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
(原创版)
目录
1.人民调解法的定义和作用
2.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
3.人民调解法的实施与效果
4.人民调解法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正文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调解法的定义和作用。
人民调解法是指由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调解方式。
人民调解法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
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和职责,人民调解的程序和原则,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执行等。
再来看看人民调解法的实施与效果。
自人民调解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成功调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我们来谈谈人民调解法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人民调解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我们期待人民调解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总的来说,人民调解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对于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摘要:一、人民调解法概述二、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和意义三、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四、人民调解法的实施和监管五、人民调解法的实际运用案例六、人民调解法对我国社会矛盾化解的作用七、人民调解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正文:一、人民调解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于2010年12月26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人民调解法是对我国长期调解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新时代调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和意义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原有的人民调解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民调解法显得尤为重要。
人民调解法的制定有利于规范调解工作,提高调解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有利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人民调解法共九章六十四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解原则、调解组织、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调解与诉讼、法律责任等。
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公正的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接受调解。
调解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和调解能力。
调解程序包括调解申请、调解准备、调解协商、调解达成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等环节。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当事人可以依据调解协议申请公证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四、人民调解法的实施和监管人民调解法的实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推动和监督。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保障人民调解员的待遇,提高调解工作的吸引力。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一、引言人民调解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矛盾纠纷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
本文将对人民调解法进行全文释义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该法律的内容和实施要点。
二、立法背景和目的2.1 立法背景人民调解法的制定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旨在加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2 立法目的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发展,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三、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和程序3.1 基本原则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协商、自愿参与、公开公平、法律约束、及时解决等。
3.2 调解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包括登记备案、受理申请、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履行协议和监督检查等环节。
四、人民调解的主体和权责4.1 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由政府设立并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的调解工作。
4.2 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的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4.3 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是指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的具体调解机构,负责具体的调解工作。
五、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和效力5.1 适用范围人民调解适用于民事纠纷、邻里纠纷、劳动争议、消费纠纷等一系列民事矛盾纠纷的解决。
5.2 效力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双方自愿并经过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协议的内容履行。
六、人民调解的监督和保障机制6.1 监督机制人民调解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上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下级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
6.2 保障机制人民调解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工作保障、培训保障和法律保障等方面。
七、发展人民调解的措施和建议7.1 措施发展人民调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培训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等。
7.2 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参与调解工作、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力度等。
人民调解法全文释义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了解社区纠纷解决的有效
途径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区纠纷解决法律,旨在通过调解
方式解决社区内的各类纠纷,帮助人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
区和谐。
下面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这一法律条款。
首先,人民调解是一种自愿的解决方式,即由当事人主动提出调
解申请,并自愿接受调解的结果。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会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帮助当事人理性表达自己的意愿,寻求合理的解
决方案。
其次,人民调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社区纠纷。
这包括但不限于邻
里纠纷、劳动争议、债务纠纷、物业管理等问题。
调解结果具有法律
效力,当事人必须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调解不同于法院审判。
调解不具有强制性质,如果在调解过程中某个当事人不愿意遵守调解协议,另一方可以通过
法院诉讼途径来维护权益。
最后,任何公民和法人都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如果您遇到社区内
的纠纷问题,可以前往当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委员会会为
当事人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协助解决纠纷。
同时,人民调解过程中
所有涉密信息都受到法律保护,保障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社区纠纷解决方式。
它能够帮助当事人协商解决问题,避免耗时费力的诉讼程序。
通过了解人民调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为社区和谐益处尽力。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摘要:一、人民调解法简介1.人民调解法的定义2.人民调解法的作用二、人民调解法的原则1.当事人自愿原则2.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3.公平公正原则三、人民调解的程序1.调解申请2.调解受理3.调解进行4.调解协议四、人民调解法的效力1.调解协议的效力2.调解无效的情况五、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关系1.人民调解与诉讼的衔接2.人民调解与诉讼的优劣比较正文:人民调解法解读一、人民调解法简介人民调解法是一部关于调解民间纠纷的法律规定,旨在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间纠纷。
