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关于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后续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后续管理的调研报告自2008年6月1日禁毒法实施以来,我镇就按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种方针政策,对吸毒人员实行强戒、劳教、戒毒康复等有效手段挽救涉毒群体,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强制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重拾旧癖、复吸现象仍比较严重,这一问题事关禁毒工作的成效,不容小视,针对上述现象,我镇仍对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现状,复吸原因,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后续管理等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仅供参考。
一、禁毒的基本情况我镇的禁毒工作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四禁并举”的禁毒工作新方针,全面加强对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禁毒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大力推进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6.26”国际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段,以文艺演出、群众签名活动、举办书画展、发送《不让毒品进我家》一封信、学校禁毒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狠抓全民禁毒教育,“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在公民中进一步深化,全民禁毒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积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机制和“镇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明确了各有关单位的禁毒工作责任制。
三是组建八支共30人的社区禁毒队伍,严格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我镇现在吸毒人员14人,劳教5人,帮教对象9人。
二、吸毒人员复吸的原因据我镇派出所统计分析,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95%以上存在了戒了又吸、吸了又戒的情况,真正彻底地脱离毒品的人员微乎其微。
我们对整个戒毒流程和机制进行深刻反思,发现事实上,我们的接续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尤其是社区继续戒毒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功效。
(一)劳教戒毒或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多年来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生理、心理脱瘾率和戒断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绝大多数吸毒人员通过劳教戒毒或强制戒毒完全或基本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性,戒毒效果明显。
但回归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等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每每出现操守期缩短、重新复吸的戒毒效果反弹现象,使得戒毒场所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产生的良好戒毒效果不能有效延伸。
构建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研究
构建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研究作者:李维利张凯陈鹏张诗文杨萍朱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0期目前,国家颁布的《禁毒法》,对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构,明确提出了社区戒毒与康复模式。
对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的实践价值、运作程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保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是矫治工作者的责任。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指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戒毒战略思想指导下,优化配置社区矫治工作机构与司法资源,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运作,针对吸毒成瘾者建立的一种科学的矫治工作系统。
社区戒毒与康复模式是将吸毒成瘾者放在开放性的社区中进行治疗,摆脱戒毒所等具有封闭性质场所的束缚。
把吸毒成瘾者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就不存在重新适应社区生活的问题,可避免或逐步消除因长时间封闭形成的对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隔膜感,从而使其再社会化进程变得更为顺利、更有效率。
建立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是针对传统封闭性戒毒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寻求的替代措施,是矫治工作文明化、人性化、人文化、科学化的体现。
一、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运作过程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是以吸毒成瘾者为中心,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外在因素和调动吸毒成瘾者的戒毒自觉性,依法进行的一系列戒断矫治工作。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以下方面:(一)收集与分析吸毒成瘾者资料。
吸毒成瘾者资料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瘾者个人资料及其所在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资料。
(1)个人层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年龄、个人生活简历、生活经历及重要事件、社会经济地位、周围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吸毒情况:如吸毒的原因、时间、种类、方式等。
(2)环境层面的资料收集包括:吸毒成瘾者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系统及可以得到的各种资源系统。
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的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单位等。
社区戒毒康复服务调研报告
社区戒毒康复服务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社区戒毒康复服务进行调研和分析,评估其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挑战。
本报告总结了调研结果,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促进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
1. 背景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作为禁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瘾,重返社会。
然而,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康复资源的不足、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对康复效果的评估不准确等。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先在不同地区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服务项目、机构设置以及康复师资力量等情况。
然后,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吸毒者和康复师对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3. 调研结果3.1 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现状调研结果显示,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在某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供戒毒康复咨询、心理疏导、职业培训等服务。
然而,在资源、质量和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康复资源匮乏、服务质量不稳定和缺乏科学的康复效果评估指标等。
3.2 康复资源的不足调研结果表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床位和康复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吸毒者的需求。
