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荷塘月色》教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3【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讲授法、朗读鉴赏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文脉顺序,一开始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情感先行,学生会有突兀感,觉得虚无飘渺,难以把握。
因此,在第一课时,先分析4—5段,那么感情就会有了寄托,教学便会水到渠成的。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6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现代散文的画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
许多人在文学练习阶段,都沉浸在他的散文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素来被称为散文中的奇葩。
自从它被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后,它的美誉四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创作。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投影)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人。
著有散文集《雪朝》、《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备受推崇。
三、分析第4~6自然段:(播放音乐,投影清华园的荷塘美景。
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性的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一.文体分析《荷塘月色》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荷塘月色》中优美的艺术语言和高超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运用通感、博喻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学习,需要用心体会文章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技巧,感受作者的“情”。
学生通过以往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审美基础,能够对《荷塘月色》中的景和情有一定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学生的人生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欣赏可能存在困难。
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一步步点拨学生,更好体会《荷塘月色》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教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备课,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案设计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古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2.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段的主旨和意义。
2.语言表达:精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古文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关键的句型和词汇。
3.文化背景:结合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古文风格和言辞比较繁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2.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2.分析:通过分段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篇古典名篇。
3.演练:通过阅读、翻译、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4.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和审美见解的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第一段:全文以“夜”为主题,首先描写荷塘的美丽夜景,配以月色的照耀,展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夜景图。
第二段:全文以“青蛇”为主题,独具特色。
作者通过写荷塘里那条活泼的青蛇,描写了一幅物泰则升、物竞天择的生态图画。
第三段:全文以“闲人”为主题,描写了荷塘边上一位随便打发时间的少年,以及他的几句话、几个心理活动,让人感受到溢满生命活力的景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难点:对本文主题的解读。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朗读,理清思路:三个部分:1——34——67——最后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猛一抬头,已到自己的门前二、欣赏品读1——31、情感:不宁静——悄悄——幽静——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宁静。
2、为什么不宁静?私事?公事?(从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3、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背景:路(革命或反革命)——保护学生——参与学生抗议——李公朴闻一多的死——成为斗士——拒绝吃救济粮——民族尊严。
(深化不宁静的内涵)第二课时三、欣赏品读4——61、月色下的荷塘:叶——花——香——波——水(比喻、拟人、通感)2、荷塘上的月色:泻——浮——洗影——画——名曲3、荷塘四周:树——山——灯——蝉声蛙声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悦回到现实——失落5、荷花的象征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见景,景中含情。
7、语言:精雕细刻,华丽朦胧第三课时四、品读7——最后1、解读两首古诗,想象采莲情事。
解释六朝、双关手法。
2、为什么想起古诗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脱离现实)3、概括主题:(政治、理想、生活、乡愁等角度)不满现实,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逃避,彷徨苦闷。
五、总结: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2、语言赏析:3、多种手法的运用4、多重主题萧雨。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5.《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情景交融的特点,运用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构教学法(驼峰突起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复习旧知识、作者简介: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有《春》、《背影》,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出身小官宦之家,其父朱鸿钧一生在多个地方先后做些小官,他不希望子女如他一样宦海浮沉,希望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于是给长子取名“自华”,取苏轼“腹中诗书气自华”之意。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荷塘月色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时代所做的工作作为尺度。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荷塘月色。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读散文,仿佛是聆听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行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
似平凡,而深刻;似平淡,而隽永;再加上那晨昏、风雨、山泉、鸟树等景物与气氛的衬托,更使听者心动神摇,忘我忘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朱自清擅长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清华园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情怀,他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在教本课时,一方面要"批文以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散文是开放的审美结构,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优美意境,获得审美愉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3)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人主人士。
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朱自清的《背影》,相信大家对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还记忆犹新,"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引导学生集体回忆《背影》的精彩段落),以及父亲肥胖的身子艰难爬过月台的样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语言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时数】3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
上一节课我们对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体会到课文的结构美,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二、整体感知:(一)感知文章的画面美。
(听录音,发挥想象,初步感知)问题:运用句式(这一段通过描写…….,构成一幅…......的…….图。
)感知画面美。
1、第四段通过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构成了一幅淡雅、幽静的月下荷塘图。
2、第五段通过描写月色、雾、云、树影,构成了一幅朦胧恬静的塘上月色图。
3、第六段通过描写树色、树姿、远山、灯光、蝉鸣、蛙声,构成一幅宁静深远的荷塘四周图。
小结:荷塘月色真像一幅唯美的工笔画。
通过朗读和感知这三段,我们欣赏到荷塘月色的朦胧而淡雅、寂寞而静谧的美,而这种画面美,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朱自清是诗人,他的散文也蕴含诗意,接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二)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找出美的句子)1、修辞美(比喻、拟人、通感等)例:(1)比喻: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当一位亭亭玉立的舞女旋转起来时,裙幅也随之舒展飘逸;而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舒展摇曳。
表现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这一比喻使本来静态的荷叶具有起伏的动态美。
