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的新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

新药应用前景
1
新型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的研发和应用将进 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麻醉相关并 发症的发生。
2
新型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术后疼痛问 题,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3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临床麻醉将更加安 全、有效和舒适,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03
临床麻醉技术新进展
病人自控镇痛
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采用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实现个 体化的术后镇痛。
老年病人麻醉管理
针对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状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特殊病人麻醉管理
针对特殊病人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
04
个体化麻醉的实施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麻醉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 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新型监测设备的研发
未来将有更多新型的监测设备被研发出来,如无创监测设 备、多模态监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将进一步提高麻醉过程 的监测效果。
麻醉药物的改进与创新
远程会诊与交流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不 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和 交流,促进学术交流和经 验分享。
05
临床麻醉安全性新进展
麻醉过程中的低氧血症防治
01
低氧血症定义
低氧血症是指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组织缺氧。在麻醉过程中,
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如通气不足、氧供失衡等。
02
低氧血症的危害
低氧血症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如大脑缺氧可导致记忆力下降、
本文旨在介绍临床麻醉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前景。

麻醉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培训课件

麻醉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培训课件

使用原则
按需使用,个体化剂量调 整,避免长期使用和过量 使用。
副作用及风险
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 吐、便秘等,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非阿片类药物在镇痛中作用
非阿片类药物种类
如NSAIDs、对乙酰氨基酚 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或 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产生镇 痛作用。
使用优势
相对于阿片类药物,非阿 片类药物副作用较少,无 成瘾性,可长期使用。
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结合患者基因、生活习惯等个性化信息,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 方案建议,提高治疗效果。
AI在围术期风险评估中作用
术前风险评估
利用AI技术对患者术前生理、心理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评估,预 测手术风险,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术中实时监测与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关键指标,结合AI算法对 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类型和需求对策略影响
手术部位和范围
不同手术部位和范围对麻醉的要 求不同,如头颈部手术需要保持 患者呼吸道通畅,腹部手术需要
良好的肌松效果等。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也是制定麻醉方 案的重要考虑因素,长时间的复杂 手术需要更加精细的麻醉管理。
特殊手术需求
如微创手术、器官移植等,这些手 术对麻醉有特殊要求,需要制定相 应的个性化麻醉方案。
性药物等。
03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苏醒延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对神经系统影响
小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等,处理措施包括及时给予促醒药物、营
养神经药物等。
05
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更新
多模式镇痛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多模式镇痛定义
结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技术 ,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并减少单 一药物或技术的副作用。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疼痛病人药物治疗严重不足 !
86%受调查医生表示:
“大多数病人未能得到足够的 药物镇痛治疗!”
Von Roenn JH, Cleeland CS, Gonin R,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3
消除疼痛是基本的人权!
Pain relief is a basic human right!
2005
理性认识 NSAID应用白皮 书 COX2抑制剂安全
性问题引起广泛 关注
扶他林上市
1998 布洛芬上市 消炎痛上市
保泰松上市
阿司匹林 诞生
COX2抑制剂上市
Xie和Chipman提出COX 存在两种同工酶假说 Dr. John Vane 解释 NSAIDs作用机制
1991
1974
1971 1968
4647疼痛评分4出现疼痛急症临床征象口服60min峰作用剂量增加50100给药60min后再评估按需给予当前有效剂量再评估以确定有效剂量期后疗效不佳改变策略或全面疼痛评估重复相同剂量未使用阿片类使用阿片类初始剂量后续剂量计算前24小时所需总量转换为等效的口服总剂量给予总量的1020口服515mg盐酸吗啡或等效药物给药60min后评估疗效和副作用疼痛评分未变或增加疼痛评分降至46疼痛评分降至03疼痛的后续治疗短效阿片类药物治疗中重度或持续加重的疼痛的疗效4849当患者应用美菲康后达不到12小时镇痛并需要加用即释吗啡时即应当考虑增加下一次控缓释剂型的用量当爆发性疼痛发生时如果用即释吗啡来处理其剂量为12小时等效吗啡总量的1413每24小时调整剂量一次time原则manageiincreasettitrate50可以增加吗啡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可以减少吗啡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减轻吗啡类药物的副作用可以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51骨痛类药物如双磷酸盐类同位素类放疗抗抑郁治疗52镇痛剂量常低于抗抑郁剂量镇痛作用通常更早出现联合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麻醉学PPT课件

