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10
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1. 问题 2. 目标 3. 备选方案 4. 效果 5. 标准 6. 模型 7. 政治可行性
可编序
2.3.1 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
1. 奎德的模型
澄清问题
确定目标和标准
提出新的备选方案
寻找和设计备选方案
对假定的咨询
收集数据和信息
解释结果
17
2.3.3 政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 方法与技术
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 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等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及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 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P75。
2.克朗的《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根据决 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型的 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可编辑ppt
18
一、确定型的定量模型、方法和技术
模型\工具\技术
应用
基础知识
线性规划
解决在商业、交通、库存、 计算机科学、敏感性分
建筑、后勤及网络中的配 析、代数解法、单纯形
置、分配和优化问题
表、经济学
排队论 规划管理技术 马尔柯夫分析
人或事物或事件的等待 服务问题
生产和建设计划
销售经营、预测
蒙特卡罗法、模拟、统 计学
建立和检验模型
评估成本和效果
可编辑检pp查t 模型的可行性
12
2. 琼斯的模型
功能活动 感知/定义 集和或累加 组织 代议 确定议程 规划 合法化 预算 执行 评估 调整/终结
政府中的归类 问题进入政府
政府中的行动 政府处理问题 项目回到可编政辑p府pt
潜在的产品 问题
需求 渠道 优先性 建议 项目 资源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
第二节 政策分析方法
3 系统分析的特征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重点 (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 4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1)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结合 (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相结合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摄法
比较的合理性
头脑风 暴
多角度 分析 假设分 析
产生想法、 目标、战略
产生洞察力
产生想法和 集体 评价
综合运用技 集体 术、组织和 个人观点 明确利益相 集体 关人,提出 假设,质疑, 集中并合成 合理性和重 集体 要性的评估 排序并制图
一致性
洞察力的改 进 冲突
冲突性假设 的创造合成
论证图 形化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六 方案比较的方法 巴达克(Bardach)认为,对政策目标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制约因素 是: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帕顿 以 为,大部分主要的评估标准都可以归入这四种综合类型。 (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标准。测量备选方案或项 目的结果能否达成预期的目标。包含两层含义: 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或方法论上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即能在多 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标准。是可用资源的可 能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 可能性; 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与程序
准实验方法。准实验方法(a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别是坎贝尔(Donald Campbell)的心理学理论、弗里曼(Howard Freeman)和罗西(Peter Rossi)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它强调努力安排前试验(a pretest)和后试验(a posttest),控制团体和非随机的、准实验的团体。
标准(criteria)
模式不是别的,不过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一个关于实在的简化了的图像;它可以用来研究一项行为的结果,而不必采取实际的行动。模式有各种表现形式,如公式、物理结构、计算机程序等,甚至不过是一个心灵的图像而已。模式不仅可以用来预测备选方案的结果,而且可以应用于问题的建构或界定,甚至可以应用于整个分析过程。
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有些效果是对实现目标的积极的贡献,即利益;另一些效果则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消极的结果,即成本。与备选方案相联系还有另一种效果,我们称之为外在的结果,即经济学所讲的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
2. 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
一般而言,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及程序是:(1)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2)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办法;(3)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4)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这些基本任务决定了政策分析中的各种因素及分析过程。根据奎德等人的论述,可以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一、问题(issues or problems) 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关于什么是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是难以明确区分的。问题界定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即成功地界定问题等于完成分析任务的一半。
第二讲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框架
二、制度主义:政策是制度性的输出
这一模型是在传统政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来的。 这一模型研究政府( 大政府, 这一模型研究政府 ( 大政府 , 不单指行政 机关, 在美国, 包括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 机关 , 在美国 , 包括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 、 国 会及其下辖的委员会) 会及其下辖的委员会 ) 机构以及机构的相互关 系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 系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 、 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政府活动程序。 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政府活动程序。
附加的影响 利益 集团B 集团
利益 集团A 集团
公共政策
其他政策 立场 政策 变更
评 价: 1. 过分夸大了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过分夸大了团体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低估了政府官员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2. 忽视了政治过程的其它因素(如观念和 制度)等对政策的影响作用; 3、在现实中很多人和很多利益并没有或很 少能够通过团体间的冲突加以体现。
