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考研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一章:绪论.
• 在研究方法上,当代气候学除了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气候学的 统计方法外,还要求对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和综合 分析,并对气候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和气候形成、变化的动态过 程进行物理-动力学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
特点是: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周期分季际、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 等。
特点是:气候变化慢,时间长。
3、各自研究的系统不同
天气:仅是大气中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个单纯 的系统
气候:包括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动物、 植物、人)五个子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各 个系统相互联系、作用、,并决定着气
哈尔滨气候特点是: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降水的平均状况:T=3.5℃ P=554mm 温度、降水的极端状况:Tmax=36.7℃ Tmin=-38.7℃
Pmax= mm Pmin= mm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天 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10天 长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10天—3个月
候的长期平均状况。气候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一、气候的概念
• 100多年来,“气候”的概念随人们对气候现象认识的不 断深入,而不断地变化:
– 洪堡(A.V.Humboldt, 1845)本、阿里索夫等
• 经典的气候概念:(三个要素)
– 月平均气温 – 月总降水量 – 月平均气压 – 30年的观测值
•
物理过程:增温、冷却、蒸发、凝结。
2、研究对象:
地球上的四大圈层之一——大气圈 主要研究内容: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引论(一)考核知识点气象学、气候学、天气、气候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大气高度的划分;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主要气象要素的测定(二)考核要求1.了解(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2.熟悉(1)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掌握(1)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3)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4.应用(1)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一)考核知识点1.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2.太阳辐射的波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及影响因素。
3.地面有效辐射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大气逆辐射的概念。
4.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的概念。
5.干空气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及应用范围;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和判断的方法;大气的不稳定能量。
6.大气的非绝热变化的几个方面。
7.气温的日变化、年较差;日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特点;辐射逆温8.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化的因素;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的形成。
(二)考核要求1.了解(1)太阳光谱(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熟悉(1)太阳辐射的波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2)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及影响因素(3)大气的非绝热变化的几个方面3.掌握(1)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2)掌握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的概念(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气温的日变化、年较差;日变化的特点及原因4.应用(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一)考核知识点1、单位气压高度差、单位高度气压差的公式,引起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因素2.等压面图、等高面图的由来、气压系统的种类3.气压场的对称系统、不对称系统的垂直变化特点4.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地转风、梯度风的形成及风压定律;热成风的形成5.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6.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风带、气压带的形成;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7.海陆分布、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考核要求1.了解(1)等压面图、等高面图的由来(2)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由来2.熟悉(1)引起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因素(2)气压场的对称系统、不对称系统的垂直变化特点(3)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3.掌握(1)气压随高度分布的定性解释(2)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3)促使空气运动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4)地转风、梯度风的概念、形成、风压定律(5)大气环流及三圈环流的模式;风带、气压带的形成;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7)等高面图、等压面图的形成4.应用(1)海陆分布、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一)考核知识点1.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气象复习大纲
绪论第一章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气象要素、温室效应、气溶胶。
简答题: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大气的组成?3、季节更替的温度标准。
第七章4、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第二章名词解释: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光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下垫面、光合有效辐射(PAR)、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中性植物、光能利用率、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临界光照长度简答题:1.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标出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第七章)。
2.地面净辐射的概念是什么?写出地面辐射平衡(净辐射)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写出地面能量平衡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3.写出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会计算特定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4.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是怎样被削弱的?5.天空有时呈蔚蓝色,有时呈灰白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为什么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看上去呈橘红色?7.从光照时间角度分析,作物引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8.什么是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第三章温度名词解释:逆温、空气的绝热变化、绝热过程、绝热冷却、绝热增温、气温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积温、活动温度、活动积温、有效温度、有效积温、大气稳定度、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
简答题:1.空气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物体的热特性。
3.什么是γ、γd、γm?它们有什么区别?4.怎样判断大气稳定度?5.画图并说明的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类型。
6.什么是土壤温波方程?讨论它的作用?7.什么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8.某地五天的日平均温度分别是:10.5℃; 11.7℃; 9.5℃; 10.0℃;12.0℃。
