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合集下载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导论0.1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

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经济学》(蔡继明 编著 第2版)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经济学》(蔡继明 编著 第2版)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课程考核内容原则上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1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产方式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5.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掌握:1.名词: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3.如何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了解: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第2章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商品,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2.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决定的关系;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掌握:1.名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2.价值形式的发展;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4.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了解:1.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和个别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工资的本质。

掌握: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1.资本的原始积累;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4章资本的流通过程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剩余价值率,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2.保证资本循环持续不断的条件;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4.年剩余价值率;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6.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7.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平衡条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3.1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再生产就是在物质资料不断生产、不断消费中交替、无限进行下去的。

另一方面,再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任何社会生产关系都要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以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发展。

(2)社会再生产的划分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开始的。

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因而,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其次,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但要预付可变资本,而且要预付不变资本。

其实,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最后,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用所得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进行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

其实,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

以上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时,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还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形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相关概念①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8.1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最初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随后法国出现了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接着出现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直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同义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②共产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

③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④共产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它的直接对立物。

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具备很高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进步条件。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第一,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第二,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众基础。

第三,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②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的过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此,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就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二章_1621999710596

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二章_1621999710596

1只绵羊=2把斧子
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它包含了一 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 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 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作等价物,也成为价值镜。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 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要求是,流通中 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也称作货币流通量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
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量。一方面用于清 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的货币会增加流通中的货 币量。另一方面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商品买卖采取了赊 账的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各当事人 之间的债权、债务还可以相互抵消,这同样减少了流通中 所必需的实际货币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
一种商品与一系列商品相交换的 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 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 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 在一系列商品上。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上,绵羊的价值已比较充分地表现为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已经不是偶然地同某一种具体劳动所创造 的商品相等,而是和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商品的价 值量能更为正确地反映出来。但仍然存在着缺陷。
商品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变化反映商品和货币 两个方面价值的变化。因而,商品价格的高低,既取决于商 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有可能发生背离,这反映了价格 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首先,在商品价值量不变而货币价值 量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商品的价格偏离价值。其次,市场 供求关系变化会导致价格偏离价值。再次,价格与价值在质 上也可能偏离,即“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没 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NO.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

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

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正方向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

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

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政治经济学(第2版)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2版)参考答案

(注:括号中的为出版社提供的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B D C A D6-10:A D A C A11-15:C C C D(A)D16-20:D B D C D21-25:A D A B B26-28:B DC二、判断题1- 5:√××××6-10:√√√×√11-14:√√××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C D D A B6-10:B C B D A11-15:A B B C(D) A16-20:C A B B B(D)21-25:A D C C C26-30:A B D B A31-35:D B D C D36-38:D D A二、判断题1- 5:√××××6-10:√×√××11-15:××√××16- 20:××√√×21-25:×××××26-28:√√√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D D A D C6-10:C B D C A11-15:C A A C A16-20:A A B B(A)C(B)21-25:C D B(D)C(B)C26:D二、判断题1- 5:××××√6-10:×√×√×11-15:××√×√第四章资本积累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C B B BCD(D)C6-10:A C A C D11-13:D A C二、判断题1- 5:××××√6-10:×√×√√11-13:×√(×)√(×)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D B C(A)D B6-10:C A C D C11-15:B D C B C16-20:B D B B C21-25:A B D D A26-30:C C D A D二、判断题1- 5:×√××√6-10:×√×××11-15:√×√××16- 20:×(√) √(×) ×(√) √(×)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A C A C A6-10:B C A B B11-15:C C C B A16-20:A C( B) C B(A) B21-25:D(B) B(D) A(D) A D(A)26-30:B(D) B B A(B) ABD(C)31-34:A C(B) A ( C) C( A)二、判断题1- 5:√×√××6-10:√×××√11-15:×××√×16- 20:×√××√21-25:√××√(×) √26-28:×√(×) ×(√)第七章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C D C A C6-10:C B(A) B C(B) B( C)11-13:A(B) B(A) C(B)二、判断题1- 5:√√×√×6-10:××√×(√) ×11-12:×√(×)第八章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B D D C D6-7:A C二、判断题1- 2:×√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B B A D D6-8:C B D二、判断题1- 5:××××√6-7:√√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1- 5:D C C B A6-9:A B B A二、判断题1-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政治经济学》2版课件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2版课件 第一章

第一章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经济[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为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物质资料生产这一人类社会的根本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把握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根本经济范畴,进而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问题。

学习本章,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过程、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等内容。

