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工程与育种_米福贵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孙进武,魏鹏飞,王跃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wykissme@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取得的研究成绩,分析了我国牧草育种研究中存在的育种方法较为落后、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匮乏、良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提出了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中心的解决建议.关键词:牧草育种,研究成绩,解决建议,生物技术1 中国牧草育种研究的成绩1.1 牧草种质资源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各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牧草育种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首先,初步完成了我国牧草品种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入库保存。

现已查明我国牧草野生资源中至少有28科、184属、567种,共3296份材料具有保护、引种、育种价值。

国家牧草中期库已保存牧草种质3500多份,可保存20~ 25年。

另外,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生态区建立起5处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对一些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等开展了鉴定和评价,并建立起了中国牧草与草地资源网站,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长期库、中期库为核心,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为网络的保存体系[1]。

1.2 牧草常规育种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牧草育种工作者采用野生引种驯化、地方品种整理、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基本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一批新品种,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品种达250个,其中野生栽培品种40个、地方品种40个、引进品种6个、育成品种84个。

从国外引进包括苜蓿、三叶草、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猫尾草、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等种质,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大量引种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应我国不同地域的草种,如蔚县苜蓿、晋南苜蓿、柱花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并驯化了一批野生牧草,如羊草、老芒麦、无芒雀麦、黄花苜蓿、沙打旺、披碱草等。

人工选育种研究也有不少贡献,如吉林农业科学院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高产、抗寒、适应性广的公农1号、公农2号苜蓿新品种;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过杂交培育出抗寒抗旱的草原1号、草原2号、草原3号杂花苜蓿;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培育出了甘农1号、甘农2号、甘农3号、新牧1号、新牧2号、新牧3号苜蓿新品种等等[2]。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麦类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项目申请情况分析.《作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邹华文.王道杰.边秀秀.商海红.杨新泉.[3].怎样教好作物遗传育种精品课.《职业教育(下旬)》.2014年12期.尹春.王雪玉.侯建华.[4].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罗红兵.袁名安.罗水清.[5].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宜春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6期.焦茂兴.李润根.刘苏铭.刘小林.[6].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发展重点.《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6期.张江丽.董文琦.杜晓东.[7].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质量.《考试周刊》.2012年58期.林小虎.杜利强.郭振清.孟俊青.郭俊良.董洪平.东方阳.[8].高职院校《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10期.付艳.[9].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Ⅲ.作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编辑.《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刘忠松.[10].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邹枚伶.王海燕.卢诚.王文泉.二、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延召.作物遗传育种河南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2].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被引次数:8作者:孙友位.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学位年度)[3].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次数:8作者:赵丽娟.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学位年度)[4].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E<'e>染色体组特异AFLP及STS标记的建立.被引次数:3作者:张丽.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5].大麦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子2(CI2)基因的SNP分析和单倍型鉴定.作者:曾祥辉.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6].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作者:蒋云.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7].嗜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acidocaldarius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被引次数:1作者:彭文舫.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学位年度)[8].川芎苓种的初步筛选及快繁体系的建立.被引次数:1作者:赵勇.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9].携带1RS/1BL易位染色体三个小麦品种的抗衰老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叶对产量贡献研究.作者:李永攀.作物遗传育种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烤烟农艺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被引次数:7作者:肖炳光.作物遗传育种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mixedmodelQTLanalysisforsugarcanemultipleharvestlocationtrial data..Pastina,M.M.Malosetti,M.Gazaffi,R.Mollinari,M.Margarido,G.R.A.Oliveir a,K.M.Pinto,L.R.Souza,A.P.Eeuwijk,F.A.vanGarcia,A.A.F.《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5[2]Precisemapping&lt;i&gt;Fhb5&lt;/i&gt;,amajorQTLconditioningres istanceto&lt;i&gt;Fusarium&lt;/i&gt;infectioninbreadwheatonchromosome 2BS.. LiuZiJiZhuJieCuiYuLiangYongWuHaiBinSongWeiLiuQingYangTsoMinSunQiXinLiuZhiYong《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6[8]GeneticdiversityandpopulationstructureintheUSUplandcotton(Goss ypiumhirsutumL.)..Tyagi,P.Gore,M.A.Bowman,D.T.Campbell,B.T.Udall,J.A.Kuraparthy,V.《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9]Seedsizeisdeterminedbythecombinationsofthegenescontrollingdiff erentseedcharacteristicsinrice.. YanSongZouGuiHuaLiSuJuanWangHuaLiuHeQinZhaiGuoWeiGuoPengSongHongMiaoY anChangJieTaoYueZhi《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7[10]Advancesandprospects:Biotechnologicallyimprovingcropwaterusee fficiency. ZhangZhengbinXuPingShaoHongboLiuMengjunFuZhenyanChuLiye.《CriticalReviewsin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四、作物遗传育种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欧洲牧草、草坪草与饲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米福贵,2009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席章营,2004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3]GNA转优质小麦品种获得成功.徐琼芳.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陈孝.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李连城.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杜丽璞.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马有志.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徐惠君.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辛志勇.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001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4]作物光合作用的遗传与产量改良.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郑家国.吕世华,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5]遗传学及作物遗传育种系列课程综合性改革与实践.郭海滨.张志胜.李亚娟.俞淑红.刘向东,2010全国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研讨会[6]稻曲病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析.周永力.樊金娟.曾超珍.刘小舟.王疏.章琦.王春连.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7]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郭玉平.张友秋.栗红梅,2014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8]一个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曾超珍.赵开军.王春连.刘耀光.章琦.刘丕庆,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9]水稻抗白叶枯病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初步筛选.樊金娟.曾乃燕.欧阳石文.王春连.章琦.林汉明.徐正进.赵开军,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10]作物核心种质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张学勇.张启发.董玉琛.李振声.贾继增.李自超.邱丽娟.喻德跃.梅捍卫.李英慧.张洪亮.赵团结,2013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特点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多个 方面。
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性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遗传育种技术,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 种,如抗病、抗虫、抗旱、抗寒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 品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2023-11-05
目录
•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概述 • 作物遗传育种的核心理论 • 作物遗传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 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 作物遗传育种的挑战与前景 • 作物遗传育种案例分析
01 作物遗传育种专 业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一门涉及植物遗传学、育种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 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育种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 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
03 作物遗传育种的 方法与技术
常规育种方法
01
02
03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选育 优良品种。
回交育种
以一个品种为母本,另一 个品种为父本,进行多次 回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 状的品种。
诱变育种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发 植物发生突变,从中筛选 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影响。
基因插入
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 品种。
基因修饰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进 行精确的修饰和改造,以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品种。
生物信息学在育种中的应用
遗传变异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植物 的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理论
依据。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杨存义)

