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平行与相交》篇1《平行和相交》这一课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弄透彻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正是因为自己开始对于教材内容过于轻视,导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非常不扎实,一直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后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

为了吸取经验,我进行了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再犯此类错误。

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要怎样才能非常到位,怎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带着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

这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围墙的栏杆、操场的跑道、足球场的球门、篮框的支架,都是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能看见的,通过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虽然直观情境创设的还不错,但是我忽视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真正转化为知识所需要的时间,自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加快了速度,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消化吸收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老师拖着走,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

2、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到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平行概念中的“同一个平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化解这个难点。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充分感知今天研究的每组都是两条直线,再过出示教室里的门框上的两条线(一个画有绿直线,在门上;一个画有红直线在门上面的窗上)摆放两种位置。

问:这时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把门打开后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几名学生上来摸,感知“同一平面”的含义。

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劲,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能真正的'灵活运用才是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2.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c b a4321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因为a∥b, 因为∠1=∠2,所以∠1=∠2 所以a∥b.因为a∥b, 因为∠2=∠3,所以∠2=∠3, 所以a∥b.因为a ∥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 ∥b.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 ∥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例 (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讲解按课本.(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2). (四)课堂小结: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卷 (六)课堂反馈 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二、填空题.1.如图(1),若AD ∥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180°; 若DC ∥AB,则∠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87654321DCBAFEDC B A(1) (2) (3) 2.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 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D C BA3.因为AB∥CD,EF∥CD,所以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4.如图(3),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因为∠ECD=∠E,所以CD∥EF( )又AB∥EF,所以CD∥AB(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过程与方法.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 的度数并填入表格.通过上述实践,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 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 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E D CB A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一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几何图形之后,进一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直线之间的相交与平行关系。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2. 利用几何工具(直尺、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几何工具,画出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并加以证明。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三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四章:平行线的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相交与平行》数学教案

《相交与平行》数学教案

《相交与平行》数学教案标题:《相交与平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准确地识别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铁路交叉口、道路交叉口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相交”这一概念的思考。

(二)新知讲解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出示两条交叉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然后教师总结,两条直线相交,即在一点相碰,这个点叫做交点。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性质: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出示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然后教师总结,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就称为平行线。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实践操作:每个学生拿一张纸,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换检查,看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3.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4.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

2.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 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4.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 利用例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探究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 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性质。

2.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4. 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5. 讲解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与性质,并能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例如:高速公路的车道、学校的操场等。

2. 引入通过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相交线:两条线交于一点。

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3. 概念解释让学生观察两条相交线,然后给出相交线的性质:性质1:相交线的交点只有一个。

性质2:相交线的相邻两个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平行线,然后给出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

性质2:平行线的对应角相等,即它们的度数相等。

性质3:平行线与一条横截线的任一条对应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5. 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总结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6. 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7.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8. 拓展通过拓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给出两条直线的方程,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9. 小结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五、课堂作业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相交线的性质3. 平行线的性质七、教学反思通过引入和概念解释,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入学生的视野,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探究精神。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学生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勇于尝试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绘制方法。

难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断与证明。

2.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

3. 练习题和答案。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

2. 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绘制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并写上对应的性质。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面上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还有哪些情况下的相交线与平行线?例如,在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相交线与平行线。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进行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布置课后反思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章内容在初中数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和证明过程尚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和证明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几何语言的运用和证明过程的推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时引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教学素材。

2.制作课件,运用几何画板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2、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3、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像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教学难点借助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1、课件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每一幅图中的两条直线都相交了.预设:这些图中的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2、谈话感知: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新的名称——垂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1、再次认识垂直.(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学生自学教材145页下面的文字,并思考: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其中的直线叫什么?你还知道什么?(2)小组交流后,汇报.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的出现的,垂足在哪儿,就标一个垂直符号.(3)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例子.(4)练一练.完成教材146页实践题.点名回答,适时表扬.(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长方形按教材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2、学习画一组垂线.(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指名汇报.(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A、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C、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D、标上垂直符号.学生再尝试.(3)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自己尝试,再请已经画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学生再尝试.(4)小结方法:一放、二移、三画、四直角(板书)三、升华新知,总结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收获?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四、板书设计认识垂直一放、二移、三画、四直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你有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为什么要修隧道?怎样修隧道最近?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二、组织活动活动一:到对面红旗处.1、看一看:三名学生沿不同白灰线路走到红旗处.2、量一量:量一量三条不同白灰线路的长度.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4、想一想: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5、找一找: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6、辩一辩:看教材,说说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活动二:到对面的直跑道.1、看一看:三名学生从自己的位置沿不同白灰线路到对边的直跑道.2、量一量:量一量三条不同白灰线路的长度.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4、想一想: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5、找一找: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6、辩一辩:看教材,想想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活动三:测量双杠的两个横杆之间的距离.1、量一量:测量出双杠的两个横杆之间的距离.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三、课堂交流各小组回到自己座位上,整理自己的活动记录,准备交流.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教材147页实践题.五、课堂小结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六、板书设计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处处相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的概念,建立平行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经过三点呢?2、线段AB=CD,CD=EF,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二、讲授新内容1、观察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平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可能重合,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4、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 (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 (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 (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5、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6、做一做任意画一条直线a,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看能画出几条?(学生画图,实际上只能画一条)7、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8、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如果a∥b,b∥c,那么a∥c.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就会相交于一点P,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平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c.二、学画平行线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与相交,也认识了平行线,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好吗?(学生自己动手画)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画,二靠,三移,四画).三、小结与练习1、补充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_相交或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两个或三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小结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2)“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四、板书设计认识平行条件: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相交线1、邻补角和对顶角(1)邻补角的定义: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种关系的两个角称为邻补角(2)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3)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4)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2、垂线(1)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垂直于CD”,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垂线的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述为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垂线的画法:①已知直线l,有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l垂直?——无数条②过点A画直线BD的垂线B ·A DA .D 图1 B在学生画出垂线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用直角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线,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画出的为何是已知直线的垂线?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相同一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2)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那么这两个角叫内错角。