临床麻醉学PPT课件

△1927 Ralph waters sodalime (钠石 灰)
1956 halothane (氟烷) 1972 enflurane (恩氟烷) 1981 isoflurane (异氟烷) 1990 sevoflurane (七氟烷) 1992 desflurane (地氟烷)
(2)Intravenous anesthesia (静脉麻醉)
△The latest local anesthetics include ropivacaine(罗哌卡
因)and levobupivacaine(左旋布比卡因)
△Anesthesiologist prof Rovenstine established the first pain clinic
1.To combine basic medical sciences with clinical medicine(基础与临床结合)
2.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理论与实践结合) Anesthesiologist on paper; craftsman of anesthesia 3.To learn, to investigate continuously; and to make
·1934 Lundy 和waters thiopental (硫喷妥钠)
·benzodiazepines ( 苯二氮卓类药 )
diazepam (地西泮) 1959 midazolam (咪达唑仑) 1976
·others:
sodium hydroxybutyrate , r-oH (羟丁酸钠)1960 ketamine (氯胺酮) 1970 etomidate (依托咪酯) 1972 △propofol (丙泊酚) 1983

麻醉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培训ppt课件

麻醉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培训ppt课件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介绍
术后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手术类型等因素,评 估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 。
预防措施
采用多模式预防策略, 包括术前禁食指导、麻 醉药物选择、术后镇痛 等。
治疗措施
针对已经出现的术后恶 心呕吐,给予止吐药物 、补液等治疗。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
19世纪的发展
19世纪中期,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麻醉药物开始出现,如乙醚、氯仿等。同时 ,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麻醉实践。
现代麻醉学的建立
20世纪初,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麻醉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现代麻醉学不仅 关注麻醉药物和技术的研究,还涉及疼痛治疗、重症医学等多个领域。
未来趋势与挑战
体外循环技术
通过建立体外循环,维持全身血液灌注和氧合,减轻心脏负担,保 护心肌功能。
肺功能恢复策略
机械通气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和肺功能状况,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设 置,以维持良好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肺保护性通气
采用小潮气量、低吸气压力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减少机械通气 对肺组织的损伤。
药物治疗
使用抗炎、抗氧化等药物,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促 进肺功能恢复。
包括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外 周神经阻滞等,常用药物有利 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神经阻滞在围术期疼痛管理中 具有重要地位,尤其适用于术 后剧烈疼痛的患者。大量研究 表明,神经阻滞能够显著降低 术后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药 物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05
器官保护与功能恢复策略分享
脑保护策略
低温脑保护
通过降低脑部温度,减少脑代谢和氧耗,从而减轻缺血缺氧性脑 损伤。

最新临床路径及在麻醉科的应用讲学课件

最新临床路径及在麻醉科的应用讲学课件

• ⒉下肢/下腹部 • 脊麻SAB
•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 硬膜外EA
• 头痛SAB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SF
• •
背痛SAB ,EA ,SF 交感阻滞 BP↓ SAB EA
• 股神经+坐骨神经
• 短暂神经系统症状
• ㈡局麻药选择 • 作用时间 • 潜在毒性 • 加肾上腺素 • 代谢
• 酯类:血浆胆碱酯酶 • 酰胺类: 肝脏
• 如果过分强调流程,就会使人陷入机械教 条主义。
我国传统医学的一句箴言
• 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 临床路径标准通过: • 计划(plan) • 执行(do) • 检查(check) • 总结(action)
循环过程不断修订和改进,使得临床路径标 准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和实用 目标
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的区别
临床规范是公认的声明,经过系统地 制订,其内容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用 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管理进行决 策。临床规范角度更宏观,适用范围 更广。
临床路径则细化医疗过程,关注过程 中重点环节。注重对过程中无效行为 的控制,具有高度的时效性。
临床规范是制订临床路径基础,临床 路径是执行临床规范的具体化、时效 化。
• “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循证医学
• 提高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临床疗 • 减少治疗及用药的盲目性 • 影响了卫生决策 • 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 • 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
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
加风险
• ⑵术前停用时间:

