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2015年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章节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第一章绪论识记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儿情绪的研究。
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
4.他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认知发展学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
1.他强调观察学习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0-6岁)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婴儿期:触觉和听觉是初级感觉,视觉和嗅觉逐渐发展;幼儿期: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增强,动作逐渐精细;学龄前期:感觉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进一步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期:能进行简单的类比思维,但思维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学龄前期:操作思维逐渐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能力;早期学龄期:逐渐具备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情感调节能力;学龄前期:情感表达更加成熟,开始体验到社会情感。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以刺激和反应的连续性为基础,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塑造形成习惯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注重社会情境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游戏教学法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亲子共读通过和家长一起阅读、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1. 游戏中的认知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堆积积木、穿珠子等,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及其教育的学科。
通过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家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我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总结。
一、幼儿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幼儿在感知觉发展中逐渐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事物。
他们通过感官器官来接受外界刺激,对于颜色、形状、声音等有了初步的认知。
2. 认知结构发展:在认知结构发展阶段,幼儿逐渐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比较和关联来理解世界。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
3. 语言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
语言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情感发展1. 情绪表达和调节: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丰富,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逐渐掌握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情绪管理技巧。
2. 自我意识形成:随着幼儿认知的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
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这种自我意识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3. 社会情感发展: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等社会环境中开始与他人互动,逐渐形成了社会情感。
如友谊、合作精神、同情心等。
这些社会情感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1. 合作与交往:幼儿在社交接触中逐渐学会合作和交往。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学会了分享、尊重、沟通等社会技能。
2. 角色认同与模仿: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他们会渐渐形成对不同角色的认同,并通过模仿来学习和体验各种社会角色。
3. 道德发展: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能够分辨是非、公平与否,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幼儿教育心理学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幼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1. 幼儿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和非逻辑为特点。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将幼儿期归为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肛门期,强调控制与服从的训练。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的阶段。
2. 认知发展- 直观思维:幼儿依赖感官和直观来理解世界,缺乏逻辑运算能力。
- 符号功能:幼儿开始使用语言、图像和符号来代表现实世界。
- 集中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幼儿期是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通过模仿和社交互动学习语言。
- 词汇增长: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长,他们开始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 语言理解:幼儿对语言的理解逐渐从字面意义转向能够理解隐喻和非字面意义。
4. 社会和情感发展- 自我意识: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情感表达: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 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学习分享、轮流和合作。
5. 道德和价值观发展- 道德认知:幼儿开始理解规则和公平的概念,但对道德判断的理解尚不成熟。
- 价值观形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6.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 通过游戏,幼儿发展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
- 游戏也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
7. 教育干预- 早期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 教育策略:使用适合幼儿发展阶段的教育策略,如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8. 幼儿心理健康- 早期干预:对幼儿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长期的心理障碍。
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0学前)一、名词解释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种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活动并指向一定学习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迁移:任何学习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经验相互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家把这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称为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的普遍规律。
4.社会性:指个体参与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
5.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和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性别化: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7.性别角色:指特定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8.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有明显长远的影响的是他们与同伴共享的环境。
9.幼儿的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10.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弃性儿童具有习得性无助的行为倾向。
表现为社交习得性无助于学业习得性无助。
11.自尊:是具有保护自我人格完整和尊严的主动心理防御功能。
12.自尊感:是由个人对自己评价及个人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接受或拒绝而产生的感觉。
13.自我:是一个由多成分构成的自我动力系统。
自我动机包括自我验证和自我增强。
14.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感受与看法。
二、问答题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探讨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而且要回答教师如何开展教育,以及影响幼儿学习的教师因素,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角色等问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速记9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知识框架
【考核目标】
了解:个性、气质、性格、能力、智力、儿童自我概念、儿童自尊、儿童自我调控等概念。
理解:儿童早期的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气质的稳定性等,儿童早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自我概念及其发展,儿童自尊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儿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及其发展。
掌握:影响气质稳定的因素,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等。
二考试要点
第一节儿童早期气质、性格的发展