4.当所需制订的政策与决策参与者的利益 4.当所需制订的政策与决策参与者的利益 相关时,代表不同党派和利益群体的决策者不 是鲁莽的参与者,而是能够通过谈判、交易和 妥协等方式相互作出调整。 5.在大多数多元化的民主国家中,寻求一 5.在大多数多元化的民主国家中,寻求一 致意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采取渐进主义的原因 (1)没有时间、信息和金钱来调查 (2)承认以往政策的合法化,因为全新的 或完全不同的政策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3)在现行的政策上可能有巨大的投入, 这也排除或阻碍任何彻底的改革 (4)在政治上也是权宜之计 (5)对社会目标或价值没有达成共识的情 况下,更容易延续现行政策。
五、渐进主义:政策是在过去政策基础上的修正 渐进主义: 林德布罗姆在批判完全理性主义是建立起 来的,认为公共政策应是政府过去行为活动 的延续,并伴随着逐步的调整与修正。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第一章寻求更好的理论复杂世界的简化由于众多原因,政策过程涉及一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复杂的互动因素。
这些因素概括地说,涉及行动主体、时间、政策项目的复杂性、政策争论、政策中的政治与价值观冲突等。
“政策过程通常至少需要10 年时间。
当众多行为者都积极寻求宣传他们对事件的重要意义时,理解政策过程就需要我们掌握关于政策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观察全国范围内的众多行为者,这就可能涉及技术性很强的科学问题或是法律问题。
”P5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观察要借助于一系列的假设。
这些假设有两种中介功能:一是告诉观察者该探究什么;二是界定特定的类别从而将现象分类。
有两种方法简化假设:一是常识性的方法。
它基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分类和假设去观察世界,但是有局限性。
二是科学的方法。
其基本的逻辑是微小的重要关系可以解释复杂的现象。
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对三个概念进行了划分:一是概念性的框架(conceptual framwork)。
它确定了一系列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被假定能用来解释一系列现象。
这个框架能够提供从适当的变量到像范式那样范围较广泛的对象。
二是理论。
它提供了更为“密集”和逻辑上更有连贯性的一系列关系。
三是模型(Model)。
这是对特定情形的陈述。
与理论相比,它在范围上较小,而在假设上更为精细。
就最理想的状态而言,模型可以被量化。
因而,上述三者可以通过对连续的统一关联体的操作实现概念化。
政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有多种一是阶段启发框架:它把政策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通常是“议程设置、政策构建和合法化、政策实施和评估”,同时,分析各阶段具体进程的影响因素。
这一方法在20 世纪70-80 年代初成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它把复杂的政策过程划分为分散的阶段,并在特定的阶段开展深入的研究。
阶段启发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非因果关系、线性描述、自上而下的偏见、过于简化]。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十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从理论上说,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首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初步界定政策问题;其次,明晰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再次,针对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筛选;第四,对各备选方案的前景和后果进行预测;第五,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最后,对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政策分析是一个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分析问题情境,解决政策问题的过程。
因此,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解决政策问题举足轻重,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的推行,避免重大失误。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一、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一般而言,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及程序是:(1)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2)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办法;(3)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4)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这些基本任务决定了政策分析中的各种因素及分析过程。
根据奎德等人的论述,可以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1.问题(issues or problems)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
关于什么是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是难以明确区分的。
问题界定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即成功地界定问题等于完成分析任务的一半。
2.目标(goals or objectives)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
因为这些目标往往被决策者以抽象的语句或笼统的方式所陈述或隐含,以至于相当模糊。
如果决策者还没有一定的目标的话,那么分析者就应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在目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上与决策者或当事人达成一致。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一、中国的政策过程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
共识就是意见一致。
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
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
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
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
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
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
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
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
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课件
建立和检验模型 检查模型的可行性
12
奎德的模型事实上是五个过程 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1.内容 也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它通 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 化的分析。
13
2.具体过程(介绍中国的政 策过程):
政策方案的执行 执行效果的评估 政策调整与改变 政策的终结
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1.
10
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1. 2. 3. 4. 5.
6.
7.
