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一节水循环[2022·北京西城期末]“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选自《吕氏春秋·圜道篇》)。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A.ⅠB.Ⅱ C.ⅢD.Ⅳ2.《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A.联系起四大圈层 B.周期性不断更新C.塑造着地表形态 D.导致了季节转换3.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③属于海陆间循环④属于陆地内循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2·福建泉州期末]咸海地处中亚内陆地区,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成为世界主要棉花种植区。

下图示意咸海1960年与2014年湖面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5题。

4.咸海入湖河水主要参与(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 D.大循环5.1960年~2014年期间,导致咸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陆造田 B.湖床地壳抬升C.入湖水量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2022·福建宁德期中联考]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

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图1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2为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图中表示砂田的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曲线是(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由图可知,当地采用砂田方式的原因是( )A.减少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热量B.增加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湿度C.减少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涝D.增强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旱[2022·安徽安庆期末]辽宁是我国最北方的沿海省份,这里成为我国北方较早兴起建设的工业化城市,其沿海海域还盛产海参、鲍鱼等优质海产品。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初中学过的镁、铝、铁、铜的部分性质,梳理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共性。

2、认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O2),了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学习重点】钠及铝与氧气反应原理【课时作业】选择题1.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A.铜B.铁 C.铝 D.钛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金属常温下都是固态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C.金属都能与酸反应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3.实验室中保存少量金属钠的方法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4.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5.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HCO36.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7.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B.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C.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D.钠比钾的化学性质活泼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9. Na2O2与水反应能够产生O2,这一反应在呼吸面具、潜水艇及太空飞船中可为人体提供呼吸所用的O2。

下面对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C.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D.这是一个置换反应,有单质O2产生10.2.3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g固体,由此可判断产物是()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 、Na2O和Na2O2 D、无法确定11. 除去镁粉中的铝粉,应选用的试剂是A. 稀盐酸B. 氯水C. 烧碱溶液D.纯碱12.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A.1∶1B.1∶2C. 1∶3D.2∶11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共存的是()A. Fe3+、NO3-、Cl-、Na+ B.Ba2+、Mg2+、HCO3-、AlO2-C.NO3-、Na+、K+、CO32- D.NO3-、K+、AlO2-、OH-14.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影响,加深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课程内容,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掌握产业转移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二)作业任务1. 查找资料:学生需查找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的产业发展资料,包括各时期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类型、转移方向等。

2. 地图标注:在地理地图上标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产业分布,以及近年来产业转移的路径和趋势。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其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资料和案例分析结果,探讨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作业拓展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地区(如长三角、京津冀等)的产业转移现象,比较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点和影响。

三、作业要求1. 查找资料要准确、全面,尽量使用官方数据和权威报告。

2. 地图标注要清晰,标注内容要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要深入,分析原因、过程和影响时要结合地理学原理和方法。

4. 小组讨论要充分,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5. 作业成果要整理成文档或PPT形式,便于查阅和分享。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查找资料的准确性、地图标注的清晰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小组讨论的充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将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此外,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理解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围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现象展开。