第二节儿童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儿童自我的发展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气质的影响因素有——、——、——。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有——、——、——、——。
二、简答题
1.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
一、填空题
1.遗传特征、环境特征、人种和文化特征
2.文化、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儿童自身原因
二、简答题
1.答: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
(3)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
(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5)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现。
2.答:
(1)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互动;
(2)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3)儿童所处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对其自我概念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它研究幼儿的学习、发展和心理特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幼儿心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结合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教材,就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领域。
1.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期是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也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情感认知的重要性、语言能力的获得和社会交往的初步形成等。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工作者制定幼儿教育方案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根据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教材内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认为,幼儿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规律。
维果茨基则认为,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师生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幼儿的认知水平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3. 幼儿情感认知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中,情感认知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教材强调了幼儿情感认知的重要性,指出情感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认知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和心理健康。
4. 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对于其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指导。
北师大版《幼儿学习心理》教材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语言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速记10
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一知识框架【考核目标】了解:道德、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判断、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等概念。
理解: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特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掌握: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二考试要点第一节儿童道德发展概述第二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第三节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课后练习】一、名词解释1.依恋2.亲社会行为3.移情二、选择题1.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由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标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三、填空题1.道德的心理成分为——、——、——。
2.儿童道德情感形成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
四、简答题1.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特点。
2.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因素。
3.儿童攻击性行为呈现的特点。
4.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名词解释1.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结。
2.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3.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二、选择题1.C三、填空题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阶段(0岁~1.5或2岁)、前道德情感阶段(1.5或2岁~3或4岁)、道德情感的他律性或尊奉性阶段(4岁~6或7岁)四、简答题1.答:(1)发展趋势的循环性和统一性;(2)发展水平的差异性:(3)发展切入点的多端性。
2.答:(1)个体的认知发展状况;(2)亲子交往互动;(3)同伴交往。
3.答:(1)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随年龄而变化;(2)攻击性行为的形式也随年龄不同而不同;(3)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4.答:(1)家庭影响;(2)媒体影响。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了解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的情绪管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理解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于教育者至关重要。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婴儿期(0-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和探索世界。
他们对于家庭成员的依赖性非常强,也开始逐渐形成情感依恋。
2. 学步期(2-3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并且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3. 幼儿期(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开始逐渐理解规则和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化能力。
二、幼儿的情绪管理幼儿的情绪管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幼儿园中,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帮助幼儿进行情绪管理的方法:1. 感受和表达情绪: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和分辨不同的情绪,并教导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绪调节:帮助幼儿学会使用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他们冷静下来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培养情绪智力: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三、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智力、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
以下是幼儿园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1. 社交技能的培养:在幼儿园中,孩子们能够和其他同龄的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①幼儿学习者;②幼儿教育者;③环境与教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①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③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3.智力的本质:①智力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生命机能;②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③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4.维果斯基对认知发展论的影响:①认知发展论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成;②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③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是源于外部环境给予的强化作用,也就是说语言获得是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联结而成。
6.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新行为主义,对学习均主张以下理论假设①客观主义;②还原主义;③决定论;④控制性。
7.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①应答性反应;②操作性反应。
8.操作学习理论认为,如果在一种操作反应后—无论是前是否有引发这一行为的刺激—伴随着环境与教育的强化,那么,这种反应的频率就会增加,幼儿就逐渐习得了某种被强化的行为。
9.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个体某种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而当某种刺激(通常是令人感到厌恶的刺激)消退或消失时,个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10.负强化—反应概率增加;惩罚-反应概率降低。
多用强化,慎用惩罚。