二、人民调解法的原则1.当事人自愿原则: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2.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在调解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质证权、辩论权等权利。
3.公平公正原则:人民调解应保持公正立场,维护公平正义,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三、人民调解的程序1.调解申请:当事人可以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
2.调解受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申请后,应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3.调解进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并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调解。
4.调解协议:在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
四、人民调解法的效力1.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协议履行。
2.调解无效的情况:对于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等途径解决。
五、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关系1.人民调解与诉讼的衔接:对于经过人民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人民调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于2009年12月29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对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自愿协商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
《人民调解法》依法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程序、权利义务、保障措施以及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和运作等方面内容,为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性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程序公开原则、无私原则等。
这些原则保障了当事人在人民调解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使调解结果得到双方接受和遵守。
其次,《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置和工作机制。
一方面,它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和行使权限,包括组织、指导和监督人民调解工作;另一方面,它鼓励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设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人民调解工作。
这样的规定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保证了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
再次,《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条件和权益。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员要具备政治思想素质、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等要求,同时享有合法权益,如免受损害、得到法律保护和得到合理报酬等。
这些规定为人民调解员的选拔、培训和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保证了他们能够胜任并且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
法律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具体途径、方法和程序,要求当事人应当自愿参与和遵守调解结果。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如隐私权、保密义务等。
这些规定能够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综上所述,《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它充分肯定了人民调解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并对人民调解的组织和工作进行了规范和保障。
人民调解法的内容
人民调解法的内容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的一项法律法规,旨在通过调解解决民事争议、纠纷等问题。
人民调解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调解范围。
人民调解法适用于民事纠纷、邻里纠纷、劳动争议、家庭纠纷等问题的调解,但不包括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争议。
二、调解主体。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主体应由具备调解资质的人员组成,包括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和法律援助机构。
调解人员应当采取中立、公正的立场,以解决当事人的争议为目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调解程序。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应当依据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进行。
调解程序应当公开、公正、公平,并且应当遵循法定程序。
调解结果应当由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调解书应当经过当事人签字确认后生效。
四、调解效力。
人民调解法规定,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并且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五、调解宣传。
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调解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人民调解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解决争议的法律能力。
以上是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该法规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调解方式,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调解法》解读
《人民调解法》解读一、人民调解发展史采取说服疏导的方式,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方式。
称人民调解,素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之称。
中国历史上素有由年高有威信的乡官里正调解民间纠纷的习俗。
劳动人民之间发生纠纷,常由当事人的亲友、四邻出面调停。
宋代后多由保长、族长充当调解人。
辛亥革命后出现民间调解组织息讼会。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制度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1931年制订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府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乡苏维埃有权解决未涉及犯罪行为的各种争执,并设立了负责解决群众纠纷问题的裁判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制订了区域性的调解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承担了大量的调解民间纠纷的工作。
1954年,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调解组织,任务是调解民间一般民事纠纷与轻微刑事案件,并通过调解进行政策法令的宣传教育。
1989年国务院发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委员进行规范,并同时废止《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进一步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1991年4月9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把调解工作列入“基本原则”一章。
公安、司法机关都有调解民间纠纷的职权,这种调解是公安、司法工作的补充。
2002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依法确认调解协议将于民事合同性质并依法确认其效力。
2002年9月26日司法部出台《人民调解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2007年12月19日安徽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出台《安徽省人民调解条例》,省人大以立法形式制定人民调解工作法规;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全面确定了国家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法》的颁布,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件大事,人民调解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对今后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人民调解法讲座
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
(一)任职条件: 1、公道正派 2、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3、具有一定文化、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 4、成年公民 (二)待遇: 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因工受伤、死亡的,家属给予抚恤和优待