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资料,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2. 产业转移概述:学生需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导向等,并简述产业转移的种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至两个典型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其转移过程、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产业转移的利弊。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书面报告。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掌握部分要求学生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清晰的认识,对产业转移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2. 产业转移概述部分需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3. 案例分析部分需具体分析案例的转移过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并就其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4. 小组讨论与报告部分要求各组成员充分交流意见,形成集体智慧,报告需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对产业转移概述的分析是否深入,是否能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深入探讨案例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4. 小组讨论与报告的团队协作能力、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语言的流畅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一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课后作业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课后作业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后作业一.根底性作业〔必做题〕1.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2个红球、1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异.〔1〕从袋子中随机摸出1个球,放回并摇匀,再随机摸出1个球.求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红球的概率.〔2〕从袋子中随机摸出1个球,如果是红球,不放回再随机摸出1个球;如果是白球,放回并摇匀,再随机摸出1个球.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2.现有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并通过抽签确定三人演讲的先后顺序.〔1〕求甲第一个演讲的概率;〔2〕画树状图或表格,求丙比甲先演讲的概率.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诵读材料有《论语》、《大学》、《中庸》〔依次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三个材料〕,将A ,B ,C 分别写在3张完全相同的不透明卡片的正面上,反面朝上洗匀后放在桌面上,比赛时小礼先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记下内容后放回,洗匀后,再由小智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他俩按各自抽取的内容进行诵读比赛.〔1〕小礼诵读《论语》的概率是 ;〔直接写出答案〕〔2〕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他俩诵读两个不同材料的概率.4. 在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1个白球,2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其余完全相同.〔1〕从袋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试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摸出的球恰好是两个红球的概率;〔2〕假设在布袋中再添加x 个白球,充分搅匀,从中摸出一个球,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53,求添加的白球个数x .5. 把一副普通扑克牌中的4张;黑桃2,红心3,梅花4,黑桃5,洗匀后正面朝下放在桌面上〔1〕从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是黑桃的概率是多少?〔2〕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再从剩下的牌中随机抽取另一张.请用表格或树状图表示抽取的两张牌牌面数字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求抽取的两张牌牌面数字之和大于7的概率.二、拓展性作业〔选做题〕1. 不等式组⎪⎩⎪⎨⎧+≤>+323443x x x x 〔1〕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并写出它的所有整数解;〔2〕在不等式组的所有整数解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整数相乘,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积为正数的概率.2. 某博物馆展厅的俯视示如图1所示.嘉淇进入展厅后开始自由参观,每走到一个十字道口,她自己可能直行,也可能向左转或向右转,且这三种可能性均相同.〔1〕求嘉淇走到十字道口A 向北走的概率;〔2〕补全图2的树状图,并分析嘉淇经过两个十字道口后向哪个方向参观的概率较大.3.“田忌赛马〞的故事闪烁着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光辉.该故事的大意是:齐王有上、中、下三匹马A1,B1,C1,田忌也有上、中、下三匹马A2,B2,C2,且这六匹马在比赛中的胜负可用不等式表示如下:A1>A2>B1>B2>C1>C2〔注:A>B表示A马与B马比赛,A马获胜〕.一天,齐王找田忌赛马,约定:每匹马都出场比赛一局,共赛三局,胜两局者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面对劣势,田忌事先了解到齐王三局比赛的“出马〞顺序为上马、中马、下马,并采用孙膑的策略:分别用下马、上马、中马与齐王的上马、中马、下马比赛,即借助对阵〔C2A1,A2B1,B2C1〕获得了整场比赛的胜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假设齐王事先不打探田忌的“出马〞情况,试答复以下问题:〔1〕如果田忌事先只打探到齐王首局将出“上马〞,他首局应出哪种马才可能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并求其获胜的概率;〔2〕如果田忌事先无法打探到齐王各局的“出马〞情况,他是否必败无疑?假设是,请说明理由;假设不是,请列出田忌获得整场比赛胜利的所有对阵情况,并求其获胜的概率.。

《第三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第三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基本知识,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基本轮廓。

2. 掌握海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地理概念。

3. 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

二、作业内容:1. 基础识图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和填充世界地图,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地图应清晰标注主要国家的名称。

同时,需对各大陆的轮廓特征进行描述。

2. 观察与思考:准备一些地球仪或相关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海陆分布特征。

让学生思考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地理现象,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海洋对航海的重要性,大陆漂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等。

4. 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搜集有关地球海陆分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分享自己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观察、绘图、讨论和写作等。

2. 每位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并在作业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作业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4. 鼓励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应包括作业完成质量、讨论参与度、报告内容等方面。

2.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评价结果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4.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和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水平。

3. 学生应积极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提出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3.1 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3)(解析版)

3.1 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3)(解析版)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一、基础练1.有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可表示为()x y 6M Fe CN ⎡⎤⎣⎦,经X 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它的结构特征是3+Fe 和2+Fe 分别占据立方体互不相邻的顶点,而CN -位于立方体的棱上。

其晶体中阴离子的最小结构单元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晶体的化学式为()226M Fe CN ⎡⎤⎣⎦B .该晶体属于离子晶体,M 呈+1价C .该晶体属于离子晶体,M 呈+2价D .晶体中与每个3+Fe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N 有3个【答案】B【详解】A .由题图可得出,晶体中阴离子的最小结构单元中2Fe +及Fe 3+个数均为11482⨯=,CN -的个数为11234⨯=,因此阴离子的化学式为()26Fe CN -⎡⎤⎣⎦,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26M Fe CN ⎡⎤⎣⎦,A 项错误; B .由阴、阳离子形成的晶体为离子晶体,M 的化合价为+1,B 项正确;C .M 的化合价为+1,C 项错误;D .由题图可看出与每个3+Fe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N -有6个,D 项错误;故选:B 。