11.班杜拉的认知行为主义的新理论模式:①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参考替代学习,替代强化)②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③观察学习是规律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12.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儿学习中的运用A。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嘿,亲爱的幼教同仁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幼儿心理学那些事儿!作为一名资深幼儿工作者,我发现掌握幼儿心理学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梳理一下幼儿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成为更专业的幼儿教育者吧!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遵循阶段性原则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又有阶段性。
我们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2.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遵循发展性原则二、幼儿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阶段幼儿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认知活动。
2.认知发展任务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我们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三、幼儿情感发展1.情感类型幼儿情感主要包括愉悦、愤怒、恐惧、焦虑等。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感。
2.情感发展任务幼儿期的情感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安全感、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等。
我们要通过关爱、鼓励、陪伴等方式,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1.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合作、分享、沟通、竞争等。
我们要创造丰富的社交场景,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2.社会规范意识幼儿社会规范意识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等。
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幼儿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五、幼儿个性发展1.个性特点幼儿个性特点包括活泼、内向、胆小、独立等。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
2.个性发展任务六、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心理卫生幼儿心理卫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
2.心理辅导幼儿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治。
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简答+论述
一、简答1.简述加涅学习记忆模型答:加涅认为学习是由加工、预期、执行控制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
1)加工系统又称作操作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映器构成。
2)执行控制系统它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3)预期系统它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动机系统,对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
2.罗杰斯对学习实质作了哪些解释?答:1)在学习过程的本质上,他认为,学习本身不是机械的刺激与反应连结的总和,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在学习的起因和动机上,他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
3)在学习内容上,罗杰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4)在学习方法上,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3.简述操作学习的特点答:首先,在学习方式上,操作学习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
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
最后,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
4.分析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答:1.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为因果关系。
2. 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都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3.根据叶克斯和多德森的定义,在各种活动中适中的动机水平,有最高的工作效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这种适中的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 成功学习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另一方面是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137答: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可辨性、可利用性与稳定性会影响到新的学习。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同一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以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 幼儿创造性的学习与培养
幼儿创造性的学习与培养第一节创造性概述一、创造性的特点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1.对问题的敏感度——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2.流畅性——思维敏捷迅速-提出多种反应或答案3.灵活性——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改变定势、自由联想4.独创性——产生新的不同思想的能力,新奇的首创的观念或成就5.再确定性——善于采用特定事物的多宗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6.洞察力——通过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多样性的能力联想主义心理学——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间距离越遥远,思维过程越具有创造性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内在心里场在个体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新的完形精神分析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本质是暂时放弃阻塞思路,妨碍形成新的问题解决办法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重视潜意识、与内驱力有关的冲动和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性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而且与个性因素密切相关—对经验的敏感性、不轻信原理和概念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创造性研究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869-1907 高尔顿《遗传与天才》理论探讨缺乏实验研究,对创造性先天、后天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1908-1930 把创造性划入人格心理学,进行个心心理分析,采用传记、哲学思辨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创造性被看作是人格或个性的表现1931-1950 研究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1951-1970 吉尔福特《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加强创造性的研究二、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与成人侧重创造成果的创造性不同,幼儿的创造性就是幼儿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模式、新思路或新产品的过程是儿童运用自我表现材料,进行想象游戏,解决问题或想出新结论的能力费什金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萌芽的创造力,是初级创造,表达式和生产式的创造,具体表现为:1.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好奇苍蝇为什么再天花板上不掉下来?2.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对于幼儿,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再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和材料把钟拆开看看什么在推动指针走;拆开玩具按照自己的意愿组装;利用普通材料、废弃物制作玩具操作过程中不断组织自己的经验与材料3.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3-6岁幼儿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桌子在成人看来是吃饭、看书、写字的地方,但幼儿会认为它还可以是藏猫猫的地方4.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天性,蕴藏着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幼儿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一次有关车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说马路上的车型都是方型或梯形的,不好看,有各种形状的车多好;在教师的鼓励下,一辆辆动物车诞生第二节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测量一、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创新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相对,维持学习是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对于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情形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合于开放的环境以及宽广的范围维持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另一个区别:维持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源于科学权威,解决方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创新学习的问题解决本身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与更大的社会环境整合中获得价值和意义创新学习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幼儿是探索者和追求者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动机因素-需要、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等情感因素外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创造型儿童动机具有独特的表现——强烈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出众的意志品质、专注的品质、对变化、疑难问题敏感、喜欢批判找缺点、对直觉的自信、喜欢探究、思考范围和领域不为教师左右3.