[教学要点]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人要生存,就必须吃饭、穿衣、住房,而粮食、衣服、房屋等生活资料需要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人类如果停止了上述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无法生存下去,也就不存在人类社会。

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后才能进行,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一切东西。

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者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

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上述三个根本要素。

在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二、社会生产方式人们利用、改造、控制自然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称为生产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开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开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开展开始的。

在生产力的开展中,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单独的个人是无法进行的,人们只有相互结合起来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这种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经济危机
1825年 1836年 1847年
……
在简单商品生产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生产 的直接目的是消费。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 和交换的唯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现 象层次的解释上,而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 在矛盾运动中,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发生的根源、具体原 因和演变趋势。
对于奴隶制、封建制等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的 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资 本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 步。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这样肯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用:“资产阶级 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一种,主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7-11年)。 第二种,次周期,又称基钦周期(3-5年)。 第三种,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 第四种,长波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45-60年)。
关于经济周期的上述观点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不能脱离开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不能脱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否则不能 从根本上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问题。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由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 但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0导论)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0导论)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①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②具体而言有:a.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b.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制约因素
a.市场信息的真实性 要求:价格真实、买卖意愿真实、成本真实、质量和服务真实等 原因:定价不准确、反馈不及时、交易双方议价能力不平等等
b.市场信息的充分性 获取定价信息足够多,判断价格变动信息足够全
c.市场活动的竞争性 市场竞争要求:自由竞争、平等竞争、适度竞争(没有垄断等) 当出现垄断时,需要反垄断立法和必要的政府干预,否则价值规律调节
行为较保守。
商品经济 概念: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产生条件
a.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 行业和部门,产生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需要。
b.生产资料属于彼此独立的、不同的所有者,或者同一所有者的生产 资料,委托不同的人占有和使用。
作用
a.突破自然经济的界限,广泛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生产。 b.生产者独立自主经营,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具有内在动力。 c.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进行商品交换,促进平等。 d.促进生产者竞争,提高生产效率,重视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鼓励其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取更大利益;b.强化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自律意 识,迫使其审慎决策,谨慎行事,遵从市场规则和法律规范,改善经营 管理,以规避风险。
第二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制约因素与范围
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
概念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指通过价值的决定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
作用无法发挥。
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的范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主要局限于商品生产和交换领域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领域外,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有限,调节效果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a.自然资源开发、土地规划和利用等,超出商品生产者个体范围,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 会导致商品供求关系变化, 原来利润率 高的部门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 商品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 利润随 之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 会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个过程一直 持续下去, 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 即形成平均利润率为 止。
可见,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瓜分剩 余价值的过程。
三、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土地归私人所有者占有,农业由资本家经营。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即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土地,强制农业小生产者与土地 分离。在英国较为典型。 •封建地主经济通过改良方式,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改造地主庄园,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重要影响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生产成本的高低, 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概念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资本家只关心资本的投入 和产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眼中被看作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 的全部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 而是被看做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 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
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家要获得与产业资本家一样的平均利 润。
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如商品
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 这些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 内的继续而产生的相关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即在商品变 为货币、货币变为商品的单纯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如商店的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0.1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

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含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户(即农民家庭),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也就是由企业、个人和农户这三类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也是判断某一主体是否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要依据。

具体地讲,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包括平等性、自主性、逐利性和自发性四个特征。

(1)平等性平等性是指构成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不存在任何超经济的强制性权利和义务关系。

(2)自主性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间的平等性直接决定了微观基础的自主性,即市场经济中各类微观基础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思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受其他主体的干涉,并由自己独立承担其经济行为的结果。

(3)逐利性逐利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微观基础或微观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为最终目标。

(4)自发性微观基础整体自发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交换关系的日益复杂,经济主体不可能完全掌握来自市场的全部信息并加以正确分析,从而也不能得出完全准确的市场预期,进而针对市场预期做出的经济行为就带有了盲目性,极有可能给市场带来供求严重失衡的后果。

以上分别说明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四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是逐利性的前提,而自发性则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

3.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1)产权的定义产权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的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主地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一定的收益,不受他人的干涉,从而使财产权利的所有者有动力去运用这些权利积极地从事经济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答: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

(1)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财产权利隶属于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

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就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微观基础的形成。

当然,对主体的界定必须是明确的。

(2)从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逐利性上讲,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构成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使经济主体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并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从而使经济主体拥有了对自己某种利益相对准确的预期,进而才有可能为了自己利益做出最优的、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也就是说,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的界定是微观基础逐利性的前提,因为逐利性是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所以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界定又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决定性前提。