麻醉科讲课课件ppt

麻醉科讲课课件ppt
呼吸抑制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需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预防措施包 括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呼吸指标,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03
术后恶心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使用止吐药物进行治疗。预防
措施包括在麻醉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
时间,避免使用诱发恶心呕吐的药物。
教训总结
总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失误和教训,分析 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未来展望
展望麻醉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对学科 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THANKS。
备使用等。
讨论重点
列出讨论的重点问题,如诊断困难、 治疗方案选择、手术风险评估等。
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
评估解决方案的效果,总结在此类病 例处理中的经验教训和需要注意的问 题。
实践经验分享与教训总结
个人实践经验
分享自己在麻醉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心得体 会。
团队合作经验
强调团队合作在麻醉工作中的重要性,分享 团队配合的经验和案例。
婴幼儿患者
婴幼儿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选择 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同时加强术中监测和护理。
严重疾病患者
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在麻醉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 备,选择对生理功能干扰小的麻醉方法,加强术中监测和管理。
麻醉并发症与防治
01 02
低血压
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需及时补充血容量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 行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在麻醉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控制麻醉药物 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手术治疗
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
疼痛管理策略
预防性疼痛管理
预防术后疼痛、预防慢性疼痛等
个体化疼痛管理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共识进展医学PPT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共识进展医学PPT
建立快速、有效的急救流程,确保患者在紧 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
药物使用
合理使用急救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04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进展
共识的定义与目的
共识定义
共识是指经过专家讨论和协商,对某一特定主题达成的一致意见或建议。在医学 领域,共识通常是由权威机构或专家组制定,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指南与共识的更新与完善
及时收集反馈意见
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医务人员对指南与共识的意见和建议 。
定期评估与修订
根据医学进展和实践经验,定期对指南与共识进行评估和修订,确 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南与共识的内容和形式。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
06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 共识的挑战与展望
指南与共识的推广与实施
01
制定具体的推广计 划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网络平 台等多种途径,提高指南与共识 的知晓率和应用率。
02
建立实施监测机制
0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定期评估指南与共识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 改进。
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和继续教 育,提高其对指南与共识的理解 和运用能力。
共识目的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的目的在于为全球范围内的麻醉医生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临 床指南,以促进患者安全、优化麻醉实践、提高医疗质量,并减少医疗差错和并 发症。共的制定机构与流程制定机构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的制定通常由国际权威组织或机构负责,如国际麻醉医师协会联合会(IFPA)、世 界卫生组织(WHO)等。这些机构通常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的麻醉专家,共同制定和更新麻醉领域的 临床指南和共识。

麻醉科的临床路径 ppt课件

麻醉科的临床路径  ppt课件

国际临床路径发展动态与趋势
国际上,临床路径的发展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 极推广和应用临床路径,并不断完善 相关标准和规范。
我国临床路径的发展应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 高我国临床路径的应用水平和医疗服 务质量。
国际临床路径发展的趋势是向智能化 、个性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 国际临床路径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安全 、隐私保护等挑战。
麻醉科的临床路径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目 录
• 临床路径概述 • 麻醉科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 麻醉科临床路径管理策略 • 麻醉科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 • 麻醉科临床路径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临床路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 的医疗护理模式,旨在提高医疗 质量和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为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 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患者病情,预测诊疗效果,优化诊疗 流程。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和 患者满意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控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医 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构建智能化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实 现医疗服务的高效、精准和个性化。
特点
具有明确的时间框架、具体的护 理计划和评估标准,为患者提供 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的重要性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通过标准化操作和流程,降低医疗差 错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合理安排患者住院时间、检查项目和 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成本。

麻醉术中监测进展PPT课件

麻醉术中监测进展PPT课件
通过刺激神经组织,评估神经传导功 能和麻醉深度的设备。
血气分析仪
用于监测血液中气体成分的设备,可 用于评估呼吸功能和麻醉深度。
体温监测仪
用于监测体温的设备,可用于评估患 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
监测结果分析
01
02
03
实时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评估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 指导麻醉药物的调整。
研究目的
探讨麻醉术中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监测指标、监测设备和技术等方 面的研究。
分析不同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范 围,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02
麻醉术中监测技术概述
监测技术分类
01
02
03
04
侵入式监测
通过插入身体内部或与身体接 触的方式进行监测,如气管插
管、肺动脉导管等。
非侵入式监测
疗效果。
07
其他监测指标
血糖监测
总结词
血糖监测是麻醉术中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和应激反 应程度。
详细描述
在麻醉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手术创伤等因素, 血糖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实时监测血糖,医生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 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05
呼吸系统监测
监测方法
直接监测法
通过在气管导管上安装压力传感 器或热敏电阻,直接监测气道压 力和气流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
通气状态。
间接监测法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等生理参数,间接 评估患者的通气状态和氧合情况。
多参数监测
综合应用直接和间接监测方法,同 时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 分钟通气量等参数,全面评估患者 的呼吸功能。

