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免疫系统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51b61b1e45c3b3566ec8b75.png)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6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教案必修3 第 6 课时人体抗衡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a a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a a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差异a a(1) 归纳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 说出非特异性免课时要求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差异。
一、人体抗衡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免疫的定义和种类(1)免疫是指身体抗衡病原体惹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守。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抗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1)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体表屏障皮肤——皮肤屏障消化道黏膜物理屏障呼吸道黏膜病原体不能够穿过黏膜屏障泌尿管道黏膜生殖管道黏膜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够生计化学防守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控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特别提醒化学防守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拥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打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特地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 ( 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 。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1) 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坏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惹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伤害部位的组织缝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 吞噬作用:一此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能够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正式)精品PPT课件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正式)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cbaf122e3f5727a4e96259.png)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抗 体 数 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主要不同点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 抗原 对象
作用 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即靶细胞)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密切接触。2.辅助性T 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 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 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 生儿在一定时间(4~6月)内可由于获 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B细胞的二次免疫
例:在教室里,甲和乙分别是丙的邻座。有一天,丙患了感 冒。两天后,甲也患了感冒,而乙则没有。乙说一星期前他 患过了感冒,现在已经痊愈了。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乙没有象 甲那样患感冒?
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
非特异性免疫 御功能。
免 疫 的 类
(先天免疫)
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 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型
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特异性免疫 。
(获得性免疫) 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
原体无效。(专一性)
五、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思考
下列过程属于免疫中的第几道防线 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巨噬细胞对细菌和病毒的吞噬 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皮肤的阻挡作用
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皮肤传染。 截止目前,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以牛痘疫苗 来进行预防。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 染病。染上天花而侥幸生存下来的 病人常常留下永久性的瘢痕。天花 最初出现在古埃及,3000多年前 ,古埃及的木乃伊身上已见到天花 的疤痕。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c3ff8ba26294dd88d0d26b70.png)
第7课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②存在位置: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③产生时期:胚胎发育过程中。
④特异性: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的表面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抗原),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会刺激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开始反复分裂、分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如图所示。
免疫第三章 免疫器官
![免疫第三章 免疫器官](https://img.taocdn.com/s3/m/c041af3f915f804d2b16c19e.png)
第二节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 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 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样细胞,包
括T细胞、B细胞、无标志细胞(N细胞)、K细胞以及免疫应 答过程中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的效应细胞。
所以Thy-l抗原是鉴定小鼠T细胞的标志。
2)人T细胞的表面抗原
HLA抗原: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常静息 状态的外周T细胞只表达HLA I类抗原,某些活化T细胞 可同时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HLA抗原对T细胞激 活和产生免疫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3.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简称分化抗原,即CD抗原(cluster of
或称二级免疫器官 (secondary immune organs)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在胚胎早期,起源于内外胚层 连接处,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为免疫活性细胞,并将其 输送给外周免疫器官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本身及其中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殖不需要抗原刺激。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禽类特有的腔上 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对外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1. T细胞的表面标志
T、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小、形态酷似,彼此无法区别
,但其膜表面具有可供鉴别的特殊结构,称为表面标志。表 面标志包括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是指细胞表面能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表面物质。 表面受体:是指细胞表面能与相应配基结合的结构。
(1) T细胞表面抗原
称腔上囊。
功能:来自骨髓的始祖B细 胞在法氏囊内分化、成熟为具有 免疫活性的B细胞。 新生期切除法氏囊,体液免 疫功能缺陷,但细胞免疫功能正 常。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c9a9a4827284b73f24250ec.png)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9d86c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6.png)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病原体攻击及保护自身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的科学。
免疫系统作为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通过识别并攻击外来入侵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学中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及其重要性。
第一章: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关键部分,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个体先天就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屏障阻止入侵、病原体清除等。
获得性免疫则指个体在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反应。
第二章: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和杀伤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在感染后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来清除它们。
此外,T细胞和B细胞的活跃参与也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由B细胞产生。
在感染过程中,B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并生成和释放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通过直接中和病原体或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来保护机体。
此外,抗体还参与了免疫记忆的形成,使得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更快速和有效的应对能力。
第四章:免疫记忆的形成与功能当机体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形成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更快速且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减轻疾病的程度。
这种免疫记忆的形成和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健康非常重要。
第五章: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典型反应,其目的是通过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伤口的修复。
虽然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但它是身体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对于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结论: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免疫系统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的相互合作,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人教版教学教案云南省弥勒县庆来中学2011-2012学年生物必修3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c531462e3f5727a5e962f8.png)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Antigen)
– 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 结合的物质。 –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特异反应性的物 质。 – 不完全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具有特异反应性 的物质。 –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某些Ag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就能诱发免疫系统产生很强的免疫 应答,称为超抗原,主要是激活T细胞克隆。
免疫过程。
第 一 道 防 线 : 体 表 的 屏 应或免疫缺陷病; 障; 免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
第 二 道 防 线 : 体 内 的 非 胞,自身稳定功能,否则自身免 特异性免疫; 疫性疾病;
第 三 道 防 线 : 特 异 性 免 免疫监视: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 疫反应。 常细胞,否则肿瘤或持续性感染。
三、 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1978年发现抗体基因重排是B细胞抗原识 别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 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免疫细胞的来源
B细胞 淋巴干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NK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什么?
