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人口》综合复习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2课时人口容量课件湘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2课时人口容量课件湘

下图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③国家比①国家0~14岁人口比重( ) A.约高6% B.约低6% C.约高1% D.约低1%
答案:A
解析:第3题,据图可直接读出0~1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①点约为20%,③点 约为26%。因此③国家比①国家0~14岁人口比重约高6%。故选A。
4.若该州建设用地长期处于上表所示使用状况,该区域最有可能导 致( )
A.洪涝灾害多发 B.生物灾害加剧 C.森林火灾增多 D.地质灾害多发
答案:D
解析:第4题,该地实际建设用地大于适宜建设用地,说明该地陡坡开发。地 处降水丰富的山区,且地处板块交界地带,陡坡开发加重地质灾害的发生;洪涝 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排水不畅的地区;对生物灾害影响不大;本地降水丰富,不 会增加森林火灾。故D正确,A、B、C错误。
2.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答案:A
解析:第2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地方经济,A项正确;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 长速度,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项错误;限制消费,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人类 社会发展趋势,D项错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 总面积的98%以上。下表为该州2012年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统计。据 此完成3~4题。
人均适宜建设用 人均实际建设用 适宜建设用地占 实际建设用地占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必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必考知识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必考知识点归纳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人口稀疏区,其内部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祁吉线"(下图)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

两侧人口疏密格局长期稳定,但同时具有微变动。

研究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部分县市还出现负增长,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人口占比持续微增。

西北半壁是地球上相对不宜人居的地区之一,并分布有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西北半壁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1)分析青藏高原的东南半壁人口相对较多的自然原因。

(2)推测东南半壁大多数县市人口增长较慢,部分县市出现负增长的原因。

(3)为协调西北半壁日益增长的人口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土壤发育好;河流较多,水资源条件好;大多位于400mm年降水量线以东,气候相对湿润。

适合种植业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较好。

说明∶东南半壁海拔相对较低(或答出河谷较多也可);答出热量条件和土壤发育都可以;气候相对湿润(或答出降水较多也可)。

(2)东南半壁毗邻内地,人口迁出更为活跃;拉萨、西宁等较大城市周边的县市,向中心城镇迁移明显。

说明∶答案强调区域之间人口迁移和区域内部人口迁移两方面。

(3)引导人口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区迁出;鼓励和扶持人口向城镇集聚;帮助当地人口转变生计方式(答出具体方式也可,如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从事旅游业等)。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界线“祁吉线”为载体,考查影响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的因素以及高速人地关系的措施等内容。

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人口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我们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 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增长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
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 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 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 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3、人均消费水平
当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固定时,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 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 日本目前有1.26亿人口。其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 都要从海外进口。
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 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 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 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 准,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思维导图】(一)人口分布的特征1.人口分布趋势:①趋向于中低纬度地区①趋向于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地地区①趋向于沿海地区。

2.人口疏密区:稠密区:①东亚①南亚①欧洲西部①北美东北部稀疏区:①高纬地区①高海拔地区①热带雨林①沙漠地区。

3.地区差异:①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①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盂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人口过亿【思考】东亚种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

①河流附近,灌溉水源充足。

①土壤肥沃。

社会条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思考】分析我国人口在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①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流广布,水源充足。

地形多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平缓且土壤肥沃。

①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河流缺乏,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

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

社会条件: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①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第二节人口迁移【思维导图】(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①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移到美洲、大洋洲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三节人口容量【思维导图】(一)区域环境承载力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通常以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思考】分析我国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空间差异: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环境承载力小,东南部环境承载力较大。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章末复习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章末复习

章末复习3步方案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清单]6个概念:①人口迁移②人口自然增长③人口机械增长④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净迁移率)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⑥人口合理容量4个特点:①人口分布的特点②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③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3个影响因素: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③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热点问题聚焦热点聚焦一中国人口政策新动向【热点关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热点素材】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出现了持续的低生育率,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从1982年时的约34%下降到2020年时的17.95%。

与此同时,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营养的改善,带病生存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病苦长寿化”现象凸显。

“一老一少”两大问题夹击中国人口进程,并且引发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最突出的社会人口问题是养老难、劳动力短缺。

其一是养老难。

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已基本瓦解,双独家庭、单独家庭和非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各不相同,但都难以摆脱赡养脱离、老难所养、老难所依和老难善终的命运。

其二是用工难。

2003年前后,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感受到招工难的气氛,随后问题不断蔓延和深化。