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人力资源限制了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3.3 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各地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中心在康复师资力量较弱、服务项目单一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这些问题影响了康复效果和吸毒者戒毒的动力。
3.4 康复效果评估的不准确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康复效果评估缺乏科学准确性。
目前的评估方式主要依赖临床观察和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和科学的跟踪机制,导致评估结果存在误差。
4. 建议4.1 增加康复资源投入加大政府对社区戒毒康复服务的投入,增加床位和配备康复师资力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更多的康复资源和支持。
《云南戒毒模式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云南戒毒模式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阮惠风房红王建伟云南沿边地带的非法吸毒活动,具有人数多,分布广,结构特殊,情况复杂等一系列特点,经过多年的戒毒实践,云南的戒毒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面对新的戒毒形势,尤其是《禁毒法》颁布以后,对戒毒工作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如何结合《禁毒法》有效开展云南戒毒工作,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云南的戒毒模式及成效(一)自愿戒毒模式及成效1.陇川的金木玲模式xx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村委会上寨坝村的普通妇女金木玲和村子里另外17名妇女,针对村里男人吸毒、家庭生活难以为继、村里妇女纷纷外逃的情况,秉着“我想挽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庭和我们民族的后代子孙”理念,组成了妇女戒毒班,劝说村子里的男人戒毒。
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危险,至xx年,情况逐渐好转。
截止目前,金木玲村子里的复吸率为零。
这一以家庭妇女为龙头的禁毒防艾模式,被媒体称为“金木玲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2.彝族的虎日禁毒模式xx年后毒品交易与毒品滥用在云南丽江地区居住的一部分彝族民众中扩散,当地嘉日家族的有识之士苦于缺少外界强有力的支持,于是寻求传统的民族习惯法,选择过去进行战争或集体军事行动的“虎日”,举行了禁毒盟誓大会、实行自救行动,由家族长将禁毒的誓言刻在岩石上,担保人从家族的禁毒委员会的手中将所担保的吸毒人员带走,此后监护其直至完全脱毒,人们将其称之为虎日戒毒模式。
在成效方面,至xx年,原22名吸毒者中,14人成功戒毒,且该家族中没有新增吸毒人员。
因此,庄孔韶等学者评价:彝族的家①此文章为房红女士xx年度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1族禁毒仪式是一个动态的并且有延伸性的社会实践,相比通常90%以上的复吸率,其禁毒的成功率实所罕见。
这一模式为少数族群社区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预防毒品与艾滋病提供了思路。
3.思茅(现普洱)民间戒毒模式xx年10月,在思茅市戒毒所和市红十字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普通市民李继东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重生预制板厂”,开始收戒思茅市强制戒毒所戒断人员为工人,实行“人性化关爱,准军事化管理”,积极探索“无毒品+无歧视+生产自救+劳动康复+灵魂重塑”的“帮教模式”。
社区戒毒康复情况汇报
社区戒毒康复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戒毒康复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社区戒毒康复情况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得到了有效建设和发展。
戒毒康复中心提供了一系列的康复项目和服务,包括戒毒康复咨询、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戒毒人员在社区康复中心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和心理疏导,逐渐恢复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康复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一些地区的康复资源供不应求,导致了一些戒毒人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其次是社会对戒毒人员的偏见和歧视问题。
一些戒毒人员在康复后,很难重新融入社会,遭受到了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这对他们的康复和社会复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最后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些地区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康复后的跟踪服务和长期关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导致了一些戒毒人员在康复后再次复吸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力度和投入。
首先,要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康复资源的供给能力,确保每一位戒毒人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其次,要加强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社区戒毒康复长效机制,加强对戒毒人员的跟踪服务和长期关怀,帮助他们巩固康复成果,避免再次复吸。
综上所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戒毒人员的康复和社会复员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社区戒毒工作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它关乎着社会稳定、人民安宁以及国家安全。
社区戒毒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社会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认知的薄弱。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于毒品问题,社会大众的认知普遍比较薄弱,很多人对毒品问题仍旧抱有片面错误的认知,认为这只是个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
这种认知的薄弱导致了社会对于社区戒毒工作的支持度不足,以及宣传教育的阻力。
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毒品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法律、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需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
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漏洞和不足,无法完全满足社区戒毒工作的需求。
在对于吸毒人员的救助和康复方面,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不够全面,这给社区戒毒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社区戒毒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关注支持、媒体的宣传支持等。
目前社会的支持力度并不够强大,很多人对于社区戒毒工作的认知仍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并无实质性的行动。
以上种种困境使得社区戒毒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度。
宣传教育是解决社会认知薄弱的有效途径。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对毒品问题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的认知度与关注度。
特别应当注重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二、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
针对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的法律问题,应当加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之能够更好地支持和约束社区戒毒工作。
特别要从对吸毒人员的救助和康复上建构全面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社区戒毒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社区戒毒康复整改措施
社区戒毒康复整改措施社区戒毒康复是指将戒毒人员安置在社区进行戒毒康复治疗,提供周全的心理、物理和社会支持的机制。
为了有效实施社区戒毒康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首先,社区应建立健全的康复机构和专门的人员队伍。