作物育种学各章主要知识点(杨存义)

《植物育种学》(杨存义)绪论一、名词解释1.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遗传特性稳定、性状一致、特性明显的一定群体。

2.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二、填空题1.每个作物品种一般都有其所适应的地区范围和耕作栽培条件,而且都只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所以优良品种一般都是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2.作物品种可分为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五性系品种。

3. 作物进化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

三、简答题1.优良品种在发展农艺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质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2)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3)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3.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7)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实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4.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育种目标要求要高。

现代农业对新品种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产潜力,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求具有优良的产品品质和适应机械操作的特性等。

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
二对病虫害的抗耐性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观点讲作物或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只要求在病菌流行或害虫发生时能把病原菌的数量或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阀值以下即要求品种对病虫害有相对的抗性而不是绝对的抗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育 种 目 标 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种 质 资 源 引种和选择育种 杂 交 育 种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诱 变 育 种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抗 病 虫 育 种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抗 逆 性 育 种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品种审定和推广
《作物育种学》总论
张天真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潘 家 驹
主 编
农 业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5 月 第 一 版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人工进化是人类为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 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 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进化的方向主要取 决于人工选择的方向。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 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化速度远比自 然进化速度快。

作物遗传育种解释

作物遗传育种解释

作物遗传育种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的学科,旨在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特性。

该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遗传学基础:研究作物的遗传规律、基因结构和功能、遗传变异等。

2.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旨在通过
不同的育种方法来获得优良的品种。

3.种质资源:研究和保护作物的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种、地方品种、育成品
种等,为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4.分子育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基因克隆、转基因等,来
改良作物的性状。

5.品种选育和推广:通过育种获得优良品种后,进行品种选育和推广,使其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物遗传育种的目标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特性,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纤维、油料等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该学科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技术和方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挑战。

