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高连球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二、古今词义差别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恩报仇)夜以继日(以夜继日)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参考答案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认识中文基本成语教案
认识中文基本成语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初学者认识中文基本成语,了解成语的意义和运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常见的中文成语,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3. 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学习,了解中文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内容1. 常用中文成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 成语的语言应用技巧;3. 成语故事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认识中文成语通过幻灯片或者图片展示常见中文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基本用法。
2. 理解成语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分析,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狗仗人势”是指靠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画蛇添足”是指做多余的事情,反而使事情更糟。
3. 掌握成语的语言运用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方法,包括使用时的语境、搭配和语气等方面。
例如,在辩论中使用“红脸出汗”一成语来形容对方的慌张和尴尬,“出语不逊”形容言辞粗俗或不得体。
4. 了解成语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中文成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 运用成语进行短文创作引导学生通过组合和运用成语,创作简短的文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试题设计成语知识问答和应用能力练习的试题,并进行评分和反馈。
2. 作品展示将学生的短文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成语的应用水平。
五、教学建议1. 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成语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幻灯片、故事讲解、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适时引导学生扩充成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搜索等方式扩充成语知识,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成语的改编和创新,掌握与时俱进的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中的文言词汇
成语中的文言词汇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一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句式固定句式1.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
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
如: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厉,通“砺”,磨的意思。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
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一倡.三叹: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利用成语学习古汉语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 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 “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 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 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 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 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 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 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 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 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湘潭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5.使动用法 破釜沉舟 正本清源 富国强兵 倾国倾城 赏心悦目 丰衣足食 贪脏枉法 不可理喻 光宗耀祖 生死肉骨
赃:赃物;枉:歪曲,破坏。贪污受贿,违犯法纪。 宗:宗族;祖:祖先。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 荣耀。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 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 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 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 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 湘潭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由于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内容、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方式,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四字格为主要结构形式,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具有典雅的书面语风格,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把握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以”在成语中作连词,相当于“而、地、着”。如“无以复加、严阵以待、如愿以偿、坐以待旦”。
“而”在成语中作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关系。(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也可不译。如“三十而立、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而再,再而三”。(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望而生畏揭竿而起、周而复始、死而后已”。(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如“不寒而栗、似是而非、言而无信、可望而不可及”。(4)表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如“侃侃而谈、满载而归、不欢而散、挺身而出”。
成语——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 …