麻醉pptPPT课件(2024版)

麻醉pptPPT课件(2024版)

.
10
• 2.麻醉后的评估 • (1)术中情况:麻醉方式、麻醉药种类和用量;
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补液量;术中有无局麻药的 全身中毒反应或呼吸抑制、呼吸骤停等异常情况发 生。
• (2)术后情况: • A生命体征: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
和体温;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气道(人 工气道如气管导管)是否通畅,基本生理反射是否 存在;感觉是否恢复;有无麻醉后并发症征象等。
.
8
• C既往史、麻醉史:包括手术类型、术中及术后情况、
麻醉方法、麻醉药种类等。
• D用药史:包括药名、计量、浓度方法、时间及用药后
不良反应;有无麻醉药物或其他药物过敏史等。
• E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过敏性疾病及其他病史。 • 2)身体状况 • A局部:包括有无牙齿缺少或松动、是否安有义齿等。 • B全身:包括意识和精神状态、生命体征;有无营养不
16
全身麻醉
定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 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抑制 者称全身麻醉。
.
17
全身麻醉的分类
1.吸入麻醉 2.静脉麻醉 3.肌肉麻醉 4.直肠麻醉
.
18
全麻的诱导方法
1、静脉快速诱导:目前最常见诱导方 法 2、吸入麻醉诱导 3、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4、清醒插管后再用静脉快速诱导 5、其他
25
• 下颌、将其头后仰、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管;清除咽喉
部分泌物和异物,解除梗阻;对轻度喉头水肿者,可按 医嘱经静脉注射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对重者, 应配合医师立即行气管切开并护理。
• B 下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
过长致其紧贴于气管壁、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后阻塞气 管或支气管。轻者无明显症状,仅能在肺部听到啰音。 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潮气量低、气道阻力增高、心 率增快和和血压降低等

临床产科麻醉新进展

临床产科麻醉新进展
超声引导设备:提高麻醉穿刺 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神经刺激仪:实时监测神经功 能,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 麻醉深度,提高麻醉安全性
设备操作技巧
01
麻醉机操作:熟悉各部
件功能,掌握参数设置
和调整方法
02
麻醉药物管理:了解药
物特性,掌握药物剂量
和注射方法
03
监测设备使用:熟练使
用各种监测设备,如心
降低并发症风险
03
提高分娩效率:缩 短分娩时间,降低 剖宫产率,提高自
然分娩率
04
促进产后恢复:减 轻产后疼痛,促进 产后身体恢复,提
高产妇生活质量
产科麻醉特点
安全性:需要确保母婴安全,避免麻醉药物
01
对胎儿和产妇的影响
特殊性:需要根据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
02
行麻醉
多样性:有多种麻醉方式可供选择,如椎管
临床产科麻醉新进 展
演讲人
目录
01. 麻醉技术 02. 产科麻醉 03. 麻醉药物 04. 麻醉设备
麻醉技术
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适用于局部手术,如无痛分娩、无 痛人流等
区域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如剖宫产、 妇科手术等
全身麻醉:适用于全身手术,如心脏手术、脑 外科手术等
复合麻醉:结合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适用于 复杂手术,如心脏搭桥手术、器 能导致神经损 伤,影响运动 和感觉功能
03
02
血压波动:可 能导致血压过 低或过高,影 响心脏功能
04
过敏反应:可能 导致过敏反应, 严重时可能导致 休克甚至死亡
产科麻醉
产科麻醉需求
01
减轻分娩疼痛:减 轻产妇分娩过程中 的疼痛,提高分娩

