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规定(2018修订版)资料
(完整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条例

《条例》还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在应急准备、应急救援方面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
以下是《条例》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8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已经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9年2月17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职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全面负责。
第二章应急准备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公布。
安全生产法(2018年)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七条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第八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
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一、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都需要得到及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以便规范企业内部的相关行为,并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二、报告制度1. 报告对象任何员工在发现安全生产事故时,应立即报告给直接上级。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以及紧急处理措施等相关信息。
3. 报告渠道员工可以通过直接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或通过企业内部的报告平台进行报告。
4. 报告时限员工应在事故发生后的15分钟内完成报告。
5. 报告追踪上级部门应建立报告追踪机制,对所有报告进行记录和管理,及时跟进事故处理进展。
三、调查处理制度1. 调查组织上级部门应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调查。
2.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事故现场勘察、采集相关证据、听取目击者和相关当事人的陈述等。
3. 调查报告调查小组应在事故发生后的72小时内完成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的详细经过、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等。
4. 调查报告审核调查报告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5. 调查报告通报调查报告应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并提出要求和整改措施。
四、处理制度1. 处理流程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责任认定,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流程,并及时执行。
2. 处理措施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责令停工整顿、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组织员工进行紧急培训和安全意识的加强等。
3. 处理结果通报处理结果应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便监督和改进。
五、落实与监督1. 落实措施相关部门应及时将调查报告中的处理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措施,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 监督制度建立监督制度,定期对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理情况进行复查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制度范本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保障员
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订本制度。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二条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任何生产安全事故发
生后,必须立即向上级主管机构上报,并同时向下级主管机构报告。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三条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企业应立即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事
故进行彻底调查。
第四条事故调查小组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邀请外部专家
成为指导组。
第五条事故调查小组的工作内容包括事故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事故
原因分析等。
第六条事故调查小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机构报告调查情况,并根据调
查结果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七条事故调查小组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事故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八条事故处理应执行依法依规的程序,确保公正公平。
第九条对于事故责任人应根据事故性质和情节,进行相应的处罚或纪律处分。
第十条事故责任人对处理结果有异议时,有权向上级主管机构提起申诉。
第十一条企业应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保密规定
第十二条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应保密,任何人不得泄露调查内容和处理结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员工应按照制度要求履行职责,如违反制度规定,对造成的后果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制度解释权归企业所有,未尽事宜由企业决定。
以上是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制度的一个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以下是一个示例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一、报告要求:1.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层报告。
2.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责任追究和防范措施建议等。
3. 报告应如实、及时、全面、准确。
二、调查组成和责任:1. 由公司内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2. 调查组由文件指定,包括事故调查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代表等。
3. 调查组成员应熟悉相关法规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具备调查和解决事故能力。
三、调查程序:1. 事故发生后,立即设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2. 调查组应进行现场勘查,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
3. 调查组应通过询问相关人员、查阅相关记录等方式了解事故的发生原因。
4. 调查组应按照事故调查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调查工作,确保调查的全面、客观和准确。
四、调查结果处理:1. 调查组应在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责任追究和防范措施建议。
2. 根据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事故处理和改进,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如有需要,公司领导层可召开会议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决策。
五、责任追究:1. 根据调查结果,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警告、处罚、停职、开除等。
2. 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安全管理。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具体的内容和程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的监督。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企业财产安全,防止事故的扩大和重复发生,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1. 目的本制度旨在明确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明确责任和权限,及时掌握事故情况,逐步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包括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
3. 报告程序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相关人员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按照规定填写事故报告表,详细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损失情况等,并将报告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
4. 调查程序对于发生的安全事故,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小组应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要进行实地勘察,收集相关证据,听取事故相关人员的陈述,并编制调查报告。
5. 处理程序根据调查报告,企业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修复设备设施,恢复生产秩序。
对于事故责任人,要依据事实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6. 审核程序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应定期进行审核,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审核应由相关部门或专业机构负责,将审核结果报告给企业领导层。
7. 监督和整改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整改机制,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以上是《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的制度制定和调整。
