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 14776—93
金工实习机器人机分析
金工实习设备的人机分析摘要:主要根据安全人机工程学这门学科所学的知识,提高对于产品的开发、使用时能够按照人机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以我们金工实习时所使用的设备为例,根据人机学原理和一些标准规定对设备进行人机分析,找出设备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身体健康和作业的环境,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
关键词:安全人机工程学、金工实习、车床、铣床一、评价对象(一)车床车床主要是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
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
主要组成部件有:主轴箱(主要是将主电机传来的运动经过一系列变速机构使主轴得到正反两种不同的转速,同时分出部分动力传给进给箱)、交换齿轮箱、进给箱(箱中装有进给变速的机构,调整它,可以得到所需的进给量或螺距)、溜板箱(车床进给运动的操作箱)、刀架(安装车刀)、尾架(安装钻头、铰刀等进行孔加工)、光杠丝杠(连接进给箱和溜板箱,把进给箱的动力传给溜板箱,使溜板箱获得纵向直线运动。
丝杠是用来车削各种螺纹的,光杠用来车削其他表面)、床身(支撑和连接车床的各个部件)、夹具、床脚和冷却装置(降低车削温度,冲走切削,润滑加工表面)。
(如图1)图1 C6136A车床上图所示的车床属于普通车床,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
这种车床主要有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和配修车间。
车刀是车床加工必不可少的部分,由刀头和刀杆两部分组成。
常用的刀头有:尖形车刀、圆弧形车刀、切槽刀、成形刀等。
(二)铣床铣床指主要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的机床。
通常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
它可以加工平面、沟槽,也可以加工各种曲面、齿轮等。
铣床是用铣刀对工件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
铣床除能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外,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人体工效学国家标准汇总
标准名称 Standard Title 几何定向及运动方向 坐姿人体模板功能设计要求 人类工效学照明术语 人类工效学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术语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 工效学 第1部分:设计原则和框架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 工效学 第3部分:媒体选择与组合 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 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1部分:概述 采光测量方法 照明测量方法 室内热环境条件
更新信息 Update info -
GB/T 23699-2009
GB/T 23700-2009
GB/T 23701-2009
GB/T 14774-1993 GB/T 14775-1993 GB/T 14776-1993
本标准给出了成年男性头型三维尺寸,包括成年男性的标准头型及头型尺寸分布。 本标准适用于头部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三维扫描人体测量方法的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20685:2005《应用于国际兼容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三维扫描方法 般要求 》(英文版)。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三维表面扫描系统采集人体体形数据的规则,以及利用三维表面 扫描系统测量GB/T 5703中定义的能从三维扫描图像中提取的人体尺寸项目的规则。本标准不适用于测 量标记点位置和(或)运动的设备。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人体全身扫描仪,但也同样适用于体段扫描仪(如头部扫描仪, 手部扫描仪和足部扫描仪)。 工业产品及设计中人体测量 本标准规定了被试组的组成方法,在人体测量学特性方面被试组应能代表待测对象 学特性测试的被试选用原则 的目标用户群。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产品及设计的人体测量学特性测试,这些产品及设计或与人体直 接接触,或与人 体尺寸相关,例如:机器、工作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消费品、工作空间、建筑或 运输设备等。 本标准也适用于与人体尺寸相关的产品在安全方面的测试。 本标准不涉及任务的其他方面和其他要求,如信息的感知(观察对象的几何布置除 外)和控制器的使用(它们的几何布置除外)。 本标准是从人体测量学的角度来选择被试,但类似的一般原则也可用于其他变量的 测试,如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 本标准规定了GB/T 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周期过程 18976-2003《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中描述的以人为中心过程的规范模 描述 型。此模型宜用于系统开发和运行时对以人为中心的过程进行规格说明、评估和改 进。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 本标准提供了人 系统模型(HS),该模型可用于ISO/IEC 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 15504的一致性评估,用以评估组织的成熟度,以便组织在实施这些过程中能确保 系统可用、健康、安全。本标准详细说明了针对人 系统事宜的过程和这些过程的 结果,并详细描述了达到每一过程结果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产生的工作产出。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 求,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操纵器的选用、设计原则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工作 系统中用手控或脚控的操纵器的设计和选用。 人类工效学 本标准规定了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岗位尺寸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及其数值。本标准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 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坐姿、立姿和坐立姿势交替工作岗位的设计。 数值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操纵,一般,人类,工效,要求,操纵,一般,人类,工效,要求,,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14775—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操纵器的选用、设计原则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系统中用手控或脚控的操纵器的设计和选用。
2引用标准gb10000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Jb/Z308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要求3操纵工控制方式的分类3.1手控操纵器如手轮、操纵杆、操纵曲柄、按键、按钮、旋钮和扳钮开关等。
