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马河车站大断面暗挖段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马河车站大断面暗挖断工程科技总结

一、工程概况

车站中间暗挖段长为86.9m,拱顶覆土约13m,采用洞柱法施工。

暗挖结构为单层双柱三连拱结构,为复合衬砌,由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和夹层防水构成,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为C20,二次衬砌采用C3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10。二衬浇注采用组合钢模板加钢拱架。

设计车站主体暗挖隧跨度 22.13m,高度9.418m,采用大管棚φ159@333mm加小导管φ42超前支护,分为15个小洞室,采用“洞柱法”施工。

图1 暗挖车站主体结构横断面图

暗挖结构上方的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密集,埋设有各种动力、通讯、燃气(φ500)、自来水(φ600)、污水(φ2150)、热力(4300×2800)沟距车站拱顶为1.5~2m)等管线。特别是雨污水、上水、热力、煤气和电力等管线,自身存在着潜在的渗漏风险,极易产生破坏,管线本身的填埋土土质较为疏松、管线渗漏后极易形成水囊、空洞、地表沉陷,对地下地铁结构影响较大,施工存在较大风险。另外,车站暗挖段下穿亮马河路,处在亮马桥路和东三环路的交叉口,交通比较繁忙,施工过程中地面的沉降对管线和交通存在较大影响,施工风险较大。

二、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

图2 施工工艺步序图

图3 暗挖车站施工顺序图

2、施工过程描述

暗挖段

暗挖段中侧洞施工方向

暗挖段 暗挖段中洞施工方向

暗挖段 暗挖段侧洞施工方向

北基坑开挖中导洞均从北向南组织施工,南基坑开挖小导洞由南向北施工,共六个小导洞,左右(竖向)各三个。

施工顺序为先施工左侧1号中导洞,拉开不小于一倍洞径距离后再施工2、3号中导洞。左侧三个中导洞开挖初支完成后,再依相同的顺序施工右侧三个小导洞。

导洞采用台阶法施工,中部预留核心土。中洞、侧洞与中导洞施工方法相同。车站拱部设大管棚和小导管超前支护,注浆加固地层,小导洞初期支护为格栅钢架+双层网喷砼联合支护。

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无轨运输,电动葫芦提升。

(2)底纵梁、钢管柱及顶纵梁的施工

按照设计图纸尺寸施工底板防水和底纵梁,施工时必须注意在底纵梁上预埋钢管柱预埋件,并且确保其水平度,为施工钢管柱和顶纵梁打下良好基础。中导洞内钢管柱径为φ800、间距8m。钢管柱采用委外卷制加工而成,用人工配合手拉葫芦吊装定位。

(3)中洞拱部施工

中洞拱部拱顶采用大管棚和小导管注浆超前联合支护,其初支的钢格栅钢架与相邻小导洞初支格栅采用连接板螺栓连接,中洞初支完成后,施工中洞防水及顶拱和仰拱(二次衬砌)。

(4)侧洞施工

侧洞拱部拱顶采用大管棚和小导管注浆超前联合支护,其初支的钢格栅与相邻小导洞初支格栅采用连接板螺栓连接,侧洞初支完成后,施工侧洞防水、仰拱及顶拱(二次衬砌)。

三、技术成果及控制要点

(一)加强基坑施工监测确保地面和建筑物安全技术

一、监控项目及方法

1、地表沉降监测

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层中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地表沉降,地表沉降可以反映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的全过程。

①监测实施方法

监测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在设计隧道中线地表沉降测点布设原则为沿隧道中线每5m布设一组中线测点 ,选取典型地段布设一沉降主断面。

地表量测测点埋设时应布设2~3个基准点,基准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具体基点埋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地表沉降量测各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相对高程差,本次所测高差与上次所测高差相比较,差值即为本次沉降值,本次所测高差与初始高差相较,差值即为累计沉降值。

②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或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并结合施工情况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

2、拱顶沉降

拱顶下沉量测值是反映隧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和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的反映,易于实现量测信息的反馈。

①监测实施方法

在拱顶埋设测点,应在掌子面开挖出渣完毕后,拱架架立时,将预埋件焊接至拱顶,待该环砼喷射完毕牢固后,将预埋件上砼清除干净后,即可进行量测。拱顶测点布设原则为间距为3~5m布设一组测点。特殊情况测点可适当加密。拱顶下沉量测主要采用精密水准仪,量测各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相对高程差,本次所测高差与上次所测高差相比较,差值即为本次沉降值,本次所测高差与初始高差相较,差值即为累计沉降值。

②数据分析与处理

监测数据的填写、处理与地表下沉相同。如果拱顶下沉超限,可采取以下方法控制拱顶的下沉:改良拱顶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改善开挖方法以减小开挖对拱

顶围岩的扰动;加强支护等等,或采取以上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

3、周边收敛

隧道开挖后,周边点的位移是围岩和支护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净空的变化(收缩和扩张)是围岩变形最明显的体现。

①监测实施方法

收敛测点埋设,应在掌子面开挖出渣完毕后,拱架架立时,将预埋件焊接拱腰位置,应尽量使两预埋件位于同一轴线上。待该环砼喷射完毕牢固后,将预埋件上砼清除干净后,即可进行量测。测线布设原则同拱顶测点,且同拱顶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

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首先作出时间-位移及距离-位移散点图,对各量测断面内的测线进行回归分析,并用收敛量测结果判断隧道的稳定性。如果收敛值过大,应改善周围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改变开挖方法,尽量减小开挖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加强支护等等,以确保收敛值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监控量测反馈程序

监控量测资料均用计算机配专业技术软件进行自动化初步分析、处理。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绘制各种表格及曲线图,当曲线趋于平衡时推算出最终值,并提示结构物的安全性。

监测人员及时反馈指导信息,调整施工参数,保证安全施工。

三、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需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较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并据此确定工程技术措施等。

(二)隧道暗挖大管棚施工技术

为保证暗挖段施工时,路面交通畅通、既有线隧道及暗挖车站施工的安全,在暗挖车站横断面的拱部28m范围内、沿车站拱顶环向按3根/m布置管棚超前支护。管棚采用φ159热轧无缝钢管,壁厚δ=8mm,管长86.9m(单侧45m,搭接3m),沿车站拱顶环向布设,间距350mm,超出开挖轮廓线35cm,管节分段长度为6~9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管节长度,并使接口错开,间隔布置管棚配节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