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一般来说,小儿发热是由于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功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要掌握一些护理常规,以提供适当的护理,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小儿体温的变化,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腋下体温计来测量。
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C,应及时告知医生。
另外,要注意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
2.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可以使用空气调节器或者电风扇来调节室内温度。
3.控制小儿穿着:根据小儿的体温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穿着,保持孩子的适宜温度。
4.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小儿发热时,由于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因此需要给小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可以给小儿适量的开水、糖水、果汁等。
5.适当调节饮食:小儿发热时,食欲通常会减退,可以给予小儿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避免给予过多油腻或者辛辣的食物。
6.保持休息:小儿发热时,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不适宜进行剧烈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7.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持续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8.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小儿发热时,家长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小儿使用退热药物。
使用退热药物应按照医生的指导,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药物滥用。
9.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小儿口鼻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的人或者患病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10.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其他相应护理: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小儿发热护理的常规主要包括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室内舒适环境、控制穿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调节饮食、保持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使用退热药物、注意个人卫生以及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其他护理。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
随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鼓励患儿多饮水。
2、告知患儿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儿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③已有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应记录损伤部位、分期及大小(长×宽×深)、渗出液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
儿科护理常规
富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专科护理标准护理计划一、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测体温、脉搏、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敷、温水浴、乙醇擦浴等,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 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凉。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小儿发热的定义是什么?A. 体温超过36.5℃B. 体温超过37.0℃C. 体温超过37.5℃D. 体温超过38.0℃答案:D2. 小儿高热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A. 保持室内通风B. 给予足够的水分C. 用冰袋冷敷D. 过度包裹答案:D3. 小儿发热时,以下哪种药物是不建议使用的?A. 对乙酰氨基酚B. 布洛芬C. 阿司匹林D. 消炎痛答案:C4. 小儿高热时,以下哪种物理降温方法是错误的?A. 温水擦浴B. 酒精擦浴C. 冷敷额头D. 减少衣物答案:B5. 小儿发热时,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A. 发热持续超过3天B. 发热伴有皮疹C. 发热伴有呕吐D. 所有以上情况答案:D二、判断题1. 小儿发热时,可以给予成人剂量的退热药物。
(错误)2. 小儿发热时,应避免使用冰水或酒精擦浴,以免引起体温骤降。
(正确)3. 小儿发热时,应多穿衣物以保暖。
(错误)4. 小儿发热时,应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正确)5. 小儿发热时,可以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小儿发热时的护理措施。
答案:小儿发热时,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定时测量体温,给予足够的水分,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医生推荐的退热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 描述小儿发热时,家长应如何观察病情。
答案:家长应观察小儿的体温变化,注意发热的持续时间,观察有无其他症状如皮疹、呕吐、腹泻等,同时注意小儿的活动力、食欲和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案例分析题某3岁小儿,体温39.5℃,家长发现后立即给予冰袋冷敷,结果小儿体温骤降,出现寒战。
请分析家长的护理措施是否正确,并给出正确的护理建议。
答案:家长的护理措施不正确。
冰袋冷敷可能会导致体温骤降,引起小儿寒战,不利于病情恢复。
正确的护理建议是:保持室内通风,给予足够的水分,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医生推荐的退热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或其他原因引起。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应对发热患儿,提供适当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发热患儿的健康教育进行详细介绍。
二、发热患儿的护理原则1. 注意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症状和一般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度穿戴或过度覆盖。
3. 饮食调理: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适当休息: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5. 必要的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三、发热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1. 发热的定义和常见原因:向家长介绍发热的定义、常见原因,如感染、免疫反应、药物反应等,让家长了解发热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病因。
2. 体温测量方法和频率: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腋下测温、耳温计、额温计等,并告知测量频率,如每4小时测量一次。
3. 退热药物的正确使用:向家长介绍常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并告知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提醒家长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4. 饮食调理:详细介绍发热期间的饮食调理,如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5. 适当休息和活动:告知家长在发热期间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但也要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促进康复。