时至今日,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早已超越“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力的老龄化而接近尾声。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8章人口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8章人口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对点训练
(2024·河南南阳高三联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每人每年粮食平
均占有最低值为400千克(我国粮食人均占有最低值为470千克),2020年河
南省粮食产量为6 826万吨,按国际标准河南省可容纳人口约为17 065万人。
经测算,以全国平均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2020年河南省人口容量为9 321
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半
气候
数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
间接影响人口分布。降水适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
降水 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
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
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因素 影响
举例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 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北 北纬10°~50°
沿海
(2)四大人口稠密区
稠密区 分布
稠密原因
东亚 南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_日__本__中__南__部____ 等地
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
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

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提示
实践应用 1.探究哈尔滨的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状况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南部,是我 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 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市 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 个县级市。2017—2022年,哈 尔滨常住人口持续出现负增长。 下图示意2020年哈尔滨各区 (县、市)常住人口分布(单位: 万人)。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8章人口第2讲人口迁移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8章人口第2讲人口迁移

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 到外国留学 教育 区
家庭、 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 随军家属
婚姻 作用,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 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印巴分治
考向二 人口回流 (2023·山东青岛二模)在中国城 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 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 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 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 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省份作为 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 绘制了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 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1.该市最可能是( A ) A.武汉市 B.重庆市 C.银川市 D.哈尔滨市 2.2011年以来该市( B ) A.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老年人口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C.新增常住人口逐年增多 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持续增大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的常住人口明显多于户籍人口,说明迁入人 口较多,应为经济发达地区,且材料提到该城市位于平原区,是重要的交通 枢纽,综合判断应为武汉,A正确;重庆是山城,银川和哈尔滨不是全国重要 交通枢纽,且经济水平低于武汉,B、C、D错误。第2题,户籍人口在前期呈 下降趋势,A错误;由于迁入人口较多,且为青壮年居多,使老龄人口占比下 降,B正确;由图中曲线的趋势可知,2018年比2017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 多于2019年比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数量,C错误;2016—2019年常住人口与 户籍人口差值呈减小趋势,D错误。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集团性
大规模
外籍工人
计划
农村 城镇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梳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第50课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第50课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

第50课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必备知识梳理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可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2.影响因素关键能力突破技法点拨一、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但是自然因素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四、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产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出台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

3.“民工流”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专题复习教材

高考地理:人口问题专题复习教材

一、人口问题概况(主要方式与内容)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及解决措施。

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

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

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增长模式)判断1、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差异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2)年龄构成因素: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

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形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将影响以后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

(3)社会因素:如家庭文化、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等。

2、人口再生产类型:综合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将人口增长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工业革命以前为“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为“高低高”的过渡模式,二战后发达国家进入“三低”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第49课时人口分布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口第49课时人口分布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人口高考评价体系教材宏观把握四层:考什么1.分析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世界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缘由及影响。

3.分析区域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四翼:怎么考1.以区域人口的分布图、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考查频率较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结合我国人口迁移统计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的缘由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注意人地协调观的考查,考查频率较高,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3.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考查频率较低,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第49课时人口分布必备学问梳理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特点:。

2.分布规律角度分布从全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半球从纬度北纬地带最为集中从距海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3.分布状况——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东亚、世界古老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东部按大洲亚洲、非洲和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按国家截至2024年年底,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缘由举例气候过于寒冷、干旱和的地区不相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相宜的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带,沙漠、戈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利,易于开发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便利,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北美五大湖地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等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2)历史因素:历史较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肯定的影响。