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是保证安全管理有效的关键,应当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执行力。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监督管理规定

陕西省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监督管理规定(2018年6月份/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陕西省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各分、子公司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规范事故调查、统计、管理、监督的程序和标准,研究事故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并为安全业绩考核提供依据。
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参照有关行业规范,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司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到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监督管理实行“依法监督、分类控制、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分、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
关于事故责任认定和处理的条款只适用公司内部,不作为各分、子公司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
第二章事故管理标准第四条公司事故管理标准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参照相关行业规范,根据人身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和事故性质将事故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五条为了便于事故的分级控制和管理,将“一般事故”分为两级:(一)A级一般事故:通常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二)B级一般事故:通常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一、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准确判断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该制度适用于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从业人员。
二、报告的程序和要求1.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单位应及时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包括事故的基本情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等内容;3.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及时调度现场人员进行救援和处置,同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协助处理;4.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处理的程序和要求1.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2.调查组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协助调查;3.调查组应在事故发生现场进行勘查,并对涉及的责任人员进行询问和了解情况;4.调查组应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5.调查组应及时将调查报告上报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根据调查结果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6.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将调查处理结果通报给有关职能部门,并落实监督检查。
四、整改和经验总结要求1.根据调查处理结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要求责任人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2.整改措施应明确落实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3.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4.企业应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向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追责和奖惩机制1.对于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企业应进行追责;2.追责的方式包括行政处罚、工资降低、职务调整等;3.对于在事故调查中表现突出、负责任的人员,企业应给予适当奖励和荣誉。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1.引言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的意外事件。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提高生产安全水平,本文旨在制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以规范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的程序和要求,确保事故的全面记录和合理处理。
2.定义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的全过程,包括事故报告的时限、责任部门、事故调查的程序与要求、事故处理的程序与要求等内容。
3.报告程序与要求3.1 事故报告的时限任何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员应在事故发生后30分钟内将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报告,并按照事故等级的不同,确定报告的时间紧急程度。
•重大事故: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报告后的2小时内将书面报告提交给安全管理机构。
•较大事故:应在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报告后的24小时内将书面报告提交给安全管理机构。
•一般事故: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报告后的72小时内将书面报告提交给安全管理机构。
3.2 报告的内容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详细情况;•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事故处理和事故现场的控制措施。
3.3 报告的责任部门事故报告的责任部门应根据事故性质和事故等级进行确定,确保及时上报和快速反应。
•一般事故:责任部门为所属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较大事故:责任部门为所属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重大事故:责任部门为所属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4.调查程序与要求4.1 调查小组的组成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尽快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
调查小组应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会代表等组成,以保障调查的客观和全面。
4.2 调查范围与方法事故调查应涵盖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并综合运用访谈、现场勘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应确保充分收集、保留和分析相关证据,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一、引言生产安全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保障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是企业的法定责任。
然而,事故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了解事故原因,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或减少损失。
二、报告机制1.事故报告流程: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由安全管理部门发起报告程序。
2.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地点、时间、性质、伤亡人数等信息,同时应附带现场照片、视频等相关证据。
3.报告人:应当是事故现场的见证人员,可以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
三、调查程序1.组织调查: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事故调查,以确定事故原因。
2.确定事故范围:调查人员需对事故地点周围进行勘察,了解事故的现场情况和环境。
3.调查记录:调查人员应记录相关证据、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并做好事故报告。
四、调查方法1.询问调查:调查人员应向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伤者和相关人员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并记录他们的陈述。
2.调取录像监控:对于有录像监控设备的场所,调查人员应调取相关录像,以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
3.检查设备:调查人员需对事故现场的设备进行仔细检查、检测故障或异常情况,以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
4.参考法律法规和标准:调查人员应当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定事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五、调查报告1.报告内容:调查报告应包含经过调查确认的事故原因、事故发生的环境因素、违反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信息。
2.报告形式: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电子文档形式,保留调查过程中的证据资料和相关照片。
3.报告保密性:调查报告应当保密,防止不相关人员获取报告内容。
六、事故处理1.整改措施:根据调查报告确定的事故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类似的事故不再发生。