鱼 ” 学 生只 要略 一 思考 , , 问题 就 可迎 刃 而解 了。 如 实词 又
“ ”文 言 文 中一般 解释 为“ 味” 比今 义“ 闻 的 气味” 臭 , 气 , 难
范 围大 些 , 生 易 受定 式思 维 的 影响 , 学 望文 生 义 ; 借 助 但
惊” 意 思 , 动 ” 使 … … 动” “ 邦 定 国 ” “ ” 的 “ 即“ ;安 的 安
成语 “ 臭未 干 ” 乳 来帮 忙 , 答案 也 就 出来 了。 除 此之 外 , 一词 多义 现 象在 成语 中也 是俯 拾 即是 , 比
虫: 口
是 “ …… 安” “ ” 使 … …定 ” 使 , 定 是“ 。
不 分胜 负( 失败 )
2通假 字 。 语 中也 有通 假 字 , : 乱反 正( )图 . 成 如 拨 返 、 穷 匕见 ( )一暴 十 寒( ) 等。 现 、 曝 等
三 、 系成 语 学 习文 言句 法 联
故— — 故 步 自封( 与新 相对 ) 非 亲非 故( 明 友 ) 老
1成语 中的宾 语前 置现 象 ∥‘ . 岁不 我与 ”“ 、 时不我 待
昔” 。 等
备— — 德 才兼 备 ( 具备 , 有 ) 关怀备 至( 到 , ) 具 周 尽
戒备森 严 ( 防备 )
当 — 势 不 可 当( 挡 ) 首 当其 冲( — 抵 对着 , 对 ) 面 安步 当车 ( 当作 ) 负— — 负 隅 顽抗 ( 仗 , 依 凭借 ) 忘 恩 负义 ( 弃 ) 背
积 极 的审美 愿 望 , 发 学生 创造 性思 维 , 激 培养 学 生正 确 的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导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
⽤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是很好的⽅法。
详细的内容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这样就使⽂字变得⾮常简洁。
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表⽰处所或⽅位 这样的活⽤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
例如: 草⾏露宿:在草中穿⾏,注意“草”作“⾏”的状语,不作主语,不能翻译成“草在⾏⾛”哦。
当然,草不能⾏⾛,⼀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如果说成“蛇⾏”,那就有可能发⽣混淆,是“蛇在⾏⾛”作主语,还是“像蛇那样⾏⾛”作状语?这就要根据上下⽂判断了,这种情形请参见下⾯的第3种类型。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风餐露宿⽳居野处 旭⽇东升管窥蠡测 2.表⽰⼯具或依据 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或“按”。
例如: 管窥蠡测:“管”作“窥”的状语,翻译成“⽤⼀根细管”来窥视天空,不是“细管窥视天空”哦,没有拟⼈⼿法的。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诛笔伐不可⾔宣 颐指⽓使车载⽃量 3.表⽰状态或⽅式 可译为“像……⼀样”。
这是最容易发⽣混淆的⼀种,因为前⾯的名词常常是动物类的,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可以作动词的状语,需要借助具体语境做判断。
例如: 蚕⾷鲸吞:“蚕⾷”,不是“蚕在吃桑叶”,⽽是“像蚕那样⼀点点吃掉桑叶”,“蚕”作状语⽽不作主语。
主语是谁?主语是被省略掉了的,爱谁谁! 呵呵,请找出下⾯成语中⽤作状语的字吧: 蝇营狗苟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争虎⽃ 兔起鹘落⿏窃狗盗 抱头⿏窜不⽢雌伏 ⿁哭狼嚎风流云散 风驰电掣雷厉风⾏ 波诡云谲⼟崩⽡解 鳞次栉⽐声誉鹊起 川流不息烟消云散 星罗棋布冰清⽟洁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年、岁”⽤作状语,表⽰动作⾏为的频繁,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这种⽤法现代汉语中依旧存在。
用成语辅助古代汉语阅读
用成语辅助古代汉语阅读(收集整理: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刘国臣)许多成语,是古代词语的遗存,且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也自然留存着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律。
因此,我们无论是教古汉语或学古汉语,如果能用成语辅助,则是个较为轻便而实用俏皮的方法。
它轻便在于:一、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二、引用成语解析古汉语,简单而明白;三、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而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一石而二鸟,古汉语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并且相得益彰……因此这里整理出较为详备的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与学的用例,依古汉语各知识点分列于次。
一、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这种情形,在成语中是随处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时日)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依附、寄居)人篱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的扩大:唇亡齿(门牙)寒、日月经天江(长江)河(黄河)行地。
2、词义的缩小:臭(xiù气味之总名)(泛指气味)味相投、五谷(百谷之总名)不分。
3、词义的转移:缘木(树)求鱼、扬长而去(离开)、凶年(年成很坏)饥荒、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走(跑)马观花、人生几何(多少)、短兵(兵器)相接、破涕(泪,哭)为笑、币(礼物)重言甘…… 。
4、褒贬色彩的转换:心腹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褒义);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贱鄙陋,中性词)(《出师表》)5、名称说法的改变:沉默寡(少)言、鸡鸣狗吠(叫)、罄(qìng用尽)竹难书(写)、游目(眼睛)骋怀6、单双音的变化:嗤之以鼻(鼻子)、有眼(眼睛)无珠、不平则鸣(鸣叫)、沉默寡言(言语,说话)7、同形异义词语(古代汉语里常是两个词):名副其实(他的实际;操虽托名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自相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便宜(biànyí方便,适宜)行事、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不以为然(然,是,对。
李琳 论成语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成语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内容摘要】在当前的中学教学里,文言文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
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攻破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本文认为成语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妙招,要好好利用成语连接古今汉语的桥梁作用,通过成语来解决文言词义、文言语法等重难点问题。
本文将从成语背后的典故和古文经典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激发入手,从古今词义演变、实词、虚词、文言句法和结构特征等方面论述保留在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探讨成语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成语;古今汉语;文言文教学;兴趣;词义;语法;作用“成语”指现成的词语, 最初称为“成言”、“成辞”、“陈言”, 到宋代称为“成语”、“全语”, 明清沿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1它由古代汉语词语凝炼而成, 几乎囊括古代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 因而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从成语入手, 这样既学习了成语, 同时也事半功倍地学习了文言文知识。