【思维拓展】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人口的性别结构 通常用性别比来表示。性别比就是指每 100 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人口的性别结构对人口自身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人类是依靠两 性的结合繁衍后代的,因此两性比例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结婚率和妇女生 育率,并进一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的速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一般来说,经济发 达地区女性多于男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性多于女性。人口的性别结构对社 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如许多行业或职业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有着不 同的要求,如钢铁厂等重工业需要大量的男性职工,纺织厂需要大量的女性 职工。
(2)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适度的人口增长会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提 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②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 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人口过快增长会抵消经济发展的成就;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 极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大批劳动人口移出不利于迁出区社会经济发展。首先, 移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且高素质人口较多,他们的移出必然带来人才的流 失和抚养、教育费用的损失。第二,大规模劳动力移出造成移出地经济上的 依赖性和脆弱性。依靠输出劳动力取得的外汇和其他收益愈多,省人口流动柱状图,完成(1)~(2)题。
5.三角形图 三角形坐标轴图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1)读图关键 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而非绝对数据;② 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是 100%;③ 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个;④三个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 一致。
【迁移应用 2】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 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四川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 儿童”和“留守家庭”等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留守儿童”的教 育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川东和川西的人口分布情况。 (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有什么影响? (4)近年来,很多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你觉得应如何吸收这些劳动 力?
答案 (1)D (2)B
答案
解析 第(1)题,浙江省 1990 年为人口净迁出省,2000 年为人口净迁入 省,但何时变为人口净迁入省不能确定;流入浙江省的人口数量大增主要是 由于浙江省经济水平的提高;浙江省流入人口一般来自中西部地区,福建省 经济较发达,同样为人口流入地,不是浙江省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流出 的人口可能是为了求学或经商。第(2)题,省际人口的流动会促进浙江省经济 发展;人口迁入为浙江省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也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压 力;省际人口流动与当地青年婚配问题关系不大。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决定人口的分布。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人口布局的根本性的变化。 ③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开发历史有关,开发历史又与自然环 境的优劣有关。 ④政治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3.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 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各特征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 (1)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 一般可把人口的年龄分为三组:儿童少年组(0~14 岁)、劳动力组(15~ 64 岁)、老年组(65 岁及以上)。根据这三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 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
解析
专题二 人口类综合题答题模板 1.人口分布
2.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 辩证分析。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 往往使迁入区人口性别比上升以及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 相反。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调整了不同 国家和地区间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资 本的流动。
(2)判读方法
①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即如图中的箭头 A、B、C 所示 的方向。
②找到与所判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称为邻轴。如图中 A 轴的邻轴是 C 轴。
过所求点作平行于邻轴的平行线 a、b、c(即转为所判读坐标轴原点处的 二维坐标,简称“转三为二”)。
③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图中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据依次是
(1)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 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B (2)C
2.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优越地区人口稠密 ①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过于炎热、过于干燥和过于寒冷的地 区人口稀疏。 ②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稠密,地势高峻的地区人口稀疏。 ③水源充足的地区人口稠密,水源短缺的地区人口稀疏。 ④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稠密,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稀疏。 ⑤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稠密。
(1)由图可知( ) A.2000 年浙江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人口净迁入省 B.流入浙江的人口数量大增主要是由于浙江生态环境改善 C.流入的人口可能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和安徽 D.流出的人口可能是为了求学或经商
(2)关于浙江省省际人口流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浙江省经济发展 B.造成当地青年男女婚配困难 C.为浙江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D.给浙江省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
解析
专题一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线状图(曲线图、折线图)
曲线图、折线图是采用曲线或折线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 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 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曲线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2.柱状图
该类图形一般把分类项在横坐标上标出,而把数据的大小在纵坐标上标 出,这样可以强调数据是随分类项(如时间等)变化的。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 路如下图所示。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移动有利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有利于 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在社会经济上是两个既相互联系 又彼此对立的地区,各方的移动效应差别很大。 对于迁出地而言,利弊兼有。以利而论,首先,人口移出解决了人口过 剩和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第二,移民的汇款增加了移出地的收入。第三, 迁出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新的技术和接受一定的教育,返乡后对家乡 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圆形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圆形图是以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图。这种图在反映 总体内部结构时,比柱状图更为清晰。分析圆形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4.二维坐标图
二维坐标图又叫平面直角坐标图,用横、纵坐标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 象,坐标图中的点、线等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 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二维坐标图的一般思路如下图所示。
答案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 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 增减实属正常,B 项正确,排除 D 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 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排除 A 项;外 出旅游人员不影响常住人口数量,排除 C 项。第(2)题,2013 年后安徽省常 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 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 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故 C 项正确。
0~14岁约26%;
15~64岁约47%; 65岁及以上约27%。 ④检验三数据之和是否为 100%。
【迁移应用 1】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达 6 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完成(1)~(2)题。
《人口》
阶段综合实践
网络体系构建/核心素养探究/地理技能培养/地理综合实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答案 ①人口分布规律 ②东亚 ③北美东部 ④自然 ⑤气候 ⑥经 济发展水平 ⑦发展历史 ⑧推力 ⑨经济
⑩文化 ⑪国际人口迁移 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⑬区域资源环境承 载力 ⑭人口合理容量 ⑮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 平 ⑰乐观者
答案 (1)川东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盆地;川西地区人口稀疏,主 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地区。
(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是由大量民工外出务工或经商引 起的。
(3)有利:促进了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 的就业压力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利:造成人才外 流,当地劳动力不足,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
答案
综合思维——全面认识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变动,即出生人数和 死亡人数之差。人口的自然变动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 结构、人体生理因素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 医疗卫生、人口迁移、人口政策、习俗、战争等。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 会经济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