该地五天≥10.0℃的活动积温是多少,有效积温是多少?9.什么是积温?农业积温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在应用中积温稳定性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四章水分名词解释:绝对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作物水分临界期、作物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与气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n11091160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学时:54 (理论36 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考试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云轩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陈家豪主编,《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气象学是植物生产类及资源环境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他是研究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任务有1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其目的在于研究和分析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植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为学好专业课达下一定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讲授中应注意要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第二节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背景知识和总体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以后各章节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气象及气象学的意义、气象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二章:地球大气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第二节大气的垂直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地球大气的主要物理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组成、铅直结构、质量分布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三章:辐射1.基本内容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辐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计算地面辐射差额的意义和变化规律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温度1.基本内容第一节热量收支第二节地面和工作的温度第三节水体温度第四节空气的温度2.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这些定义的内容3.教学重点难点土温、水温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机器形成的物理基础4.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1.基本内容第一节空气温度第二节蒸发第三节凝结与凝结物第四节降水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及返回地面的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温度特征量的意义、表达式及相互换的关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农田蒸散的影响因素;大气中降水的形成过程;人工降水的原理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六章:气压和风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压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第三节风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知道气压的概念、单位以及作用于空气的力3.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场机器表示方法;作用于空气的力产生的原因、表达式及性质;大气层中的风与风压定律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七章:大气环流1.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第二节大气浮动中心第三节季风与地方性风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季风和地方性风的成因机器性质3.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风带4.教学建议讲授法第八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1.基本内容第一节天气系统第二节天气过程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2.教学基本要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高空天气系统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寒潮、大型降水过程、台风、对流性天气过程、天气特点和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九章: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气候和气候系统第二节气候形成的因素第三节世界气候及其分类第四节中国气候2.教学基本要求气候的概念;气候带与气候型3.教学重点难点辐射因素;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章:气候灾害及其防御1.基本内容第一节干旱第二节洪涝灾害与湿害第三节风害第四节其他灾害2.教学基本要求干旱类型和干旱指标3.教学重点难点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一章:小气候1.基本内容第一节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小气候的形成的基本原理2.教学基本要求小气候的概念和特点3.教学重点难点地形小气候的主要特点;小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4. 教学建议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第十二章:植物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果树植物第二节蔬菜植物第三节花卉植物2.教学基本要求植物生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3.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第十三章:设施农业与气象1.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效益第二节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第三节设施环境中气象要素的调控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要了解中国设施农业的历史与现状3.教学重点难点设施环境下的气象条件4. 教学建议案例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研de大纲
辽宁师范《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一、使用说明本课程是一门以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地理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发生在大气层中各种物理现象和发展过程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大气中发生的天气现象特征和规律,明确天气、气候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和特点,正确解释全球不同区域气候差异的成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使用教材为《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它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校使用书,教材的内容适应专业要求,并能体现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也满足现阶段高校教改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引论重点:一、气候系统的组成,特点和作用二、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对象、任务、简史一、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气候学的简史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一、大气圈概述二、水、陆、冰雪覆盖和生物圈概述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方程第二章重点:一、引起大气增温、冷却的物理过程二、大气温度随时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难点:一、大气冷暖形成和变化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二、大气增温和冷却的意义和作用三、大气冷暖时空变化第一节太阳辐射一、基本知识二、太阳辐射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面地变化四、大气静力稳定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第五节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一、气温的水平分布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重点:一、大气中水分循环过程二、云、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三、水分对天气变化的作用及全球降水分布难点:一、蒸发和凝结的条件二、水汽转移现象及其条件第一节蒸发和凝结一、水相变化二、饱和水汽压三、影响蒸发的因素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一、地面的水气凝结物二、近地层空气中的凝结三、云第三节降水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