康复机构应设立规范的康复中心,配备专业康复人员,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为戒毒人员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人员队伍应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戒毒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帮助戒毒人员。
其次,社区应加强对戒毒人员的管控和监督。
社区监狱、社区矫正机构等应加大力度,加强对戒毒人员的监管,确保他们遵守康复规定和康复方案的执行,杜绝再次滑入毒瘾的情况。
同时,每个戒毒人员都应有一个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跟进,定期进行康复状况的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再次,社区应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除了戒毒人员的身体康复,社区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在心理康复方面,社区应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辅导班,帮助戒毒人员处理戒毒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重塑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在社会适应方面,社区应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戒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摆脱毒品的诱惑。
最后,社区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对戒毒康复的认知和支持。
社区可以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康复科普活动等,向社会普及戒毒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社会对戒毒人员的理解和包容,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综上所述,社区戒毒康复的整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康复机构和人员队伍、加强对戒毒人员的管控和监督、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等。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整改措施,才能真正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重新回归社会。
同时,社会各个层面也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和支持戒毒康复工作,为戒毒人员的康复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和条件。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
来源: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作者: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编者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厅党委以及我局党委提出了“建设海西、公安先行”。
作为禁毒部门,如何围绕海西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尽心作为,着力先行是当前工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为此,支队立足于禁毒工作的实际,在总结一年来贯彻实施《禁毒法》基础上,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社区戒毒、为本市建设服务进行调研和探讨。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国家禁毒委在总结多年来我国戒毒帮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一项新的人性化戒毒康复措施,是贯彻实施《禁毒法》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分析某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650名。
2005年至2008年全市有2964名吸毒人员被强制、劳教戒毒和治安拘留,其中强制戒毒676人、劳教戒毒1169人、治安拘留1119人(常住户口2225人、流动人口739人)《禁毒法》实施以来,为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市禁毒委选择了思明区开元街道、湖里区江头街道、集美区杏林街道、同安区洪塘镇等四个街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先后开设了两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目前登记入组美沙酮替代治疗逾千人。
全市已有986人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新增吸食海洛因人数大幅下降。
通过有效地社区帮教,已有290人戒除毒瘾,并办理了撤销帮教手续。
《禁毒法》实施前,我市按照禁毒法律法规的规定,突出打击力度,实行“抓获吸毒人员直接强制戒毒”的办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是戒毒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原来的强制戒毒期限为3-6个月,劳教戒毒为1-3年。
《禁毒法》实施后,取消了劳教戒毒,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等多层次戒毒模式。
从康复开始:毒品戒治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康复开始:毒品戒治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康复开始:毒品戒治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23年,对于毒品戒治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毒品问题愈加严重,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不断创新,各种新型毒品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当前毒品戒治工作的现状,同时也要在新的发展趋势中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一、当前现状1.毒品滥用持续高涨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发布,中国吸毒人群仍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青少年毒品滥用情况更是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新型毒品也不断在中国出现。
这对毒品戒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医疗机构不断优化康复治疗方案中国的医疗机构对于毒瘾康复治疗方案不断进行优化,不仅在药物治疗上下功夫,并且逐渐向综合治疗方案转变。
康复治疗不再依赖于药物,心理治疗、职业培训等逐渐成为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使病人真正恢复健康。
3.社会各界愈发重视毒品戒治工作除了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对于毒品戒治工作的重视也逐渐提升。
教育机构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课堂教育,警察等公共安全部门加大打击毒品力度,同时精神病院也在积极推进人类同型抗体毒品治疗的研究。
4.毒品戒治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医疗机构、社会各界抑或毒瘾康复机构,毒品戒治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
从医疗机构来看,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毒瘾康复机构更多时候只“表面工作”,不断变换治疗方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从社会各界来看,毒品预防教育在很多地方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缺少足够的关注和投入往往导致治疗失败。
二、发展趋势在当前的毒品戒治工作中,监管和科技是两个关键领域。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在这两个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尝试,可以为中国毒品戒治工作带来新的路。
1.落实毒品戒治的全过程监管毒品戒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心理辅导、社会融入等多个环节。
在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过程监管平台,实现对于整个毒品戒治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记录、结果分析。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确立了当前戒毒体系中社区戒毒模式的法律地位与期限。
