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_九年级课内文言文整理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如下:
七年级上册
01七上《论语》十二章-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
02七下《陋室铭》-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03七下《爱莲说》-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04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
05八上《三峡》-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记诵
06八上《答谢中书书》-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0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08八上《富贵不能淫》-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记
09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八年级下册
10八下《桃花源记》-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1八下《小石潭记》-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2八下《北冥有鱼》-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3八下《虽有佳肴》-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4八下《马说》-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九年级上册
15九上《岳阳楼记》-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6九上《醉翁亭记》-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7九上《湖心亭看雪》-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九年级下册
18九下《鱼我所欲也》-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19九下《送东阳马生序》-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20九下《曹刿论战》-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21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22九下《出师表》-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23九下《伯牙善古琴》-2022年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
初三古诗文言文全部
初三古诗文言文全部《论语》学而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子曰:“吾友于人也,必也求其善者,如吾友于君子也,必也求其善者,如吾友于小人也,必也求其善者。
”10.子曰:“君子不器。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7.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子曰:“君子不器。
”2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三、一词多义(1)以:属予作文以记(来)之不以(因为 )物喜,不以己悲以(凭)残年余力吾以(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
(2)国: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去国(国都)怀乡死国(国事)可乎国(国家)恒亡(3)居:居(经过)无何居(住)天下之广居(住宅)居(处在)庙堂之高不可久居(停留)(4)或:或(或许)异二者之为或(有人)曰或(有时)王命急宣四、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六、默写课文原句:(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7)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0)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1)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九年级课内古诗文及文言文复习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九年级课内古诗文及文言文复习上册古诗和文言文《陈涉世家》(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必背文言文(课内)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去。”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③,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⑤,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 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四、课文要点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人物形象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5、空乏..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二、虚词的用法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四、课文内容要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语言特点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曹刿论战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常见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忠之属也;2.夫战,勇气也;3.夫大国,难测也;七.写作特色一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二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曹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还能通过经典篇章的学习,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的精选内容,包括若干篇经典文言文的节选和解读。
《论语》节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诲。
孔子认为,学习并不断复习,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来访,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的风范。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这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范仲淹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达了他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并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散文作品,讲述了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
陶渊明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作品,描述了滁州琅琊山的自然风光和醉翁亭的景色。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解析。
- 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是在描绘一个超级豪华的宴会场景啊。
你看,那酒杯里装着价值昂贵的美酒,盘子里堆满了珍贵的菜肴。
但是呢,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放下酒杯和筷子,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张望,心里一片茫然。
就好像你面前摆着满桌山珍海味,可你心里有事,根本没心思吃。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可太绝了。
诗人想渡过黄河,结果黄河被冰堵住了;想登上太行山,山上却堆满了雪。
这就好比你想出门去做一件大事,结果路上全是障碍,处处碰壁,倒霉透顶了。
- 不过呢,诗人又想到了姜子牙在溪边垂钓,后来被周文王重用,还有伊尹在被商汤重用之前曾梦到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这“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是他在给自己打气呢,觉得自己也可能有这样的机遇。
- 最后几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先感叹行路艰难,到处都是岔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但是一转念,又充满了希望,说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大海。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虽然会抱怨、会迷茫,但最后还是要振作起来,相信自己总有出头之日。
-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解析。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说自己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一待就是二十三年啊。
这就像被打入冷宫一样,好长时间都被朝廷遗忘了。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可是千古名句呢。
沉舟旁边有很多船千帆竞发,病树前面有万木争春。
初三文言文
初三文言文1、《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文言文整理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论语》二章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⑶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而立,四而不惑,五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3、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部编版九年级上下两学期语文课内必背文言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必背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
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
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
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
《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
”②<动>被贬官,降职。
《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
初三全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全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一册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2.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表现桓侯反感医生(对医生持有偏见)所说的一句话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自己的行为的道理.本文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
4.《狼》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表现了狼的“黠”的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初三_九年级课内文言文整理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关键问题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起.于鲁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7、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二、翻译句子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词语解释二、翻译三、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初三所有的文言文古诗词
初三所有的文言文古诗词初三的文言文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三文言文古诗词:1.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6.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8.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初三_九年级课内文言文整理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关键问题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关键问题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关键问题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起.于鲁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二、翻译句子三、中心内容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词语解释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少时..年轻的时候尝.与人佣耕曾经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怅恨..失望苟.富贵如果若.为佣耕你太息..长叹安.知怎么適戍..强迫去守边。
適通谪屯.大泽乡停驻皆次.当行..编次;当在征发之列会.天大雨适逢度.已失期..估计;误期乃.谋曰于是、就亡.亦死逃走等.死同样吾闻.二世少子也听说数.谏故.屡次;缘故上.使外将.兵皇上;带领今或.闻无罪有人楚人怜.之爱戴今诚.以吾众如果为天下唱.通“倡”,首发以为然.对的乃行.卜去、往卜者知其指意..意图足下..事皆成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威众..威服众人丹书..帛曰用朱砂;写陈胜王.称王所罾.鱼腹用网捕得鱼腹中书.字条固以..怪.之矣本来;通“已”认为奇怪;间令..暗使。
间,私自,偷着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旦日..第二天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意;屡次令.辱之使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陈胜佐.之帮助并.杀一齐召令徒属...号令;所属的人公等..你们诸位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宁.有种乎难道诈称..假装袒右..露出右臂为.坛而盟.建筑;盟誓蕲下.攻克徇.蕲以东夺取、攻占比.至陈等到数.(shu)万人几弗.胜不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会计..集会商议身被坚执锐.....亲自;通“披”;铁甲;紧握着;武器伐.无道攻打诛.暴秦消灭社稷..国家刑.其长吏惩罚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
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词语解释不辱.使命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甚善.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弗.敢易.不;交换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请广.于君扩充逆.寡人者违背轻.寡人与轻视非若是..也像;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耳.撞;罢了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鹰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若.士必怒如果缟素..穿丧服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之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句子翻译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人者,轻寡人与?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关键问题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凡.三往 总共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方法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孤不度德量力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关键问题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所以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委屈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恐托付不效. 实现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临表涕零..流下眼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