问题 目标 备选方案 效果 标准 模型 政治可行性
11
2.3 政策分析的程序
2.3.1 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 1. 奎德的模型
澄清问题 提出新的备选方案 确定目标和标准 寻找和设计备选方案
对假定的咨询
收集数据和信息
解释结果 评估成本和效果
框定问题:分析市场 和政府的失灵
模拟问题:识别政策 变量 信息收集 为评估问题和预测 现行和备选政策的 后果,发现并组织 有关数据、理论和 事实。
2. 选择并解释相关的 目标和限制
3. 选择解决方法
17
5. 斯托克和扎克豪斯模型 6. 西蒙德模型 7. 霍格伍德和冈恩的模型 8. 索伦森的模型 9. 城市研究所的模型
混合扫描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 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运用了两种摄像机而包括了上述两种途 径: 一个广角摄像机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 观察不了细节; 另一个摄像机能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 察,但不观察已为广角摄像机所考察了的地 区。
7
5. 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
(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 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 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直觉、判断、总 体印象,新备选方案的创造性发现) (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 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 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框架与路径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框架与路径分析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历史性的转型。
这场转型是从过去重视规模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着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
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伟大机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框架和路径。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转型的主攻方向。
它涵盖了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
它将改变传统的扩大总需求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供给结构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此外,还包括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二、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是中国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
同时,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和打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开放政策开放政策是中国转型的一个关键方面。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水平,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双边、多边贸易和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中国转型的必修课。
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大环保投入、改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结构等,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五、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中国转型的必经之路。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服务业模式,提高服务业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六、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因素。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十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从理论上说,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首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初步界定政策问题;其次,明晰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再次,针对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筛选;第四,对各备选方案的前景和后果进行预测;第五,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最后,对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政策分析是一个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分析问题情境,解决政策问题的过程。
因此,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解决政策问题举足轻重,方法论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的推行,避免重大失误。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一、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一般而言,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及程序是:(1)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2)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办法;(3)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4)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这些基本任务决定了政策分析中的各种因素及分析过程。
根据奎德等人的论述,可以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1.问题(issues or problems)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
关于什么是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是难以明确区分的。
问题界定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即成功地界定问题等于完成分析任务的一半。
2.目标(goals or objectives)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
因为这些目标往往被决策者以抽象的语句或笼统的方式所陈述或隐含,以至于相当模糊。
如果决策者还没有一定的目标的话,那么分析者就应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在目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上与决策者或当事人达成一致。
政策分析报告框架
政策分析报告框架1. 引言
1.1 问题背景
•简要描述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提供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支持问题的重要性1.2 研究目的
•概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阐述为什么需要进行政策分析
1.3 研究方法
•介绍选取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阐述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政策背景
2.1 相关政策介绍
•对相关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分析该政策制定的原因和目的
2.2 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3. 政策分析模型
3.1 分析模型选择
•选择合适的政策分析模型
•讨论选用该模型的理由和优势
3.2 分析模型解释
•详细解释选用模型的理论基础
•描述模型的关键概念和变量
4. 政策分析结果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描述数据收集的过程和来源
•详细介绍数据的处理方法
4.2 分析结果展示
•使用图表或表格展示分析结果
•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5. 政策评价与建议
5.1 政策评价
•评估当前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讨论政策的优点和不足
5.2 政策建议
•提出改善当前政策的建议和措施
•阐述建议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6. 结论
6.1 主要发现
•总结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简要回顾研究的重点和贡献
6.2 研究局限性
•分析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提出可能的改进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列出使用的参考文献
•遵循相应的引用格式规范,如APA、MLA等
以上为政策分析报告的框架,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填充和修改。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基于中国经验构建政策过程模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一系列成功的公共政策的实施。
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多基于西方经验,对中国的政策实践缺乏解释力。
