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一、目的为规范消化科疾病的诊疗,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操作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消化科诊室的医生和护士,以及参与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医务人员。

三、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1) 检查患者的病历、体征、病史、药史及过敏史。

(2) 检查消化内镜设备及附件是否完好,准备内镜镜头、生物钳、注射器等工具。

(3) 阐明内镜检查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2.消毒准备(1) 内镜及工具清洗:使用洗涤剂和蒸馏水清洗内镜和工具,去除污渍和细菌。

(2) 内镜及工具消毒: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药品消毒。

消毒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内镜、生物钳等工具,保持其无菌状态。

3.操作步骤(1) 局部麻醉:给患者口腔内或直肠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减轻疼痛。

(2) 内镜检查:将内镜插入患者口腔或直肠,检查消化道腔道。

(3) 活检或治疗:如发现异常病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4.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严格遵守内镜及工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4) 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掌握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节奏,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

四、操作效果评估和记录(1) 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内镜检查或治疗的结果和发现,如病理学检查结果等。

(2) 对术后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和观察,记录术后病情及治疗效果。

(3) 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等信息,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1) 内镜检查及治疗操作的术前准备和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会增加操作风险。

(2)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措施。

(3) 如出现内镜穿孔、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抢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准确
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诊断标准
1. 胃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尿素呼气
试验等。

3. 胃癌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和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方法
1. 对于胃炎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等综
合措施。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抗酸药物治疗等。

3. 胃癌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确定,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
和放疗等。

预防与保健
1.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避免不良惯等。

2. 在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人群中进行筛查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时的参考依据。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
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内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内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内科分册
目录
第一章 食管疾病..................................................................................................................................................1 第一节 反流性食管炎 ................................................................................................................................1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3 第三节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
第二章 胃炎...........................................................................................................................................................6 第一节 急性胃炎.........................................................................................................................................6 第二节 慢性胃炎.........................................................................................................................................8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在制定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指南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人群,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段、性别差异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需要在指南中予以考虑。

2.基于循证医学的实践:循证医学是指以最新的医学研究为基础,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为医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应该基于可靠的证据,而不是仅仅以专家的意见为依据。

因此,指南的制定需要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3.多学科的合作:消化系统疾病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内科、外科、影像学、病理学等。

因此,指南的制定应该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可操作性与实施性:指南应该具有操作性,即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指南中的建议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指南还应该注意实施性,即在各级医疗机构条件下也能够有效地实施。

下面是一份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的示例:一、慢性胃炎: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纳差等。

病史应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酗酒、药物使用等信息。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肠鸣音等,以及注意有无压痛点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与尿常规、肝肾功能、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胃镜检查、胃窦液检查等。

4.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物等。

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

二、消化性溃疡:1.临床表现及病史: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饥饿或夜间疼痛加重、呕血或黑便等。

病史中需要询问药物使用情况、吸烟酗酒等。

2.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注意有无肠鸣音亢进等。

3.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必要时可行内窥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等。

4.治疗方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48
38
器官移植分册
60
17
美容医学分册
60
39
激光医学分册
62
18
核医学分册
45
40
急诊医学分册
69
19
儿科学分册
22
41
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
56
20
小儿外科学分册
40
42
骨科学分册
150
21
消化内镜学分册
25
43
临床营养科分册
45
22
计划生育学分册
20
合计:2389元
38
妇产科学分册
35
14
口腔医学分册
45
39
重症医学分册
36
15
泌尿外科分册
23
40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6
15
16
神经病学分册
28
41
心血管分册
24
17
神经外科分册
26
42
呼吸病学分册
28
18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0
43
传染病学分册
27
19
肿瘤分册
77
44
整形外科学分册
32
20
结核病分册
17
45
急诊医学分册
33
23
病理学分册
4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60
3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6
25
手外科分册
68
4
普通外科分册
75
26
护理分册
39
5
眼科学分册
76
27
泌尿外科分册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指南和规范,供医生参考。

诊断指南和操作规范
1. 消化系统检查:
-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患者病史,结合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 常用的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扫描等。

2. 胃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胃炎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3.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溃
疡性结肠炎进行诊断。

-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
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4. 胰腺疾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胰腺
疾病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胰腺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5. 肝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肝病
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术治疗等。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消化内科的发展,规范临床操作和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指南。

