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 ”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 思想感
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 “童心 ”,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 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 “童心之言 ”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 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 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 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 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
3、元杂剧: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 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 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xx :
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 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xx 合套:
元代后期,又有所谓 "南北合套 ",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 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
小令又称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 "套数 "、"散套 ",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 底。
7、铁崖体 ---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
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
"铁崖
体"。 8、散曲:
1、 童心
说 ”: 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 宋以
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
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10、"拟话本: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 “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
2、" “二拍”:
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
3、"XX四梦(XX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
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XX: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
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16、"茶陵诗派:
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7、"xx:
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
8、"xx:
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义法”为理论基石,“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况。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9、"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
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 肌理说:
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
1、"性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