2.责任追究:对事故中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应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救助伤者:对于事故中受伤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救治和赔偿。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了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本公司制定了本《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二、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能够及时报告、科学调查和妥善处理,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内部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三、报告程序1.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者被调查人应立刻报告给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并填写《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表》。
报告表应包括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责任人等相关信息。
2. 生产安全管理部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调查工作,并按照调查程序进行调查。
3. 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应采集证据、现场勘察、询问当事人等方式进行综合调查,并按照事故等级进行事故的分类、登记。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应注重事故原因的查明,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之后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四、调查处理程序1. 调查组应在报告中详细记录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应包括责任分析、处罚措施和预防对策等。
2. 调查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调查结果,并提出处理建议。
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审核,并根据情况决定惩处措施。
3. 调查处理完成后,应向当事人和相关部门通报处理结果,并告知事故处理的具体措施和改进计划。
同时,相关部门应按照处理结果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汇报给生产安全管理部门。
五、预防措施和监督1. 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事故预防工作。
2. 上级主管部门应进行事故情况的督导和检查,确保各部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和落实处理结果。
3.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应纳入公司内部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本制度的实施,旨在通过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重大事件的调查和报告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重大事件的调查和报告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报告处理工作,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下属各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报告处理工作。
第三章目的和原则1. 目的:依法及时、准确地调查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总结教训,防范未来发生类似事故。
2. 原则:依法公正、科学客观、严格保密、及时、全面。
第四章责任主体及职责1. 公司总经理:(1)对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处置负总责;(2)审批并签发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2. 安全部门:(1)组织、协调、监督全公司安全生产工作;(2)负责指导、监督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报告处理工作;(3)组织制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报告处理工作方案。
3. 直接责任人员:(1)负责生产现场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场处置和初步调查;(2)积极配合安全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1.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直接责任人员及时向安全部门报告,安全部门立即启动事故调查程序。
2. 安全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现场勘查,并将事故调查情况记录。
3. 安全部门应当根据事故调查情况,核实事故原因,制定调查报告。
4. 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事故原因、责任人员等内容,并提出预防措施及改进措施。
5. 调查报告应当经相关责任人员签署确认后,报总经理审批签发。
第六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程序1. 安全部门应当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完成后,及时将报告交给公司总经理审批签发。
2. 公司总经理审批后,安全部门应当将调查报告抄送相关部门,并组织召开事故调查汇报会。
3. 涉及相关责任人员应当参加事故调查汇报会,接受批评教育,承担相应责任。
4. 安全部门应当在事故调查汇报会后总结教训,修改和完善生产安全管理制度。
第七章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员,公司将依法依规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并记入个人档案。
《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规定(2018修订版)》

《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规定(2018修订版)》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规定(xx年3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XXX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XXXXXXXXX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流程,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事故发生部门及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公司工会组织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公司安全技术部负责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监督,并根据此规定要求,组织开展或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工作。
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公司各部门.外租单位.协议合作单位及通过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的人身伤害.设施设备损坏.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事故处理。
第一章事故报告第六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谎报.漏报和瞒报。
第七条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须在1小时之内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同时向公司安全技术部报告。
第八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相关事故应急处置程序要求,立即启动本单位事故应急程序,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九条涉及人身死亡事故的应当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管理监督部门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1]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1]](https://img.taocdn.com/s3/m/427fb0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9.png)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概述生产安全事故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有助于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预防与管控,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减轻生产安全事故的损失。
报告制度企业生产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到主管领导。
根据事故的类型和程度不同,按照不同的等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以保障及时、准确地向有关单位提供信息。
报告等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按照事故级别进行等级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一般事故:不影响正常生产、借鉴历史事故进行改进2.重大事故: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且企业产能受到影响3.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或者死亡,导致企业停产停业,或者出现生态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报告程序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程序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现事故后,第一时间通知事故现场负责人或事故应急责任人;2.事故现场负责人或事故应急责任人核实事故情况后,在危险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限制人员进入事故区域,开展现场救援等;3.救援完毕后,立即向企业主管领导进行报告,同时上报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调查处理制度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一般由企业设立调查组或者由政府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调查处理,主要分以下几步:事故定位首先要对安全事故进行定位。
要查明事故发生的过程,找到事故根源与责任,并对事故类型进行级别划分。
调查证据搜集先期事故调查可以通过拍照、录像、采样、复制记录仪数据等方式进行利用现场图像与内容做完整的调查记录,各种现场记录与证据的获取将为后续分析与判定提供有力依据。