3.2脚控操纵器如脚蹬、踏板、踏钮等。
4操纵工的选用原则4.1手控操纵器适用于精细、快速调节,也可用于分级和连续调节。
4.1.1手轮适用于细微调节和平稳调节,当手轮一次连续转动角度大于120°时应选用带柄手轮。
4.1.2曲柄适用于费力、移动幅度大而精度要求不高的调节。
4.1.3操纵杆适用于在活动范围有限的场所进行多级快速调节。
4.1.4按键式、按钮式开关适用于快速控制线路的接通与断开。
4.1.5扳钮开关适用于两种或三种状态的调节。
4.1.6旋钮适用于用力较小且变化细微的连续调节或三种状态以上的分级调节。
4.2脚控操纵器适用于动作简单、快速、需用力大的调节,脚控操纵器应在坐姿有靠背的条件下选用。
5操纵器一般工效学要求5.1设计要求5.1.1需用手握紧的操纵器,在与手接触的部位应为球形、圆柱形、环形或其他便于持握的形状,需与手指接触的部分应有适合指形的波纹,其横截面应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不得有尖角毛刺、缺口棱边等。
以保证操纵舒适,用力方便,持握牢靠。
5.1.2为使观测目标时视野良好,便于双手掌握,控制方向用的手轮可以制成半圆形或弧形的转向把型式(见图1)。
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学控制程序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职责 (1)5作业程序 (3)6报告和记录 (7)7相关/支持性文件 (8)8附录 (8)前言为使公司人机工作界面最大范围满足人机工效,保护员工免受职业伤害,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安健环及 NOSA管理要求,便于员工科学的认识人机工作接触的相互影响,科学、合理、有效投入工作,按照公司安健环委员会要求,编制此管理规定。
本标准由发电有限公司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程序由公司技术安全部负责起草、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程序主要起草人 :审查:批准:本程序于 2008年 06月 30日首次发布。
本程序的版本及修改状态: A/0。
本程序的受控状态:受控。
Ⅰ人机工程学控制程序1范围为了优化人、机器及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采取最佳的工作姿势,以确保人员在工作中安全、健康,制定本控制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发电有限公司范围内的所有生产工作、办公场所。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20001—2001 《标准编写规则》QB/XSX201.01—2007《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手册》NOSA安健环管理 253管理标准GB/T 14776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数据。
GB/T 18717.2-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GB/T12330-90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1523-89手传振动测量规范GB9361-88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 4205 人机界面( MMI)操作规则GB/T 4025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编码规则GB/T 4026-2003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GB/T 3787-9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 18717.1-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一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规定原则。
GB/T 18717.2-2002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二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规定原则。
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 14776—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GB/T 14776—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岗位尺寸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本标准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坐姿、立姿和坐立姿势交替工作岗位的设计。
2 引用标准GB 3975 人体测量术语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 12985 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通则3 术语和符号3.1 水平基准面P XY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 YZ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图1 坐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图2 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图3 坐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3.5 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 A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7 作业面高度 C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 工作台面厚度K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 脚支撑高度 F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0 小腿空间高度U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1 大腿空间高度Z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座位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2 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ICS国际标准分类目录之 13.180人类工效学