本文将从成语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入手,从实词、虚词、文言句法和结构特征等方面论述保留在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探讨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本文涉及到的成语及释义均取自于《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2同属同一民族的语言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它们的差别应该在时空上。
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汇论(中)》提到:“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
”当然,“年纪大的语言”和“年轻的语言”确实有代沟,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沟通的。
成语是常用的一种“语言”之一,这无疑就成为了沟通古今汉语的桥梁。
成语喜闻乐见,又充分反映了古代汉语演变的所有特点。
一、学好成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把握作者写作的主旨及目的; 理解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学习精彩的描写语段和使用恰当的词语,掌握其中生命力强的成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富于哲理的诗句等. 据此, 我们就可以把握知识的重点。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教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教学教案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围绕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的成语教学教案展开讨论,探究成语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一、成语教学的意义成语不仅是汉语表达中常见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成语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成语教学中掌握了一批精美的语言材料,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说话和写作水平。
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成语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涵盖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语教学可以让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使用。
二、教学方法成语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授成语呢?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听写教学法:汉语中的成语众多,要记住每一个都很难,采用听写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并增强他们的听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通过听写“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让学生听写出其正确的写法,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分析教学法:成语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是其真正的内涵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
将成语进行拆分和分析,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含义。
例如:对于成语“一心一意”,可以分析为“一心”指的是专心致志,“一意”指的是意志坚定,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3. 拓展教学法:成语教学并不仅仅是背诵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法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
例如:配合上一篇课文进行“一心一意”这个成语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相关思想内容,并且利用这个成语组织一些游戏或者说话练习。
三、教学环节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成语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成语——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
成语——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张永旺摘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有关的成语入手,不仅会加快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把难得的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关键词:成语解词释义文言语法文言句法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迅速掌握文言词句特点总是会有一定的难度。
而成语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而来,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许多成语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如果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相关的成语入手,不仅会加快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把难得的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借助成语解词释义古代汉语很多实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等等,因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记住;但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语,问题就简单多了。
如文言实词“池”,文言文中一般作“护城河”解释,因与今义“池塘”相去较远,学生不易记牢;但如果我们举出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只要略一思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又如实词“臭”,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气味”,比今义“难闻的气味”范围大些,学生易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望文生义;但借助成语“乳臭未干”来帮忙,答案也就出来了。
除此之外,一词多义现象在成语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当——势不可当(抵挡) 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 忘恩负义(背弃) 不分胜负(失败)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 非亲非故(老朋友) 明知故犯(故意)顾——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疾——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举——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全)二、借助成语学习文言语法1.词类活用。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提到成语,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引起共鸣。