原因确立查找过程中,要对生产制度、操作程序、设备设施等要素进行排查,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进行原因分析。
处理方法一旦事故原因明确,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现场安全隐患的整改、安全责任人的处罚处理等。
效果评估企业应对事故调查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对有关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提出有效建议。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的通知(2018)【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沪府规[2018]7号【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发布日期】2018.05.02【实施日期】2018.07.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沪府规〔2018〕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8年5月2日上海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规定。
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不适用本规定。
国家对火灾、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电力安全、特种设备、农业机械等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根据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部分适用和参照适用)发生以下事故、事件,按照本规定调查、处理:(一)发生较大涉险事故的;(二)发生较大影响的其他事故、事件,市或者区政府认为有必要按照本规定调查处理的。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作业中发生的事故的调查处理,由事故发生单位的主管部门参照本规定的程序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条(基本原则)市、区政府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地开展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协调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效率。
事故发生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支持、配合上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708号)4月1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8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已经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9年2月17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职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全面负责。
第二章应急准备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公布。
第六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应急组织体系、职责分工以及应急救援程序和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制度一、制度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给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制度,对于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解决事故问题、提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程序和要求,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二、报告程序:1.任何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责任人应立即向所在部门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2.所在部门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援和处理,并及时通知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3.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到达现场,做好现场安全保护和事故信息记录工作。
4.员工在事故发生现场必须全力配合救援和处理工作,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事故现场信息。
三、统计和报表:1.所在部门应及时将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调查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信息录入事故统计系统。
2.每周,所在部门应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送本周内发生的事故总数、各类事故数量、人员伤亡情况等信息。
3.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汇总各部门的统计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随时向公司高层领导汇报。
四、调查处理:1.事故发生后,所在部门应立即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指派专业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2.调查小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制度,全面收集和整理事故相关证据和资料。
3.调查小组应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和教训,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和管理措施。
4.根据调查报告,所在部门应迅速采取措施,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合理的处罚和警示。
五、制度宣贯和培训: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和调查处理制度的宣讲和培训工作。
2.公司各部门应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制度评估和完善: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1. 目的和范围: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企业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扩大,并追究责任,保证安全生产环境。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生产型和非生产型企业,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
2. 报告程序:(1)任何员工在发现或者了解到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所在部门的安全负责人。
(2)安全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初步了解,并做出初步判断是否属于大型事故。
(3)如果属于大型事故,安全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4)安全负责人应向企业的安全委员会和管理层进行详细汇报,并提交事故报告。
3. 调查程序:(1)事故调查组应尽快成立,由安全负责人指定负责人和成员。
(2)调查组应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收集证据,了解直接和间接的原因。
(3)调查组应进行事故现场勘察、照相和录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和记录。
(4)调查组应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重现,以帮助确定事故的根本原因。
(5)调查组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事故发生的责任和相应的整改措施。
4. 处理程序:(1)事故调查组将调查报告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并报告给企业的安全委员会和管理层。
(2)上级主管部门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3)企业安全委员会根据调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并监督整改工作的实施。
(4)管理层对整改工作进行评估并跟踪,确保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5. 监督和评估:(1)企业应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2)企业应定期评估制度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3)安全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审查事故报告和整改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建立和执行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制度,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故的发生和原因,追究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类似事故的不再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规定(2018年3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XXX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XXXXXXXXX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和调查处理流程,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事故发生部门及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公司工会组织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公司安全技术部负责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监督,并根据此规定要求,组织开展或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工作。
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公司各部门、外租单位、协议合作单位及通过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的人身伤害、设施设备损坏、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事故处理。
第一章事故报告第六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谎报、漏报和瞒报。