(3)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同旁内角(二)平行线1、平行线定义(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1)假设点C恰在EF上,如图1,那么∠DBA=_________(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假设成立,证明你的结论;假设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3)假设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假设∠1等于40°,那么∠2等于()A.50°B.60°C.140°D.160°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二)学习内容基础性学习包1、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2、认识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4、我学会了吗开发性学习包1、图形中的平行线2、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回、王、下、平、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遵守交通规则交通安全儿歌红绿灯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三)整合点解读1、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2、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3、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4课时。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2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一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

3、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观察课本P38生活中的图片找出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议一议: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 ”的结论。

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3的关系。

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

2、想一想: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Ⅲ.做一做:1、课堂练习 2、补充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1212121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填空题: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FE OD CB A FEODC BA(1) (2) (3)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解答题:1.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Ⅳ.课时小结:(1)余角、补角的概念。

【公开课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案

【公开课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案

【公开课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它们。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断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作用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示例演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利用计算机软件,让学生自己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并进行展示。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未能跟上教学进度,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1.1 相交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1.2 平行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不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1 相交线的性质:讲解相交线的交点特征,即交点将相交线分为两对对应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

2.2 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对应角特征,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第三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3.1 相交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相交线。

3.2 平行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平行线。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相交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确定位置等。

4.2 平行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5.1 相交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相交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5.2 平行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第六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6.1 同位角的性质:讲解同位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同一侧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同位角的性质。

6.2 内错角的性质:讲解内错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之间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内错角的性质。

第七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判定7.1 同位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同位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同位角。

7.2 内错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内错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内错角。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

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初中数学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引言:平行线与相交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几何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相关的知识。

一、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1. 平行线的定义:如果两条直线在平面上没有交点,那么它们被称为平行线。

2. 平行线的判定:a) 同位角相等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那么它所形成的同位角互相相等。

b) 垂直线判别定理: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并且其中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上的一点相交,那么与这个点的连线与另一条直线所形成的同位角互相垂直。

c) 平行线判别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分别与一组平行线相交,那么它们所形成的同位角互相相等。

二、平行线的基本性质1.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具有传递性:如果直线ab // 直线bc,直线bc // 直线cd,则直线ab // 直线cd。

b) 平行线具有对称性:如果直线ab // 直线cd,则直线cd // 直线ab。

c) 平行线具有反身性:直线ab // 直线ab。

2. 垂直线与平行线的性质:a) 垂直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直角。

b) 平行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c)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关系是互斥的。

三、相交线的性质1. 内角和外角的性质:a) 内角和定理:两条相交线所形成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 外角和定理:两条相交线所形成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2. 夹角的性质:a) 同位角的性质:同位角互相相等。

b) 逆位角的性质:逆位角互相补角。

c) 交角的性质:交角互相补角。

四、实例与练习1. 实例: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为平行线或相交线,并求解未知量。

2. 练习:综合运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

结语:通过本教案,初中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判定和性质,并掌握运用相关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和练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相交与平行》篇1黑小王继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

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

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
第一段典型例题
【开课】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
相交线、垂线的概念二.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三.
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
【课程目标】
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
;2.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3.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理解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
4. 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
5. 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课程安排】
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关键点,同学做题,然后教师讲解
2 教师总结,学生做综合练习(第二段)教师讲解
【教师讲课要求】
教师先将第一段练习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做题时教师必须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
相交线、垂线课时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
教师讲课要求
【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做好上课的准备
(一)相交线
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

如图
1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

O
D
C B A 4321A B C
D O 21O C B
A 图1
图2 图3
2. 对顶角的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如图2所示,∠1与∠3、∠2与∠4都是对顶角。

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两条相交线形成
2对对顶角。

3. 对顶角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