2.如图所示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排列方式,其对应的化学式是XY 的是(图中:o-X , -Y)( )A .B .C .D .【答案】A【详解】[根据顶点、棱上、面上、体心和其他处于立方体内部的原子对晶胞的贡献分别为111842、、、1,求出X 、Y 的数目之比,其化学式分别为XY 、X 3Y 、XY 4、XY 4;故选:A 。

3.下图为高温超导领域里的一种化合物(钙钛矿)结构中的最小重复单元。

该化合物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a 个,元素氧、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b 。

则a 、b 是( )A .6,3∶1∶1B .24,10∶8∶1C .12,5∶4∶1D .3,3∶2∶1【答案】A【详解】 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顶点上相邻的钛离子相距最近,则钛离子周围与它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6个,a=6;晶胞中位于顶点的钛原子个数为8×18=1,位于棱上的氧原子个数为12×14=3,位于体内的钙原子的个数为1,则氧、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 3:1:1,故选A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目标导航] 1.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知道晶体的特征和性质。

2.了解获得晶体的途径。

3.知道晶胞的概念,学会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能根据晶胞的结构确定晶体的化学式。

一、晶体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非晶体无原子排列相对无序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1)熔融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点(1)自范性:①定义: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②形成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③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议一议】1.某同学在网站上找到一张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这张图说明玻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答案不是。

从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来看,玻璃中粒子质点排列无序,没有晶体的自范性。

二、晶胞1.概念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结构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是由无数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以铜晶胞为例)(1)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原子是2个晶胞共用的。

(2)金属铜的一个晶胞的均摊到的原子数为8×+6×=4。

【议一议】2.晶体与晶胞有什么关系?答案(1)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025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5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锋与天气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基础巩固练]2023年3月26日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

洪都拉斯全境多山,内陆多火山熔岩高原,年平均气温约为23 ℃,雨量充沛,部分地区会在5月到7月间下“鱼雨”。

据说在鱼雨到来之前,天上乌云滚滚,大风呼啸,强风暴雨大约持续2到3小时之后,数百条活鱼出现地面上。

自从1998年的一场鱼雨后,洪都拉斯国家的Yoro(约罗省)城市在每年都会过这个“鱼雨”节。

下图示意洪都拉斯国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洪都拉斯( B )A.属于南美洲临海国B.山脉大致呈东西延伸C.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D.首都气候炎热湿润2.部分地区会在5月到7月间下鱼雨,其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为( C )A.暖锋B.冷锋C.气旋D.准静止锋3.推测Yoro城市位于洪都拉斯( A )A.北部B.南部C.中部D.西部[解析]第1题,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属于北美洲,A错误;洪都拉斯全境四分之三以上为山地和高原。

山脉自西向东伸延,内陆为熔岩高原,多山间谷地,沿海有平原,B正确;洪都拉斯沿海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错误;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位于内陆高原,气候较为凉爽,D错误。

故选B。

第2题,读题干“据说在鱼雨到来之前,天上乌云滚滚,大风呼啸,强风暴雨大约持续2到3小时之后,”可知,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的过程中冷却成云致雨,强烈的气旋活动会导致强风暴雨,形成“海龙卷”,龙卷风把海里的鱼卷到天上,又把它卷到部分地区扔下来,形成“鱼雨”,C正确。

暖锋过境时,会伴有连续性降水,不是强风暴雨,A错误。

冷锋多发在当地冬季,不是在5-7月,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B错误。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降雨强度小,细雨绵绵,D错误。

故选C。

第3题,该区域位于加勒比海南部,北部美洲大陆中部为平原,干冷空气顺利进入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遇上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形成“海龙卷”,形成“鱼雨”,故每年都会出现“鱼雨”现象的Yoro城市位于洪都拉斯北部,较容易形成“海龙卷”,故选A。