我国禁毒法提出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概念,这是我国禁毒工作中对戒毒模式和体制的重大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对吸毒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为保障吸毒人员的合法权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更深层次地解决我国毒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 康复) 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
本文试从需求的层面深入分析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与困难,以帮助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
一、我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及问题1、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的缺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
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统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是比较低级的人性需求,主要通过生存权的保障来实现; 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统称为精神性价值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发展权的保障来实现。
但从目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践来看,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1.1生理、安全需求的生存权缺失1.1.1 就业率低下,生存质量不高。
现代社会中,就业是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核心要素。
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
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由此可见,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也都承担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的职责。
当前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现状及对策
当前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现状及对策当前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现状及对策(调研范文)ⅩⅩ区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763名,其中吸食传统毒品1027 名,吸食新型毒品3736名,2012年至今被强戒1076名,社区戒毒1635名。
我区目前设美沙铜维持治疗点一个,目前登记治疗 209名,已有106名戒除毒瘾,并已办理撤销帮教手续,由于经费、人员、办公场所等原因,目前还没有社区戒毒。
《禁毒法》实施前,我区按法律法规“抓获吸毒直接强戒”办法,《禁毒法》实施后,戒毒分为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社区康复等,戒毒由关押状态转转社区等开放式戒毒治疗,强戒人员大复度下降,更加体现了法律人性化管理理念,对保持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社区戒毒康复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许多工作进展缓慢,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机构不全许多乡镇社区虽然成立戒毒、康复机构。
但这些机构多为司法、综治、公安机关抽调人员组成,一方面不专职,分别忙各自工作,毕竟各人单位才是本职工作,各人首先听从各自单位领导的工作安排,加上人财物短缺,许多乡镇有等、要、靠思想,虽有戒毒机构之名,但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对科学戒毒认识不足。
《禁毒法》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是一个完整的戒毒体系,能够帮助吸毒人员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
由于许多人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认为吸毒人员一旦染毒,要戒断毒瘾几乎不可能的错误观点,于是对吸毒人员漠不关心甚至歧视。
许多人只知吸毒违法,不知吸毒人员是公民,是毒品问题的受害者,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赖者,是病人,对这一特殊群体存在重处罚轻矫正的现象。
另一方面,许多部门认为戒毒、禁毒、康复那是公安的事情,对禁毒办要求开展禁毒宣传,做禁毒公益广告,到村屯发放禁毒知识宣传不重视,不认真抓紧抓好。
对禁毒相关经费不落实到位,对禁毒工作,禁毒宣传,戒毒康复不派专门人员分管。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摘要】社区戒毒工作在社会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服务不到位,社会观念对戒毒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社区资源匮乏限制了戒毒效果,戒毒人员反复问题令工作难以取得长期成效。
为改善这些问题,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提升戒毒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完善多元化的戒毒服务体系,提高戒毒成功率。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社区戒毒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区戒毒工作、困境、对策、政策支持、社会观念、社区资源、戒毒人员、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资源投入、改变社会观念、社会认可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成功率1. 引言1.1 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社区戒毒工作是预防和治疗药物滥用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社区戒毒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诊断治疗服务等方式,帮助药物滥用者及时戒除毒瘾,预防问题进一步恶化。
社区戒毒工作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治安维护。
药物滥用问题往往伴随着犯罪行为,社区戒毒工作的开展可以减少药物滥用者的犯罪行为,提升社区的安全环境。
社区戒毒工作有利于药物滥用者的康复和社会重返。
通过社区戒毒工作,药物滥用者可以获得及时的治疗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自我,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
社区戒毒工作对于药物滥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负面影响,还可以帮助药物滥用者走出困境,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加强社区戒毒工作,提升社会对戒毒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是当前亟待改进的重要任务。
1.2 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困境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社会观念对戒毒工作的影响、社区资源不足、戒毒人员的反复问题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戒毒服务体系。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社区戒毒工作在政策层面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和保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会影响戒毒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社会观念对戒毒工作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困境,部分社会对戒毒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戒毒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社区戒毒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
在社区戒毒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着戒毒者的复发、社会支持的不足、治疗资源的匮乏等种种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戒毒者的复发问题。
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戒毒者很容易在戒毒后重新陷入毒瘾之中。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社区戒毒工作中的康复计划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跟进等原因所致。
针对这一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戒毒者的康复计划,并且在戒毒后加强对其的监督和跟进,以确保他们远离毒品,逐步回归社会。
社区戒毒工作还面临着社会支持的不足。
很多社区对戒毒工作持怀疑态度,缺乏对戒毒者的支持和关心。