(3)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在市场经济中,法律以各种形式普遍确立了个人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某项产权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法律的保护下,就该项产权平等地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交换,并可以对自己享有的产权自主地进行符合自己意思的处分。

2.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答: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产权变革”的改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冗员问题。

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源于“企业办社会”、“企业办保障”的体制性积淀。

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减员增效”、“减员转制”的问题。

若不能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既难以实质性地解决企业的负担,也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循环与周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资本循环与周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4.1复习笔记一、资本的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资本的购买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公式用A 代表劳动力,Pm 代表生产资料,G 表示预付资本。

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公式是:A(G-W Pm 劳动力)(生产资料)⎧⎨⎩②资本的购买阶段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资本购买阶段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时,资本由货币形态变成了生产要素的实物形态,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好了客观条件。

这时,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即告结束,资本进入第二阶段的运动。

(2)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公式以P 表示生产过程,W '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公式为:A W ...P...W Pm⎧'⎨⎩②资本的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生产要素结合的特殊社会方式和特殊作用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进而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即生产资本),具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资本循环第二阶段的结束,就是第三阶段的开始。

(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资本的售卖阶段①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公式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资本循环第三阶段的公式是:W -G ''商品(W ')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W -G ''的运动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的过程,还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G '代表着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

②资本的售卖阶段是一个十分关键和特殊的阶段售卖阶段关系着这一次资本循环的终结,又关系着下一次资本循环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题1. 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被使用或因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固定资本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或油性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或无形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不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2.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在现实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参考答案:此观点不正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其垄断地位服务的。

从阶级性质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之上的。

资本主义"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在经济目的、形成方式、运行规律等方面与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只能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根本要求,但不能说其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二、简答题1. 单个资本进行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要实现资本的连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和空间上的并存,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

2.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高技术含量。

(3)高商品率(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4)适度规模经营。

(5)农业人口比重低。

3.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参考答案: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

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

离开了土地、矿藏和其他自然物质,具体劳动创造不出任何使用价值。

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名言。

三、论述题1. 论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首先,国有经济是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相适应的,集中在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

其次,国有经济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公平与效率、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统一;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第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试述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工资形成的基础。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了工资的基础。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马克思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

3.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一、是贸易的全球化,即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使国际贸易的流量大幅度的增加,一国进出口的扩大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必须的前提,揽括了所有世界经济主体的世界市场出现了。

二、金融的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带动了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

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国际化的推动。

三、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最高形式。

生产社会化不仅要冲破地区、部门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国范围内充分发展起来,而且要冲破国界的限制,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

当一国的社会生产过程越出国家疆界以后,它就转变为国际性的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的社会化生产也就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社会化生产。

这样,生产社会化就推动国别再生产过程实现了国际化,即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国企业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生产国际化也大大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节约了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发挥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四、材料题1. 材料一:1978年以来,广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农村居民收入每年都有实际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趋缓。

农民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八十年代为9.0%,"八五"期间为7.2%,"九五"期间只有4.4%,2000年只有0.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1978年为2.1∶1,2000年为2.7∶1。

即改革开放2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扩大。

近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材料二:1999年广东省乡镇劳动力为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为1531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只有耕地面积1.49亩。

使用除草剂和抛秧技术后,农民更加空闲,农业劳动力每年实际工作日不到150天。

受耕地资源制约,农村劳动力有力无处出,人均产出很低。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发展困境。

参考答案:问题1.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状况的描述。

"二元"是指一国经济体系中不同性质的制度、技术、机制等的并存,各部门不同时代技术的并存,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并存等。

二元经济论对构成国民经济的两部门的提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问题2.(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中国在农业部门为工业扩张提供巨额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被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限制在农村而未能实现应有的转移。

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相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紧张、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农业部门则成为吸纳就业最为紧张的部门。

如果长期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使我国"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2)农业资源相对短缺①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②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还表现在农业投资不足。

③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3)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商品率低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性、半自给性,带有明显的"口粮农业"特点,为非农部门提供的商品粮极其有限,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

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延长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降低了农民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如由于改革推进顺序不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城乡收入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可见,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工业化的进程制约了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进而使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困难重重。

2.材料一:可口可乐一来,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被打没了;宝洁一来,日用化工品市场基本没了……还有啤酒、汽车轮胎等等。

这些仅仅是个开始,如果跨国公司逐渐从"产品垄断"推进到"资源垄断"和"资本垄断",那才是"真正可怕的前景"。

材料二:有不少人的观点认为,政府的规模越小越好,职能越少越好,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大市场,小政府"。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应是什么?问题2:为什么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要强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参考答案:问题1.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和职能的多少,而在于它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