AB AB AB AB AB AB AB
AB
免疫学发展的历史
– 11世纪,中国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 1798,英国Edward Jenner牛痘疫苗接种预防 – 1880,法国巴斯德的鸡霍乱预防免疫(科学免疫学诞生
– – – –
的重要标志) 1890,E.Adolf von Behring 白喉杆菌的抗毒素 1955,N.K.Jerne的自然选择理论 1957年Burnet 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理论” 1962,R.A.Tood and ler 对胸腺功能的认识 MHC结构和功能的揭示 大量细胞免疫功能分子的 发现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件 第三章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件 第三章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ec14322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f.png)
知新
一、人体的免疫系统
1. 免疫的概念:主要是指机体对抗_病__原__体___的能力。
2. 免疫系统的组成
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 吞噬细胞
3.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_非__特__异__性__免__疫___和_特__异__性__免__疫___。
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 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长期_进__化___过程中,与病原体相互作用而逐渐建立起 来的,也是生来就具有的,能稳定_遗__传___给后代的免疫功能。
第三章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应答
第1课时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和 体液免疫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习目标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01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02 考点二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 03 考点三 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
01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在特异性免疫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A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 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项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上形成的,C项错误、D项正确。
02 考点二 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
3. 淋巴细胞的来源和种类
来源 类型
根据成熟场所 根据免疫系统的功能
骨髓中的_造__血__干__细__胞___ _B_细__胞___在_骨__髓___中形成和发育成熟 _______在骨髓中形成后迁移至_胸__腺___中发育成熟
浆细 胞
4. 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处理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
贯通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组成 (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屏障结构 ①组成:皮肤、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 过度反应、功能减退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 过度反应、功能减退](https://img.taocdn.com/s3/m/91faf7bd763231126edb11ef.png)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过度反应、功能减退一、教材分析本节以过敏反应和爱滋病为例分别介绍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和免疫缺乏疾病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本小节学习的重点为爱滋病的相关知识---爱滋病对免疫系统的危害,爱滋病的传播与预防。
自身免疫病也是免疫系统异常的一种类型,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展开介绍,以小资料的形式提供学生阅读以了解其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个表较初级的阶段,对此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加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如学生已了解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理解了特异性反应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节的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理解免疫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及对人体的影响。
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采取走访专家医生、探访病人、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收集更多的他们感兴趣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智力参与,使他们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免疫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
②知道过敏反应与功能减退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2.情感目标:①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疾病及其发病机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物质性和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①通过组织学生课外访谈、查阅资料、课上汇报交流等自学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浙江省2019年四次选考生物试卷分类汇编: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高考及高考模拟题【含答案及解析】
![浙江省2019年四次选考生物试卷分类汇编: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高考及高考模拟题【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8ce919482fb4daa48d4b15.png)
浙江省2019年四次选考生物试卷分类汇编: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高考及高考模拟题【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B. 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C.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 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开始分裂2.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产生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成熟的B淋巴细胞只能被与其表面抗原受体对应的抗原致敏B. 参与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有巨噬细胞和效应B细胞等C. 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D. 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可被外来抗原直接致敏而活化3. 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