几千年来,千古传承,几千句话编织,几千条脉络故事,一脉相承,沁入千家万户,影响一代又一代,走出国门,传扬中华文化。
成语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贴近日常生活,内容丰富、意蕴深,深刻反映出古汉语的特点。
当我们追溯成语源头时,不禁会感叹:历史就是一部活的文字书,一部灿烂的古典文学著作,我们读古汉语就是在读历史、理解历史,从中发现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是成语建构的基石,古汉语中含蓄着诸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
如成语“耳盗铃”,蕴含“不听我的呼唤,而不停地响铃”的含义;而名句“泰山压顶”即可比喻“压力很大”的意思,也可描绘一副景象,泰山似乎压住了大地,山势雄伟,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古汉语在句法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例如,汉语中有“前面(先行词)+后面(后置词)”的句法特征,一般不容许把有意义的词拆开,这是古汉语的一大印记。
这也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看出,在古汉语的应用中,有许多特定的结构形式,可以说,正是这种结构形式为古汉语的语义建构提供了基础。
古汉语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精彩内容。
例如“气吞山河”,它蕴藏着明确的文化知识,古人相信“气”是本源,即母亲、祖母等象征;“山河”则指自然界,指的是大地宗教的感恩之情,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宗教表达。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古汉语为基础,不断汲取、总结、研究,创造出许多成语来反映生活,比如“天有不测风云”“望梅止渴”等,这些成语被成为文化符号,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成语具有表达力和凝练程度,但它们也关联着深厚的古汉语文化内涵,立足于其古汉语文化的深层精神,这正是成语之精髓所在,正是我们追溯古汉语精髓的源泉所在。
这实际上也使我们更加重视古汉语的教育,以成语的基础知识来探寻古汉语的文化历史,用通俗易懂的古汉语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写作,关乎文字的力量,关乎内心的深处。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赏心 悦 目: 因 看 到 美 好 的 东 西 而 心 情 欢 畅 。 赏 : 使 … … 欢
语 ,表 示动 作 行 为 的依 据 。 车 载 斗 量 : 用 车 载 ,用 斗
畅 ,悦 :使 ……愉 悦 ,形容词 活
用作使动动词。
量 。形容 数量 很 多,不 足为奇 。
车 、斗 :名 词 用 作 状 语 , 表 示 动
语 ,表 比 喻 。
目新 月异 :事 物、景象每天都 在更新 ,每 月都有 变化。指发展 或进 步迅速 ,不断 出现新事物 、新气象。 日、月 :名词用作状 语 ,表 时间。
夙 兴 夜 寐 : 早 起 晚 睡 ,形 容 勤 奋 。 夙 、 夜 :名 词 用 作 状 语 ,表 时
间。
兵 不 血 刃 : 兵器 上 没 有 沾 上
词 ,表 示使 宾语 具有 某种 性质 。
如:
势不两 立:指敌 对的双方 不
能 同时存 在 , 比 喻矛 盾 不 可 调
富国强兵 :使 国家 富足 ,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 强大 。 富、强 :使 …… 富足 、
使 … … 强 大 ,形 容 词 活 用 作 使 动
风 餐 露 宿 : 风 里 吃 饭 , 露 天 睡 觉 。 形 容 旅 途 或 野 外 工 作 的 辛 苦
文学教 育2 0 O o 日. 5
风 、 露 : 名 词 用 作 状 语 ,表 处
所。
鱼 肉百姓 : 比喻残酷 剥 削 、
词。
道 听 途说 :在 路 上 听来 的
话 ,泛指 没有 根据 的传说 。道 、
任意欺凌老 百姓 。鱼 内:把 …… 当作 鱼 肉 ,名 词 活 用 作 意 动 动
成语与古代汉语
一、古今异义
• • • • • • • • • • 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 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 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 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 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 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 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 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 寄(依附、寄居)人篱下、文(掩饰)过饰非 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
•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 (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 (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 (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 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 (名声)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 称心如意(适合) 突如其来 (然,词尾)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 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 开诚相见(偏指一方) 肝胆 相照(互相) 与——与众不同(和) 与日俱增(跟着,随着) 时不我与(给 予)
二、一词多义
• 如虚词“于”: 问道于盲 向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怒形于色 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嫁祸于人 给 (以授之于有司 《答司马谏书》) 老于世故 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青出于蓝 从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 而胜于蓝 比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受制于人 被 (吾不能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通假字
• • • • • • • 秀外惠(慧)中、一倡(唱)三叹 博闻强识(志)、车殆(怠)马烦 匪(非)石匪席、信口开河(合) 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 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 厝(措)火积薪、无庸(用)讳言、 矢(誓)口否认、摩(磨)厉பைடு நூலகம்砺)以须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成语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
三、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
2.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成语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成语的谜语或谚语,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展示板,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以借助图例和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特殊之处。
第三步:学习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20分钟)教师逐个讲解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包括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示范和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用的传统文化成语包括:1.一马当先:形容在众人中表现突出,领先一步。