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3-11-10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A15151104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新兴团队项目(202131TD);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B03J136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创新基金(202203)作者简介:薛皦(1986-),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E-mail:****************通信作者:于洋(1987-),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E-mail:***************广东农业科学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3):1-13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4.03.001薛皦,朱庆锋,陈沛,冯彦钊,于洋.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4,51(3):1-13.XUE Jiao, ZHU Qingfeng, CHEN Pei, FENG Yanzhao, YU Yang.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in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3):1-13.植物染色体重排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薛 皦,朱庆锋,陈 沛,冯彦钊,于 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染色体重排是一种可能导致DNA 片段丢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机制,从而改变基因组结构,为创造新的变异性状提供可能。

植物染色体重排事件的准确鉴定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它们在植物演化和作物育种中的作用。

朱培坤:山坡盐碱地培育染色体杂交作物解读

朱培坤:山坡盐碱地培育染色体杂交作物解读

朱培坤:山坡地盐碱地培育染色体杂交作物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朱培坤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一张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签发的百绿珍宝112(水稻—玉米)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的文件,使他多年来潜心发明的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获得的新品种得到了肯定。

朱培坤表示,染色体杂交技术在农业方面如果得到推广,有可能对现代农业产生巨大变革。

新产品被验证反驳了曾经质疑的声音染色体杂交技术就是导入外源群体基因,改变植物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特别是数量基因调控的性状。

20多年来,朱培坤潜心钻研植物的无性远缘杂交,成功发明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而他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掌握染色体杂交技术的科学家。

曾经有学者对百绿公司培育的大米草—水稻这一染色体杂交品种有过质疑。

采用染色体杂交技术,究竟能不能将外源的、异源的数量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和受体细胞染色体杂交产生新品种,应该通过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客观的科学验证。

在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参与下,知名专家夏新界教授,近期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四川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朱培坤创造的第八代染色体杂交植物小麦—玉米的基因组中,通过基因芯片和标记基因以及DNA测序分析,充分证明染色体杂交植物小麦—玉米中存在至少三个小麦基因。

对于此次百绿珍宝112(水稻—玉米)自交系被授权,朱培坤表示,这说明他们通过染色体杂交技术获得的作物新品种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

“对于质疑的声音,只要去盐碱地上看看朱培坤种成的染色体杂交水稻和染色体杂交玉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广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潘嘉念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百绿公司的研发工作,他认为,以前国内外理论界都认为盐碱地是不能种粮食作物的,很多专家还没有意识到染色体杂交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命,之所以部分专家对百绿公司产品存在质疑,主要是部分专家的研究观念还没有发生转变。

杂交作物被证明可在恶劣条件下生存记者注意到,朱培坤研发的染色体杂交作物的不同产品可以在不同的恶劣条件下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学术上称为抗逆性。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亲本最好纯合 ④无性系(clone):从杂合亲本品种杂交第一代实生苗 中选出的无性系
特点:个体杂合,群体同质 ⑤多系品种(混系品种):
3)优良品种的作用
a.提高牧草产量 b.改善品质 c.提高牧草的抗病虫能力: d.提高抗逆性 e.改良沙化,退化草地: f.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和美化环境:
§—2 我牧草育种工作回顾与展望(自学)
3.抗性
①抗病 ②抗虫 ③耐寒性,耐热性和耐旱性 ④耐盐碱性和耐酸性 ⑤耐践踏性和耐牧
4.其他目标
①适于粮草轮作: ②适合改良沙化、退化草地 ③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 ④耐除草剂 ⑤适于机械化作业
第二章 牧草种质资源 §-1 牧草种质资源的概念和类别
一.概念:
➢ 原始材料—凡用于培育种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的栽培植物 和野生植物。
➢ 种:
①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②同种植物个体间无质的差异; ③同种植物要求相似的环境条件; ④生物学特性上无质的区别;
2.类别:
依来源划分为: 野生驯化品种、地方品种、引入品种,育成品种
育成品种又可分为: ①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
自花授粉植物→株间杂交→选择→纯系品种, 特点:同质、纯合(防异花授粉、防杂) ②开放授粉群本 (open pollinisation cultivar): (针对异花授粉植物而言) 特点:异质、杂合 近交、自交 要衰退 ③杂交种(Hybrid):AⅹB→F1→选择→杂种 特点: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群体高度同质;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自学)
瓦谁洛夫(1935年)提出8个作物起源中心 1.中国—东部亚洲中心:主要起源作物如黍、稷、 粟、高粱、荞麦、大豆、茶等11种作物,136个物 种。 2.印度中心:主要起源作物如水稻、红豆、甘蔗、 香蕉等15种作物,117个物种。 3.中亚细亚中心:起源作物如普通小麦、密穗小麦、 印度圆粒小麦、豌豆、草棉等15种作物,42个物种。