本文将从中国的政策实践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以期为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并指出其在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局限性。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政策评估的科学性等方面。
我们将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一个全新的政策过程模型,并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阐释。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特点与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国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整体最优的目标。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政府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确保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决定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多样,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拉斯韦尔在《政策科学》(1951)、《决策过程》(1956) 和《政策科学展望》(1971)等著作尤其是在《决策过程》这一 论著中,他将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 终结和评价七个阶段。这是政策科学中关于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 的起源。
●拉斯韦尔在耶鲁大学的学生布鲁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政策
二、阶段途径的成就与局限性 阶段途径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一是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将涉及众多因素和活动的 政策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或环节,并对每一阶段加以解剖和 分析,这是了解政策过程的实质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是它带来了众多的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 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特 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它引发了对政策议程、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的深入研究,产生出一批有影响的论著。
3.阶段途径带有一种偏见,它所注重的是一种立法上的、 自上而下的过程,其焦点集中在重大法规的通过与执行,而 忽视在特定的政策领域内有无数的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评估 的相互作用。
4.这种途径往往持有唯一或单一的政策周期的假定,把 政策过程的循环反复和长期性及复杂性过分简单化了。
萨巴蒂尔等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阶段启发法已经失去 其生命力和有效性,即它已经过时,必须建立起更好的理论 框架来取而代之。
三、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 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 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 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 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 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三、对阶段途径的批评
第四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 创始人:伊斯顿; 2)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 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 3)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 统运行过程; 4)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 5)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 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三、”上下来去“政策过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1、 “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 和开放性: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①决策认识的 真理性模型;②群众—领导性模型;③个别—— 一般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 2、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 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 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 3、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 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 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 4、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 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 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第二节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 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 时观察的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 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 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第四节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 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 合法性和强制力。 二、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 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 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 策实施效果; 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 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
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政策议程对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政策议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政策议程的背景中国的政策议程的制定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历史的变迁和全球环境的变化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政策议程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策议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政策议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改革等,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将科技创新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3. 环境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和多边主义。
政府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相关国际组织。
四、政策议程的原因和影响中国政策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受到多种原因和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需求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大量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政府制定政策议程旨在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
2. 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全球化进程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议程来适应并参与全球化进程,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
3. 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面临着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第二章 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一、问题
政策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 有时政策问题有主观的一面,它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构成问题
问题界定是政策分析的关键