6. 病情观察和处理: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皮疹、持续高热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或咨询医生。
7. 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强调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提醒家长和患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8. 预防措施:介绍一些预防发热的常见措施,如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四、发热患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通过发热患儿健康教育,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高对患儿健康的关注和护理能力。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
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
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
(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
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
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
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
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
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
(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
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新生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一、定义高热惊厥(hyperpyretic convulsion)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至39℃左右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二、评估/观察要点1.健康史评估患儿有无发病的诱因,起病前有无受凉、淋雨或接触过上呼吸道感染者,以及患儿的体质、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用药史等。
2.身体状况观察患儿症状和体征,尤其对发热患儿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进行详细评估。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及对本病的认知程度。
三、护理措施1.控制惊厥发作(1)解开衣领,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唾液吸入气管。
痰多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
频繁抽搐者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
专人守护,病床加护栏,防止跌伤等意外。
(2)观察神志情况,尤其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呕吐、皮疹、口腔的特殊气味等。
2.维持正常体温(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7.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或枕冰袋,腋下及腹股沟处置冰袋,温水擦浴或冷盐水灌肠等,将体温控制在38℃以内。
(2)退热处置后应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有虚脱表现时予以保暖、饮温开水、严重者需静脉补充液体。
用退热剂后1小时内复测体温。
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3.促进舒适(1)加强口腔护理,进食前、后用温盐水漱口。
(2)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室内温度适宜,保持病室温度18~22℃,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
(3)衣服和被子不易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过程中,如患儿出现皮疹、腹痛等应立即停止用药,报告医生。
5.用药护理使用解热剂后注意多饮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使用镇静剂时,注意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
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
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
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
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
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小孩发烧护理实施方案
小孩发烧护理实施方案一、目标:有效控制和缓解小孩发烧的症状,促进其康复。
二、实施步骤:1. 观察和监测:定期测量小孩的体温,记录下每次测量结果,并观察其他症状的变化,如咳嗽、流鼻涕等。
2. 体温调节: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擦拭温水、冷敷或体温计置于腋下等,帮助小孩降温。
避免使用酒精擦拭或冷水浸泡的方法来降温。
3. 饮食调理:给予小孩充足的水分,以防脱水。
避免过多进食油腻、辛辣等食物,可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提高免疫力。
4. 营养补充:根据医生建议,在小孩能够进食的情况下,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帮助恢复体力。
5. 休息养疗:给予小孩足够的休息时间,减少体力消耗。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 就医咨询:若小孩发烧持续时间超过3天,体温超过39度或其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7. 药物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小孩推荐的退烧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和自行调整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8. 温馨护理:给予小孩充分的关心和照顾,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
与小孩进行沟通,鼓励他们多喝水、坚持用杯子喝水等健康行为。
9. 卫生措施:教育小孩正确的洗手方法,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
三、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包裹或穿戴过多衣物,以免影响热量散发。
2. 避免让小孩接触过冷或过热的环境。
3. 定期清洁、消毒常用物品和小孩常接触的物品。
4. 规律、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小孩的康复,但需避免过度运动。
5. 家长应在小孩康复期间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小孩的身体状况和进一步的护理建议。
四、评估:定期观察小孩的体温、症状和一般情况的变化,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指腋下体温超过37.5℃。
发热患儿的护理需结合护理原则,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降温和护理措施,以提供全面和有效的护理。
以下是发热患儿的护理注意事项。
1.观察体温变化:定期记录体温,观察体温的升高或下降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并按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2.维持环境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和过热。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并保持患儿的衣着适当,避免感冒或出汗过多。
3.及时通风换气:房间中保持空气新鲜,可以打开窗户通风换气,避免患儿吸入污浊的空气。
4.适当控制室内湿度: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对患儿的刺激。
5.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发热患儿通常会出现口渴的症状,需要给予充足的饮水,避免脱水的发生。
6.控制室内噪声:维持室内安静,减少外界的噪音干扰,保证患儿休息。
7.定期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注意观察发热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食欲、睡眠、精神状态、排尿、排便等,及时反映给医生。