GB 1251.3-1996 GB 1251.2-1996 GB/T 12330-1990 GB/T 13378-1992 GB/T 13379-1992 GB/T 13547-1992 GB/T 14774-1993 GB/T 14775-1993 GB/T 14776-1993 GB/T 14777-1993 GB/T 14779-1993 GB/T 15241-1994 GB/T 15241.2-1999 GB/T 15619-1995 GB/T 15759-1995 GB/T 16251-1996 GB/T 16252-1996 GB/T 17244-1998 GB/T 17245-2004 GB/T 18048-2000 GB/T 18049-2000 GB/T 18976-2003 GB/T 18977-2003 GB/T 18978.1-2003 GB/T 18978.2-2004 GB/T 2428-1998 GB 5697-1985GB/T 5703-1999 GB 5704.1-1985 GB 5704.2-1985 GB 5704.3-1985 GB 5704.4-1985 GB/T 8416-2003 GB/T 8417-2003 GB 10000-1988GB/T 18978.11-2004 GB/T 18978.10-2004 GB/T 8417-1987GB/T 17245-1998 GB/T 8416-1987GB/T 20527.1-2006 GB/T 1251.2-2006 GB/T 20528.1-2006 GB/T 20527.3-2006 GB/T 21051-2007ICS国际标准分类目录之13.180人类工效学址: 电话:400-7255 888 QQ:569872709 MSN/Email:csres@人类工效学 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人类工效学 险情视觉信号 一般要求 设计和检验体力搬运重量限值睛天采光测量方法视觉工效学原则 室内工作系统照明工作空间人体尺寸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几何定向及运动方向坐姿人体模板功能设计要求人类工效学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术语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 第2部分:设计原则人体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成年人手部号型热环境 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成年人人体惯性参数人类工效学 代谢产热量的测定中等热环境 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热环境人类工效学 使用主观判定量表评价热环境的影响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1部分:概述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2部分:任务要求指南成年人头面部尺寸人类工效学照明术语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人体测量仪器 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仪器 人体测量用直脚规人体测量仪器 人体测量用弯脚规人体测量仪器 人体测量用三脚平行规视觉信号表面色灯光信号颜色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11部分:可用性指南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TD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10部分:对话原则灯光信号颜色成年人人体质心视觉信号表面色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 第1部分:设计原则和框架人类工效学 险情视觉信号 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1部分:概述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第3部分:媒体选择与组合人-系统交互工效学 支持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可用性方法1996-10-1 1996-10-1 1991-1-1 1992-1-2 1992-1-2 1993-4-1 1994-7-1 1994-7-1 1994-7-1 1994-7-1 1994-7-1 1995-6-1 1999-10-1 1996-5-1 1996-6-1 1996-10-1 1996-10-1 1998-10-1 2004-12-1 2000-1-2 2000-12-1 2003-8-1 2003-8-1 2003-8-1 2004-12-1 1999-4-1 1986-9-1 1999-10-1 1986-9-1 1986-9-1 1986-9-1 1986-9-1 2003-6-1 2003-6-1 1989-7-12004-12-1 2004-12-1 1988-10-1 1998-10-1 1988-10-1 2007-3-1 2007-3-1 2007-3-1 2007-3-1 2007-12-1。
人机工程学第九章 工作空间与工作岗位设计
2.增强动作的节律性
节律性,即全身协调地动作,让徐疾、 强弱在流畅的变换中形成节奏感,这对轻松 和高效有莫大效果。
示例:图9-17。
图9-17 按一定顺序拧紧螺钉
28
3. 轮换和交替
长时间单调的操作使工效降低、差错增多。应使操作得到轮换和 交替。例如同一岗位上不同操作工序的交替、人员岗位的轮换等。
搬运方式
一前一后 头顶 背包在背 背包带 用手拽 扁担挑 双手提
跨肩负荷
套挂前额 住背包
图示
能量消耗/kw 23.5 24
26
27
29
30
34
相对值
100
102 111
115
123
128
145
------------------------------------------------------------------------------
重作业
图9-10 立姿不同作业工作台面的适宜高度
21
航母上用衣着颜色区分工作岗位
第四节 工作姿势与肢体施力
一、工作姿势对工效的影响
1.工作姿势 图9-11、9-12是工作姿势对工效影响的两个示例。
a)弯腰抬重 b)直腰抬重
a)弯腰播种 b)直腰播种
图9-11 两种抬重姿势对比 图9-12 两种播种姿势对比
表9-7 不同类型作业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与高度 (单位:mm)
19
20
精细的工作对象离头部要近,以便能看得仔细;重作业操作中要挥
动手臂、甚至借助腰的力量,工作对象位置宜低于肘高;一般较轻作业 则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立姿下工作台的高度,因作业类型不同而与立姿 肘高有不同的相对关系,参看图9-10。
【标准】GB 14774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4—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座椅的术语、结构型式、主要尺寸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含计算机房、打字室、控制室、交换台等场所)坐姿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座椅。
本标准不适用于办公室和家庭用椅,不适用于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固定式工作座椅、驾驶员座椅和在狭小作业空间使用的工作座椅。
2 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3 术语3.1 工作座椅工作座椅是供坐姿工作人员使用的一种由支架、腰靠、坐面等构件组成的坐具。
3.2 坐面工作座椅直接与人臀部接触的主要承重表面。
工作座椅的坐面有带座垫的柔性坐面和不带座垫的刚性坐面两种型式。
3.3 座垫由弹性材料及蒙面材料组成的柔性坐面。
3.4 座高坐面前缘起拱处最高点与座椅支点所在水平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5 座宽坐面左右边缘间通过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且垂直于左右对称面的水平距离(无转动轴的座椅,该参数在坐面深度方向二分之一处测量)。
3.6 座深在与座宽相垂直的对称面内,坐面前缘与过腰靠支承点所引垂线间的水平距离。
3.7 腰靠配置在座椅上主要起支撑腰部作用的构件。
3.8 腰靠长腰靠左右边缘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3.9 腰靠宽腰靠上下边缘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3.10 腰靠厚腰靠在受力状态下,在其左右对称面内、腰靠宽中点处,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
3.11 腰靠高腰靠宽中点处到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3.12腰靠圆弧半径腰靠在受力被压缩且腰靠倾角β=90°的情况下,过其左右对称面上腰靠宽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靠前缘圆弧面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3.13 倾覆半径以座椅转动轴在水平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为圆心所画的与水平基准面上任意两相邻(座椅)支点之连线相切的若干圆中,尺寸最小的圆半径。
