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它代表了王献之草书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中秋帖》《十二月帖》等。王献之的“一笔书”为后 、 世草书的发展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盛唐以后,张旭、怀素在王献之草书的基础之上,发扬光 大,形成最能宣泄人们激烈情感的一种草书—狂草。 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 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 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 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 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 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 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 草书已然成为了一种情感抒发和艺术追求。 最属张旭的狂草最狂,自己都认不出所写之字。虽然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 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 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旭的草书是 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 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和张旭同一时代的书法家怀素用笔偏向瘦劲,结体疏放,有纵拔之姿,参差历落,呈现一 派飞动景象,骤雨旋风,气势磅礴。在笔法上,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引入草书,线条圆转 活脱而刚劲矫健,回笔藏锋,显示了他那巨大的创作魄力,真是功力深厚,技法精熟,锋正字 圆,超妙入神。他写的《苦笋帖》,从文句上看似为一通手札,上款已失。虽寥寥14字,却字 字珠玑,神采焕发,最充分地表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怀素的草书多用连笔连字,此帖第 二行“乃可迳来怀素白”七字,连笔连字一挥而成,自有奔流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 ,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 、 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 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 钟(繇) 、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 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 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 以草书为最。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 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 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 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 横势 。 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 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 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 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 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 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 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 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 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因此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主 要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这是草书的雏形。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 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 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 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 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 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 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 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 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 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 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 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 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 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 断而还连‟。这样, 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 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 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 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 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 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 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 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 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 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 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
它代表了王献之草书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中秋帖》《十二月帖》等。王献之的“一笔书”为后 、 世草书的发展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盛唐以后,张旭、怀素在王献之草书的基础之上,发扬光 大,形成最能宣泄人们激烈情感的一种草书—狂草。 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 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 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 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 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 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 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由此可见, 草书已然成为了一种情感抒发和艺术追求。 最属张旭的狂草最狂,自己都认不出所写之字。虽然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 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 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旭的草书是 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 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和张旭同一时代的书法家怀素用笔偏向瘦劲,结体疏放,有纵拔之姿,参差历落,呈现一 派飞动景象,骤雨旋风,气势磅礴。在笔法上,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引入草书,线条圆转 活脱而刚劲矫健,回笔藏锋,显示了他那巨大的创作魄力,真是功力深厚,技法精熟,锋正字 圆,超妙入神。他写的《苦笋帖》,从文句上看似为一通手札,上款已失。虽寥寥14字,却字 字珠玑,神采焕发,最充分地表现了怀素草书的艺术特点。怀素的草书多用连笔连字,此帖第 二行“乃可迳来怀素白”七字,连笔连字一挥而成,自有奔流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 ,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 、 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 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 钟(繇) 、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 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 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 以草书为最。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 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 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 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 横势 。 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 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 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 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 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 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 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 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 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因此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主 要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这是草书的雏形。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 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 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 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 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 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 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 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 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 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 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 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 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 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 断而还连‟。这样, 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 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 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 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 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 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 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 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 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 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 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