二、临床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体格检查消化内科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病人的主述症状、生活作息等情况。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了解病情变化。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在基础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基础上,必要时还需要排除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疾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3、综合分析确立病因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要对症下药,结合病情及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三、操作规范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A、双人操作:①首先要进行术前清洁,用清水擦拭皮肤和粘膜,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和亲和力;②应留意病人术前引导,使病人安心,减少不适感;③必要时应提前信息告知病人、家属,增加病人信任感、安全感。

B、器械准备,包括内镜、镜头、成像设备等。

(2)操作技巧A、内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肝胆系统等器官的病变情况或取样,其中要掌握良好的病变边缘控制能力;B、在入端进入食管的时候,应切换到高清镜头,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C、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立刻清理和消毒,以便下一组病人检查。

2、消化系统用药规范(1)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要严格按照规定法定药品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2)在治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生命指征等情况。

(3)对于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需要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干扰、副作用等问题。

(4)特殊注意事项:A、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B、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干扰和交互作用;C、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小心用药。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涉及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重要生理过程。

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旨在规范消化内科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患者病史采集1.主要症状采集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

2.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胆石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史。

3.家族史询问患者家族史,了解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是否有类似的消化系统疾病。

4.个人习惯询问患者个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喝酒等生活方式。

三、体格检查1.体温、脉搏、呼吸检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情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

2.皮肤、黏膜检查患者的皮肤黏膜,观察是否有黄疸、皮肤瘙痒、紫红色皮疹等异常表现。

3.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检查患者腹部,触诊肝、脾、肾脏、胃、肠等腹部器官,寻找肿块、压痛、包块等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1.血液生化检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胆道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情况。

2.尿液检查通过检查患者尿液,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排除泌尿系统疾病。

3.粪便检查检查患者的粪便样本,了解肠道炎症、寄生虫感染、潜血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通过胃镜、肠镜、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肠胃道等系统的检查和诊断。

五、诊断和治疗1.疾病诊断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手术等治疗措施。

3.健康指导针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给予相关健康指导和建议,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六、医疗质量管理1.医疗流程规范规范医疗流程,严格按照诊疗指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效率。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
规范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通过遵循本指南,医疗专业人员可以优化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
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诊疗指南
2.1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
- 提供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 强调了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诊
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 提供了不同疾病诊断的鉴别诊断要点。

2.2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 提供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 针对不同疾病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参考。

2.3 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
- 强调了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和频率的建议。

- 提供了随访与复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估指标。

3. 技术操作规范
3.1 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
- 提供了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包括内镜检查、肿瘤切除术、造瘘术等。

- 强调了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和操作注意事项。

3.2 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提供了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强调了术中监测、操作技巧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

4.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指南和规范,开展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xx诊疗规范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

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

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

1日内完成。

2.ESR ,ECG。

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

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

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

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

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

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14-21天。

疗效标准1.治愈:①症状消失。

②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好转:①症状减轻。

②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病变有改善。

出院标准1.症状减轻或消失者。

2.X线和(或)食管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或病变有改善者。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研究人体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囊、胰腺等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和操作,下面就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介绍。

一、消化内科诊疗指南1. 消化内科常见诊断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反流性食管炎Peptic ulcer disease (PUD): 消化性溃疡病Gastritis: 胃炎Hepatitis: 肝炎Gallbladder disease: 胆囊疾病Pancreatitis: 胰腺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肠易激综合征2. 消化内科常见检查Endoscopy: 内窥镜检查Colonoscopy: 结肠镜检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计算机断层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成像3. 消化内科常见治疗Medications: 药物治疗Antibiotics:抗生素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质子泵抑制剂H2 blockers: H2受体阻滞剂Antacids: 抗酸剂Surgery: 外科手术治疗Laparoscopic surgery: 腹腔镜手术Open surgery: 开放性手术4. 消化内科注意事项饮食健康: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及时就诊: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耽误治疗。

二、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1. 内窥镜检查注意事项预约检查时间:预约检查时间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安排,避免检查当天手术量过大而无法完成检查。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规范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提供准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操作规范
2.1 病史采集
- 详细记录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 询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技巧和细心倾听,确保获取准确信息。

2.2 体格检查
-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寸口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在异常表现。

- 全面检查各系统器官,包括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

2.3 辅助检查
- 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标本采集和送检时要遵循规范操作,确保样本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