8.注意疼痛护理:发热患儿可能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缓解。
9.合理饮食: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提高免疫力。
10.保持肌肉活动:对于平卧患儿,可以帮助患儿进行被动活动,如旋转、振动或保持肢体的关节灵活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11.心理支持:发热患儿可能会因为不适和疼痛而情绪不稳定,可以给予关怀和陪伴,定期与患儿交流,帮助其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12.保持排泄通畅:发热时,患儿出汗较多,也可能会出现大便稀烂或便秘的情况,需保持排泄通畅,避免排泄不畅导致腹胀和不适。
13.避免部位寒冷:患儿常会出现肢体末梢寒冷的情况,可使用保暖措施,如保温袋、热水袋等,保持患儿的双手、双脚温暖。
14.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15.注意手卫生:护理人员在接触发热患儿时,要注意洗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简述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简述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1、降温:采用体外散热技术,如消毒毛巾擦拭,使患儿体温下降,推荐使用热水毯,在治疗期间给患儿贴热水毯,不宜多摸患儿,以免引起抵抗力下降;
2、观察患儿的体温: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以及对患儿的其他生理状况的观察,如呼吸、血压等;
3、调节血液循环:给予肌注盐水或葡萄糖水,以维持血液流动,促进热量排除;
4、加强营养:提供清淡饮食,以维持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患儿的水分补充;
5、积极治疗:严重的高热患儿应立即就诊,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6、注意心理护理:要给高热患儿安慰和帮助,鼓励患儿抗病,维护患儿的情绪;
7、注意抗感染措施:尽量避免患儿接触高热的人,以及高热的环境,并全面控制可能的感染因素;
8、加强日常护理:在病情稳定时,要加强日常护理,鼓励患儿早睡早起,合理营养,以及积极锻炼。
高热的护理常规
高热的护理常规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高热的护理常规,以帮助护理人员有效应对高热病情,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
高热的定义
高热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严重升高,一般认为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为高热。
高热的护理常规
1.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体温变化并与基准值进行比较。
同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出汗等症状。
2.保持通风:确保患者的病房或病床有足够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风扇或空调设备来促进空气流动。
3.提供足够的水分:高热患者容易脱水,要确保患者有足够的
饮水量。
可以适量给予患者水分补充剂,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
行合理控制。
4.注意营养摄入:高热期间,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容易导致营
养不良。
护理人员应提供易于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患者
的营养需求。
5.保持环境清洁:保持患者的病房或病床的清洁卫生,定期更
换床单、被罩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6.尽量让患者休息:高热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护理
人员应尽量减少患者的活动量,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7.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出现其
他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
报告。
8.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退热药物等。
总结
通过执行上述高热的护理常规,可以有效应对高热病情,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只作为护理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称发热为发烧,是在儿童时期多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小儿发热时间一般都会持续约一周的时间。
小儿出现发热时就是在告诉父母孩子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
很多病因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分为感染引起和非感染引起。
发热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在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让发热的患儿多喝一些水,清淡饮食,减少过多的兴奋感,基本都会在一周的时间内痊愈。
家长在小儿高热护理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一些错误的护理方式反而将体温变得更高,严重的还会引起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对于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家长们需要牢记在心。
一、监测体温的正确方式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腋下测量的方式,因为既方便快捷又比较卫生,一般发热标准分为四种,有低热、中度低热、高热、超高热。
一般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低热,39.1-41℃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还有人会采用温枪测量的方式,测量时需要挪开头发露出额头后擦干汗水,测量位置距离额头正中间3-5厘米左右。
为了避免测量前因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测量前要避免进食过多、体力运动、大声哭闹、衣物过于厚重和所处环境温度太高,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不影响测量结果。
在对患儿进行温度监测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
二、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在看病的时候医生最喜欢说的就是对症下药,对于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也是如此。
在体温低于38.5℃并手脚暖的时候,我们则是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但如果手脚冰凉并伴随寒战的时候就不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应该注意给患儿进行保暖。
一般物理降温的方式有给患儿贴退烧贴、减少患儿的衣物被子、多喝水、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给患儿洗温水浴,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温水擦拭身体使体温降下来。
温水的温度一般在32-34℃为最佳,室内温度则要达到26-28℃。
擦拭部位有肘窝、腋窝、腹股沟、手心,但要注意胸前区域、腹部、脚心、后颈部这几个位置要避免擦拭,擦拭的时间也要把握在20分钟以内,避免因擦拭身体着凉,擦拭完毕后半小时就可复测体温。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范本模板】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
1.保持安静,取头侧平卧位,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惊厥患儿应就地抢救、吸氧,及时清理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 3.用止惊药,开通静脉通,密切观察病情。
4.惊厥时可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门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5.高热惊厥时应及时给予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新生儿解开包裹降温。
6.对惊厥持续不止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等,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囟门、神志的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
7.惊厥发作时,禁食。
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8.治疗和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快速记忆程序:一体位、二给氧、三止惊、四通道、五防咬伤、六、降温观察、七禁食少刺激。