)荷花——像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这个比喻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像明珠像星星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晶莹的光泽,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的闪光;像“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纤尘不染的丽质,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领悟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漂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同学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争辩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挨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担心静。
”,“颇担心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假如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担心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担心静。
3、“……上升了,墙外大路上孩子们的欢快,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确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颜色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任凭,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话题探讨法、鉴赏法。
(注意要点: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朱自清的情况。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听配乐朗诵,注意文中字词。
1、根据文后时间,介绍背景。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方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感情基调与感情开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板书)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说明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炽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局部正直的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把感情。
2.请大家学生朗读第四及第五段(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研习课文,学习第四、五段精彩语句
全班讨论交流
找找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赏析一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以动写静,写出其动态美
2.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放时柔美的姿态。“羞涩”用拟人手法写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赋予了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巩固训练
1.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2.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3.完成课时同步训练二(1-5)小题。
小结
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
↓↓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把月光美和荷塘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精选动词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以及作者受用这诗情画意时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年级/必修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难点名称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修辞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节课我们精读第四段及第五段,掌握语句运用的通感等修辞手法,体味景语皆情语,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教案4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
本课安排在这里,主要是传授学习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
教学目的的实施,重点、难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实现的。
因此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等要求,采用诵读、鉴赏法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
【电教手段】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背景学习:鼠标指向课题和作者,阅读有关信息。
二、知识积累1、阅读全文,学习有关知识。
2、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体。
研究带◆号的12个句子,回答: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它们各自是表比较、揣测、举例中的哪一种?b、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学习“修辞知识”中关于“通感”一节,说一说:比喻句中的哪句属“通感”,后文还有哪一句?为什么?3、学习“修辞知识”中“语音修辞”一节,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三、整体把握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2、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1.推测文章典雅清丽、正确生动、富裕神韵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经过对光景描绘的赏析,掌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展转中力争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凉与无奈。
教课方法与假想1.领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并联合语境理解语句、推测语言。
2.环绕“淡淡的忧虑”和“淡淡的愉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尝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掌握思路《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由:“这几日内心颇不安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安静到游荷塘以追求安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虑:由游荷塘到赏识荷塘上的月色,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愉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挂念江南,欲挣脱“不安静”,超然物外而不可以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状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此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推测语言,进入感情世界(一)有人以为,文章显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址、风格、描绘风格上没相关系,所以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
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详细的剖析,并说说自己对这类看法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洁白清明,清风轻柔,画面色彩淡雅、素朴幽静。
极为安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哗、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常脱俗的,是模糊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安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许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1)曲波折折的荷塘上边,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绘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单有一种缓和清柔的音乐美,并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教案(人
教版高一必修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
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
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
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
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
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
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
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
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
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
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
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
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顺序)。
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
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
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
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
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
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
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
抛弃的情怀。
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
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但
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
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
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
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
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
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