3.14 坐面倾角坐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4—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座椅的术语、结构型式、主要尺寸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含计算机房、打字室、控制室、交换台等场所)坐姿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座椅。
本标准不适用于办公室和家庭用椅,不适用于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固定式工作座椅、驾驶员座椅和在狭小作业空间使用的工作座椅。
2 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3 术语3.1 工作座椅工作座椅是供坐姿工作人员使用的一种由支架、腰靠、坐面等构件组成的坐具。
3.2 坐面工作座椅直接与人臀部接触的主要承重表面。
工作座椅的坐面有带座垫的柔性坐面和不带座垫的刚性坐面两种型式。
3.3 座垫由弹性材料及蒙面材料组成的柔性坐面。
3.4 座高坐面前缘起拱处最高点与座椅支点所在水平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5 座宽坐面左右边缘间通过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且垂直于左右对称面的水平距离(无转动轴的座椅,该参数在坐面深度方向二分之一处测量)。
3.6 座深在与座宽相垂直的对称面内,坐面前缘与过腰靠支承点所引垂线间的水平距离。
3.7 腰靠配置在座椅上主要起支撑腰部作用的构件。
3.8 腰靠长腰靠左右边缘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3.9 腰靠宽腰靠上下边缘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3.10 腰靠厚腰靠在受力状态下,在其左右对称面内、腰靠宽中点处,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
3.11 腰靠高腰靠宽中点处到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3.12腰靠圆弧半径腰靠在受力被压缩且腰靠倾角β=90°的情况下,过其左右对称面上腰靠宽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靠前缘圆弧面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3.13 倾覆半径以座椅转动轴在水平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为圆心所画的与水平基准面上任意两相邻(座椅)支点之连线相切的若干圆中,尺寸最小的圆半径。
3.14 坐面倾角坐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01GB/T 1251.1-1989 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02GB/1251.2-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03GB/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04GB/3869-199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05GB/T 12330-1990 体力搬运重量限值06GB/T 12454-1990 视觉环境评价方法07GB/T 12985-1991 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08GB/T 13379-1992 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系统照明09GB/T 13547-1992 工作空间人体尺寸10GB/T 14774-1993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11GB/T 14775-1993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12GB/T 14776-19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13GB/T 14777-1993 几何定向及运动方向14GB/T 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第2部分:设计原则15GB/T 16251-1996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16GB/T 17161-1997 机床控制装置的操作方向17GB/T 17244-1998 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18GB/T 18153-2000 机械安全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19JB/T 5062-1991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20GB/T 13441-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21GB/T 13442-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22GB/18568-2001加工中心安全防护技术条件。
ehs 标准清单
420 421 422 423
环境健康安全标准清单
标准名称 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人类工效学照明术语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1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确定原则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2部分: 人体局部进入机械的开口尺寸确定原则 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3部分:人体测量数据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人类工效学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术语 视觉工效学原则 室内工作场所照明 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机械安全 设计通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 机械安全 火灾防治 机械安全 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 第2部分:实施指南和方法举例 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4部分∶ 固定式直梯 机械安全 可接触表面温度 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 机械安全双手操纵装置功能状况及设计原则 机械安全防止意外启动 机械安全 机械安全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指南 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机械振动 人体暴露于手传振动的测量与评价 第1部分:一般要求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分类与代码 压力加工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分类与代码 切削加工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分类与代码 热处理 机械压力机安全使用要求 机械安全 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距离 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机械工厂中央实验室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机械工业建设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规定 机械工厂电力设计规程 机械工厂建筑设计规范 机械工厂结构设计规范 机械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152.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标准号: GB/T14775-1993替代标准号: $False$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机电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操纵器的选用、设计原则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系统中用手控或脚控的操纵器的设计和选用。