宝宝发烧如何护理
9招简单正确的宝宝发烧护理法1.遵照医嘱,选择正确的感冒(咳嗽)药如果孩子是咳嗽、发热、咽红肿痛等症状,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中药,比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
如果孩子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可服用感冒清热颗粒等。
2.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
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
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3.脱掉过多的衣物: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4.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5.睡冰枕: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6.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
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7.使用婴儿退烧药: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8.忌多食辛辣:由于体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在此情况下乱吃姜蒜辣椒之类的温热辛辣食品,会以热助热,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与早日康复。
9.忌强迫进食:有些孩子发烧时,家长往往认为发烧消耗营养,不吃东西那就更不行了。
这种做法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促进食欲,而且还会倒胃口,甚至引起呕吐腹泻等,使病情加重。
宝宝发烧的物理护理方法1.冰袋降温不建议:有的妈妈会拿冰袋给孩子直接降温,对于几个月大的宝宝不适宜这种方法,因为宝宝很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宝宝难以适应,其实冰敷只能使皮肤变凉,但体内的温度未必在降低。
2.捂被子降温不可取:给孩子盖厚点的被子出一身汗就能给宝宝降温,这种强制出汗的做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宝宝有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大量出汗后出现虚脱、高热惊厥等,反而得不偿失。
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
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发烧是幼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护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幼儿发烧的正确护理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孩子。
一、观察体温变化当幼儿出现发烧症状时,首先要观察体温的变化。
可以使用体温计测量孩子的体温,通常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之间。
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37.5℃,则可以判断为发烧。
在观察体温变化时,可以记录下每次测量的体温,以便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幼儿发烧期间,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调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让幼儿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以免加重病情。
另外,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洁房间,避免细菌滋生。
三、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幼儿发烧时,身体会出现脱水的情况,因此适当增加水分摄入是必要的。
可以给幼儿多喝水、果汁、汤类食物等,补充体内的水分。
但要注意,不要给幼儿喝太多凉水或冷饮,以免刺激幼儿的喉咙和胃部。
四、合理安排饮食在幼儿发烧期间,饮食的选择也是需要注意的。
可以给幼儿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给幼儿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幼儿的不适感。
另外,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身体的抵抗力。
五、注意休息和睡眠幼儿发烧时,身体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可以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让幼儿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在睡眠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幼儿入睡。
六、及时就医如果幼儿的发烧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呕吐、腹泻、咳嗽等,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幼儿尽快康复。
七、避免使用退烧药物在幼儿发烧期间,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过度使用退烧药物。
退烧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疾病。
如果幼儿的体温超过39℃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可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使用退烧药物。
八、注意个人卫生在幼儿发烧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一、概述
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为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不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持续高热可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代谢增加、氧量增加、心搏加快、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影响小儿健康因此,对高热患儿要设法降温,细心护理,减轻患儿痛苦,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4h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以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皮疹等,寻找病因,协助诊断。
2、营养支持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3、高热护理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擦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经降温处理后0.5h测量体温。
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应给热水袋双下肢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
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惊厥、昏迷等,随时通知医生,并备好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及抢救药品,协助进行抢救。
高热伴呕吐者取头高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
4、口腔皮肤护理加强口腔护理,2~3次/天,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变换体位。
儿科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精品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惊厥护理常规一、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立即使患儿平卧、头侧位,用纱布包裹之压舌板将口扩开,防止舌咬伤。
三、保持环境安静、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四、高热者立即给物理和药物降温。
五、呼吸困难、紫钳者应给予氧气吸入,有窒息时吸痰、人工呼吸等。
六、有严重感染、循环衰竭、抽风、高熟者,可用人工冬眠。
七、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瞳孔的改变及抽搐次数、持续时间、部位等,并做好记录。
高热病儿护理常规1、执行小儿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者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
