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词类活用
1.上.智圣人底资质 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形__容__词__,__上__等__的_______ 2.圣.贤.教人 ___形__容___词__活__用__为__名__词__,__圣__贤__之__人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须大.段.著力 古义:_仔__细__。__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明确] 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 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义利”等方面明确 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 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在先,行动在后, 读书也是如此。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1.连线作者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2.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1.识字注音愦.愦( ) 只恁.( ) 昏塞.( ) 芜.秽( ) 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不肖.( ) 札.定脚( ) 2.通假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3.一词多义(1)求⎩⎪⎨⎪⎧ 欲别求书看(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已⎩⎪⎨⎪⎧ 事已却悔(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著⎩⎪⎨⎪⎧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须大段著力(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 )皆著于本( )(4)引⎩⎪⎨⎪⎧乃为人欲引去( )引毅以进(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语竟,引别东去(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壶觞以自酌(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5)遇⎩⎪⎨⎪⎧ 寻常遇事时(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 )斯固百世之遇也( )遇汝从嫂丧来葬(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6)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力劳而供养薄(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日薄西山( ) (7)穷⎩⎪⎨⎪⎧穷得多少义理(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4.古今异义(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

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

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是乃圣人之过.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别⎩⎪⎨⎪⎧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作 者
经典 7 《朱子语朱 原文 类》三则 熹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李 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 句子的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 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 拓展理解并阐述。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 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 “童心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 作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昏塞.(sè)
芜.秽(wú)lǚ)
不肖.(xiào)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过 使妇人载以过朝 动词,经过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动词,做错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动词,超过 诚不为过也 形容词,过分
穷得多少义理 动词,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形容词,完、尽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形容词,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 形容词,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副词,极、尽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动词,引诱 控蛮荆而引瓯越 动词,连接 引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序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延请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识记 文中的名句,能流畅地诵读文本。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 产。
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观 点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有关问题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 学的记录稿,是朱熹的门人记录的他的讲学问答。该书由黎靖德在 南宋咸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全书采 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 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宗 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 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 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 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课文所选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其中讨论 的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李贽的《童 心说》,是反对理学的代表篇章,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 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
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
死刑。

2.课堂寄语: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
伸 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
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
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
生四境域说:自然境域、功利境域、
道德境域、天地境域。
伍 2.课堂寄语:
拓 展 延 伸
叁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合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
作 文,疏通文意。
探 究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视察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环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合 作
探 明确:义利问题。
作 探 究
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畏惧而发抖,或谨慎谨
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
合 作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探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贰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识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
储 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备 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7 《朱子语类》三则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7 《朱子语类》三则3

大路、小路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 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 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 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 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 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 地用功,方得。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 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 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 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 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 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 过。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朱子的理 欲思想还有用吗?
读写训练
1、请结合你对课文《朱子语类》中第二则的理解谈一谈对下面这个 事件的看法。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 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 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 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 次。许霆先后取款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 携赃款潜逃。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 ,2007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判处 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
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 地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
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
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
.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
玉盘珍馐直
.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
(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
.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
.(《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
岩下云方合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
(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