- 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疾病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2.5 治疗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用。

- 治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相应调整。

2.6 随访与复诊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复诊。

- 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

3.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随访与复诊等方面。

遵循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一、前言为了规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本诊疗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查体,注意腹部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等。

3.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2) 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指标变化。

(3)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颜色、性状、隐血等指标变化。

(4)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检查。

4. 影像学检查(1) 腹部超声: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

(2) 胃镜、肠镜:观察消化道黏膜形态、颜色、病变范围等。

(3) X线钡餐: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功能状态等。

(4) CT、MRI:观察腹部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

5.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三、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感染、抗炎、止血、护肝、降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需求,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2) 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抗感染等。

4. 并发症处理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如出血、穿孔、梗阻等。

四、随访与康复1.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用药等。

2.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如康复运动、心理疏导等。

五、结语本诊疗规范旨在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2013年3月上篇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8)第三章急性胃炎 (11)第四章慢性胃炎 (14)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17)第六章功能性消化不良 (21)第七章胃癌 (24)第八章溃疡性结肠炎 (26)第九章肠易激综合征 (30)第十章结核性腹膜炎 (32)第十一章急性胰腺炎 (34)第十二章慢性胰腺炎 (38)第十三章胰腺癌 (43)第十四章肝硬化 (47)第十五章肝硬化腹水 (52)第十六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5)第十七章肝性脑病 (59)第十八章肝肾综合征 (62)第十九章原发性肝癌 (65)第二十章药物性肝病 (68)第二十一章酒精性肝病 (71)下篇临床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76)第二章结肠镜检查 (80)第三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84)第四章色素内镜检查 (93)第五章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 (99)第六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102)第七章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108)第八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14)第九章内镜下胆管引流术 (122)第十章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 (129)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 .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 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

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 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一5%)约1500 -2500ml ,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

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

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

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提示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1)粪便潜血试验简易有效,在无症状的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2)入院时应作血常规、血型、肝功、凝血四项检查,必要时备血。

(3)电子胃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既安全又可靠,能及时发现急性浅表性病变。

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检查时机越早越好,24h内检查诊断率高于24以后内镜检查者,及早明确诊断亦有利于治疗,有休克者须在纠正休克后进行。

为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内镜检查要从食管上段至十二指肠降部都全面细致观察,积血的部位和颜色有助于出血部位的判断。

活动性出血指病灶有新鲜渗血或滴血,近期出血时可见病灶的基底呈棕褐色,附着血块或血痂,粘膜上有出血斑点,或见到裸露血管。

此外,出血性溃疡往往无苔,与贫血时苍白的胃豁膜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时要注意粘膜的完整性和寻找出血灶。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出血量大而消化道内镜检查阴性者有帮助。

在出血速度超过200ml/h 或0.5ml/min以上时,可见血管造影剂有外渗,即可作为术前定位诊断,并可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经导管栓塞出血血管,以治疗出血。

其他:小肠出血如肿瘤、炎症等病变,可用胶囊内镜;止血后做小肠钡灌或小肠镜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

【治疗】1.一般护理:去枕平卧或低枕平卧,大出血时可吸氧,呕血量大时注意避免血块阻塞呼吸道。

2.补充血容量,纠正出血性休克,可用平衡盐液、血浆代用品和全血,避免单纯依靠应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

输血指征:①血红蛋白<70g/ L :②收缩压低于90mmHg;③脉搏100次/min 以上。

对老年患者要适当放宽,有高血压者要根据基础血压灵活掌握,并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末梢循环的情况及尿量等,直到休克得到纠正。

3.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禁食2-3d ,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呕血停止后,宜进食偏凉流汁,并逐渐改为半流质或软食。

4.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1)下鼻胃管,口服或鼻饲凝血酶粉、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

(2)静脉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每日2次,必要时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80mg静脉滴注后以8mg/h持续泵入,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及出血部位凝血块的形成。

(3)内镜下局部止血法,局部喷洒止血药物、药物注射疗法、高频电凝止血、激光光凝止血、微波止血法及止血夹等。

(4)保守治疗无效急诊手术。

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1)降低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药物降低门脉压的机制不外乎减少门静脉血流和(或)降低门静脉循环阻力。