13314730_糜子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创制和遗传分析

13314730_糜子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创制和遗传分析

植物雄性不育(plant male sterility )是植物在有李海权,相金英,韩玉翠,降彦苗,耿玲玲,程汝宏*,刘国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5)摘要: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手段,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直接决定着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成功。

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首次创制出糜子(Panicum miliaceum ,2n =4x =36)雄性不育突变体M207A ,并对其进行了育性鉴定和初步的遗传分析,目的是利用该突变体进行糜子杂交种的选育、在糜子中实现杂种优势的利用。

首先采用室内花粉镜检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突变体进行了育性鉴定;将突变体与育性正常的糜子品种配组杂交获得的F 1和F 2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植,对不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药褐化,无外露,花药干瘪,不育度在95%以上,不育性状稳定;利用育性正常的品种给稳定的突变体进行授粉,其结实率可达到正常水平;自交F 2群体中育性分离比例为35∶1,符合单基因座位上同源四倍体基因的理论分离比,说明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突变材料M207A 的创制,为糜子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糜子;辐射诱变;雄性不育突变体;遗传分析;杂种优势利用中图分类号:S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6)06-0001-05收稿日期:2016-07-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07B03);河北省财政专项(2016023668)作者简介:李海权(1977-),男,河北乐亭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育种研究。

Tel :*************;E-mail :**********************。

通讯作者:程汝宏(1963-),男,河北卢龙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谷子、糜子遗传育种研究。

超高产大穗型水稻新品种——遗传工程稻1号

超高产大穗型水稻新品种——遗传工程稻1号
、 、 、 ,
,
,
,
8 克 该 品种具 有耐寒 耐高温 抗早 抗稻瘟病和 白叶枯病等特点 全生育 2 5 期为 1
。天
左右 适 于 我省和南方各省的水稻种植 区 作中稻 和 晚稻栽培 可

,
,
取代 目前各地所大面积种 植的杂交组合 汕 优 6 3
,
该 品 种经
19 93
年在全 国
.
的 3 8 个生 态 点试 种平均亩产 6 0 ~ 7 0 公斤 其 中 云 南永胜 种植 1 5 6 亩创
( 二 ) 宽行 窄株 合理密植 该品种大 田 栽培密度以行窝 距 3
4O x
培育多萦壮秧
6 1
.
5 2
厘米 或宽 窄行
, , .
0 2
x 16 5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厘 米为宜 每亩
, ,
,
1 2~ 1 3 万 窝
.
.
.
,
每窝
(三 )
栽植
,
5 ~ 8 1 万 粒 谷 种的秧苗 保证每亩基本苗达到 9 ~ 1 0 万 成称 1
1 号 株高 1 0 ~ 12 0
, , ,
遗传工 程 稻
,
厘米 茎秆粗 壮 剑叶宽大 直立 分 萦力极强 大 田 栽培
, ,
单株有效分 菜 1 5 ~ 3 0 个 最 多达 6 z 个 平 均单碑总粒数为 多达
.
25 0 ~ 30
,
粒 最
.
40
7 ~ 位 结实率 高达 8 S % 以上 谷粒呈金 黄 色 大 而饱满 千粒重 2

忿产
灸 德 恻 水 循 斯 晶 种

9300102_胡麻种间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9300102_胡麻种间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2014,18(3):76-78,88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 杜晓东胡麻种间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张丽丽,米 君,李世芳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胡麻种间杂交技术是我国胡麻育种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克服了胡麻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不亲和性。

通过分析胡麻种间杂交种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胡麻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与分茎数、单果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与千粒重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795;与株高、工艺长、主茎分枝数和有效果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株高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与工艺长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通过品种(品系)各农艺性状的隶属度函数对参试胡麻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表现最好的胡麻材料是杂交品系1062。

与常规栽培种(双对照)相比,胡麻种间杂交种的株高和工艺长较短,分茎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产量较高,增产优势明显。