这使得戒毒者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而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戒毒者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对戒毒工作的支持,促进社会对戒毒者的接纳和关爱,提高他们的融入感,从而减少他们复发的可能性。
治疗资源的匮乏也是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
由于资源有限,很多社区无法提供足够的戒毒康复资源,这使得戒毒者在戒毒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了他们复发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们需要加大对戒毒康复资源的投入,提高社区的戒毒康复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戒毒者戒除毒瘾,重新融入社会。
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我们需要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对戒毒工作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促进社会对戒毒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戒毒康复计划,强化对戒毒者的心理辅导和关怀,提高他们的融入感和康复成功率。
我们还需要加大对戒毒康复资源的投入,提高社区的戒毒康复能力,为戒毒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的康复计划,增加对戒毒康复资源的投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帮助更多的戒毒者成功戒除毒瘾,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社区戒毒工作是当前社会治安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戒毒工作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社会观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吸毒者存在偏见和歧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戒毒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许多人认为吸毒者是自食其果,应该自食苦果,而不愿意给予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种观念的存在,对社区戒毒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使得吸毒者在戒毒后难以重新融入社会。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宣传工作,改变人们对吸毒者的看法。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对吸毒人员的故事进行宣传报道,展现他们戒毒成功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吸毒者也是有希望和改变的。
也要加强对吸毒者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社区戒毒工作还面临着治疗手段的不足和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工作主要以强制戒毒为主,而对于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复员工作则相对不足。
这使得大部分戒毒人员在戒毒后依然难以融入社会,甚至有的人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再次沉沦。
针对这一困境,我们应该加大对社区戒毒工作的投入,提高社区戒毒机构的办学水平和治疗手段,加强心理治疗和社会复员工作的力度。
还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专业人员投身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戒毒人员更全面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戒毒后能够真正融入社会。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应该加强对毒品的宣传和预防工作,加强对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对毒品的危害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毒品的警惕性,预防潜在的吸毒风险。
也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社区化管理和矫治,做好对吸毒人员的排查和帮助工作,使他们远离毒品,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戒毒工作还面临着社区资源的短缺。
当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工作受限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导致社区戒毒机构的设施和人员配置不足。
这使得社区戒毒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了社区戒毒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社区戒毒康复情况汇报
社区戒毒康复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各地纷纷涌现,为戒毒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康复服务。
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戒毒人员得以重新融入社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首先,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康复工作得到了加强。
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戒毒人员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压力,重建自信和自尊,增强戒毒人员的自我控制和抵御毒品的能力。
同时,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戒毒人员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注重戒毒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通过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戒毒人员学习各种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同时,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积极与各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为戒毒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食其力。
此外,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还注重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和社会支持。
通过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帮助戒毒人员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同时,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还积极引导戒毒人员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
总的来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戒毒人员提供更加全面、专业、人性化的康复服务,助力他们早日走出毒品的阴影,重新投入社会生活,实现健康、快乐、有益的人生。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社区戒毒工作是现代戒毒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戒毒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区戒毒工作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1.资源匮乏相比于戒毒机构,社区的工作场所、物资和人力等方面资源的储备较少,这会影响到社区戒毒工作的开展以及戒毒人员的治疗。
2.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戒毒工作的人员结构比较简单,人员从业经验不够丰富,很难进行专业的戒毒治疗,给戒毒人员的康复和治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不利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有些社会不良影响会影响戒毒人员的治疗和康复,并加重戒毒人员的心理负担,加重戒毒工作的难度。
4.管理方式不够有效社区戒毒工作管理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难对戒毒人员进行全面的监管和管理,导致部分戒毒人员康复流失。
二、对策1. 加强资源投入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通过完善社区戒毒工作的基础设施,增加康复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积极营造良好的戒毒环境。
2. 建立专业人员队伍社区戒毒工作应该招聘具有戒毒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以提高社区戒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开支,但从长远来看,能够大大提高社区戒毒工作的成效。