二、目标
决策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政策分析者需要弄清决策者真正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备选方案
即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
四、效果
一个备选方案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也就是与备选方 案相联系的效果
对执行过程加强监测,及时纠正偏差。
根据执行过程的进展去反思政策问题的界定以及政策方案等是否存 在问题。
7. 结果评估
通过事前评估来防止某些失败的发生。
通过事后评估来衡量政策目标是否实现,政策工具是否适当等。可 以解释政策的成败。是政府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政策分析者发展和深化某些理论问题的事实基础。
对德洛尔的批评其实是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公共政策实质 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个博弈或协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选 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二、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
1. 概念理论 2. 认知理论
3. 因果理论
4. 规范理论
三、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
1. 数学最优化 2. 计量经济学方法 3. 准实验方法 4. 行为过程方法 5. Fra bibliotek元标准决策方法
2. 有限理性模式 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不可能找到真正最优的方案, 所以方案只要令人满意就行了。而且往往由于时间和资 金上的限制,也不可能花更多代价去寻找所以可能的方 案。决策往往是在有限的能力及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
3. 渐进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政策制定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 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所谓渐进,是基于对政治的多元主义的理解。政策 只能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逐渐推展,而不能一蹴而就。 渐进主义典型地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实质,反映了公共政 策是一个政治过程。
政策分析框架
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是一种研究和分析政府政策以及相关行动的技术,用于评估政策效率以及进行对比和对比应用,以确保政策符合其总体目标。
政策分析是社会政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政治决策过程,其中包括制定政策方向、审查政策措施、解决行政问题、评估实施结果以及推动政策变革。
政策分析的过程也可以支持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以确保最高效率和有效实施政策。
政策分析框架是一种用于政策研究和分析的技术,其目标是帮助政府决策者分解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并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策分析框架的具体步骤有:定义问题,分析政策选项,评估可行性,对比政策选项,评估政策效果,探究可行的实施方式,以及制定策略。
首先,政策分析的第一步是定义问题。
为此,政策制定者必须深入探讨问题,了解其主要构成部分,以至于确定问题存在的背景、它的影响和其可能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这一步以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和广泛的社会问卷调查等政策分析手段完成。
其次,政策分析过程涉及分析政策选项,可供政府、学术界和公民社会来选择。
政策分析者必须了解政策选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选项的期望效果和可能的结果,以及这些政策的潜在影响。
第三,对比政策选项,以及评估其可行性,是政策分析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步,政策分析者试图了解不同的政策方案的潜在影响,并综合考虑其期望效果。
通过充分地考虑这些因素,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加明确地确定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势,为最终选择政策助力。
随着问题定义和政策选项的明确,政策分析者还要评估政策效果。
效果评估是政策分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政府判断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是政策与它原本设想的结果是否一致。
评估过程可以通过回顾政策实施之前后的统计信息,以及对有关公众观点的调查来完成。
最后,政策分析还涉及探究可行的实施方式,并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这一步需要政策分析者反思政策过程,并确定哪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以及哪些策略是政策方案背后的驱动力。
探究可行的实施方式的过程包括分析和评估政策的实施环境、政策的实施时间安排、实施资源分配等问题,以确保最高效率和有效实施政策。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
政策过程理论是辨识、解释公共政策形成、运行过程中的历史变迁。
它指出政策的形成过程不只是政府的决策运作,而是由不同的参与者的复
杂利益博弈运作的,政策的形成是其中一些参与者彼此协商和解决利益冲
突的过程。
它以政治体系的发展脉络为框架,探讨政策形成、政策运行过程中不
同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协调与矛盾之间的关系。
它以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环
境为分析对象,辨识政策在政治过程中形成和运行的机制。
政策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运作是一个系统过程,把政策运作抽象为一
个不断的协调形成的过程,即政策的形成和改变受多方力量的协调型影响。
政策分析框架
政策分析框架
政策分析框架是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在处理各种复杂政策问题时,分析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可以把多种政策信息结合在一起,以便对政策行为进行最佳判断。
政策分析框架有助于政府决策者看穿无数政策纷扰,把散乱无章的政策归类整理,准确诊断动因和影响,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政策分析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明确政策目标,让政策分析从宏观层面出发,用客观数据和分析技术,调查分析政策背景,掌握政策的实际情况,发现政策下的问题。
其次是政策目标分析,这一步是仔细分析政策目标,找出政策决策的原因与思路,确定有针对性地讨论政策可行性问题。
然后是政策实施分析,即在政策分析框架下,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全面地明确政策实施的流程、渠道、机制、程序等;政策分析框架会在建立实施模式的同时,对政策的各个细节进行设计、定义和评估,以求取更好的分析结果。
最后是政策评价分析,即根据政策措施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从实际效果出发,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查明政策缺陷及其原因,以及如何改进政策效果。
总之,政策分析框架是客观地分析政策问题及其行动解决方案的一个全面而可行的框架。
它不但能够深入分析决策方案的内容,而且还能
以科学的方式把政策数据和信息相结合,从而使政府决策者做出最佳决定。
执行结构_政策执行_执行结果_一个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_龚虹波
收稿日期:2007-09-19*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6J C81000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607144);宁波大学博士基金(XB0702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执行结构-政策执行-执行结果*)))一个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龚虹波 摘 要: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有的理论模型中,可以引入一个被已往研究遗漏的变量,即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结构-行为0互动的视角出发,将政策执行结构作为自变量、政策执行过程作为中间变量、政策执行结果作为因变量,来考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三者之间关系,从而建构一个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政策执行;执行结构;执行结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图分类号:C93;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3-0105-07作者简介:龚虹波,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 (浙江宁波 3152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是怎样被执行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由于我国的政治、行政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公共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传统政治文化下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又加剧了它的复杂性。
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中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具有了丰富的理论内涵。
从实践上看,中国的公共政策,在决策阶段往往以权力精英决策为主,在执行阶段却是政策相关行为团体利益、观点汇聚的过程。