第四章 调解程序 (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理念 (二)具体程序
1、启动:当事人申请或调委会主动 2、调解员人数:指定1-N名调解员 当事人自选 3、人性化的规定: 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邀请其 亲属、邻里参与;专门知识人员参与。 4、调解的方法: 坚持原则,明法晰理, 主持公道,及时、就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解读
◆立法背景
(一)国际背景——“东方之花” (二)社会背景 大调解格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三)立法背景 1、1954年 《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 2、1989年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3、2002年 司法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4、2002年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 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5、2011年1月1日施行《人民调解法》共35条
5、调解笔录:立卷归档 (三)调解后的处理 1、调解失败的: (1)应当终止调解;(2)告知仲裁、司法 2、调解成功的:达成调解协议
第五章
调解协议
一、调解协议书 (一)制作:书面为原则 口头(记录在案) (二)载明事项(第二十九条)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 3、达成协议的内容,履行方式;、期限。 二、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一)生效: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指印 人民调解员签名 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 (二)约束力: 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三、调解协议的履行
(一)自愿履行 (二)争议的,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强制执行力的取得——申请司法确认 1、期限: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 2、方式:双方共同向法院申请 3、确认成功的,取得强制执行力 (四)确认失败的: 1、再次调解以变更原协议或达成新协议; 2、起诉 ?仲裁等途径均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有关人民调解的法律。
该法于2010年3月15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进行知识解读,从法律制定背景、基本内容和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法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制定背景。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相对简便、灵活、低成本的争议解决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发展和提升其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该法的制定,旨在依法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该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分为六章,其中包括了总则、组织和设立、调解人、调解程序、调解制度、承认和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主要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调解权的机构和人员、调解程序与调解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公平公正、及时有效、自愿协商、保密的原则适用于人民调解工作。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在程序上的体现,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调解人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调解人员资格的人可以依法从事调解工作,并享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
调解人的建设和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
该法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等可以组织和开展调解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还对调解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调解程序包括申请调解、受理、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以及调解结果的确认等环节。
该法规定了当事人可以提出书面或口头的调解申请,调解机构应当在受理后的五日内组织调解等一系列程序规定,保证了调解工作的有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是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
以下是关于该法律的一些知识解读:
1. 人民调解的定义: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2. 调解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3. 管理和指导: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
4. 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5. 统计与通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将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人员组成和调整情况及时通报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原文件第四章“附则”部分。
人民调解法解读
基层司法行政业务培训讲稿(2011年3月26日)一、人民调解法释义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我国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中起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由于人民调解工作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而且得到了国外法学界的推崇,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易发、多发期,矛盾纠纷多样性、复杂性和突发性日趋明显,尤其是我县遭遇“5.12”特大地震和“8.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因拆迁安置、家庭继承、遗产分割、婚姻关系、地界、土地补偿等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保障全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是我们人民调解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人民调解法》,使我们的调解工作有了法律依据,认真学习和谙熟《人民调解法》,对于我们提高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调解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人民调解是一种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群众性自治活动,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人民调解员积极地在矛盾双方当事人之间说服、疏导等方法使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
其调整范围是民间纠纷。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人民调解程序灵活便捷,调解方法多种多样,此处的民间纠纷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对此作了具体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法-解读
此司法解释从2019年1月2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 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 组织为当事人。
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
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
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
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纠纷简要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________ __年__月__日
人民调解协议书
“ 人民调解协议书 ” 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 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 义道德,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 其中 “ 编号 ” 栏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自 定的办法填写。 “ 当事人 ” 栏应列明纠纷的全部当事人, 并按括号内要求事项详细填写。 “ 纠纷简要情况 ” 栏应 记明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 “ 协议 ” 栏 应载明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 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 期限 ” 栏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 调解协议书 ” 必须由 纠纷各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主持人签名,加盖人民调 解委员会印章,并明确填写日期。
人民调解法