2 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JB/Z 308 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要求3 操纵工控制方式的分类3.1 手控操纵器如手轮、操纵杆、操纵曲柄、按键、按钮、旋钮和扳钮开关等。
3.2脚控操纵器如脚蹬、踏板、踏钮等。
4 操纵工的选用原则4.1 手控操纵器适用于精细、快速调节,也可用于分级和连续调节。
4.1.1 手轮适用于细微调节和平稳调节,当手轮一次连续转动角度大于120°时应选用带柄手轮。
4.1.2 曲柄适用于费力、移动幅度大而精度要求不高的调节。
4.1.3 操纵杆适用于在活动范围有限的场所进行多级快速调节。
4.1.4 按键式、按钮式开关适用于快速控制线路的接通与断开。
4.1.5 扳钮开关适用于两种或三种状态的调节。
4.1.6 旋钮适用于用力较小且变化细微的连续调节或三种状态以上的分级调节。
4.2 脚控操纵器适用于动作简单、快速、需用力大的调节,脚控操纵器应在坐姿有靠背的条件下选用。
5 操纵器一般工效学要求5.1 设计要求5.1.1 需用手握紧的操纵器,在与手接触的部位应为球形、圆柱形、环形或其他便于持握的形状,需与手指接触的部分应有适合指形的波纹,其横截面应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不得有尖角毛刺、缺口棱边等。
以保证操纵舒适,用力方便,持握牢靠。
5.1.2 为使观测目标时视野良好,便于双手掌握,控制方向用的手轮可以制成半圆形或弧形的转向把型式(见图1)。
图1图25.1.3 双手操纵的手轮(或转向把)一次连续转动角度一般不应大于90°,最大不得超过120°(见图2)。
5.1.4 带柄手轮做大于120°机动快速旋转时,须有自动离合装置保证手轮与转轴及时脱开或能使手柄及时折合沉入轮缘。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14774―931993年12月2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1994年7月1日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座椅的术语、结构类型、主要尺寸和一般人体工程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含计算机房、打字室、控制室、交换台等场所)坐姿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座椅。
本标准不适用于办公室和家庭座椅、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固定工作座椅、驾驶员座椅和狭窄工作空间内使用的工作座椅。
2引用标准中国成年人的体型3术语3.1工作座椅工作座椅是供坐姿工作人员使用的一种由支架、腰靠、坐面等构件组成的坐具。
3.2坐面工作座椅的主要支承面与人的臀部直接接触。
工作座椅的坐面有两种:带座垫的柔性坐面和不带座垫的刚性坐面。
3.3座垫由弹性材料及蒙面材料组成的柔性坐面。
3.4座高座椅表面前边缘弧度处的最高点与座椅支点所在的水平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5座椅宽度坐面左右边缘间通过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且垂直于左右对称面的水平距离(无转动轴的座椅,该参数在坐面深度方向二分之一处测量)。
3.6座深在垂直于座椅宽度的对称平面内,坐姿表面前缘与穿过腰部支撑点的垂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3.7腰部支撑配置在座椅上主要起支撑腰部作用的构件。
3.8腰靠长腰椎左右边缘之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3.9腰围腰靠上下边缘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3.10腰靠厚当腰部支撑承受应力时,左右对称平面上以及腰部支撑宽度中点处前后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
3.11腰围腰靠宽中点处到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3.12腰靠圆弧半径腰部支撑被压缩,腰部支撑角度为β=在90°的情况下,穿过左右对称平面上腰部宽度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部前缘弧面之间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3.13倾覆半径以座椅转动轴在水平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为圆心所画的与水平基准面上任意两相邻(座椅)支点之连线相切的若干圆中,尺寸最小的圆半径。
3.14坐面倾角坐姿平面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人机工效管理制度2
人机工效管理制度2人机工效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优化在生产、办公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之间的界面,保证人员的安全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人机工效的调查、评估、改进等管理要求,适用于公司的人机工效管理。
第三条引用/应用标准GB/T14775-93:操纵器一般功效学要求GB/T14774-93: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功效学GB/T13547-92:工作空间人体尺寸GB1251.2-96:人类功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GB/T14776-93:人类功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量第四条职责一、安环部对人机工效调查、评估及整改措施的组织管理负责。
二、各生产车间负责人对本管辖区域的人机工效危害巡查及整改措施的落实负责。
三、人力资源部对有关人、机工程方面知识的培训组织工作负责。
第五条管理要求与方法一、人机工效调查与评估1、安环部应组织各部门人员每年对各自所管辖的生产、办公范围内的人员、设备、环境的结合面进行调查,确认是否存在人机工效危害。
2、调查内容应涉及人工搬运、作业空间布局、消除疲劳影响、作业环境等方面。
3、调查方式可采取问卷、访问或收集员工投诉、建议或者借鉴同行业经验等途径。
4、对调查出的结果安环部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整改措施。
二、各部门应根据安环部制定的相关整改措施进行落实。
员工代表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工效情况进行日常的检查。
三、人机工效危害的管理1、人力资源部每年应组织进行人机工程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人机工效的认识程度。
2、在进行设备变更改造过程中,方案需要经过生产安全技术部审批,对其中的人机。
(完整版)人机工效调查表
3.6设置的警示灯是否远离视觉区域范围?