3. 宣传教育加强加强对于戒毒工作的认知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对于戒毒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社区戒毒工作,提高戒毒人员的康复意识,搭建广泛的戒毒宣传平台。
4. 管理加强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大对于戒毒人员的监管力度,提高社区戒毒工作的有效性,精细化戒毒监管,保证戒毒人员得到更好的治疗。
结论:社区戒毒工作虽然存在困境,但事在人为,通过改善资源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宣传教育加强和管理加强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社区戒毒工作的功效和水平,为广大的戒毒人员提供更好的康复和治疗,从而减少戒毒人员再次入狱的风险。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社区戒毒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作者:朱海鹏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禁毒法和戒毒条例明确社区戒毒的的重要地位,不仅对指导和帮助吸毒人员尽最大可能戒掉毒瘾,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建设“四位一体”的戒除毒瘾重塑自我的相关体系意义重大。
公安机关在社区戒毒的决定、社区戒毒的执行,再到违反社区戒毒相关规定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各类原因,公安机关在从事社区戒毒的相关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
当前公安机关应努力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充分履行社区戒毒相关法定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社区戒毒;困境;对策;公安机关我国的禁毒法和戒毒条例明确社区戒毒的的重要地位,不仅对指导和帮助吸毒人员尽最大可能戒掉毒瘾,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建设“四位一体”的戒除毒瘾重塑自我的相关体系意义重大。
总体上,我国处于社区戒毒这一戒毒措施的摸索阶段,存在着经验不够充足,组织不够完善,机制不够成熟,经费不够充分,人员不够完备等状况。
公安机关在社区戒毒的决定、社区戒毒的执行,再到违反社区戒毒相关规定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各类原因,公安机关在从事社区戒毒的相关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
当前公安机关应努力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充分履行社区戒毒相关法定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社区戒毒的含义、特点及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确立社區戒毒的地位,一改我国之前的戒毒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毒条例》(以下简称《戒毒条例》)于2011年6月26日起施行,这部法规再次将社区戒毒写入其中。
但是,《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并未给出社区戒毒明确的相关定义。
工作实践中,社区戒毒制度在我国尚不太成熟。
学术界对于社区戒毒的含义、特点及意义还处在不断探索中。
吸毒人员康复情况汇报
吸毒人员康复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吸毒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吸毒问题,我国加大了对吸毒人员的康复力度,不断探索和完善吸毒人员的康复模式和方法。
下面,我将对吸毒人员康复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吸毒人员的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吸毒人员的戒毒康复机构,
我们对吸毒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康复治疗,包括心理辅导、药物治疗、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康复机构的帮助下,许多吸毒人员已经成功戒毒并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其次,吸毒人员的社会融入情况也有所改善。
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我们还加强
了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帮扶和关爱,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就业指导、社会交往培训等方式,许多康复的吸毒人员已经找到了工作,并建立了健康的社会关系,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吸毒人员的康复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吸毒人员的复吸率仍然较高,需要我们加强对他们的长期跟踪和帮助;另一方面,社会对吸毒人员的偏见和歧视也给他们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对吸毒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总的来说,吸毒人员的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吸毒人员的康复力度,不断完善康复模式和方法,促进吸毒人员的康复和社会融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能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努力,为吸毒
人员的康复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吸毒人员社区矫治的问题及建议
吸毒人员社区矫治的问题及建议摘要随着《禁毒法》及《戒毒条例》的公布与实施,对于吸毒人员如何进行戒治与康复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对于吸毒人员来说进行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只是戒毒的开始,而非戒毒的终止,更为重要的道路要在其走出大墙后完成。
但是目前社区戒毒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主要问题与相关的建议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禁毒法》一、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心理毒瘾难戒从调查中得出,吸毒人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回归社会,会立即采取报复性的吸食,以达到补偿的心理需要。
究其最终原因,仍在于对于心理毒瘾尚未解除。
心理戒毒是指成瘾者在取得生理戒毒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通过专业的治疗关系,使吸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利用各种戒毒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改变原有的恶习与心理偏差。
而强戒人员在现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戒治的两年中,主要在行为规范,思想上接受相关的矫治,当然也会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但大多缺乏系统性与长期性,未能真正有效的进行心理戒治。
(二)社会标签理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坦南鲍姆提出研究犯罪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标签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给确有某种不良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会使其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实施这种不良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部分学员在临解教前与警官交谈中都会提及,“自己吸毒了,被人看不起,做些什么事情都会被别人指手画脚”。
加之,在强制隔离期间接触的其他学员,导致他们不断的与“越轨者”接触,不断的越轨,不断的被贴上“标签”,最终长期恶性循环。
(三)社区康复滞后尽管《禁毒法》及《戒毒条例》在社区戒毒、康复等问题上缺乏相关具体可行的操作方式,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完备的基础设施,而这些硬件条件在目前的形势下是难以完成的。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结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结按照雍阳镇政府关于禁毒工作的具体部署和戒毒康复的具体要求,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在社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禁毒、戒毒(康复)工作,半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为了确保社区禁毒、戒毒(康复)工作的扎实推进,我社区将禁毒各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成立禁毒康复工作小组,形成社区领导亲自抓,工作小组成员具体抓、日常抓,与雍阳镇派出所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每月不少于一次开展禁毒康复专题会议,并让工作小组不定期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是成立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戒毒(康复)方案,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对在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实行行为监控、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就医援助。