血管加压素:目前国内常用的为垂体后叶素,能降低食管曲张静脉血流及压力,但再发出血率高,并有严重的心、脑血流动力学副作用,用硝酸甘油可减轻副作用。

用法:0.3-0.4U/min速度持续静滴,止血后以0.1-0.2U/min维持3-6d。

生长抑素及类似物:生长抑素250ug静脉注射后,250ug/h,或奥曲肽100ug静脉注射后,25ug/h维持72h。

(2)气囊压迫: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是静脉曲张出血的暂时性治疗方法。

(3)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套扎及组织胶注射。

(4)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TIPSS ) :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法口在X 线引导下,经颈静脉将可扩张的金属支架置于肝静脉和门静脉间。

TIPSS 可降低门脉压力,但可能出现肝性脑病和支架阻塞。

(5)手术:个别施行上述措施仍不止血而肝功能符合手术条件者,可考虑断流术。

患者经内科治疗止血后亦可作择期分流术。

第二节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式韧带以下包括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及肛门出血。

由于行急诊大肠镜检查,对大肠疾病出血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空、回肠出血的诊断目前仍比较困难。

【病因】1.小肠疾病:良、恶性肿瘤、Meckel 憩室、克罗恩病、结核、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血管发育不良等。

2.结肠及直肠疾病;慢性结肠炎、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细菌或阿米巴)、放射性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等,老年人便血应当考虑缺血性肠病、结肠憩室。

3.肛门疾病:内痔、肛裂、肛廖等。

4.全身性疾病:血液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临床表现】1 .显性出血;表现为便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空肠出血时可为水样便血及柏油样便,末端回肠及升结肠出血可呈深紫色,血便与粪便相混。

低位结肠出血,血是鲜红色,附在粪便表面。

另外要注意血便性状与出血速度,这与出血量大小亦有关系,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量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超过14h ,大便即可呈黑色,不要误为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量在1000rnl 以上,速度快,4h左右排出,大便可呈暗红或鲜红色,易误认为下消化道出血。

2 .非显性出血:表现为失血性贫血或大便潜血阳性,易被误诊,故一定要注意伴随症状、腹痛、腹部包块、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诊断】1.注意病史的收集及全面细致的查体,根据出血情况及其伴随症状,大致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原因。

2.对有黑便的患者首先应行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再考虑小肠出血可能。

小肠出血诊断较为困难,推进式小肠镜仅能送达空肠上段的约50cm 处,诊断率低,不能广泛应用。

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不高,小肠灌注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微小病变,对炎症、憩室、肿瘤等病的诊断阳性率较高。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有较大价值。

3.大肠出血: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活组织检查,结肠、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出血大都可获诊断。

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选用:①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②放射性核素扫描;③经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在出血时行紧急探查术,探查时结合内镜检查,检查肠壁出血灶,提高诊断率。

【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时,补足血容量,全身药物应用基本上同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并应根据出血原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内镜下局部药物的喷洒止血及注射止血亦适用于结、直肠出血。

一般对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直肠克罗恩病、孤立性直肠溃疡、晚期直肠癌、放射性肠炎及全身性疾病伴直肠出血者,大多主张先行保守治疗,使用止血剂或去甲肾上腺素16mg加生理盐水200ml反复灌肠,起到止血和清洁灌肠作用。

对小肠疾病合并出血的治疗,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多能止血,然后转入择期手术治疗。

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并可并发食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后者是食管的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1.主要症状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和反食。

2.如反流至肺部则可引起慢性咳嗽及哮喘发作。

3.胸骨后疼痛可酷似心绞痛,称为非心源性胸痛。

4.如反流至咽部和耳道,可引起慢性中耳炎、咽喉炎等症状。

【诊断要点】1.内镜及病理活检:内镜检查是确定有无食管炎的主要方法,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常用洛杉矶分类法分级。

A 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径<0.5cm。

B 级:食管粘膜有破损,但无融合,病灶直径>0.5cm。

C 级:食管粘膜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

D 级:食管粘膜破损且有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75%。

食管粘膜有明显糜烂、结节,或齿状线以下发现有孤立性红斑,应作病理活检,以确定有无Barrett食管或癌变。

2.食管pH 或胆汁反流监测:可确定有无胃、十二指肠反流存在,是胃食管反流的有力证据。

3.上消化道X 线钡餐检查:确定有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并可协助诊断有无食管裂孔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