3.7不同信号的声音是否难于区别?
3.8是否有声音信号听不太清楚现象?
3.9噪音会影响到口头交谈吗?
3.10刻度盘、仪器或显示屏在现场能清楚辨认吗?
3.11刻度盘和仪器是否很难快速而准确地读出?
3.12从要求的阅读距离,是否难以阅读显示屏的信息?
跪姿
跪姿体长
5.2+0.372H
跪姿体高
112.8+0.690H
俯卧姿
俯卧姿体长
-124.7+1.342H
俯卧姿体高
314.5+1.048W
爬姿
爬姿体长
223.0+0.647H
爬姿体高
-56.6+0.506H
注:1)H:身高(mm)。2)W:体重(kg)。
* 其它姿势可参考标准:《工作空间人体尺寸》GB/T 13547—92
4.20必须在短短的时间处理非常大的信息量吗?
5、工作环境
5.1噪声影响了谈话或工作吗?
5.2噪声水平是否太高,以至于引起听力受损?
5.3工作场所不适的湿度或温度会影响工作吗?
5.4空气流通差?
5.5空气流通太强?
5.6作业时会暴露在快速的变化环境中吗?
5.7空气中有悬浮的灰尘,雾气或其它微粒?
5.8是否存在触电的危险?
不同的方向
3.26当员工操作控制设备时,是否存在手遮盖了信息界面的现象?
4、精神负荷
4.1工作是否太复杂?
4.2工作太复杂以至要长时间培训员工吗?
4.3工作需要高的精确性吗?
4.4工作中是否缺乏对照标准?
4.5是否存在难以通过形状,规格,标签或颜色识别控制装置的现象?
GBT 14774-1993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精品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标准号:GB/T14774-1993替代情况: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辽宁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标准化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日期:实施日期:更新日期:2008年02月06日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座椅的术语、结构型式、主要尺寸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作场所(含计算机房、打字室、控制室、交换台等场所)坐姿操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座椅。
本标准不适用于办公室和家庭用椅,不适用于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固定式工作座椅、驾驶员座椅和在狭小作业空间使用的工作座椅。
2 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3 术语3.1 工作座椅工作座椅是供坐姿工作人员使用的一种由支架、腰靠、坐面等构件组成的坐具。
3.2 坐面工作座椅直接与人臀部接触的主要承重表面。
工作座椅的坐面有带座垫的柔性坐面和不带座垫的刚性坐面两种型式。
3.3 座垫由弹性材料及蒙面材料组成的柔性坐面。
3.4 座高坐面前缘起拱处最高点与座椅支点所在水平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5 座宽坐面左右边缘间通过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且垂直于左右对称面的水平距离(无转动轴的座椅,该参数在坐面深度方向二分之一处测量)。
3.6 座深在与座宽相垂直的对称面内,坐面前缘与过腰靠支承点所引垂线间的水平距离。
3.7 腰靠配置在座椅上主要起支撑腰部作用的构件。
3.8 腰靠长腰靠左右边缘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3.9 腰靠宽腰靠上下边缘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3.10 腰靠厚腰靠在受力状态下,在其左右对称面内、腰靠宽中点处,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
3.11 腰靠高腰靠宽中点处到座椅转动轴与坐面交点处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3.12腰靠圆弧半径腰靠在受力被压缩且腰靠倾角β=90°的情况下,过其左右对称面上腰靠宽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靠前缘圆弧面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3.13 倾覆半径以座椅转动轴在水平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为圆心所画的与水平基准面上任意两相邻(座椅)支点之连线相切的若干圆中,尺寸最小的圆半径。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 14775—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操纵器的选用、设计原则和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系统中用手控或脚控的操纵器的设计和选用。
2 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JB/Z 308 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要求3 操纵工控制方式的分类3.1 手控操纵器如手轮、操纵杆、操纵曲柄、按键、按钮、旋钮和扳钮开关等。
3.2脚控操纵器如脚蹬、踏板、踏钮等。
4 操纵工的选用原则4.1 手控操纵器适用于精细、快速调节,也可用于分级和连续调节。
4.1.1 手轮适用于细微调节和平稳调节,当手轮一次连续转动角度大于120°时应选用带柄手轮。
4.1.2 曲柄适用于费力、移动幅度大而精度要求不高的调节。
4.1.3 操纵杆适用于在活动范围有限的场所进行多级快速调节。
4.1.4 按键式、按钮式开关适用于快速控制线路的接通与断开。
4.1.5 扳钮开关适用于两种或三种状态的调节。
4.1.6 旋钮适用于用力较小且变化细微的连续调节或三种状态以上的分级调节。
4.2 脚控操纵器适用于动作简单、快速、需用力大的调节,脚控操纵器应在坐姿有靠背的条件下选用。