第七条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须在1小时之内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同时向公司安全技术部报告。
第八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相关事故应急处置程序要求,立即启动本单位事故应急程序,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九条涉及人身死亡事故的应当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管理监督部门报告。
涉及交通事故的,要及时向公安交通部门报告。
涉及火灾事故(在不可控制的情况下)要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第十条事故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及事故原因;(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伤亡人员个人基本情况、医疗救治情况和初步诊断结论;(六)已经采取的措施;(七)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一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及时将事故的有关情况通过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给有关的保险公司,以便于保险理赔事宜。
第十二条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破环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第十三条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进行拍照,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和物证。
第二章事故分类第十四条事故类别主要包括: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物体打击、集装箱损、货损、机械车损、交通、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化学性或物理性爆炸、压力容器爆炸、中毒、窒息和其它等伤害。
第十五条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等级划分:(一)一般事故:一次轻伤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以下的事故;(二)较大事故:一次轻伤3人以上6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事故。
(三)重大事故:一次轻伤6人以上,或重伤3以上10人以下,或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万以上30万元以下的事故。
(四)特大事故:一次重伤10人以上,或死亡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十六条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其统计范围如下:(一)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
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和停工工资等。
(二)善后处理费用。
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三)财产损失费用。
包括固定资产损失和流动资产损失。
第十七条因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无论是否在保险责任范围内,均作为上报事故等级的分类基础和对责任者经济处罚的依据。
第三章事故调查第十八条事故调查应实事求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性质、责任应准确无误。
第十九条发生事故后有公司安委办或授权指定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开展调查工作。
第二十条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规定应当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公司安委办指定。
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部门、相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部门、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全力配合。
事故发生部门、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在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或设施设备生产厂商进行技术鉴定。
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五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特殊情况下,经公司安委办批准,提交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七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四)事故的类别、原因和性质;(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附具有关证据材料。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上签名。
第二十八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报送公司安委办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第二十九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经公司安委办审批后,由公司安全技术部备案存档。
第三十条事故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保管。
第四章事故处理第三十一条事故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
第三十二条对于一般事故、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公司安委办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制定部门或负责人自收到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之日起7日内做出批复或决定;特大事故应在15日内做出批复或决定,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
事故发生的部门、个人及相关单位,应接受公司安委办或安全技术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批复或决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对事故发生部门、相关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处理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应依法送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行政处罚包括警告、记过、留用察看、降职、撤职等。
对事故责任人或部门、班组负责人的行政处罚由公司高层领导讨论确定。
第三十四条一般事故的处理。
一般事故为,一次轻伤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以下的事故。
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100%;(二)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50%;(三)负有次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30%;(四)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警告处分一次,并处以经济罚款500-1000元;(五)给予责任人所在的班组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300元。
(六)给予责任人所在的部门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500元。
(七)责任人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一般事故的按照较大事故经济罚款处理。
第三十五条较大事故的处理。
一次轻伤3人以上6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事故。
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70%;(二)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40%;(三)负有次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20%;(四)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记过处分一次,并处以经济罚款1000-2000元;(五)给予责任人所在的班组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500元。
(六)给予责任人所在的部门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800元。
(七)责任人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较大事故的按照重大事故经济罚款处理。
第三十六条重大事故的处理。
一次轻伤6人以上,或重伤3以上10人以下,或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万以上30万元以下的事故。
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40%;(二)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20%;(三)负有次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10%;(四)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留用察看一年,扣除上一月度绩效工资。
(五)给予责任人所在的班组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800元。
(六)给予责任人所在的部门负责人处以经济罚款1000元。
(七)责任人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较大事故的按照特大事故经济罚款处理。
第三十七条特大事故的处理。
一次重伤10人以上,或死亡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事故。
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一)负有全部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20%;(二)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10%;(三)负有次要责任的人员承担事故所产生全部损失费用的5%;(四)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解除劳动合同,扣除上一月度绩效工资。
(五)给予责任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扣除上一月度绩效工资,并给于撤职处理。
(六)给予责任人所在部门的负责人扣除上一月度绩效工资,并给于降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