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A. 第一道防线________B. 第二道防线C. 体液免疫________D. 细胞免疫4.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进入体内的抗原B. 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C. 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D. 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等构成5.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过程的一部分,其中细胞X代表的是A .致敏B淋巴细胞B .效应B细胞C .辅助性T细胞D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6.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原体进入体内,都会引发免疫应答B. 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 非己”标志就是病原体C.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对自身正常细胞的MHC标志不发生反应D. 体内所有辅助性T细胞都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7.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B淋巴细胞的质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B. 辅助性T淋巴细胞直接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C. 巨噬细胞将细菌蛋白全部分解成氨基酸D. 效应B淋巴细胞能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8. 下列关于人体内巨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一种淋巴细胞________B. 能直接协助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C. 能特异性地识别外来病原体________D. 在吞噬病原体前膜上已有MHC分子9.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会引起患者头痛、肌肉痛、腹痛、口鼻出血等,死亡率极高。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https://img.taocdn.com/s3/m/40173de49ec3d5bbfd0a7430.png)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免疫(Immunity):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固有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的抵抗性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中枢免疫器官 : 骨髓, 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SALT)、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immunologic defense)2.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immunologic homeostasis)3.免疫监视控制癌变细胞(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第二章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immunogen):免疫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 Ag):两种特性半抗原(hapten):免疫反应性耐受原(tolerogen):免疫耐受变应原(allergen):Ⅰ型超敏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隐蔽性抗原决定簇: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1.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2.多在抗原分子内3.主要由T识别,B也可识别构象决定簇:1.序列上不相连,由天然构象形成2.位于分子内部3.由B识别抗原的结合价: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AD的数目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三章免疫学基础(上)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三章免疫学基础(上)](https://img.taocdn.com/s3/m/189bd0b9cc22bcd126ff0ca2.png)
15
第二节 免疫系统
16
胸腺小叶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 免疫系统
17
第二节 免疫系统
胸腺微环境( thymic microenvironment )是决定T细 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主要由胸腺基质 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组成。
7
第二节 免疫系统
一、免疫系统的概念
免疫系统是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主要 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8
第二节 免疫系统
二、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immune system)指的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 的组织结构,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成 熟、定居、增殖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血胸腺屏障可以阻止血液中的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实质, 从而使淋巴细胞在没有外界抗原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增殖分 化,免于机体出生后对相应外界抗原发生耐受。
20
第二节 免疫系统
(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外周淋巴器官或次级淋巴器官或
二级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包括淋巴 结 、 脾 脏 、 扁 桃 体 及 黏 膜 淋 巴 相 关 组 织 (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等。其主要功能是作 为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 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
一、免疫与免疫学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重点) 三、免疫的特性
3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过度反应、功能减退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过度反应、功能减退](https://img.taocdn.com/s3/m/032587cefc4ffe473268ab1a.png)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过度反应、功能减退一、教材分析本节以过敏反应和爱滋病为例分别介绍了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和免疫缺乏疾病的特点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本小节学习的重点为爱滋病的相关知识-一爱滋病对免疫系统的危害,爱滋病的传播与预防。
自身免疫病也是免疫系统异常的一种类型,在人群中具有一泄的发病率,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展开介绍,以小资料的形式提供学生阅读以了解其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个表较初级的阶段.对此现象有一龙的感性认识。
再加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如学生已了解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理解了特异性反应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肖的知识方而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理解免疫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及对人体的影响。