关键词:胡麻;种间杂交种;农艺性状;产量;相关系数;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S5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4)03⁃0076⁃03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Flax Hybrids ZHANG Li⁃li ,MI Jun ,LI Shi⁃fang(Zhangjiak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gjiakou 075000,China )Abstrac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echnology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of oil flax breeding in our country ,which overcomes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cultivated and wild species.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main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the effects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on yield of hybrids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 unit area yield and stems number ,grainnumber per fruit ,plant yield and 1000⁃grain weight ,but the correlation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level.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795which between the yield and 1000⁃grain weight.It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 unit area yield and plant height ,long process ,main stem number and effective fruit number ,and the correlation of plant height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correlation between process long was the very significant level.Throug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membership functions of agronomic traits of varieties (strains ),the best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hybrid strains flax material 1062was selected.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have shorter plant height and process length ,more stems ,higher 1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double ).Key words :Flax ;Interspecific hybrids ;Agronomic traits ;Yield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Comprehensiveevaluation收稿日期:2013⁃12⁃09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ARS⁃17⁃GW⁃1)作者简介:张丽丽(1983-),女,河北保定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胡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让旱地种水稻美梦成真

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让旱地种水稻美梦成真

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让旱地种水稻美梦成真
季节
【期刊名称】《北京农业》
【年(卷),期】2011(000)014
【摘要】@@ 很难想像,稻子竟然可以种植在旱地和盐碱地,这无疑改变稻子的耕种方式.如果大面积推广的话,等于扩大了我国的耕地面积,中国的粮食产量有望大幅提高.
【总页数】1页(P12)
【作者】季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J], 范燕;陈庆富
2.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让旱地种水稻美梦成真 [J], 季节
3.染色体杂交技术获得的新类型植物 [J],
4.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J], 高猛;安玉麟;孙瑞芬
5.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与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探索 [J], 周燕;高华;高自旸n;高述民;胡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高二上册生物课堂教学PPT: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人教版高二上册生物课堂教学PPT: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太空育种辣椒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 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等)来处理生 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原理:基因突变
黑龙江农科院用辐射 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 “黑农五号”大豆品种, 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 高了2.5%,大豆产量 提高了16%。
1943年从自然界分离出来 的青霉菌只能产生青霉素 20单位/mL。后来人们对 青霉菌多次进行X射线、紫 外线照射以及综合处理, 培育成了青霉素高产菌株, 目前青霉素的产量已达到 50000~60000单位/mL。
二、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
DDTT × ddtt 杂交
DdTt
DT Dt dT dt
花药离体培养
DT Dt dT dt单倍体幼苗
秋水仙素
DDTT,DDtt,ddTT,ddtt 二倍体植株
普通植株
减数分裂
花粉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幼苗
秋水仙素处理
纯合子幼苗
筛选所需的品种
筛选所需的品种
在杂交育种的过程中运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以 显著缩短育种进程。但是仍然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应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多可供选择的新基因呢?
三、诱变育种
高真空(10—8pa) 微重力(10—4g) 强辐射
从1987年开始,我国将蔬菜等农作物种子 搭载在卫星上上天。“搭星上天”的种子 主要有青椒、番茄、黄瓜、丝瓜、胡萝卜、 莴苣等蔬菜种子,以及水稻、小麦、高粱 等粮食作物和花卉草木等种子。
“神舟”五号搭载育成的巨人南瓜
太空青茄大过小孩头
? 短毛折耳猫(bbee)
长毛折耳猫(BBee)
长毛立耳猫(BBEE)
杂交 F1雌雄间交配 选优 测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染色体工程与育种*米福贵 云锦凤 逯晓萍(内蒙古农牧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摘要: 对植物染色体工程与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单体与缺体系统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染色体工程;育种分类号:Q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11(1999)02-0064-04C hromosomal Engineering and Plant Breeding.M I Fu gui,YUN Jin feng,LU Xiao ping(Dep artment o f Gr assland Science,I nner Mongolia I nstitute o f Agriculture and A nimal H usbandry,H ohhot010018):Gr assland o f China,No.2,1999,pp.64~ 67,78.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ed the chromosomal eng ineering in the aspects of double diploid,hetero-additive line,hetero-replacement line,ex chang e line,monosome one incomplete chromosome systems.Key words: Chromosom al engineering;Plant breeding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最重要而稳定的成分,它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一定的数目,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积极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出现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是决定物种繁衍的遗传物质的载体。

