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ca18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8.png)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85b6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5.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1672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c.png)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3fe23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8.png)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45c3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3.png)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db62f0bceb19e8b8f6ba81.png)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3320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7.png)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文言文字中起连接和修饰作用的词汇。
它们虽然在句子结构中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却对表达句子的情感、语气和逻辑关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掌握这些常见的虚词用法及其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文言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及其意义进行总结。
二、“之”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之”作介词,表示方向。
如“由上而下,自左而右”。
2. “之”作连词,表示动态转变关系。
如“从势弱者而求益焉”。
3. “之”作后置定语或修饰成分,表示所属关系。
“儿童之味”。
4. “之”代替名词或人称代词做补全。
“吾闻鬼神之能”。
5. “之”代替不定式做主语或宾语。
“人生在世,各以幸福为目标”。
三、“其”字的用法与意义1. “其”做形容词性限定成分或状语。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其迅速可骇”。
2. “其”做指示代词,表示所属或指代。
“人人丧心病狂,乱世之中,其自保几?3. “其”做连接词,表示并列关系。
“见微知著、刻不容缓之义”。
4. “其”为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句法结构。
如“逼真如画,不可置信”。
5. “其”用于强调特定语气。
“若婚姻中出现无法忍耐、无法跳过的问题,则也就有必要去检查一下彼此的DNA了。
”四、“乃”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乃”表示因果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乃”作评价语气词,“圣贤言行皆可取者备奉”,其中“备奉”二字即为评价内容。
3. “乃”的用法延伸至连词引导差别反意。
如“黄粱一梦始觉强身健体的重要性,所以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五、“者”字的用法与意义1. 表示名词和句子成分。
“食者、游学者、美食是每一个旅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者”表示断定。
“实事求是是人们忠实于马列主义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修养。
”3. “者”表示让步成分。
“尽管天气炎热,他仍然坚持进行户外运动”。
4. “者”代指句子前述内容。
“愿斗争并创造。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101a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d.png)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784f0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2.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74ab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7.png)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d92df5f61fb7360b4c651b.png)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规定了18个虚词。
文言虚词由于常见、灵活,不好理解,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办法。
一、看语境。
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1、看语意。
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
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
如:(1)其势必不敢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中的“其”用来限制“势”,不作副词,从上文看,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当时燕国小而弱,赵国大而强,燕与赵结好,在这种情况下,缪贤至燕,必定会被“束”而送至赵,难逃死路,所以蔺相如有此一劝。
“其”不能译成人称代词,只能译为指示代词“这”、“这种”。
通过如此揣摩,“其”的意义和用法才算准确了。
2、看关系。
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
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
例如:(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3)(李氏子蟋)不拘于时。
(《师说》)例(2)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例(3)是主谓句,“拘”不是“李氏子蟠”而是“时”发出的动作,即“李氏子蟠不是主动者,而是被动者,“于、”表明“李氏子蟠”与“时”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是介词,表被动。
二、看位置。
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
例如:(4)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6)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例(4)“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属代词,代“他”;例(5)“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例(6)“焉”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表“……的样子”。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95a60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0.png)
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一、而|相关知识||对点演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1)②(2)⑤(3)⑦(4)⑨二、何|相关知识||对点演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吾何.爱一牛( )(4)大王来何.操( )答案:(1)③(2)①(3)④(4)②三、乎|相关知识||对点演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 ) (2)郁乎.苍苍(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四、乃 |相关知识||对点演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②(2)①(3)⑦(4)③五、其|相关知识||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3798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7.png)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9f9c1490c69ec3d5bb7536.png)
难点突破一“乎”
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表疑问)
(表疑问) (表反问) (表反问) (表揣测)
④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表揣测) 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连 9、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 记》) 11、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
【方法指导】 1、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 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 2、位置确定法 介宾短语做状语,所以只要确定其是状语。
【归纳】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充当谓语时,做动词“好像”、“比得上”;
2、主语+若+谓语\若+主语,“若”是连词“如 果”; 3、若+谓语,句子无主语,一般做代词“你”。
【练习】参照解释归纳18个虚词用法与位置的关系 教师示范 虚 介 助 结论(辨析方法)
乎
看位置: 1、跟在形容词、副词后面,一般 是做词尾,助词; 2、放在句末,是句末语气助词( 疑问、反问、揣测、感叹等); 3、放在谓语后名词前,一般是介 词,相当于“于”,与后面的名 词构成介宾短语。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方法指导 难点突破
3、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侣鱼虾而友糜鹿。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e52d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d.png)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字是古文词语,是汉字文字的一种特殊种类。
它们一般不会有具体的意义,而是通过语境表达出抽象的概念,用来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
它们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以(亦称“虚、空、空字”)结尾,而作它的开头部分,可以是名、动词或其他虚。
文言虚词字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其用法有以下几种:一、具有联结作用的虚文言虚词字常用以联结句子,如“而”、“乃”、“以”、“若”等,有时是表示“因此”或“接着”,而有时又可以代表“又”“还”或“本来”等意思。
二、表示“比喻”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比喻”的意思,如“如”、“似”、“若”等,一般用来表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或者表达不同的叙述。
三、表示“提示”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提示”的意思,如“倘”、“欤”、“其”等,表示某种假设的情况或结果,也可以用来对某种可能性做出警示。
四、表示“疑问”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疑问”的意思,如“有”、“无”、“何”等,用来表达疑问,或者代替“否定”来表示不肯定或不确定的意思。
五、表示“总结”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总结”的意思,如“则”、“然”、“乃”等,表示对以前所讲内容的总结,或者将分类事物归纳出一定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
文言虚词字有着多样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尤其是古典汉语文体中,它们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它们非常重要。
总之,文言虚词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特征,它以其抽象的概念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具有很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魅力。
它们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可以以联结、比喻、提示、疑问或总结等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性和多样的表达功能。