人民调解法1. 简介人民调解是指由社区居民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采用调解方式处理民事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旨在通过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人民调解的法律基础人民调解法最早于1995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017年颁布实施的人民调解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人民调解的范围、组织、程序和效力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
3. 人民调解的工作机构和职责人民调解的工作机构主要由社区居民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组成。
他们的职责是:- 接受与民事争议相关的调解申请; - 组织调解工作,劝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 协助当事人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4. 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人民调解适用于民事争议解决的广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 邻里纠纷,如噪音扰民、停车纠纷等; - 婚姻家庭矛盾,如夫妻离婚、财产分割等;- 劳动纠纷,如工资未支付、劳动合同纠纷等; - 合同纠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5. 人民调解的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5.1 调解申请当事人可以书面或口头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申请人需详细描述争议事实、当事人的主张和请求。
5.2 材料审核调解委员会负责审核调解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发现材料不完整或明显虚假,委员会有权拒绝受理申请。
5.3 受理和调查调解委员会受理申请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以更好地掌握争议的背景和当事人的意见。
5.4 双方约谈调解委员会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约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同时劝导他们以和解的心态解决争议。
5.5 调解协议如果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委员会将拟定调解协议,协助他们达成协议并签署。
5.6 协议执行与监督一旦调解协议达成并签署,双方当事人应按照协议内容执行。
如有违约行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并由人民法院进行监督。
6. 人民调解的优势与不足人民调解法作为一种民间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以下优势: - 省时省力:相较于诉讼程序,人民调解可以更快速地解决纠纷,节省时间和精力; - 灵活性强:调解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调整; - 成本低廉:相对于诉讼费用,人民调解的成本相对较低; - 社会和谐:通过协商一致解决争议,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
人民调解法要点解读
❖ 第三十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 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 当按照约定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 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 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 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有利于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矛盾
❖ 由于人民调解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 便快捷、不伤感情等特点,在解决纠纷中具 有独特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不可替代的作 用,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 花”。
❖ 可以缓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可以按当事人 意愿达成解决矛盾的办法;可以使调节协议 得到很好的履行。
可依据确认书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 行。”
❖ 全市法院自2007年3月试点以来,共受理诉 前司法确认申请3801件,经审查确认3794件, 不予确认7件,确认案件逐年上升,确认案件 执行率为100%。为使非诉调解协议顺畅启 动诉前司法确认程序市中院与市司法局在 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 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程 序的通知》。
3、人民调解组织及调解工作亟待加 强
❖ 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人员紧缺,往往调解员身 兼数职;人民调解工作经费难以保障;人民 调解的法律效力不确定。
❖ 近些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都 提交数十件提案、议案,呼吁尽快制定人民 调解法,各有关部门也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 调解立法工作。
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 基于人民调解的性质和特征,法律的相关 规定凸显了人民调解不拘形式、灵活便捷、 便民利民的特点和优势,要求在充分尊重 当事人权利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帮助 当事人达成协议,避免人民调解程序司法 化的倾向。
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法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是一种非诉讼、和解纠纷的方式,它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降低诉讼费用,还可以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此法律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分为八章五十一条,其中第一章规定了总则。
第一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定义,指出人民调解是指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组织、个人或者其他机构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行为。
因此,参与人民调解的各方必须自愿参加,并且必须生效达成的协议必须得到各方的认同。
第二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公正、公开、公平、合法、及时等原则。
这些原则的遵守,可以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也可以保证调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第三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包括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调解中介组织、组建调解机构等。
这些组织形式的建立,旨在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调解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调解人条件,调解人必须是具有一定社会声誉、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的人。
调解人的条件要求高,这也是为了保证调解的公正有效。
第二章规定了调解的程序和原则。
第五条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实施程序和要求调解人员进行调查、协议文本的保存等流程。
第六条中有涉及到人民调解的调解范围,包括民事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
此法规定了调解的范围,调解只能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纠纷进行。
第三章规定了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中介组织的组织和职能。
第十条规定了调解委员会的职能,调解委员会在本地区各项工作中负责调解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管理调解委员和调解员的聘任、培训、管理和评价工作,收集、储备、传播、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经验,加强调解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第四章规定了调解员的职责和权利,调解员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第十四条规定了调解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协助仲裁、履行调解协议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知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是于2010年12月29日国家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一部重要法律。
该法律共10章70条,旨在进一步健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加强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该法律从多个方面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首先,在调解程序方面,人民调解法规定了调解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流程。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并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对调解机构、调解员的权限和职责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调解主体方面,《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这一规定扩大了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不仅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平等、公正、便捷的解决争议的渠道,也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内外部纠纷的方式。