第三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 课时作业

第三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  课时作业

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一、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课时作业-002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铁、铁矿石与铁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Fe3O4、Fe2O3、FeO都是碱性氧化物B.在自然界中,不可能有游离态的铁存在C.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Fe(OH)3,但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FeCl2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Fe2O3俗称铁红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H++OH-=H2OB.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a2++H2O+CO2↑D.过氧化钠与足量水反应:Na2O2+H2O=2Na++2OH-+O2↑3.化学既是一门变幻无穷的神奇学科,也是一个色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对下列物质的颜色判断错误的是()A.Cl2:黄绿色气体B.Fe2O3:红棕色固体C.Fe3O4:红棕色固体D.FeO:黑色固体4.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铁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B.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Fe(OH)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红褐色的Fe(OH)3D.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产生铜绿[Cu2(OH)2CO3]5.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较长时间观察到了白色Fe(OH)2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连接好装置后,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小烧杯中水的作用是液封,防止空气进入试管C .铁粉的主要作用是将可能生成的Fe 3+还原为Fe 2+D .实现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Fe(OH)2沉淀要做到排除O 2干扰6.某学生以铁丝和Cl 2为原料进行下列实验。

从分类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①①反应制得的物质均为纯净物B .实验①①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实验①中发生的反应是化合反应D .实验①①所涉及的物质均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7.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A .()2Cl NaOH 22Fe FeCl Fe OH 溶液点燃−−−→−−−−→ B .()()()()()22aq 3H g 3O NCl aq Fe s Fe O s FeCl 高温−−−→−−−→ C .()233O 23H Fe O Fe OH FeCl 盐酸−−−→−−−→ D .()()()()232NH aq 33H O Cl 2FeCl FeCl Fe OH aq aq ⋅−−→−−−−−→ 8.某同学对铁的氧化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查阅资料后制成以下卡片: 在空气中把铁灼烧到500①生成Fe 3O 4;温度再升高可生成Fe 2O 3;再更高的温度(约1400①)下加热Fe 2O 3时,又可得到Fe 3O 4。

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1习题:第三章第一节课时作业 Word版含答案

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1习题:第三章第一节课时作业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1.魏尔肖所说的“全部的细胞都来源于从前存在的细胞”,其含义是()A.由从前存在的细胞连续发育而成B.由从前存在的细胞连续生长而成C.由从前存在的细胞连续分裂而成D.由从前存在的细胞的产物构成解析:选C。

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的含义是指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2.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意味着放大倍数最大,故选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③④。

3.观看玻片标本时,若发觉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整()A.目镜B.物镜C.光圈D.反光镜解析:选D。

目镜和物镜使用不正确会导致消灭或不消灭视野,不会消灭视野的明暗不同。

而光圈的大小只会使整个视野变亮或变暗,也不会消灭同一个视野明暗不同。

反光镜的方向不对会导致此现象的发生。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看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个异物。

为推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三个异物不动,然后转换物镜,三个异物仍存在。

据此,三个异物可能在的位置是()A.目镜B.物镜C.反光镜D.装片解析:选D。

转换目镜和物镜后三个异物仍在,反光镜的问题只会影响光线的明暗,故异物不在目镜、物镜和反光镜上,最可能在装片上。

5.如图为显微镜观看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看对象,当由视野A到视野B时,操作的正确挨次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整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装片A.①②③④B.③①②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解析:选C。

依据视野B中甲细胞比视野A中甲细胞大,说明视野A到视野B是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即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心→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调整光圈和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故C正确。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2. 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水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 复习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意义,并完成相关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名称,并简述各环节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水循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水循环对农业、工业、生活的影响。

2. 收集当地水循环的相关资料,如降雨量、蒸发量、地下水水位等数据,并尝试分析当地水循环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思考题1. 探讨如何通过改变人类活动来改善当地的水循环状况,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

2. 分析水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并思考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作业要求1. 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习题完成要细致认真,不得抄袭。

2. 探究活动部分:小组讨论要充分,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并贡献观点,报告要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3. 思考题部分:学生需独立思考,结合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避免泛泛而谈。

4. 所有作业均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对学生的知识巩固部分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报告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对学生的思考题部分进行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4. 综合以上内容是对本课作业的综合评价。