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
四是强化宣传,广泛动员,营造全民拒毒、防毒的社会氛围,依托社区各街道宣传栏大力宣传《禁毒法》和禁毒知识,从而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禁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禁毒、戒毒(康复)工作的执行情况。
按照“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关怀救助”的工作原则,落实帮教和管控措施。
一是与纳入我社区的52名吸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
二是严格落实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每月一次的回访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对个别违反协议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其定期配合帮教,对于思想不稳定人员,安排社区禁毒康复工作人员进行监控,掌握其日常生活情况,督促其定期尿检。
三是在禁毒康复工作小组定期回访的基础上,动员吸毒人员家庭积极参与帮教,通过家庭和亲朋了解吸毒人员近况,帮助社区戒毒人员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努力完成禁毒康复任务禁毒工作的标准是:“四无”即:无种毒、无制毒、无贩毒、无吸毒。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我社区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群众对禁毒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本辖区内的吸毒人员全部落实管控措施,从社区成立至今,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一直实行一对一帮扶,使管控率达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确立了当前戒毒体系中社区戒毒模式的法律地位与期限。
我国禁毒法提出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概念,这是我国禁毒工作中对戒毒模式和体制的重大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对吸毒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为保障吸毒人员的合法权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更深层次地解决我国毒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 康复) 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
本文试从需求的层面深入分析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与困难,以帮助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
一、我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及问题1、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的缺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
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统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是比较低级的人性需求,主要通过生存权的保障来实现; 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统称为精神性价值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发展权的保障来实现。
但从目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践来看,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1.1生理、安全需求的生存权缺失1.1.1 就业率低下,生存质量不高。
现代社会中,就业是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核心要素。
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
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由此可见,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也都承担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的职责。
但目前这些部门对于社区戒毒这个新兴事物还不够了解,大多数都并没有把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上日常的工作议程,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管理机制,同时加上社区戒毒( 康复)人员就业能力的欠缺,因此整体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难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1.1.2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难以给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由于政府的禁毒经费有限,不可能长时间地承担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这就必须借助于社会的救济保障。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救济保障机制,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享受低保和医保的比率普遍偏低[2]。
同时我国低保、医保水平较低,有些地方的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即便享受到了低保和医保的社会保障,所获取的费用也往往连治疗费用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说提高生活质量。
1.1.3 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生理脱瘾治疗难以保障。
生理脱瘾是一项吸毒人员有别于常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基础,生理依赖性不消除,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生存、发展就无从谈起。
目前,虽然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戒毒治疗所需的美沙酮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但药品的配置、管理的人工费等治疗费用由谁来承担则由各地按实际情况确定。
虽然目前我国各地对于禁毒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大部分经费还在于解决禁毒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美沙酮替代治疗的费用一般仅10 元/次,但持续性的治疗对于经济困难的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相当多的吸毒人员由于经济困难问题难以长期维持治疗。
2、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权缺失2.1 社会包容度低,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中。
社区戒毒( 康复) 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能够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当中,这也是所有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所渴望和追求的。
但目前公安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使有强戒经历的吸毒人员“污名”化,致使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回归社会困难。
吸毒人员由于其具有吸毒记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足以让社会大众对于吸毒者产生排斥心理。
这种社会排斥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雇主排斥吸毒员工,社区排斥吸毒住户,家庭排斥吸毒的家庭成员等等。
社会生活的正常也是回归社会的基础,如果处处受挫,就会打击其戒毒的信心,不为社会所容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从而重新走上吸毒的道路。
2.2 公众歧视难以消除,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自我评价低。
尊重的需求,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尊重。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