4、供给足量的水分,呕吐频繁者应静脉补液,并注意观察尿量,了解心、肺、肾功能情况,以便掌握补液量。
5、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热型以及发热时伴随症状,以寻找病因,协助诊断。
6、高热者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冰敷,头枕冰袋,50%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
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大量出汗而出现虚脱。
物理或药物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
观察降温效果,并在体温单上注明。
7、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者,应给热水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观察精神状态,尤其注意嗜睡、惊厥、昏迷等的发生。
床旁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抢救药物,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8、加强口腔护理,口唇干燥涂石蜡油,以防干裂。
9、加强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更换体位。
10、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降温处理,同时适当使用镇静剂,密切观察,一旦高热引起惊厥,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执行惊厥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病儿护理常规1、执行原发病护理常规。
2、急性呼吸衰竭应绝对卧床休息,烦躁者遵医嘱用镇静剂,以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氧耗,慢性呼吸衰竭尚能代偿者,可适当活动。
3、根据原发病及病情选择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热卡及水分的供给。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眉山市东坡区妇幼保健院四川眉山 620010)高热是临床儿科常见的疾病,该种疾病会引发惊厥等情况,进而影响患儿的机体健康。
临床研究显示除了有效的对症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患儿的预后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因常规护理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本文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高热患儿进行了分组研究,对护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请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80例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热患儿纳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所有患儿区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
参照组中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2例;年龄层为0.4-5岁,平均年龄为(2.3±0.8)岁;研究组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11例;年龄成为0.6-5岁,平均年龄为(2.8±0.6)岁。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研究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所有患儿的基础性资料予以对比,差异为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高热诊断标准的患儿;患儿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同意参与并且签署相关文件。
排除标准:患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疾病的患儿;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儿。
1.2 方法参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性护理干预,包括物理降温、用药干预、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等。
研究组患儿则在其基础上另外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请见如下:(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内安静,确保患儿能够充分休息;注意避免患儿受到强光的照射进而引起不适感;在对患儿进行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注意动作需要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刺激,导致患儿出现不适或是疼痛的感觉;在病床旁需要安装护栏,避免患儿出现坠床的情况;(2)基础护理:加强患儿的基础性护理干预,如果患儿处于体温上升期,其皮肤会出现紫绀,四肢会冰冷,因此需要做好保暖的工作,进而促进患儿的血液循环;如患儿处于体温下降期,注意观察患儿衣物是否干燥,尽早将其汗湿的衣物更换掉,避免患儿出现着凉的情况;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加强查房工作,避免患儿出现舌咬伤的情况;(3)针对性护理:对患儿进行治疗后,需要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
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
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
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的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
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引器,以防窒息。
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并做好记录。
3、注意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及合适的温度、湿度。
4、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
5、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水分补充。
6、做好患儿皮肤和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着凉。
7、帮助或指导家属为患儿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鼻塞严重患儿可使用0.5%麻黄碱溶液滴鼻。
8、予以润喉含片、咽喉喷雾剂或雾化吸入,以减轻咽部疼痛不适。
9、遵医嘱酌情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减轻打喷嚏、流涕症状。
10、潜在并发症:(1)高热惊厥: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高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对有高热惊厥病史者,体温达38.5℃即应采取降温处理。
②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减少不良刺激。
③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④出现高热惊厥者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痉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加强防护,避免坠床。
(2)肺炎:①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②加强观察,如病情加重、咳嗽加剧、高热持续不退,应考虑并发肺炎的可能,及时采取相应处理;③指导正确拍背,必要时予以超声雾化后吸痰,帮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腹泻:①进食洁净、易消化饮食,注意奶瓶、食具的卫生,餐前便后洗手;②加强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温水洗净,涂以护臀霜保护臀部皮肤;③腹泻轻者口服补液盐,重者静脉补液。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健康指导】1、帮助家属了解疾病知识。
2、指导家属帮助患儿解除鼻塞、流涕、咽痛等不适。
3、教给家属日常降温知识,帮助维持正常体温。
4、指导家属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饮食及喂养指导。
6、各种药物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宣教。
7、教育家属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喂养;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