5 操纵器一般工效学要求5.1 设计要求5.1.1 需用手握紧的操纵器,在与手接触的部位应为球形、圆柱形、环形或其他便于持握的形状,需与手指接触的部分应有适合指形的波纹,其横截面应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不得有尖角毛刺、缺口棱边等。
以保证操纵舒适,用力方便,持握牢靠。
5.1.2 为使观测目标时视野良好,便于双手掌握,控制方向用的手轮可以制成半圆形或弧形的转向把型式(见图1)。
图1图25.1.3 双手操纵的手轮(或转向把)一次连续转动角度一般不应大于90°,最大不得超过120°(见图2)。
5.1.4 带柄手轮做大于120°机动快速旋转时,须有自动离合装置保证手轮与转轴及时脱开或能使手柄及时折合沉入轮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GB/T 14776—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岗位尺寸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本标准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坐姿、立姿和坐立姿势交替工作岗位的设计。
2 引用标准GB 3975 人体测量术语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T 12985 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通则3 术语和符号3.1 水平基准面P XY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 YZ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图1 坐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图2 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图3 坐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3.5 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 A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7 作业面高度 C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 工作台面厚度K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 脚支撑高度 F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0 小腿空间高度U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1 大腿空间高度Z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座位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2 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3 立姿工作岗位的脚空间高度I容脚空间上方界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
3.14 腿部空间进深T1垂直基准面和限制小腿或膝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5 脚空间进深T2垂直基准面与限制脚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6 腿部空间宽度 B限制膝或脚向外侧扩展的两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7 横向活动间距 D两相邻工作岗位上的纵向中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8 向后活动间距W垂直基准面和限制人体向后活动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4 工作岗位的类型根据作业时人体的作业姿势,工作岗位分为三种类型:坐姿工作岗位,立姿工作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
5 工作岗位尺寸根据与作业关系的程度,工作岗位尺寸分为与作业有关的和与作业无关的两类。
5.1 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以作业人员有关身体部位的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见GB/T 12985和GB 10000)推导出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见表1。
表1 mm5.2 与作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5.2.1 作业面高度 Ca . 通常依据作业对象、工作面上配置的尺寸确定;b . 对较大的或形状复杂的加工对象,以满足最佳加工条件来确定被加工对象的方位。
5.2.2 工作台面厚度 K对原有设备,K 值是已知的;新设计情况的K 值,应满足下式关系。
%5%5S A Z K +-= (1) %95%95S A Z K +-= (2)5.2.3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 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 H2(见表2及图4)。