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采取上访专家医生、探访病人、査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收集更多的他们感兴趣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智力参与,使他们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免疫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
②知道过敏反应与功能减退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2.情感目标:①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疾病及其发病机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物质性和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①通过组织学生课外访谈、査阅资料、课上汇报交流等自学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认识人体免疫系统
![高中生物教案:认识人体免疫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c4f6c0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9.png)
高中生物教案:认识人体免疫系统一、引言本章节主要讲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功能,帮助学生了解身体的防御机制,并理解在维护健康中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二、背景知识1. 免疫系统的定义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器官、细胞和分子,致力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入侵物质(如细菌、病毒等)伤害。
2. 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淋巴器官: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3. 免疫系统的功能•抵御外界入侵物质,阻止感染发生。
•清除异常自我细胞,预防肿瘤发展。
•协调整个身体各部位的免疫反应。
三、人体抵御外界入侵物质的防御机制1. 外在屏障•皮肤:作为第一道防线,抑制细菌和病毒入侵。
•黏膜:在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形成保护屏障。
2. 免疫细胞的作用•巨噬细胞:摄取和消化外来入侵物质。
•淋巴细胞: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
3. 免疫分子的作用•抗体:结合入侵物质并标记为目标,使其易于被免疫细胞发现和清除。
•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的进行。
四、人体免疫系统对常见感染的应对机制1. 病毒感染•先天性免疫: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
•获得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清除感染核酸。
2. 细菌感染•先天性免疫: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
•获得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毒素。
五、免疫系统失调及相关疾病1. 免疫系统低下•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原因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引起。
2.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身体正常组织,导致自身损伤。
•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六、总结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功能。
了解了外界入侵物质被防御的机制,以及常见感染时免疫系统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了解到免疫系统失调与相关的健康问题。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保护和维持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的文档内容编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三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fb4166ea45177232f60a2a3.png)
2.Ⅱ型反应(抗体依赖型细胞毒过敏反 应)
由于药物等与细胞表面结合,产生特定药物 引起的或药物改变细胞膜引起的抗体介导细 胞毒性。 包括补体非依赖性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溶解 作用, 与该反应有关的免疫球蛋白有IgM和IgG类,
非那西丁→对氨苯乙醚通过羟化→高铁血 红蛋白→溶血,溶血的毒性代谢物,血红 蛋白氧化偶联红细胞膜蛋白修饰,造成红 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性物质, 导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Ⅳ型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
其过程为: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 为淋巴母细胞,并进一步增殖分化成为致 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毒素 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P)、趋化因子、 致炎因子等多种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于与药物接触导致的皮炎。
(三)对药物自身免疫反应
1.甲基多巴 用药个体免疫系统的靶位是血小板和红细 胞。 可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 可检测到红细胞抗体,
2.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
表现为系统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可检测到对DNA的抗体, 对肼屈嗪和异烟肼的研究显示,抗原决定 簇是髓过氧化物酶。使用这些药物的个体 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抗髓过氧化物酶,DNA呈 现对普鲁卡因胺抗原决定簇
3.氟烷
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理过程由化学性改变自身(一种特异的肝 蛋白)到一定程度,使免疫系统识别改变的 肝蛋白并产生抗体从而引起肝脏炎症。
2.外周免疫器官
其一是滤过和净化作用 淋巴结 其二是免疫应答场所 储存和过滤作用
脾
免疫应答
分泌体液因子,合成补体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局部免疫作用
(二)免疫细胞
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的免疫活性细胞,即淋巴细胞; 第二类为免疫应答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 单核—巨噬细胞; 第三类则为单纯参与免疫效应的其他细 胞。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https://img.taocdn.com/s3/m/147bc9ebd1f34693daef3ed3.png)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a a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a a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aa课时要求 (1)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免疫的定义和类型(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 体表屏障⎩⎪⎪⎨⎪⎪⎧物理屏障⎩⎪⎨⎪⎧⎭⎪⎬⎪⎫皮肤——皮肤屏障⎭⎪⎬⎪⎫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管道黏膜生殖管道黏膜黏膜屏障 病原体不能穿过化学防御⎩⎪⎨⎪⎧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生存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 和某些细菌特别提醒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具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突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构成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1)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第三章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ppt课件