小儿哮喘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取半卧位或端坐呼吸,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
3哮喘发作时陪伴患儿,鼓励患儿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以减轻精神紧张,降低耗氧量。
4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解痉药物,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5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情况,必要时予以输氧。
6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鼓励患儿进食温热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摄入。
7鼓励患儿咳嗽,指导有效的咳嗽技巧,指导家属为患儿进行有效的拍背排痰方法。
8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遵医嘱可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超声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的稀释与分解,必要时予以雾化后拍背吸痰。
9视情况床旁备吸引器,引分泌物多,不会或不能自己咳嗽排痰的患儿应及时吸痰,防止堵塞。
10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
11卧床休息,保持患儿安静,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2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13、潜在并发症:(1)呼吸衰竭:①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变化。
②及时遵医嘱给氧,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
一般可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0.5~1L/min,严重缺氧者可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流量为4~6L/min。
③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哮喘发作及作好哮喘持续状态的预防、救护。
④准备好抢救物品,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心力衰竭: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使用泵输液;②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快>160~180次/min时,应立即报告医生;③立即氧气吸入,减慢输液速度,抬高床头,必要时四肢轮扎;④监测心电变化,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
(3)自发性气胸:①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加重、烦燥不安、胸痛、发绀、一侧呼吸运动受限,应考虑自发性气胸的出现,及时报告医生抢救处理;②立即氧气吸入,配合医生做好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膜腔闭式引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
【健康指导】1、帮助家属及年长患儿了解小儿哮喘相关知识,解除焦虑恐惧心理。
2、指导患儿采取正确体位、有效咳嗽等,帮助患儿改善呼吸困难。
3、指导家属正确的拍背方法,帮助患儿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4、指导家属正确用药,介绍常用平喘药物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学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5、做好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宣教工作,取得患儿及其家属配合。
6、指导患儿饮食和生活护理。
7、告知家属系统、规范治疗对哮喘防治的重要性,使患儿在出院后仍能坚持服药,减少复发。
8、教育家属做好患儿的家庭防护,增强患儿体质,避免各种哮喘的诱发因素。
小儿肺炎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减轻肺部淤血,有利于气体交换。
4、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发绀者立即遵医嘱给氧。
一般可用鼻导管给氧,流量为0.5-1L/min,缺氧明显者可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流量为2-4L/min;若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人工呼吸机5、给雾化吸入帮助并指导家属为患儿拍背排痰:掌指关节略屈、五指并拢,由下至上、由外向内有节奏地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
经常更换体位,或抱起患儿,对病情允许的年长患儿可行体位引流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6、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
婴幼儿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引起呕吐、窒息。
喂奶时密切观察,如有发绀、呛咳时应暂停进食,进食后轻拍背部使吸入的气体排出,卧位时头部抬高偏向一侧。
7、视情况床旁备吸引器,对分泌物多、不会或不能自己咳嗽排痰的患儿应及时吸痰,防止堵塞。
8、加强病情观察,当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无哭声音应疑为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应立即予以吸痰并报告医生。
9、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防止出现高热惊厥。
10、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
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11、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12、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抗病毒药。
13、潜在并发症:(1)心力衰竭: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年龄小、病情重、营养不良的患儿可酌情使用输液泵。
②密切观察心力衰竭表现,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率加快>160-180次/min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③氧气吸入,并遵医嘱给予洋地黄制剂以及利尿药、镇静药。
洋地黄使用时应加强观察,避免与钙剂同用。
如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提示洋地黄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2)中毒性脑病: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②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中毒性肠麻痹,应予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③遵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以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
【健康指导】1、帮助家属及年长患儿了解疾病知识,解除忧虑,配合治疗。
2、帮助患儿改善呼吸困难,指导家属保持呼吸道通畅。
3、指导降温知识,帮助维持正常体温。
4、指导家属正确用药,介绍常用药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学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5、指导合理饮食,避免误吸及窒息。
6、教育家属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合理喂养;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调整饮食: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
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可适当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延长间隔时间,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采用米汤或稀释牛乳喂养;病毒性肠炎应限制糖的摄入。
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注意食具、用具的消毒,加强排泄物的管理,护理患儿前、后注意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
5、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标本采集时尽量采集黏液脓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