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和水平创造性学习表现为创造性活动,通过创造性产品体现4.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创造性有5种形式:表现性创造——自发、自由活动-绘画、写作、游戏表演等技术性创造——熟练精巧-操作、动作活动发明性创造——小制作、小发明首创性创造——革新、标新立异杰出的创造——艰深的原理或精深的思想幼儿的创造主要是表现性创造,借助于想象表现,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中二、幼儿创造性的测量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摒弃以往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创性——产生不寻常的反映和打破常规的能力有学者提出创造性不仅包括创造性思维,还应包括创造性人格关于创造性人格:吉尔福特提出力8条、斯腾伯格-创造力三维结构理论-提出创造性人格的7因素1.创造性思维测量-测量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变通、独创、精密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编制于1966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由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语词创造性思维测验•以游戏形式组织呈现,过程轻松愉快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吉尔福特根据1957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编制了发散思维测验•发表于1960年•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由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部分组成•适用于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根据反应的数量、速度和新颖性记分3.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心理学家盖策尔斯和杰克森•20世纪60年代初编制•5项测验-语词联想、用途测验、隐蔽图形、完成寓言、组成问题•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儿童,可集体施测4.沃利奇-凯根测验•由沃利奇和凯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编制•侧重联想方面的发散思维测验•源于吉尔福特但有区别•测量内容只限于观念联想的生产性和独创性;施测的时间无限制,以游戏形式组织•5个项目:3项言语的、2项图形的•适用于青少年中小学生、1968修订后适用于幼儿2.创造性人格测量1.发现才能团体问卷•莱姆、戴维斯于1980年研究出来的方法•适用和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三个年级型:初级-一二年级、基本-三四年级、高级-五六年级•由32、34、33道是非题组成•测量独立性、坚持性、变通性、好奇心、兴趣广度、过去的创造活动及爱好2.“你属于哪一类人”测验•托兰斯1965年编制的•简便、易行、相对有效的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包括66个创造性人格的特征•选择式的测验3.探究兴趣问卷•两个版本,适用于初中和高中生•包括60道自陈题目•以五点量表的形式第三节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培养一、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托兰斯曾指出有5个因素制约力美国儿童创造性发展过分注重成绩,养成儿童不敢有超常或越规行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教师不鼓励甚至阻止儿童发问书本之外的问题社会上过分强调两性角色的差异,忽视女生从事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工作与游戏截然分开,使工作环境过分严肃当前,制约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是:1.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观点认为:儿童是幼稚、无知的,成人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幼儿,培养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但其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也单薄了模仿和照搬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2.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教师或成人的引导和帮助过多,导致儿童不能自由的思维3.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例如:需要排队、有主题的有组织的活动时候发现了有趣的事情二、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求知欲是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动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宽容其错误,尊重差异,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空间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而成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展开联想——培养流畅性•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变通性•肯定超常思维——培养独特性创造性思维培养要结合创造性人格进行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对于儿童的想象与创造的作品,教师不应简单否定,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鼓励幼儿提问和探究,创设宽松的物质、心理环境、对想法进行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经验,给予正确引导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蒙台梭利认为,3-6岁儿童首先应从感知训练开始,使其直接接触事物,储存大量的感性经验有了感性经验,就会对事物进行概括、去发现、思考、判断、推理,举一反三,从而使思维抽象化其他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鼓励幼儿对假设提出质疑鼓励幼儿冒一些合理的风险允许犯错误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时间和机会奖励创造力。
2015年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提纲◆名词解释1.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注意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2.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3.强化: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的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另一种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辨识消极强化。
4.消退法消退法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的减少两种或以上的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作出有辨别的反应。
5.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难到易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幼儿对每个框架的学习内容作出反应,若正确,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并进入下一进度的学习,若错误,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帮助幼儿重新解决问题。
6.发现学习是布鲁纳主张的最佳学习方式,指儿童用自己的头脑通过探索过程获得知识。
7.观察学习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刻板的模仿榜样行为。
8.学习的个别差异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境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等方面的差别。
9.外部动机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
10.迁移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11.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儿童具备了进行另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准备状态,一种学习节约了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是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儿童有效的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心理学知识点。
1. 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儿童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言语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能力,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2.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从感性认识向概念认识转变。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培育方法,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3.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幼儿的生长成长很有帮助。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幼儿在情感、社会交往、自我意识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鼓励幼儿开放、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积极的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4. 幼儿的性格养成幼儿的性格养成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性格养成过程与其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者需要通过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环境和体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性格的持续发展。