同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团队进行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一课,让学生能够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地理综合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产业转移概念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网络资源等途径,掌握产业转移的定义、类型及特征,并完成相关概念的笔记整理。

2.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背景分析:学生需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历程及产业结构,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条件。

3. 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如某一行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转移),分析其过程和影响因素,总结经验与教训。

4. 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学生需结合实际,探讨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5. 作业报告撰写:学生需将以上分析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包括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背景分析、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产业转移的利弊分析等内容,并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学生在撰写作业报告时,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应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改,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评。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海陆分布》的作业设计,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 使学生巩固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阅读和绘制世界地图、洲洋分布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判断及思考能力。

4. 强化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等基础概念的认知,并为后续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复习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并复述大陆、大洲、海洋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并能准确区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基本位置。

2. 绘制海陆分布图:(1)让学生自行绘制一份世界地图,标注出各大洲、大洋的基本轮廓和位置。

(2)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在地图上绘制海岸线,并标出主要的大陆边缘特征。

3. 地理知识应用:(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海陆分布知识,分析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和海陆比例关系。

(2)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大洲之间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和联系。

4. 书面作业:完成一份简答题作业,内容涵盖《海陆分布》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各大洲之间的边界特征、海陆演变的历史过程等。

三、作业要求1. 绘图要求:地图比例适当,各大洲和大洋的轮廓清晰可见,并标明重要的海洋和陆地特征。

学生应使用正确的地理术语和符号。

2. 地理知识应用:在分析大洲的面积和海陆比例时,学生需使用具体的数字和事实依据进行说明,不得仅凭个人主观判断。

小组讨论时,需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并明确提出各自观点及论据。

3. 书面作业:学生需在完成简答题时,理解题意并准确回答,答案需条理清晰、逻辑连贯。

如有需要,可引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或教师提供的额外资料作为支持。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2.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表达;4. 书面作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评价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二、铁盐和亚铁盐课时作业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二、铁盐和亚铁盐课时作业

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二、铁盐和亚铁盐课时作业-002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因为Fe比Cu活泼,所以FeCl3不能与Cu反应C.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Cl2=Fe3++2Cl-D.向溶液加入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血红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Fe2+ 2.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取少量Fe2O3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黑色固体溶解,生成绿色溶液Fe2O3为碱性氧化物B将铜粉加1.0mol/L 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取少量FeCl2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2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FeCl2溶液没有变质D 往红热的铁中通入水蒸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肥皂液中,将燃着的火柴靠近气泡气泡被点燃铁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A.A B.B C.C D.D3.化学小组的同学要想证明某硫酸盐溶液中的阳离子是Fe2+,下列操作和现象都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B.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C.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D .向某溶液中加入铜粉,铜粉溶解,溶液呈蓝色 4.可检验()243Fe SO 溶液中是否含4FeSO 的试剂是() A .KSCN 溶液B .氯水C .NaOH 溶液D .酸性4KMnO 溶液5.下列现象及结论错误的是()①向FeSO 4溶液中先滴入KSCN 溶液,再滴加H 2O 2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Fe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①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 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则稀硝酸将Fe 氧化成Fe 3+①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 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 2+ ①在某溶液中加入KSCN 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 3+,无Fe 2+ 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6.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原理是用足量的FeCl 3溶液腐蚀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作业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作业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铁的单质》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作业设计一、单项选择题I1.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B.铁能被磁体吸引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铁具有延展性和导热性,可制作炊具【参考答案】C【质量水平】A.金属首次被使用的年代与金属的性质无关B.自然界中的铁元素只存在于化合物中C.铁能与所有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盐和金属D.高炉炼铁是用还原剂将铁从它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参考答案】D【质量水平】A.FeS B.NaCl C.H2O D.FeCl2【参考答案】D【质量水平】价的是( )A.氯化铁溶液 B.H2O2溶液C.硫酸铜溶液 D.稀盐酸【参考答案】B【质量水平】A.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B.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2O3C.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放出的气体点燃时能发生爆鸣声D.常温下,铁与H2O不反应,但在空气中O2、H2O共同作用下能发生反应【参考答案】B【质量水平】水鸭、月饼等食品,抽出包装袋内空气并放入一小包铁粉。