如果染色体在数量、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异,最终都会导致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

据此,人们按照预定的目标,操作处理染色体,进而培育新品种乃至新物种,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染色体工程。

染色体工程(chromosomal eng ineering)这一术语最早是由 C.M.Rick和G.S. Khush在1966年论述番茄单体、三体和缺体时首先提出的。

现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指按照人们的预先设计,通过附加、代换、削减和易位等染色体操作方法和技术改变物种染色体组成,进而定向改变其遗传特性的新技术。

有时人们也把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操作(chromosomal manipulation),它是染色体水平上的细胞工程。

目前,植物学家们已经将染色体工程用于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其成为一门育种新技术,此外它也是研究基因定位和异源基因导入的有效手段。

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杂交;依靠杂种(或亲本)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合的规律性变化产生具有不同染*国家教委资助课题收稿日期:1998-09-29作者简介:米福贵,男,博士,副教授,39岁,1982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草地Grassland of China1999,No.2,pp.64~67,78色体组成的配子;在杂种或杂种后代中通过细胞学鉴定,筛选所需要的材料。

1 双二倍体将来自不同种或属染色体组的F1,经人工诱导或自然加倍创造双二倍体是染色体工程的主要内容。

刚合成的双二倍体结合了来自双亲的整套染色体,各染色体之间都要进行同源配对,但由于来自双亲的染色体之间在复制时间、染色体定向、着丝粒分裂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异,再加之二倍化机制尚不完善,常常会引起染色体丢失和减数分裂不稳定,产生不平衡配子并导致非整倍体形成。

只有通过连续选择,二倍化机制可日趋完善,方能成为细胞学上稳定的新物种。

因此,利用双二倍体可以把不同种、属间的有益特性综合在一起,培育出优良的作物新品系和品种。

此法比较广泛地用于将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进行远缘杂交,以导入野生种的遗传物质,给栽培作物添加某些宝贵特性,如抗病性、抗倒伏性及抗寒性等。

近年来,世界上研究较多的是小麦亚族中的双二倍体,仅小麦及其亲缘物种间的双二倍体就有267种(Maan和Gordon,1988),其中影响较大、直接用于生产的有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

六倍体小黑麦国外栽培较多,分布在非洲、南美、澳洲等50多个国家,我国栽培利用的主要是八倍体小黑麦。

严格地讲,双二倍体还有完全双二倍体和部分双二倍体之分。

完全双二倍体是指受体结合供体所有染色体组而形成的个体,这种情况较常见,自然发生的普通小麦、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以及自然发生的西方牧冰草等均为完全双二倍体。

部分双二倍体仅指含供体亲本一部分染色体组的双二倍体,它是远缘杂交F1经自交或与亲本之一回交后形成的新物种,如现在生产上利用的一些八倍体小黑麦品系等。

它们仅具一组外源染色体,含有育种工作所需的目标性状,如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等。

较完全双二倍体更接近育种目标,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总的说来,在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中,适应性强且适合人类经济要求的超亲本类型目前还不多见。

即使是应用较多的小黑麦,由于其总体农艺性状较差,仍局限于少数生产条件低劣的地区,如澳大利亚的贫瘠干旱土壤、波兰的低涝酸性土地以及我国贵州的贫瘠高寒山地等推广种植。

小黑麦的其它亲缘物种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出优点,但远未达到其亲本之一 黑麦那样经过长期改良和人工栽培的程度。

此外,大多数双二倍体在早期的生活力、可孕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2 异附加系细胞中添加异种染色体的系统称异附加系(alien addition line)。

培育此添加系统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规法、桥梁亲本法、单倍体法、双二倍回交法、双重单体或多重单体附加法等均能创造异附加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获得栽培物种与亲缘物种间的杂种F1后,用受体品种与F1或由F1加倍成的双倍体回交一至数次,从回交后代中选择添加单体再经自交产生添加二体(O M ara,1940; Riley和Chapman,1968;Driscoll和Sears, 1971)。

异附加系的鉴定主要通过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大孢子母细胞(PM C)在减数分裂中期 的染色体配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期 的染色体分带方法进行。

另据报道,同工酶分析、核酸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外源标记性状等方法均可用来鉴定异附加系。