此外,《人民调解法》还在保障和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首先,法律规定了当事人协商不成时的救济措施,例如审查、仲裁、诉讼等。
这些救济措施确保了当事人在调解失败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法律规定了调解机构和调解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制。
这有助于确保调解机构和调解员能够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法律还对人民调解的费用和补偿等问题进行了规定,确保了调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
除了在具体条文上进行规定,该法还赋予了人民调解机构和调解员更多的责任和权力。
例如,人民调解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扩展调解范围,调解员可以采取更多适用的调解方法,并扩大调解结果的适用范围。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人民调解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推动纠纷解决工作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调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在
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 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 纷事实;
(二)遵守调解现
场秩序,尊重人民调 解员;
(三)尊重对方当 事人行使权利。
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书的性质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 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 民事合同性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 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1
人民调解制度介绍
2
《人民调解法》
3
调解实务
《人民调解法》概述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六章 附则
2010年8月28日第十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 次会议通过
人民调解委员会
法律地位
群众性组织
人员构成充分考 虑少数人群;产 生方式充分体现 自治
工作方式
说服、教育和疏导 促使当事人之间平等协商、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可主动介入 可采取预防矛盾激化的预防措施 对治安、刑事案件,要及时报告
最大限度地体现“灵 活性”和“便捷性”
人民调解委员会
工作原则
依法调解 平等、自愿 尊重诉权
调解期限
及时 一个月以内(依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33条)
工作范围
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小额债 务、轻微侵权
土地承包、拆迁安置、环境保 护、医患纠纷、劳动争议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
(一)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
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 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 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
工作任务
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预防纠纷发生 向组成单位反映纠纷及调解情况
组织形式
村(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全国82.4万个人民调解组织 中,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 67.4万个,企(事)业单位人 民调解委员会7.9万个,乡 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4.2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调解协议书、承诺书
自我服务的重要 手段
扎根基层、分布广泛
充分体现方便、灵活、不拘形式的特点, 尽量避免形式化、程序化。
通过纠纷矛盾的解决, 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普法教育
成为普法教育的高效 课堂
宣传通过“人民调解”这一渠道解决民
间纠纷
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的成绩体现
大大缓解了司法工作 的压力,有效维护了 社会稳定
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
人民调解的制度建设
法规名称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民间纠纷处理办法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 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 作的意见
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 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人民调解员的任职要求
德高望重、公道正派
熟悉法律知识
程民
刑
行
序
政
法法
法
法
全国 模范人民调解员、云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王光跃
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在 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 下列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 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 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 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 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 行;Fra bibliotek按约定履行
不得擅自解
人民调解委员 会对协议履行 情况进行督促、 督促
除或变更
提请法院进行司 法确认,经确认 有效的协议,具 有强制执行力
人民法院运用司法权对 人民调解工作给予的一 种有力支持和保障,同 时也是对当事人的司法 救济和司法保障。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确认程序
当事人应当共同向人民法院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提出确认申请
万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 调解组织1.2万个
全省共建人民调解委员会 17200个,其中村(居)调 委会13839个,乡镇(街道) 调委会1373个、企事业单位 调委会1279个、区域性行业 性调委会479个,其他调委 会196个。
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
解决纠纷
是我国传统的化解矛 盾、消除纷争的非诉 讼纠纷解决方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重“情理”,避免了 “一朝对公堂,九世
结寇仇”的内部矛盾 情绪激化
维护稳定
纠纷解决基于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协商, 最大限度体现“案结事了”
及时疏通矛盾,是维护稳定的“减压阀”
群众自治
是人民群众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
解读——
《人民调解法》
1
人民调解制度介绍
2
《人民调解法》
3
调解实务
我国的调解体系
大调解 框架
司法调解 行政调解 人民调解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民间调解传统
西周
调人、胥 吏
秦汉
“夫”— 职听讼
明代
写入《大 明律》
清代
保长职责
民国
调解委员 会
设置了专 门的人员
明确写入 法律
设置了专 门的机构
机构进一 步完善
我省共有人民调解员23万人,上半 年全省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1余万 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其中, 有调解协议的疑难矛盾纠纷28余万 件;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等场所 口头调解的简易程序矛盾纠纷53余 万件。防止群体性上访3417起 21981人;制止群体性械斗1772起 11850人;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 373起447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 刑事案件1205件5258人。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
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萌芽
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
雏形
抗日战争 时期—— “人民调 解委员会”
法定化
1954年中 央人民政 府颁布 《人民调 解委员会 暂行组织 通则》
恢复发展
1989年国 务院颁布 《人民调 解委员会 组织条例》
法典化
2010年8 月全国人 大审议通 过《人民 调解法》
人民调解法
颁布部门
国务院 司法部 司法部 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时间
1989年 1990年 2002年 2002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2002年 务院办公厅转发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 2007年 部
最高人民法院
2009年
全国人大常委
2010年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
民间性 自治性 合法性 便捷性 平等性 协商性
人民调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