二、雨和雪的形成三、各类云的降水四、人工影响降水五、降水分布第四章大气的运动重点:一、产生大气运动和变化的原因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规律难点:一、气压变化及其分布规律二、气压变化的图形表示三、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第一节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第二节气压场一、气压场的表示方法二、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三、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第三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一、作用于空气的力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三、磨擦流中空气的水平运动四、空气的垂直运动第四节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三、大气环流的变化第五章天气系统重点: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规律难点: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配置第一节气团和锋一、气团二、锋第二节中纬度天气系统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第三节低纬度天气系统一、副热带高压二、热带天气系统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一、雷暴二、飑线三、龙卷第六章气候的形成重点:气候形成因子的作用及气候学意义难点:形成气候的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一、太阳辐射与天文气候二、辐射吸支与能量平衡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一、大气环流二、洋流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一、海陆分布与气温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第四节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一、地形与气温二、地形与地方性风系三、地形与降水四、地面特性与小气候第五节冰雪覆盖与气候一、世界冰雪覆盖与概况二、冰雪覆盖与气温三、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重点:一、气候带的划分二、各气候带、气候型特点难点: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对比分析第一节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一、柯本分类法二、斯查勒分类法三、四、气候分类法评议第二节低纬度气候一、赤道多雨气候二、热带海洋性气候三、热带干湿季气候四、热带季风性气候五、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第三节中纬度气候一、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二、副热带季风气候三、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五、温带海洋性气候六、温带季风气候七、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八、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第四节高纬度气候一、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二、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三、极地冰原气候第五节高地气候一、高地气候成因二、高地气候特点三、高地气候举例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点:一、气候变化的史实二、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三、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第二节气候变化的因素一、太阳辐射的变化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三、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四、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第三节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本节内容是目前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有关人类对气候影响的各种问题,给以关注和讨论,发表观点、看法和论述。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硕士生招生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学术型)-807气象学与气候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07 考试科目: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较高的观测能力、简单的运算能力、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包括大气科学、气象学和气候学三部分。
其中大气科学、气象学的分值各占30%左右,气候学占40%左右。
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填空、解答题等。
三、考试大纲
1、《大气科学》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及气象要素的概念、性质,空气的状态方程;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及计算方法、观测方法;大气的热力学过程,气温的局地变化、周期和非周期变化,温度要素的观测;大气中的水分,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观测和计算;气压场合大气的水平、垂直运动;大气成分及大气化学。
要求考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独立观测及获取数据的能力。
2、《气象学》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环流的形成、特征、变化及作用;天气系统的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地面热平衡、水平衡;应用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测和计算方法;气象灾害和人工影响天气。
要求考生掌握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观测获取数据和独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沈阳农业大学831气象学与气候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沈阳农业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沈阳农业大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1考试科目:气象学与气候学本考试大纲由(单位)于年月日通过。
一、考试性质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沈阳农业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气象学与气候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素质,并有利于其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
本科目分为气象学和气候学两部分。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的大气现象是及其状态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大气的基本状况和大气中的主要物理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的气候特征,气候系统特点及各种物理过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水分过程及动力过程,掌握气候形成的规律及各圈层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了解和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了解
精都考研。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6603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学1、2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实验。
课程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较多的图表、公式、权威最新数据阐明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a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radiation, atmospheric motio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limate, weather system, the weather process, climatic formation factor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modern atmospheric science achievements, using more charts, formulas and the latest authority data, illustrat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urse omitted the complicated formula derivation, highlighted the basic theorem,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ormula, and described the most remarkabl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探讨辐射基本知识、大气热能和温度、大气动力学基础、水汽凝结物与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