5. 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育策略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性格特征,精细地设计教育方案,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以上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教育。
6. 鼓励自主探索和学习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机会。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1.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感知、认知、语言和情感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社交发展: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表达情感和需求,逐渐发展出合作、分享和互助的能力。
-自我意识:幼儿逐渐认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具备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2.情绪和情感发展-基本情绪:幼儿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但还需要学会适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情感发展: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关系,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情感依恋的基础。
3.认知发展-感觉和运动发展: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并通过运动行为进行探索和学习。
-语言发展: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会说话,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发展:幼儿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开始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推理。
4.社交与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孩子进行互动,建立起友谊和合作的关系。
-家庭关系:家庭是幼儿社交关系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5.游戏与玩耍-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类型和特点:幼儿的游戏包括自由游戏、角色扮演、建构性游戏等,它们具有自主性、愉悦性和虚构性的特点。
6.幼儿教育的原则-个别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节奏,教育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个别化的教学。
-情感支持:营造温暖、支持和关爱的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亲子参与: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家校合作。
7.儿童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可能因为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方法。
-冲动与焦虑: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焦虑的行为,需要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速记3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一结构框架【考核目标】了解:视觉适应、视敏度、深度知觉、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能力、注意的转移能力、注意的广度等概念。
理解: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婴儿面孔偏好的意义。
掌握: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
二考试要点第一节儿童感觉的发展第二节儿童知觉的发展第三节儿童注意的发展【课后练习】一、名词解释1.暗适应2.明适应3.视敏度4.深度知觉5.注意的稳定性6.注意的分配能力7.注意的转移能力8.注意的广度二、选择题1.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是( )。
A.触觉 B.嗅觉 C.味觉 D.痛觉三、填空题1.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2.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有:——、——、——、——。
四、简答题1.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
2.教师判断幼儿注意是否集中的重要线索有哪些?3.注意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4.影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
5.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6.列出大致判断儿童注意力问题的几个方面。
7.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原则。
【答案】一、名词解释1.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
3.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4.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6.注意的分配能力: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
7.注意的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8.注意的广度:即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
二、选择题1.A三、填空题1.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能力、注意的转移能力、注意的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三)发展期1980s-现在第二章学习理论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一.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2.学习需要过程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二.学习: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
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
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
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
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八.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3.孕妇的饮食与营养九.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最早的学习方式(填)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为重点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作为重点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十.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十一.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①.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②.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③.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④.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①.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②.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要③.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成④.交往能促进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6.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十二.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形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尤其是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他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学习活动能自发进行,无需耗费心神4.经验学习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性第四章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一.韦纳受到海德尔的影响,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情境归因、性格归因二.韦纳提出了三维度归因论: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控制点位稳定性程度与可控制性三. “迁移”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第五章 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一.幼儿学习中的差异: 学习类型差异——邓恩夫妇二.适宜性教学——年龄适宜、个别差异适宜(填)第六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的历程二.社会能力的构成★(填、选):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社会能力的价值(简)1.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2.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感情、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 3.社会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四.