铁粉主要表现的性质是( )A.氧化性 B.还原性 C.碱性 D.酸性【参考答案】B【质量水平】7的是()A.稀硫酸 B.CuSO4C.Fe2(SO4)3 D.AgNO3【参考答案】C【质量水平】8.类比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

下列类比推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Fe和O2能直接化合生成Fe3O4,推测Cu和O2可直接化合生成Cu3O4 B.Na和H2O反应生成NaOH和H2,推测Fe和H2O反应生成Fe(OH)3和H2 C.Fe能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推测Fe能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D.Na在常温下能与H2O反应,推测Fe在常温下也能与H2O反应【参考答案】C【质量水平】A.把铁片插入CuSO4溶液中,验证古代湿法冶铜:2Fe+3Cu2+===2Fe3++3CuB.铁与稀盐酸实验室制备氢气:Fe+2H+=== Fe2++H2↑C.FeCl3溶液中加入铜粉:Fe3++Cu===Fe2++Cu2+D.若要求用两种单质和一种溶液来比较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用Zn、Cu和AgNO3溶液:Zn+2Ag+===Zn2++2Ag【参考答案】B【质量水平】10.在含有Fe3+、Cu2+、Cl-、H+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所剩余的固体可能被磁铁吸引。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自然界水循环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分析实际水循环问题与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将通过多个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水循环的章节,并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概念理解:学生需掌握水循环中各个节点的定义和功能,如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并能解释这些环节对自然界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实例(如某地洪涝灾害、某地水资源利用等),分析其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4. 绘图练习: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简化的水循环示意图,标注清楚各个环节,并尝试用色彩表示不同环节的水体形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本地水循环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水循环的措施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关笔记,记录重点与疑问。

2.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分析报告,报告需包括问题描述、水循环环节分析、影响分析等部分。

3. 绘图练习要求图示清晰,环节标注准确,色彩搭配合理。

4. 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形成小组报告,记录讨论过程与结论。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笔记的完整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标准包括资料查找的准确性、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3. 绘图练习的评价将依据图示的清晰度、环节标注的准确性以及色彩搭配的合理性进行。

4. 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包括组内成员的参与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终报告的完整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
A篇知识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粉末状的固体一定不是晶体
答案 C
解析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不是晶体,如玻璃制品,A项错误;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是否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特定的对称性都是其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B项错误;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非晶体不具有各向异性,C项正确;不管固体的颗粒大小如何,只要其组成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就属于晶体,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晶体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规则的多面体几何外形
B.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对称性是矛盾的
C.晶体的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
D.晶体的各向异性直接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
答案 B
解析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而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B项的说法错误。

3.下列过程所得不是晶体的是()
A.将NaCl饱和溶液降温,所得到的固体
B.气态H2O冷却为液态,然后再降温形成的固体
C.熔融的KNO3冷却后所得到的固体
D.将液态的玻璃冷却后所得到的固体
答案 D
解析得到晶体的三个途径是:①溶质从溶液中析出,②气态物质凝华,③
熔融态物质的凝固。

由于玻璃本来就属于非晶体,熔融后再冷却所得固体仍为非晶体。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物质有时可以是晶体,有时可以是非晶体
B.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确定有没有固定熔点
C.雪花是水蒸气凝华得到的晶体
D.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可以得到晶体
答案 B
解析A项正确,如晶态SiO2和非晶态SiO2;B项错误,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5.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微粒无规则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
答案 B
解析普通玻璃为非晶体,水晶为晶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内部微粒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正是其内部结构不同的体现。

知识点二晶胞
6.下列有关晶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结构单元
B.晶胞中所有的粒子都为几个晶胞共用
C.晶胞均为长方体
D.不同晶体的晶胞不一定相同
答案 D
解析晶胞是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但不一定是最小结构单元;B项晶胞中有些粒子为晶胞独自拥有;C项晶胞多数为平行六面体,不一定为长方体。

7.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B.晶体是晶胞简单、随意堆积而成
C.晶胞排列时,取向相同
D.“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
答案 B
解析晶体并不是晶胞简单、随意堆积而成,而是晶胞平行排列而成的,且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8.已知某晶体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A.XYZ
B.X2Y4Z
C.XY4Z
D.X4Y2Z
答案 C
解析该晶体的晶胞是正方体形晶胞。