绪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其它分支科学之间有何联系;2、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特别注意对流层的特征、大气上界的确定方法);3、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4、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辐射三定律的应用;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4、干、湿绝热直减率和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的区别;5、大气稳定度判断的基本方法;6、气温日、年变化规律;7、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特点;8、各种逆温的形成。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影响饱和水气压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3、霜与霜冻的区别;4、云、雾的形成条件和分类;5、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6、各类云产生的降水的特点。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1、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2、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与地形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3、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4、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有何不同;5、三圈环流的基本形式、南北半球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五章天气系统1、气团形成与变性之间的联系;2、我国为何不是气团形成的源地,影响我国天气的气团类型;3、锋的特征的表现;4、阻塞高压、切变线、冷性反气旋与我国天气;5、西太平洋活动规律与我国天气;6、台风的形成、结构与天气。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大气环流和杨柳对气候系统中热量的重新分配所起的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过程与原因;3、季风概念、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亚洲南部季风之比较;4、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之比较;5、举例说明冰雪覆盖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柯本是如何对气候分类的;2、气候分类法评议;3、利用各种图、表判断气候型(掌握方法、判据)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迁的事实;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城市小气候的形成与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许刘兵)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含义及其关系。
(P1-2 课件)2.气候系统的概念。
(P7 课件)3.大气圈的成分(臭氧;水汽的作用;水汽与温室效应:水汽对温室效应影响大)(P9 课件)4.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的特征。
(P10-13 课件)5.雾的形成条件:层结稳定,天气晴朗。
6.对流层中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P12 课件)7.三种表示温度的方式及其换算关系:绝度温度,华氏度,摄氏度(P15 )8.标准大气压概念。
(P16 课件)9.湿度: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
(P16 课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太阳辐射的概念(P21 )2.辐射与辐射能(P21 课件)3.吸收,反射,透射的概念(P22 课件)4.辐射的基本定律(P23-25 课件)5.太阳常数的概念(P25 课件)6.太阳辐射光谱(P25 课件)7.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哪些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最大;减弱的方式:吸收,散射,反射(P26-28 课件)8.粗粒散射,分子散射的几种现象(P27 课件)9.反射只改变方向,不改变性质;漫反射:反射面不平整(P27 课件)10.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P28-30 课件)11.相同下垫面对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区别;不同下垫面对同一波段的反射率区别。
(P30 课件)12.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地面长波辐射(P28-30 课件)13.逆辐射,有效辐射,辐射差额(P33-35 课件)14.非绝热变化,绝热变化: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P36-41 课件)15.冷平流和暖平流:相对于目的地来说(P44 课件)16.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核心:气温直减率的变化)(P45-48课件)17.气块与气层的关系:气块是气层中的一部分18.位势不稳定的概念(P49 课件)19.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P50-52 课件)20.气温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气温直减率;逆温层的几种形成原因),水平分布(等温线;所有等值线都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第一章引论1、气象、气候、天气2、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水汽、臭氧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各起什么作用?3、臭氧的垂直分布特点和臭氧层形成? 臭氧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意义?4、大气分几层?其依据是什么?说明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5、对流层顶的温度是极地地区高于赤道还是赤道上空高于极地?为什么?6、请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解释公式的含义。
7、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何谓太阳常数?2、何谓总辐射、有效总辐射。
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阴天夜间气温为何比晴天气温高?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是如何被削弱的? 晴天天空呈现青蓝色原因。
4、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原因。
5、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有哪几种方式?在地面与空气之间最主要的是哪种?6、什么叫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7、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有何特征?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因子有哪些?8、试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9、何谓逆温?对流层中常见哪几种逆温?辐射逆温是如何形成的?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冰晶效应2、相对湿度日变化、年变化。
简述水气凝结的条件。
3、露、霜是怎样形成的?霜和霜冻。
雾分为哪几种?辐射雾形成过程4、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形成及降水特点5、降水。
降水不同形态。
雪花不同形态形成。
6、冷云、暖云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方程1、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大气静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
2、何谓单位高度气压差和单位气压高度差?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什么是气压场?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等高面图和等压面图有何不同?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为什么可以反映空间气压场的起伏形势?海平面图是什么类型图?5、简述作用于空气的各种力。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对大气运动起何作用? 白贝罗定律6、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会根据气压场分布状况判读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3气象学与气候学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3气象学与气
候学1500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中,F03课程是关于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内容。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包括天气的变化规律、气候的分布特征以及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系统,包括气候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大气的构成与结构
1. 大气构成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2. 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二、大气的物理过程
1. 辐射传输:辐射平衡、辐射强迫和反照率等
2. 热力学过程:热平衡、温度和密度的变化等
3. 动力学过程:风场的形成和演变、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等
三、大气的水文过程
1. 水汽的来源和消失: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2. 海气相互作用:海表温度和蒸发的影响等
3. 云和降水过程:云形成、云分类和降水机制等
四、天气系统与气候系统
1. 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和气旋等