临床产科麻醉新进展

临床产科麻醉新进展
无创监测技术
无创监测技术如超声、红外线等在临床产科麻醉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产妇和胎儿的生理 状态。
新型镇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区域阻滞技术
区域阻滞技术如硬膜外阻滞、腰麻等在临床产科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 技术能够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疼痛感。
术后镇痛技术
术后镇痛技术在临床产科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病人自控镇痛、神经刺激 器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产妇术后的疼痛感。
麻醉后的监测与护理
01
02
03
观察母婴状况
在麻醉苏醒期间,密切观 察母婴的生命体征、意识 状态等指标,确保母婴安 全。
疼痛管理与护理
根据产妇的疼痛程度,采 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 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减轻产妇的痛苦。
术后随访与指导
对产妇进行术后随访,了 解其恢复情况,给予必要 的指导和护理建议。
加强对临床产科麻醉医生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
知识水平。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临床产科麻醉的质量管 理体系,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和有 效性。
优化麻醉流程
通过改进和优化麻醉流程,提高麻 醉效率,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和住院 时间。
THANKS
感谢观看
个体化麻醉方案
根据产妇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 化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 少麻醉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靶控输注技术
通过精准控制麻醉药物的输注速 度和浓度,实现麻醉药物的精准 给药,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麻醉监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多模态监测
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对产妇和胎 儿的生理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

【医学课件大全】临床麻醉学Clinical Anesthesiology(163p)