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简) 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置稳定性 不稳定性可控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内部的/ 能力 努力 身心状况 外部的/ 任务难度 / 运气 学习方式①.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②.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观点采择:幼儿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③.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2.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4.文化差异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五.教师在幼儿社会能力学习中的指导1.通过理解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2.通过交往能力指导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简)①.教师应知道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②.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轮流活动的指导③.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的指导④.教师还要给予分组配对的指导六.社会测量法——同伴关系测量的重要手段1.同伴提名法2.同伴行为描述法3.同伴等级评定法七.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1.受欢迎者2.被拒绝者3.被忽略者4.有争议者5.一般者八.科尔伯格是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建立者,建立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道德水平2.习俗道德水平3.后习俗道德水平九.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简)1.情感支持性原则①.建立接纳与关心的情感联系②.积积的情感投入和情感激发2.行为实践原则3.榜样作用原则①.教师应当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②.教师对待他人与幼儿的情感态度是其榜样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幼儿同伴间的影响日益赠大4.一致性原则①.教师自身态度的一致性②.幼儿园园内教师间的一致性③.家园一致性5.随机教育原则十.幼儿社会行为的评定1.康奈尔儿童行为问卷2.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第七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培养一.吉尔福特,1950年,《创造性》提出创造力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三.1869年,高尔顿,《遗传与天才》四.幼儿创造性的表现(简)1.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2.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阻止自己的“材料”3.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4.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学习: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填)六.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简)1.创造性学习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3.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4.幼儿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七.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八.创造性测量工具1.创造性思维测量2.创造性人格测量九.制约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因素1.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的自由学习2.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的自由思维3.过于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的自由探索十.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简)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内部动力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①.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②.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③.肯定幼儿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创造力第八章幼儿的语言学习与教学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二.幼儿语言学习理论(一)幼儿语言学习的传统理论(填、选)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强化2.乔姆斯基先天论假设人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语言获得装置”3.皮亚杰认知理论观点4.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读写萌发理论(三)全语言教学理论(简):强调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的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1.全语言教学观(整体语言教学)2.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理论3.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4.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5.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三.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简)1.温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2.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3.经常给予阅读、书写示范4.倾听、积极反馈5.鼓励尝试使用语言6.肯定期待四.教师在幼儿语言学习中的角色(简)1.经验明朗化2.灵活运用教学策略3.榜样示范者4.自我提升、协同教学5.寻求专业的协助五.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1.内在因素——正常发育的大脑2.外在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九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鼓励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种方法来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的诸方面因素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三.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简)1.全面关注2.并行处理3.过渡环节的高效4.让每一幼儿参与进来5.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四.环境与幼儿学习的理论(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式1.小环境系统(家庭、幼儿园、教室、游戏场)2.中环境系统(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关系、家庭与邻居间的关系)3.外环境系统4.大环境系统(二)勒温的心理场理论——拓扑学五.区角环境的设计原则1.各区的最佳配置——动静分开、干湿分开2.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小脚印)①.流动线的规划要注意流畅性②.教室的形状也会影响流动线③.建立通道网④.教师至少要有两个出口以供应急⑤.个学习去可以用L、U型分隔3.教室的物理环境设计4.学习区的数量、种类、人数管理①.学习去计划板②.色彩符号标记每一学习区③.挂牌法第十章幼儿学习的评价一.幼儿学习评价: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二.学习评价的分类(选)★1.从评价目的分①.诊断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③.总结性评价2.从评价进程分①.学习前评价②.学习过程评价3.从评价的参照物分①.常模参照评价②.标准参照评价三.实施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2.有助于教师开展个别化的适宜教学提供依据3.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4.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四.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1.幼儿的学习评价是整体性评价2.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多元评价(选)①.评价目的多元化②.评价主体多元化③.评价方式多元化3.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评价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4.幼儿的学习评价是个别化评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5.幼儿的学习评价是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五.幼儿学习评价的目标1.为幼儿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习2.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学习的问题,改善教学3.改善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4.修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六.幼儿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1.自然观察法: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对幼儿学习的了解2.情景观察法3.谈话法4.问卷调查法七.幼儿学习评价的综合方法(一).以游戏为基础的评价★★以游戏为基础的跨领域评价:一项测量游戏发展的观察量表,它以游戏为中介,对游戏情景下的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价2.测验步骤①.儿童自己自由游戏,游戏指导者模仿、示范、拓展幼儿的游戏②.创设游戏情境以引发儿童先前没有自发表现出来的行为③.游戏中加入一个同伴,以观察儿童的同伴互动④.非结构化游戏和结构化游戏中观察儿童与家长⑤.观察身体运动游戏⑥.观察语言活动游戏(二).真实性评价(三).档案评价法(四).多彩光谱评价法:是加德纳和费尔德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针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