒磷(PP)都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负荷量(P load)也相应增大(表1)。

江苏省农学和环境科学家建议[10]: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单季晚稻适宜施氮肥量135~180kg/hm 2。

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11]等研究了苏南太湖流域稻、麦的适宜施氮量:单季晚稻102~195kg/hm 2,小麦为120kg/hm 2。

可见,目前太湖流域内平均施肥水平已超过专家建议的适宜施肥量,大量氮、磷流失进入水体,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水污染。

)6)表1磷肥用量对稻季径流中磷含量和磷负荷的影响地点CK30kg/hm2150kg/hm2300kg/hm2TP(g/L)PP(g/L)P load[kg/(hm2#季)]TP(g/L)PP(g/L)P load[kg/(hm2#季)]TP(g/L)PP(g/L)P load[kg/(hm2#季)]TP(g/L)PP(g/L)P l oad[kg/(hm2#季)]锡山016201560122110601900133215421161111415331662121常熟018501800112111901880115117411660130214421240143112肥料的施用比例不合理由于长期过分依赖化肥,忽视有机肥,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受到破坏,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容重增加,含盐量上升,团粒结构减少,保水保肥能力降低,肥效作用下降。

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影响了氮、磷等养分通过扩散和质流向作物根系移动的速率;有机质含量减少,不仅使得反硝化作用强烈,氮素肥料以气态氮的形式损失增多,而且使土壤中残存的硝态氮因难以形成有机氮固定,渗漏损失增加,污染地下水;因土壤结构的破坏,磷素肥料有效性降低,并且由于大多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从而易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损失。

因此,单位化肥的谷物增产量明显降低。

但为了追求产量,我国化肥的使用量仍在不断加大,这样,一方面进一步对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造成危害,同时又加剧了化肥养分的流失。

另外,我国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平衡。

鲁如坤[12]通过研究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6省农田养分平衡现状和近10年来的发展趋向表明,6省农田氮、磷处于盈余状态,其中福建和广东两省农田养分盈余最大,氮素盈余185%,磷素盈余超过300%。

而有3省钾素处于亏缺状态。

这就导致氮素化肥效果越来越差,作物吸收利用较少,而土壤氮、磷盈余增大,易造成流失而污染环境。

在湖泊富营养化中,肥料(包括有机肥)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水中的氮占入湖总氮量的10%左右;由肥料流失的磷占入湖总磷量的4%~ 10%[13]。

平衡施肥可以有效地降低氮、磷向水体迁移的风险,徐泰平[14]在研究平衡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磷素径流流失的影响时发现,与无肥区和单施氮肥区相比,平衡施肥的径流总磷流失减少52%~61%,颗粒态磷减少69%~74%。

2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影响因素影响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导致研究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若仅从预防污染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3种。

211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保肥性能强的土壤能够较多地固定化肥中的铵和磷,因而可以减少化肥径流流失量。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污染负荷的影响很大。

在滇池流域,水田、平旱地、菜地和坡旱地的肥料流失率分别为10%、10%、13%和26%[15]。

据1989~1990年对西湖流域面源污染调查发现[16],氮、磷的单位面积负荷以水田最高,旱地次之,水田面积尽管只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19%,但产生的氮负荷量为5194t/ (km2#a),占流域总负荷的16%;磷负荷量为0145 t/(km2#a),占1715%。

史志华等[17]运用数学模型与GIS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汉江中下游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氮、磷的单位面积负荷量差异明显,其中溶解氮和溶解磷负荷量以水田、菜地、旱地较高,草地、苗圃和荒地较低,而泥沙结合态氮和磷负荷量则是荒地和旱地较高,菜地、草地、苗圃较低,水田最低。

于兴修[18]研究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的氮素随暴雨径流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着地表径流及其氮流失过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时间、径流增长率、累积径流量和氮的流失过程均有明显的差异:在相同降雨条件下,产流所需时间菜地最长,其余依次为稻田、竹林、草地和桑园;径流增加及累积径流量最大的是稻田,其他依次为桑园、竹林和草地、菜地。

耕作方式对氮、磷流失也有显著影响。

王小燕[19]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影响表明,免耕覆盖不压实开始径流最晚,径流强度最小,径流量最少,保水保土效果最好。

免耕可以延缓径流,减小径流强度。

增加秸秆覆盖量和减少土壤压实是减少坡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太湖流域的水稻田耕作,多数是先施肥,然后带水耕地。

这种方法使部分氮素溶入田面水层,一旦降雨,大量氮素便随径流流失。

212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时间施肥可显著提高径流中氮、磷的浓度,施肥对)7)径流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方式、施肥种类及数量、施肥时期和肥料的配合使用等几个方面。

Ahuja和Sharpley研究发现[20-22],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表层溶质进入径流几率最大,而且随深度的增加,进入径流的几率呈指数递减。

故化肥宜深施,要分次施用,深施比表施损失小,分次施用比仅作基肥的利用率高918%~2119%。

用深施方式较表面施肥可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溶解态氮、磷浓度,从而可降低径流水溶液中N、P的浓度。

段永惠[23]等研究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径流中TN浓度表施(面施)比穴施明显增加,施肥后如遇降雨,流失量会急增,而且面施增幅比穴施大。

另外,有研究表明[24],施氮量相同而施用次数不同时,水稻对氮的吸收量差异显著:2次施用比仅作基肥施用增加918%,3次施用比仅作基肥施用增加2119%,比2次施用增加1314%。

这说明分次施肥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酰胺态氮不易被土壤吸附,易流失,不宜作基肥,NH4+-N更易于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而NO3--N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故施用不同氮肥品种,进入土壤中氮的形态就会有所差异,从而将影响到地表径流中的流失形态和流失量。

施用不同氮肥,作物(白菜)对N的吸收利用率顺序为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碳酸铵>硝酸铵,相应的土壤径流中TN含量为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碳酸铵<硝酸铵[23]。

水稻田施碳铵后1周,水中铵的浓度可以降到最低值,这就为化肥在降雨前的施用时间提供了一个参考值。

段永惠研究表明[23],径流氮、磷的流失量与施肥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N肥和P肥施用强度与农田径流中TN和TP负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87(n=16),即N、P 肥的施用强度大,径流中的TN、TP负荷也较大。

但是这种相关性在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各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

Smith研究发现[25],径流中硝态氮浓度偏高与施肥方式和时期有关,施肥对径流氮的流失量的影响同施肥对径流中各形态氮浓度的影响相似,表施易溶性的碳酸氢铵肥料后,显著增加了总氮和溶解态氮的流失量,但对颗粒态氮的流失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