该晶胞拥有的X原子数为8×1
8
=1;
Y原子位于该晶胞内,共有4个;Z只有1个,位于晶胞的体心上,故该晶体的化学式为XY4Z。

9.某晶体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这种晶体中A、B、C三种粒子数之比是()
A.3∶9∶4 B.1∶4∶2 C.2∶9∶4 D.3∶8∶4 答案 B
解析该晶体中含A原子个数为6×1
12
=1
2
,B原子个数为6×1
4
+3×1
6
=2,
C原子个数为1;则A、B、C的个数比为1
2
∶2∶1=1∶4∶2。

10.下列各项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排列方式,图中:—X,—Y,—Z。

其中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 确定了晶胞中原子或离子的数目比,就确定了晶体的化学式。

确定晶胞中粒子的数目比,关键是利用“均摊法”确定顶角、棱上、面上、内部的一个粒子为几个晶胞所共用。

A 项中X 、Y 的位置、数目完全等同,化学式为XY ,正确;B 项中X 、Y 的个数比为1∶⎝ ⎛
⎭⎪⎫8×18=1∶1,化学式为XY ,错误;C 项中
X 的数目:4×18+1=32,Y 的数目:4×18=1
2,化学式为X 3Y ,正确;D 项中X 的数目:8×18=1,Y 的数目:6×1
2=3,Z 位于体心,数目为1,化学式为XY 3Z ,正确。

11.元素X 的某价态离子X n +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 、L 、M 三个电子层,它与N 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该晶体中X n +离子中n =__________。

(3)X 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

(4)晶体中每个N 3-被______个等距离的X n +离子包围。

答案 (1)3∶1 (2)1 (3)29 (4)6
解析 (1)X n +位于晶胞的棱上,其数目为12×1
4=3个,N 3-位于晶胞的顶角,其数目为8×1
8
=1个,故其个数比为3∶1。

(2)由晶体的化学式X 3N 知X 的所带电荷为1。

(3)因为X +的K 、L 、M 三个电子层充满,故为2、8、18,所以X 的原子序数是29。

(4)N 3-位于晶胞顶角,故其被6个X +在上、下、左、右、前、后包围。

B 篇 综合提升训练
12.将一块缺角的胆矾晶体悬置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温度不变),发现缺角的晶体变完整了。

若溶剂不挥发,则这段时间内晶体和溶液的质量变化分别是()
A.晶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变大
B.晶体质量变大,溶液质量减小
C.晶体和溶液质量都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胆矾晶体具有自范性,有自发形成规则几何外形的性质,由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胆矾晶体与CuSO4饱和溶液间存在着溶解结晶平衡,在整个过程中晶体和溶液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13.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 K时形成的。

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D.X-射线通过玻璃态水时,能产生谱线
答案 C
解析玻璃态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故玻璃态水不是晶体,X-射线通过玻璃态水时不能产生谱线,因密度与普通水相同,故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不变。

14.如图所示,在较高温度时,钾、氧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晶体结构与NaCl 晶体结构相似,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K2O B.K2O2 C.K2O3 D.KO2
答案 D
解析K+的个数:8×1
8
+6×1
2
=4;O-2的个数:12×1
4
+1=4,故其比值为
1∶1,应选D。

15.科学家发现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右图所示。

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碳原子,则它的化学式是()
A.TiC B.Ti6C7
C.Ti14C13D.Ti13C14
答案 C
解析如果利用“均摊法”来计算,就会得出:钛原子数为8(顶角)×1
8
+6(面
心)×1
2=4;碳原子数为12(棱)×1
4
+1(体心)=4,从而错选A。

若该图是一个晶胞,
则这种计算正确,但它是一个气态团簇分子,其化学式就是其分子式,应直接数出原子数。

16.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题:
(1)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含有________个碳原子。

(2)石墨晶体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C化学键之比是__________。

(3)n g碳原子可构成__________个正六边形。

答案(1)2(2)2∶3(3)n
24N A
解析(1)利用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平均每个正六边形含有碳原子:6×1 3=
2(个)。

(2)分析每一正六边形:①所占的碳原子数为6×1
3
=2;②所占的C—C键数
为6×1
2
=3,故答案为2∶3。

(3)n g碳的原子数为n
12N A
,故答案为n
24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