因此,公共政策执行的成败对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近十几年来,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有的三个理论模型(官僚制模型、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对这三个理论模式都简化处理的中国政策执行结构进行分析,并从/结构-行为0互动的视角提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
一、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回顾与反思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有关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一、中国的政策过程
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
共识就是意见一致。
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
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
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
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
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
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
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
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
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
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
协商网络因政策领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通常根据行为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即决策层、酝酿层、影响层,形成由内及
外渐次扩散的涟漪。
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协商网络则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潜在的、关键的动力,其政策压力或意见的传达、收敛和共识形成的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间断性的过程。
由于制度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缺乏动力和自发收敛的可能性,而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又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因此,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形成最终的政策共识。
决策层进行决策时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利益平衡,二是政治稳妥。
首先,由于决策层的核心成员是国务院全局性领导(总理或副总理),各部委之间的职能冲突和利益矛盾最终上升到该层次寻求解决,故平衡和协调相关各部委之间的利益是全局性官员考虑的首要因素。
有的访谈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弹钢琴”。
其次,决策层成员均为部级以上的政府官员。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部级以上官员由执政党的组织部门考查并“推荐”任用,因此,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生涯发展的期望。
同样,政治形势的变化对该层次官员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酝酿层。
酝酿层是指政策得以提议、讨论、修改并成文的范围。
政策的初稿或草案在该圈子的成员之间传递并修改,通常根据需要组织多次工作会议,邀请部分或全部酝酿层的成员参加。
酝酿层的最终成果是提交给决策层的政策方案。
相关部委的部分司局是其中的核心成员,起到“牵头人”的作用。
政策草案在酝酿层的决策规则是“寻找支持,求同存异”。
为了使政策草案能够在上级审批的时候更具有说服力,“牵头人”必须有意识地寻求其他机构、部门或企业代表的支持,从各个方面论证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为此,参与政策酝酿的“圈子”经过有意无意的筛选,从而找到一批政策取向大致相同的支持者。
在具体政策细节上的分歧,往往通过工作会议和反复论证,最终求同存异,就大致相同的政策意见达成共识。
政策草案出现较大争议的情况下,酝酿层可能会出现多个竞争性的“圈子”,即由其他持不同政策取向的机构或团体“牵头”,组织另一批官员、专家或业界人士,酝酿另一份政策草案。
这个竞争性的政策草案及其“牵头人”,有时由上级的决策层指定,有的则由酝酿层官员自发形成。
酝酿层决策时主要的考虑是职责和程序,即官僚组织的决策原则)“牵头人”所在的官僚组织部门的组织利益决定了其政策取向。
政策的提出、讨论、修改和提交上级审批等环节,仍然是“牵头人”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影响层
影响层是政府体制外通过非官方或半官方渠道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
中国集成电路产
业的政策影响层包括如下一些机构和人物:资深的离休干部、海外知名人士或民间团体、国内外政策研究思想库等。
二、中国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1、政治权威是最重要的政策参与者。
一般而言,决策层精英中的全局性官员即为政治权威,在实际案例中,本研究将国务院副总理及以上职务的政府官员界定为政治权威。
另一部分决策层精英,即主管各部委的部长级官员,同样的理由,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潜在的(未来可能的)政治权威。
政治权威在政策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
(1)操控设立议程的“机会窗”
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是否能否提交到中央政府的议程表上,是政策过程的关键起始步。
从夭折的《电子振兴法》、“908工程”、“909工程”和“18号文
件”的议程设定来看,政治权威在其中起到了“政策机会窗”的作用。
政治权威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特殊的、有时也是短暂的关注,能够促使相关政策或项目迅速提上中央政府的议程;相反,政治权威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缺乏信心和持续性关注,也使得政策的机会之窗长时间紧闭。
(2)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
决策层的政治权威对提交上来的政策方案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示同意或否决,更重要的是对政策内容提出修改或改进的建议,取得各方面的认同,最终达成共识。
进人决策层的政治权威通过对政策文件的圈阅、批示或会议等方式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对于一时难以决断或难以协调的问题,政治权威倾向于采取转移决策人、暂缓决策或返回要求补充论证的方式搁置起来。
(3)加速政策过程,提供政策过程的“例外动力”
政治权威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加速政策或项目的制度化流程。
政策方案被提上议程后,需要经过严格、复杂和繁复的商讨和审批程序。
2、技术型官员是政策过程中最为主体的参与者。
酝酿产业政策方案技术型官员是酝酿产业政策方案的主要力量。
作为其职责的一部分,技术型官员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对政策方案的细节加以征询、修改和成文,最后提交给上级领导。
技术型官员的专业技术背景影响其政策方案的选择。
作为政策过程的内生性动力,持续推动政策方案的上达
技术型官员在自身职责的范围内积极的、持续地推动政策方案上达到上级官员的手中,并响应上级的询问、意见和要求,对政策方案做出调整。
受制于政府体制的规定,技术型官员只能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行事,并且向自己的上一级官员汇报和负责。
(3)政策的执行和反馈
技术型官员负责执行相应的政策或项目,考察并反馈政策的执行效果,从而推动政策演化或项目进展。
由于‘!,国特殊的决策体制,已经做出决定的政策往往具有极大
的模糊性,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明晰和调整。
因此,政策的执行过程实际上与重新决策的过程融合在一起,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环节。
3、社会精英是政策过程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参与者。
社会精英是指学界、业界和社会活动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如知名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或社会活动家。
政治权威、技术型官员和社会精英,政策过程中的这三类参与者既结构化于制度化层面上的各个官僚组织部门,也活跃在社会化层面上的协商网络中。
这些政策参与者在官僚组织部门和协商网络之间的行为和功能,构成了两个政策过程层面的结构性张力。
在制度化层面上,政治权威处在官僚体系的上层结构,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等,负责审议政策方案并做出决策。
技术型官员位于政府官僚体系的中层,如国务院的各个部门及其司局,负责响应上级领导的要求,编制和提交政策方案,并且负责执行政策和反馈政策效果。
社会精英,尤其是“体制内的”社会精英,主要位于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
在社会化层面上,政治权威位于决策层,对重大产业政策的议程设定具有潜在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治权威对于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利益矛盾、推动政策出台的进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型官员位于酝酿层,其政策思想受到自身部门利益和专业知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编制政策方案的过程中,技术型官员积极寻求联盟和支持,以期方案顺利通过。
位于政策影响层的社会精英不仅包括“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洋务派”的知识精英和企业精英。
社会精英的功能在于发挥其个人影响力,向政府部门或官员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