尽管我国通过各种手段一直在不懈地进行戒毒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要尊重吸毒者,不要歧视吸毒者,他们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被害者,但还是难以改变大多数人对吸毒人员冷眼相对的现实。
而吸毒人员接触毒品后,会因为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准则相背离而产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冷漠、疏远,不愿意跟正常人交往,只愿意与吸毒人员在一起,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群体文化[3]。
在这个群体中,自我尊严几乎丧失殆尽,除了毒品没什么生活目标和准则,而且相互间能够认同对方的任何不良行为。
2.3. 个人发展的空间受到诸多的束缚,自我实现的需求难以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但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也是个人发展权最充分的体现。
个人发展权作为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其主旨在于,每个人和所有国家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4]。
但目前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忽视了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个人发展权,甚至在其发展道路上设置了层层障碍。
一是吸毒的“违法记录”给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个人发展戴上了枷锁。
从目前各行各业对于就业以及升迁、提拔等相关法律、制度文件中可以看到,“没有违法记录”都是作为基本条件之一。
虽然对于实施吸毒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个人一次错误作为其一生的评价,片面地对他们采取一票否决,就会使他们失去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无论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是禁毒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诸多约束,缩小了其自我实现的发展空间。
禁毒法从管理的角度上限制了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在空间、时间掌控方面的权利,这有利于对社区戒毒( 康复)人员的监控。
例如,我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 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
”第三十五条规定: “接受社区戒毒的戒毒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
”这些规定无形中把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束缚在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对于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对加强吸毒人员社区戒毒( 康复) 的思考与对策1、倡导公平正义理念,创建社区戒毒( 康复)人员权利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将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目前社会上对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对他们权利保障的最大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对于吸毒人员群体抱有偏见,在普遍对他们存在防戒、歧视心理下常常会忽视他们所享有的正当权利,这就导致他们经常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对待。
而正当权利得不到正视,则不仅仅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还会引发这个群体对社会的仇视和对立,不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
因此,应加大对保障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大众了解到禁毒法创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的立法动机,改变人们对吸毒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使人们从法治与人权的角度上给予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高度的重视和更多的关爱,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使他们掌握摆脱毒品、回归社会所需的各种心理和生活技能,增强其抵制复吸的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法制建设,构建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法制社会源于立法的完善,权利保障基于立法的精确。
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的范围、界限和可实现的途径、方式、方法等内容是通过国家立法活动来完成的,这些内容又成为他们行使权利的直接依据。
在制定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坚持禁毒法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求助的原则,在内容上应从保护吸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出发,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同时对于从更深层次解决吸食毒品问题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法律内容上的补充和完善。
应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需求层次,填补相关的法律内容空缺和漏洞例如,隐私权方面的保障对于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其生存与前途。
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对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隐私权的规定。
可以参照卫生部、公安部、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中的规定,“受治者资料严格保密,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外,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维持治疗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受治者的个人信息资料”。
应将这些内容提升到法律的层面,通过保障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隐私权以便于其能更快地融入社会。
二是法律内容上的细化。
法律内容的细化可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也可以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例如,作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主要管理依据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由于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细化,各地社区自行拟订,难免标准不一,很容易由于协议条款的偏差造成对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权益上的侵害。
从目前各地拟定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来看,大多数的内容都过分强调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对其义务的履行,关于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权利极少甚至只字未提,这就让保护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权利操作性不强。
因此,应通过法律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的内容进行细化,规范标准,尤其是涉及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和义务方面,应按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6]的理念,均衡管理过程中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义务与权利。
3、加大就业支持,拓宽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就业、安置渠道吸毒经历对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就业及工作前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机构有责任把吸毒经历对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提供一些职业发展服务和接收安置服务,如提供必要的招聘信息或向招聘单位推荐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