【医学课件大全】临床麻醉学Clinical Anesthesiology(163p)
麻 醉 深 度 的 监 测 : 双 谱谱 指 数( bispctral index,BIS)分析,边缘频率分析和听觉诱 发电位监测。
21
麻醉质量控制: ①重视和加强麻醉前病人情况的评估, 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选用对病人影响 最小、损害最轻的药物和方法; ②加强监测手段,特别是无创或维创的 监测手段。 ③注意提高麻醉医师的素质。
19世纪80年代,氯乙烷(ethyl chloride)用于 吸入麻醉。
20世纪30年代,发现环丙烷(cvclopropane), 由于其较低的血液溶解度和对循环的支持作用, 而被引用于麻醉。但环丙烷易爆的特点,麻醉 医师在应用时惧怕。
10
1956年氟烷问世,但对呼吸循环有抑制作用。 1959年甲氧氟烷: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高达50
醉学教授。他发明应用钠石灰吸收CO2,开始应用密闭 法麻醉。 1934年Lundy用硫喷妥钠作为乙醚吸入麻醉的诱导。 1940年《Anesthesiology》杂志出版。
19
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麻醉学 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特点:突出麻醉监测与麻醉安全问题
适时的连续监测使麻醉医师能及时发现 病人情况的瞬时变化和变化趋势,有利 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就有 莨菪子、大麻、乌头、附子、椒等具有镇痛或麻醉 作用的药物。
5
后汉:名医华佗(141~203)用酒冲服麻沸散,全 身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
唐朝(618~907)和宋朝(960~1279):常采用 温酒调服大草乌细末作整骨麻药。
宋初:广泛使用洋金花(曼陀罗花)。
14
1898年August Bier介绍腰麻,并第一次 将 0.5% cocaine 3ml注入病人的椎管内作 脚的截肢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上述两者的结合应用。
7
现代药理学认为,对绝大部分药物来说, 药效与体内药物浓度相关。因此,通过调整 体内药物浓度便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药效,保 持相对恒定的体内药物浓度便可获得相对固 定的药效。
药物的药效作用是在效应部位而非血液产 生的,不同药物达到血液和效应部位浓度平 衡的时间各不相同。而效应部位是一个抽象 概念,难以通过直接测定得知其药物的浓度。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
Advancement of Clinical Anesthesia
1
近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临 床麻醉学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临床麻醉 的范畴,已扩展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及疼 痛治疗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麻醉药物、 麻醉方法、麻醉技术,以及麻醉设备的更新 与发展更加令人振奋。尤其是近几年来,随 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及麻醉学基础研究的 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 推动了临床麻醉学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间变化的药物效应。目前在EEG分析的基础上,BIS、EP已 开始用于测定麻醉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达到平衡时间的研究。
2)TCI与镇静、镇痛:将TCI与病人自控镇静/痛系统联合
使用可在提供足够镇静/痛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安全性和 灵活性。
3)TCI在老年、儿童病人中的应用。 4)反馈控制系统:目前许多研究将效应信息反馈给靶控系
国际公认的标准是 MDPE<20%,MDAPE<30%, 表明应用药物达到此标准后,TCI系统所预计的血药浓 度(靶血药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的偏差在临床上是可 以接受的。
11
TCI系统根据反馈机制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
闭环系统通过仪器检测麻醉深度,同时将信息不 断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即可作出判断并调整 麻醉药物的输注,从而控制相应深度的麻醉。由于 麻醉深度检测仍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临床麻 醉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该系统现仍停留在实 验阶段。
14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其作用强度为芬 太尼的8~12倍。舒芬太尼脂溶性约为芬太尼地 倍,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于阿片受体1 受体亚型,具有更高的受体选择性,镇痛效价更大, 作用时间更长。
4
目标控制输注药物
目标控制输注即TCI,是由药代动力学理 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静脉麻醉方 法,是目前静脉麻醉药应用较多、较方便和 精确的麻醉给药方法。目前TCI技术除应用 于异丙酚,尚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咪唑 安定等药物的诱导和维持。
5
TCI临床应用发展方向
1)效应室TCI:效应室TCI比血浆TCI能更精确的产生随时
开环系统则由麻醉医师根据需要调控TCI系统,获 得所需的体内药物浓度以实现合适的麻醉。TCI根 据直接调控目标的不同分为血浆靶浓度TCI和效应 室靶浓度TCI两种模式,分别适应于不同Keo(药 物流出效应室的速率常数)的药物。
12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发挥药物效应以达 到效应室为准。因此,血浆靶浓度模式更使用 于Keo较大的药物,如丙泊酚、阿芬太尼等。 效应室靶浓度TCI血浆药物浓度有短时间的超 高,对循环的稳定可能不利,但调控更为快速 有效。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具体到多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 醉药物均已建立了各自TCI参数模型,借助于 计算机和高性能注射泵实现了临床应用。
10
在TCI系统中,病人同一时点实测血药浓度(Cm) 与靶浓度(Ct)的差异,由执行误差的(PE)的百分 数表示:PE(%)=[(Cm-Ct)/Ct] 100。 TCI系统的偏差性以执行误差的中位数(MDPE) 表示。精确度用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 衡量。执行误差、偏离性、精确度等常用来评价TCI系 统的效能。
统,并自动完成对靶浓度的调节。TCI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近年有作者开始利用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麻醉药物 的药理特性,这一新模型的应用将使静脉麻醉的给药更精确、 合理。
6
丙泊酚靶控全凭静脉麻醉
一、静脉药物给药方法 合理用药的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合适的药物; 2、合适的药量; 3、合适的给药方法:
1)单次(间断)给药:为达到充分的时效需要一次注入较大 量的药物,体内药物浓度波动剧烈。间断给药的每个给 药间隔中都会产生药物浓度大幅度波动。此方法可产生 较大的副作用,同时不利于药物效能的充分发挥。
2)连续给药:应用注射泵可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控制药物浓度的稳定。通常 的连续给药采用恒速输注,并根据病人情况调节输注速 度。
2
一、新的麻醉技术和方法在临床 麻醉的应用
3
1.目标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jection,TCI)
目标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静脉全身麻 醉和“监测镇静、镇痛术(Monitor anesthsia care, MAC)的有效实施,合理选用药物和苏醒控 制,围术期及有创腔镜检查的镇静、镇痛,解除 病人的紧张恐惧等方面均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明 显提高了静脉全身麻醉和镇静强度调控的灵活性 和可控性。
8
理论上分析认为,效应部位浓度与 血液中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出现在峰 效应时。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了一种 研究效应部位药物浓度的方法,即通 过观测药物的效应来确定浓度。结合 相应的房室模型理论便可测算药物的 体内的变化趋势,建立药物学模型。
9
TCI(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便是 建立在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药物输注的更为符合 药代、药效动力学的静脉药物输注方法。TCI 技术的应用代表了静脉麻醉药输注方法上午 发展方向。
13
丙泊酚和舒芬太尼 与全凭静脉麻醉(TIVA)
丙泊酚的正式临床应用始于1983年,其作用机制
推测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 -氨基丁酸 (GABA)产生镇静与催眠作用。丙泊酚代谢迅速,脂溶性 高。起效快、长时间使用后仍恢复快的特点使其在临床上获 得广泛应用。
丙泊酚TCI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最终Marsh-模 型获得比较统一的认可。“Diprifusor”系统为丙泊酚血浆 浓度TCI输注系统,建立在Marsh-模型之上的 “Diprifusor” 系统,经临床使用验证与实测血药浓度有良好的平行性。国 人丙泊酚TCI参数仍需做进一步调整,但该系统已能基本满 足临床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