掌握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d404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e.png)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e9f7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c.png)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702b1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b.png)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是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可以作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能表达多种关系的连词、短语和从句。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
(2)表累进关系。
可以翻译为“和”或“和”。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4)扭转关系。
它可以翻译为“但是”和“但是”。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6)有时可以翻译为“Di”。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8)它通常翻译成“来”或“不”。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仅用作第二人称,通“儿”,一般用作定语,翻译成“你的”,也用作主语,翻译成“你的”。
3、通“如”: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二、 [他]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询问原因,后跟语气词“在”和“耶”。
翻译为“为什么”和“什么原因”。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用作属性。
翻译成“什么”和“哪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副词:程度的表达,常用在形容词之前。
怎么,怎么,怎么。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三、 [胡]1、语气助词(1)它显示出疑问的语气。
翻译成“做”和“做”。
(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呢”。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3、作形容词词尾。
四、奈1、副词(1)它表示两个事件的逻辑连续性或时间连续性。
它可以翻译成“just”、“this is”、“then”等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
译作“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翻译成“人才”、“唯一”等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1. 进一步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会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重点实词(二)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2.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3.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鸿门宴》)(交游,交往)4.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5.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6.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7. 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8.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发扬,发展)(功业)9.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进学解》)(都)(具有,占有)10.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留侯论》)(疲困)11. (1) 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拔)(2) 每有制作,必先以简.察,然后施用。
(《陈书·姚察列传》)(审阅)1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慰问)1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监督)14. (1)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给……看)(2)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立,亦示.项羽无东意。
(《高祖本纪》)(向……表示)●古今异义词(二)一、单音节词1. 比(古:紧挨、并排;今:比较)2. 阳(古: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今:太阳)3. 怒(古: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今:发怒)4. 危(古:高;今:危险)5. 但(古:只;今:但是)6. 略(古:夺取;今:简略)7. 将(古:请;今:将要)8. 或(古:有人、或许;今:或者)9. 爱(古:吝啬;今:喜爱)10. 固(古:本来;今:坚固)11. 诸(古:之于、之乎;今:众、各)12. 择(古:区别;今:选择)13. 隐(古:哀怜、不忍;今:隐藏或隐瞒)14. 稍(古:逐渐;今:稍微)15. 诚(古:果真、如果;今:真诚)二、双音节词1.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古: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2.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辞》)(古: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古: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为人粗野;今:语言、行为等恶劣)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古:扭转形势;今:一遍又一遍,重新出现)5.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古: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今:大方)6.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古:脸色;今: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古:形体容貌;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7.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古:智谋和力量;今: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8.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古:道德品行能作为;今:受思想支配所表现出来的活动)9.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土神、谷神;今:国家)10.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古:小人的谗言;今:仔细地说)●重点虚词“与”1. 用作介词。
(1) 表引进对象,译为“跟”“和”“同”“替”“为”等。
如:①微斯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
(《陈涉世家》)(2) 表方向、对象,译为“向”“对”。
如: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孟子·公孙丑下》)(3) 表比较,译为“跟……相比”。
如: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4) 表处所,译为“于”“在”。
如: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吴越春秋·阖闾列传》)2. 用作连词。
(1) 表并列关系,连接名词结构,译为“和”“同”。
如: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
(《后汉书》)(2) 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如: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
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3. 用作助词,通“欤”,译为“吗”“吧”“啊”。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 用作动词。
(1) 亲附、跟随。
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2) 给予。
如:①与之璧,使行。
(《左传》) ②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3) 交往。
如: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吕氏春秋》)(4) 对付。
如:一与一,谁能惧我。
(《淮阴侯列传》)(5) 允许、赞许。
如: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论语》)(6) 帮助。
如: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论语》)(7) 等待。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8) 参加、参与。
如: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②咸与维新。
(成语)(9) 称誉。
如: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5. 用作名词,作宾语,译为“党羽”“同盟者”。
如: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荀子》)●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七)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4.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6.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7.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8.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写作素材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黄旭华,男,1926年出生,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以及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话题】事业心;使命感;责任心;奉献精神;勇为天下先。
1. 对部分虚词的特殊用法缺少认识,制约答题的准确性。
2. 不能从结构上找到突破点,不能看清虚词与其前后的内容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一) 勤于梳理,进一步掌握虚词的意义、用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应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啻”等,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等,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等,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 记忆特殊用法。
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
如“乃”,只记它的副词用法,“反而、竟然”和代词用法,“你的”。
3. 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
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
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 注意特殊虚词。
(1) 兼词,即一个单音节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
(2) 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3) 古是两个单音节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节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
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典例1(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1. 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虚词。
【答案】卒:最终实:内在益:充实当:承受见:“我”易:容易责:要求乎:……样子攻:加固爱:吝啬2.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