人们通过培育附加系在转移外源染色体导入有利基因方面虽然进行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异附加系遗传上的不平衡和细胞学上的65第2期 米福贵 云锦凤 逯晓萍 植物染色体工程与育种不稳定,再加之不良基因的导入,限制了它们自身作用的发挥,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异附加系在生产上可直接利用。

然而,成套异附加系是研究染色体组亲缘关系、物种起源与进化、基因互作和基因表达的有用遗传材料,同时也是培育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中间材料。

3 异代换系某种植物的一对染色体被他种植物的一对染色体所代换而形成的新类型称异代换系(Aline sabstitution lines)。

创造异代换系的材料是缺体植物和异附加系,前者所缺的染色体是被代换的,后者附加的一对染色体是准备换入的。

培育异代换系的方法也有不同几种,主要是利用单体或缺体与异附加系杂交进行。

异代换系的鉴定通常采用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的染色体配对行为分析等。

但要确定哪条受体物种染色体为外源染色体所代换,还需借助于染色体显带、同工酶分析、标志性状的利用、核酸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技术手段。

代换系的染色体数目未变,染色体代换通常也发生在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因而与异附加系相比异代换系在细胞学和遗传学上更趋稳定,在生产上是可以直接加以利用的。

4 易位系前文所述,通过附加或代换异源染色体可以将有益基因引入栽培植物中,但引入的染色体除携带有益基因外,亦带有不利基因。

如能使异源染色体上携带的有益基因通过易位整合到栽培植物的染色体上,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基因的作用。

这就需要建立易位系。

所谓的易位系是指异源染色体与栽培植物染色体之间相互易位的植物。

染色体易位可使两个正常的连锁群改变为两个新的连锁群,同时易位还会造成染色体融合,进而导致染色体的变异。

现在已知,许多植物的变种就是由于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易位造成的。

在易位系中,通过染色体易位达到了异源目的基因的转移,这便是建立易位系的动机所在。

远缘杂交中经常有自发易位产生,但异种、属间的染色体自然发生易位的频率很低。

实践中,易位系的建立就需人工诱发易位,一般是用电离射线照射或化学诱变剂处理。

辐射能使染色体随机断裂,断片常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重接,产生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易位。

用射线照射带目标性状的代换系、附加系等可产生插入易位或末端易位。

小麦易位系的创建方法便是对携有目标基因的单体异附加系进行辐射处理,以这种基因的表型性状为标记,在后代中选择带有这种基因而染色体数目仍为2n=42的个体。

因为目的基因已转移到小麦染色体上,这样的个体就是易位系。

通过辐射,目前已将小伞山羊草、中间冰草以及黑麦的抗病基因成功地转入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中。

另外,植物种、属间杂种经过细胞、组织培养可以增加亲本染色体间的遗传交换,再生植株显示各种染色体异常,其中包括许多染色体易位。

特别是对携带目标性状的代换系、附加系与农艺亲本的F1杂种进行细胞、组织培养并结合诱变会大大提高有益基因的转移频率。

易位系一般来说不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因而它的鉴定要比鉴定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困难得多。

常规的染色体计数以及染色体带型分析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不显带区段和小片段易位更是无能为力。

目前,一般采用同工酶分析或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易位染色体进行标定。

66 中 国 草 地 1999年5 单体与缺体系统单体有时也称单体植物,是指正常二体缺少了1条染色体的个体,通常用公式2n-1表示。

如普通小麦,正常的二体具42个染色体,其单体植株的染色体则为2n-1=41。

自然界中,正常的二体植株有时会自发产生一些单体,这样的单体如出现在二倍体植物中一般都不具活力,而且往往是不孕的;只是异源多倍体的单体才具有一定的活力和育性。

人工创造单体植株常用种、属间远缘杂交及理化因素诱导,另外也有用非整倍体、回交转育、易位杂合子、组织培养等方法培育单体的报道。

普通小麦单体的培育可用单倍体小麦(3x )与正常二体小麦(6x)杂交的方法进行。

从细胞学分析来看,减数分裂时单倍体小麦的每条染色体都缺少可以联会的同源对象,基本上不能配对形成二价体,减数分裂后期各染色体随机分配,最终形成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其中,大多数配子因染色体缺数太多成为败育配子,只有具21条或20条染色体的配子具有受精能力。

此种情况下,单倍体小麦与二体小麦杂交后便会产生单体后代(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