![第三章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9cd80d852458fb770b568e.png)
(1) B细胞
1 B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 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
淋巴样前体细胞
祖B细胞(pro-B )
重链重排 前B细胞(pre-B) 轻链重排 未成熟
B细胞
成熟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
03.03.2020
03.03.2020
➢ B细胞功能:
① 介导体液免疫(主要功能) ② 摄取、加工和递呈抗原 ③ 调节免疫应答
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03.03.2020
03.03.2020
Neutrophil
Eosinophil
Neutrophil
Lymphocyte
03.03.2020
Monocyte
Basophil
免疫活性细胞
是指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抗体或 淋巴因子、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
03.03.2020
3 肥大细胞 mast cell
主要分布在粘膜和结缔组织 (血液中即嗜碱性粒细胞) 带有IgE的Fc受体,在过敏原的作用下,发生 脱颗粒并释放介质引起超敏反应。
03.03.2020
03.03.2020
(三)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体液免疫分子
1.膜表面分子
膜表面抗原受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 粘附分子
(1)中枢免疫器官 1 骨髓
红细胞系
髓样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粒细胞系 血小板 单核细胞系 B
淋巴干细胞
T
03.03.2020
03.03.2020
2 胸腺
03.03.2020
03.03.2020
(2)外周免疫器官
组织胚胎学练习题
![组织胚胎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c8d1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1.png)
组织胚胎学练习题第一章基本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间皮 2.内皮 3.腺 4.连接复合体 5.微绒毛(二)填空题1.体表的上皮是,气管的粘黏膜上皮是。
2.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可将外分泌腺腺泡分为、和。
3.单层上皮根据细胞形态不同可分为、、和四类。
4.根据分泌物排出的方式,腺可分为和两大类。
5.上皮细胞的侧面,电镜下可见到、、、四种连接结构。
6.复层上皮根据细胞形态、排列和分布主要分为和两种。
7.根据构成外分泌腺的细胞数量,外分泌腺可分为和。
(三)选择题A1型题1.上皮组织主要结构特点是()A.细胞多,细胞间质少 B.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C.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D.分为单层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E.分为复层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2.变移上皮属于()A.单层上皮B.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C.复层上皮D.腺上皮E.间皮3.内皮是()A.单层立方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单层扁平上皮D.变移上皮 E.复层扁平上皮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A.食管 B.气管 C.胃 D.皮肤 E. 小肠5.膀胱内表面的上皮是()A.单层柱状上皮 B.变移上皮 C.复层扁平上皮D.单层立方上皮 E.假复层扁平上皮B1型题A.间皮 B.内皮 C.变移上皮 D.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E.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6.血管内膜的上皮是()7.腹膜的上皮是()8.食管的上皮是()9.皮肤的上皮是()X型题10.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A.小肠内表面 B.食管内表面 C.胃内表面 D.皮肤表层 E.膀胱内表面11.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是()A.前者短后者长 B.前者细后者粗 C.微绒毛能增加吸收面积D.纤毛不能运动 E.微绒毛能够自主摆动12.上皮组织按分布和功能可分为()A.感觉上皮 B.腺上皮 C.复层扁平上皮 D.被覆上皮 E.单层上皮(四)简答题1.简述上皮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结缔组织(一)名词解释1.骨单位 2.血清 3.基质(二)填空题1.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含有和两种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
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2、抗原的特性 从抗原的概念可以看出,抗原有两种特性,即 (1)免疫原性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 答。 (2)抗原性(反应原性) 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HEV——高壁内皮细胞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 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3、淋巴细胞循环的意义 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其活 化参与免疫应答。
能使B、T细胞和记忆细胞很快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 器官(初级 淋巴器官) ——骨髓、 胸腺 外周免疫 器官(次级 淋巴器官) ——淋巴结 、脾及与黏 膜有关的淋 巴组织和皮 下淋巴组织 等。
淋巴组织பைடு நூலகம்扁桃体 右淋巴 导管 胸腺 胸导管 左锁骨下静脉 淋 巴 结
脾 皮尔氏体 (Peyer„s板) 小肠
浅皮质区 副皮质区 髓质
被膜 皮质区
(未分裂的休止状态)
(快速分裂)
(网状细胞和B细胞) (巨噬细胞)
(门部)
皮质 副皮质区 髓质 B淋巴细胞
输入淋 巴管
生发 中心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 巴细胞循环有关)
初级 滤泡
被膜
被膜
毛细血管后微 静脉横断面
生发 中心 B淋巴细胞 淋巴结动脉 淋巴结静脉 淋巴管瓣膜 输出淋巴管
由淋巴细胞的黏附分子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 附分子的互作决定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
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
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 小静脉 淋巴结 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进入 左锁骨下静脉 血流 脾脏 动脉周围淋巴鞘 红髓 再入血流 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黏膜组织 引流淋巴管 返回淋巴结(使淋巴循环和血流循环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畅流全身)
淋巴结和淋巴 导管
淋巴结主要 位于引流淋巴 管的连接处。 淋巴最终汇集 于胸导管,然 后通过左锁骨 下静脉进入血 液循环。
淋巴结
左锁骨 下静脉 胸导管
淋巴管
•1、淋巴结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主要 是B细胞居留、成 熟、分化、浆细胞 场所 ——非胸腺依 赖区 深皮质区:T细 胞居住区——胸腺 依赖区 髓质区 :是内部 结构疏松的组织, 分为髓索和髓窦。
本章学习重点