2. 气候系统:地球气候带、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等
五、气候变化
1. 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以上只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内容。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气象与气候的基本原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810气象学与气候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810《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系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适用于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和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减灾三个学科。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大气科学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是否具有攻读硕士学位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及考生综合利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大气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含气象学与气候学)。
(2)要求考生具有利用大气科学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发生在大气中一些物理过程的热力、动力机制的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利用大气科学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大气科学领域相关气象要素的计算能力。
三、考试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十个部分。
(1)气候系统的组成(2)大气静力学(3)大气辐射学(4)大气热力学(5)大气动力学(6)云雾与降水的物理学(7)天气系统(8)气候的形成(9)气候分类(10)气候变化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气象学部分占80-90分,气候学部分占60-7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试卷题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6分(2)简答题每小题6-8分不等,共40-44分(3)论述推导题每小题10-12分,共20-24分(4)计算题每小题8到10分不等,共36-40分(5)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大纲
一、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以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地理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发生在大气层中各种物理现象和发展过程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大气中发生的天气现象特征和规律,明确天气、气候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和特点,正确解释全球不同区域气候差异的成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
使用教材为《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它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校使用书,教材的内容适应专业要求,并能体现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也满足现阶段高校教改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重点:一、气候系统的组成,特点和作用
二、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对象、任务、简史
一、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气象学、气候学的简史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
一、大气圈概述
二、水、陆、冰雪覆盖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重点:一、引起大气增温、冷却的物理过程
二、大气温度随时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难点:一、大气冷暖形成和变化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大气增温和冷却的意义和作用
三、大气冷暖时空变化
第一节太阳辐射
一、基本知识
二、太阳辐射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面地变化
四、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重点:一、大气中水分循环过程
二、云、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三、水分对天气变化的作用及全球降水分布
难点:
一、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二、水汽转移现象及其条件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二、饱和水汽压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气凝结物
二、近地层空气中的凝结
三、云
第三节降水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类云的降水
四、人工影响降水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重点:一、产生大气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规律
难点:一、气压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二、气压变化的图形表示
三、大气运动的成因和特点
第一节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气压场
一、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二、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三、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
三、磨擦流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四、空气的垂直运动
第四节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三、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五章天气系统
重点: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规律
难点: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配置
第一节气团和锋
一、气团
二、锋
第二节中纬度天气系统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第三节低纬度天气系统
一、副热带高压
二、热带天气系统
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
一、雷暴
二、飑线
三、龙卷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重点:气候形成因子的作用及气候学意义
难点:形成气候的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一、太阳辐射与天文气候
二、辐射吸支与能量平衡
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一、大气环流
二、洋流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系
三、地形与降水
四、地面特性与小气候
第五节冰雪覆盖与气候
一、世界冰雪覆盖与概况
二、冰雪覆盖与气温
三、冰雪覆盖与大气环流和降水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
重点:一、气候带的划分
二、各气候带、气候型特点
难点: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对比分析
第一节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
一、柯本分类法
二、斯查勒分类法
三、气候分类法评议
第二节低纬度气候
一、赤道多雨气候
二、热带海洋性气候
三、热带干湿季气候
四、热带季风性气候
五、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三节中纬度气候
一、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二、副热带季风气候
三、副热带湿润气候
四、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五、温带海洋性气候
六、温带季风气候
七、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八、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四节高纬度气候
一、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二、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三、极地冰原气候
第五节高地气候
一、高地气候成因
二、高地气候特点
三、高地气候举例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一、气候变化的史实
二、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
第二节气候变化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的变化
二、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三、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四、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目前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有关人类对气候影响的各种问题,给以关注和讨论,发表观点、看法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