根据作业时使用视力和臂力的情况,把作业分为三个类别: Ⅰ类:使用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分别以GB 10000中坐姿立姿女性、男性眼高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为参照,并考虑到姿势修正量和经验,确定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Ⅱ类: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也有一般要求的作业分别以GB 10000中坐姿立姿女性、男性肘高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为参照,结合经验,确定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Ⅲ类: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以Ⅰ、Ⅱ两类相应的高度平均值分别确定坐姿、立姿工作岗位的女性、男性的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相对高度H1和工作高度H2。
图4 依作业要求确定的坐姿工作岗位相对高度H1和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数值。
展示了第5百分位数女性(5%♀)和第95百分位数男性(95%♂)情况,以及对视距和手、臂姿势的影响5.2.4 工作平面高度A 的最小限值 a . 坐姿工作岗位(见图1)S C H A +-≥1 (3)或F U C H A ++-≥1 (4)b . 立姿工作岗位(见图2)C H A -≥2 (5)5.2.5 座位面高度S 的调整范围%)95(1%)5(1%5%95H H S S -=- (6)5.2.6 脚支撑高度F 的调整范围%5%95%95%5%95%5U U S S F F -+-=- (7)或%5%95%)5(1%)95(1%95%5U U H H F F -+-=- (8)5.2.7 大腿空间高度Z 和小腿空间高度U 的最小限值大腿空间高度Z 和小腿空间高度U 的最小限值见表3。
5.3 工作岗位尺寸的设计5.3.1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一般程序 a . 确定工作岗位类型;b . 根据5.2.3条确定作业要求的类别,在表2中查出和作业人员性别相符的第95百分位数的相对高度H 1或工作高度H 2。
5.3.2 坐姿工作岗位5.3.2.1 工作面高度A 被限定、不能升降时,座位面高度S 、脚支撑高度F 必须满足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身材的升降调整范围。
5.3.2.2 工作面高度A 可以升降时,座位面高度S 必须可以升降调整,以适应第5和第95百分位数身材的作业人员。
5.3.2.3 在设计女性和男性共同使用的坐姿工作岗位时,应选取男性的相对高度H1计算工作面高度A ;同时座位面高度5和脚支撑高度F 必须有较大的调节范围,以适应女性作业人员。
5.3.2.4 在用公式(4)计算工作面高度A 时,必须使用小腿空间高度U 和脚支撑高度9的第95百分位数,保证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有必要的腿部空间高度G 。
5.3.2.5 按公式(6)、公式(7)、公式(8)分别确定座位平面高度S 和脚支撑高度9的调节范围。
5.3.2.6 根据5.2.3.2条检验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大腿空间高度Z 5%和Z 95%是否大于表3中的最小限值。
如果不符合要求,可参照下述方面进行修改: a . 加大工作平面高度A 的尺寸;b . 减小作业点高度C ,如改变工件、工装夹具安置方位(见5.2.2条);c . 减小工作台面厚度K 值(见5.2.3条)。
经修改后的设计,应再作复核。
5.3.2.7 设计步骤举例见附录A(参考件),例1。
5.3.3 立姿工作岗位5.3.3.1 在工作面高度A 被限定情况下,可使用踏脚台解决作业人员的适应性,同时必须注意:a . 踏脚台的设置对立姿工作岗位原有灵活性的限制;b . 踏脚台的设置增加意外伤害的可能性;c . 脚踏台对不同百分位数身材作业人员的适应性。
5.3.3.2 在工作面高度A 未被限定情况下可以使用工作面能升降调节的台面以适应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
5.3.3.3 在工作平面高度A 必须统一的情况下(如生产流水线),工作高度H2按作业人员性别异同分两种情况确定。
a . 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2/[%)95(2%)5(22H H H += (9)其中H 2(5%)和H 2(95%)分别为表2中某一类别作业的女性或男性第5和第9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b . 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取2/[%)5.(2%)95.(22M W H H H += (10)式中:H 2(W.95%)——表2中某一类别、女性第9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H 2(M.5%)——表2中该类别男性第5百分位数立姿工作岗位高度。
5.3.3.4 用公式(5)确定工作平面高度A 。
同时必须注意:a . 对第95百分位数的男性(或女性)作业人员增加了视距,应检查是否影响观察和操作;b . 对第5百分数的女性(或男性)作业人员,应该检查作业点是否可及。
5.3.3.5 当作业点在垂直基准面以外150mm 以上时,必须保证站姿腿部空间进深T 1、脚空间进深T 2和脚空间高度I 符合表1中规定的数值。
5.3.4 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5.3.4.1 用5.3.3中所示的立姿工作岗位设计方法,确定工作高度片:和工作平面高度A 。
5.3.4.2 根据作业要求的类别,从表2中查出工作高度H1(5%)和H1(95%);分别按5.2.6条和5.2.7条计算座位面高度S 调整范围和脚支撑F 调整范围;核算大腿空间高度Z 是否大于表3中规定的最小限值。
5.3.小3 检查在立姿工作时第5百分位数的作业人员能否触及以坐姿为主安排的工装卡具、作业对象。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和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铭续、周学敏、姚海兴、吴珂、肖惠、罗秋科。
本标准参照采用德国标准DIN 33406《生产区域工作岗位尺寸 术语 工作岗位类型 工作岗位尺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