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免疫系统——机体的“安全部门”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的功能 ④ 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以后,脾渐变 为一种淋巴器官。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 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 血功能。 ⑤ 储血:人脾可储血40 ml, 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 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人体血库
脾的功能 ①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B:60%) ② 滤血:脾索和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 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③ 免疫应答: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等可引起脾 内发生免疫应答。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 %,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 (血源性抗原)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2、脾 位于腹腔的左上 方。属于网状皮系统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其结构基本上 与淋巴结相似。没有 淋巴窦,但其中具有 大量血窦,是血液循 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的结构示意图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特点: 胸腺是培育和选择T细胞的重要器官。
胸腺有明显的年龄性变化。青春期前发育良好, 青春期后逐渐退化,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是一个易受损害的器官,致损因子消除后结 构可逐渐恢复。
切除胸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LOGO
第三章 免疫系统
2014-3-19
前情回顾
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完全抗原和 半抗原的概念 熟悉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了解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www.themegalle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 答的场所。 种类有: 1、淋巴结 2、 脾脏 3、 其它外周淋巴组织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位于淋巴管汇集部 位,是淋巴细胞定 居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产生的场所。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 物特有的器官。正 常人浅表淋巴结很 小,直径多在0.5厘 米以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⑴皮肤淋巴组织 由表皮、真皮中分布的各种免疫细胞构成。 表皮:上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小量皮下淋巴 细胞(主要CD8+T细胞)。 真皮结缔组织:大量的T淋巴细胞(CD4+,CD8+) 和巨噬细胞分布在微血管周围。 既是免疫的激发部位、又是免疫应答效应部位(Ⅳ 型超敏反应)。 朗格汉斯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提呈、递呈抗 原给T细胞的能力。
尾等。
肠内腔 滤泡
50-70%B细胞 10-30%T细胞
绒毛
微皱褶细 胞
抗原转运 细胞
吸附、胞 饮和内吞 方式摄取 抗原 初级 滤泡
派尔集合淋巴结
微皱褶细胞
鼓膜中层
黏膜下层
肌肉层
生发 中心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功能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三、淋巴细胞的循环
1、定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 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 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 过程。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生发中心:位于次级淋巴滤泡内的结构,形态学 上分为富含增殖性B细胞(中心母细胞)的暗区及充 满滤泡树突状细胞和中心细胞的明区,是B细胞在 抗体应答中大量发生增殖、选择、成熟和死亡的 部位。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淋巴结 功能: T细胞及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 (T:75%,B: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浆细胞 抗体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高内皮微静脉) 过滤作用
过滤淋巴液:淋巴流经淋巴结时,巨噬细胞清除 其中的异物。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 毒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
进行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捕获与 处理抗原,使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 化。
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或称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 结构。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
列而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清
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 变性解体。胸腺小体上皮细胞不分泌激素,其功 能尚不太明确,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 出T细胞。
胸腺微环境 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 子组成 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B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2、胸腺(thymus)
胸腺位于胸骨后
面,紧靠心脏,呈灰 赤色,扁平椭圆形, 分左、右两叶,由淋 巴组织构成。
胸 腺
甲状腺 气管 甲状腺静脉 右迷走神经
左颈总动脉
左颈内静脉
胸
腺
心包膜
胸腺分成许多不完整的小叶。每个小 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 胞密集,故着色较深;髓质含较多的上皮 细胞,故着色较浅。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⑵黏膜淋巴样组织(MALT) 也称脏系淋巴样组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 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 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如扁桃体、小肠的派尔集合淋巴结(PP)、阑
大肠
阑尾 骨髓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和血窦
造血诱导微环境:
基质细胞+造血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
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系统的“黄埔军校”
1、骨髓(bone marrow) 功能 造血器官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的来源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小淋巴细胞
红细胞肥大细胞
原(始) 粒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嗜碱 性粒 细胞 嗜中 嗜酸 性粒 性粒 细胞 细胞 单核细胞
2、胸腺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