2.四海为家:形容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到宾至如归。
3.寸步不离:形容一直贴近,毫不离开。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形容事情的成功首先要从实际开始,从小事做起。
5.跃跃欲试:形容因过于急切而动作起来,欲望强烈而焦急。
第四步:活动与实践(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有关的图片、故事或情景,让学生根据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口头表达、创造性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学习的成语,并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作品的质量和口头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练习,以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引入谜语和谚语的方式,成功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巧用成语,掌握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巧用成语,掌握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王雅杰
【期刊名称】《小学时代(教师)》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成语从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因而成语最大限度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语法现象。
文言教学中如能结合成语学习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更能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王雅杰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析
2.巧用句子成分掌握词类活用
3.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4.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多视角研究综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
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
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
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
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
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
(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李白《前有樽酒行》)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荀子·富国》)
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
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
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
熟知了这些用于成语中的历史词语,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地去理解出现于古代典籍中类似的历史词语。
二、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文言词语
古籍中有大量的文言词语,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只不过在现代口语中已换用别的词语来予以指称。
文言词语一般有同它对应的现代词语存在,这是前面所讲的历史词语不具备的特点。
例如:
(4)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5)于是乎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
(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屈原《楚辞·渔父》)
以上三例中“膺”“牖”“濯”都是文言词语,它们在现代口语中已不再使用,分别换成了“胸膛”“窗户”和“洗涤”。
不过,这类词仍然保留在具有古雅风格的成语里,如“义愤填膺、泣血捶膺、抚膺顿足”中的“膺”;“牖中窥日、瓮牖绳枢、老死牖下”中的“牖”:“濯污扬清、濯缨弹冠、振衣濯足”中的“濯”。
因此,弄懂这类词在成语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无疑将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中有关的文言词语。
成语中保留下来的文言词语是相当多的。
其中,表示事物现象的文言词语,如“刻舟求剑”(舟:船)、“排闼直入”(闼:门)、“兵燹之祸”(燹:火)、“不容置喙”(喙:嘴)、“焚膏继晷”(晷:日光)、“视如敝屣”(屣;鞋)、“功亏一篑”(篑:土筐)、“身陷囹圄”(囹圄:监狱)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文言词语,如“擢发难数”(擢:拔)、“噬脐莫及”(噬:咬)、“揠苗助长”(揠:拔)、“卖官鬻爵”(鬻:卖)、“一蹴而就”(蹴:踏)、“攀高谒贵”(谒:拜见)、“锲而不舍”(锲:雕刻)、“扪心自问”(扪:抚摸)等。
表示性质状态的文言词语,如“色厉内荏”(荏:怯懦)、“年高德劭”(劭:美好)、“言简意赅”(赅:完备)、“道文壮节”(遒:强劲)、“邈若山河”(邈:遥远)、“高堂邃宇”(邃:深远)、“疾言遽色”(遽:惊慌)、“嘉言懿行”(懿:美好)等。
如果理解了这些成语中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就能举一反三地去分析古籍中相同的文言词语,从而提高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三、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词语古义
词语古义与前面所讲的文言词语不同。
文言词语是相对于现代词语而言的,它们词义相同而词形不一样,如古代的“舟”,现在说“船”,意思一样,只是换了词形;词语古义是相对于词语今义而言的,它们词形相同而词义不一样,如“党”,古今通用,但古代的意义是“偏袒”,现代则指“党派、政党”等,词形没有改变,意思却大不相同。
词语的古义在今天的日常口语中一般已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成语中却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走马观花、飞禽走兽”中的“走”,用的是古义“跑”,而不是今义“步行”;“破涕为笑、涕泗滂沱”中的“涕”,用的是古义“眼泪”,而不是今义“鼻涕”;“狐假虎威、假手于人”中的“假”,用的是古义“凭借、利用”,而不是今义“虚伪、不真实”。
“走”“涕”“假”之类的词语用于古义表达的情形,在古汉语书面作品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
(7)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
(8)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柳宗元《捕蛇者说》)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这几句中加点的词“走”“涕”“假”用的都是与上述成语里相同词语一样的古义,分别表示“跑”“眼泪”“凭借”的意思。
教学中注意将成语构造成分表现的古义和古汉语中有关词语表现的古义串联起来,同时将这些古义与对应的现代常用义做一番比较,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古汉语词汇的意义表达特点,避免以今度古、望文生义,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下面的成语都包含有保留古义的构造成分:“不速之客”(速:邀请)、“不刊之论”(刊:修改)、“日薄西山”(薄:迫近)、“运斤成风”(斤:斧头)、“克勤克俭”(克:能)、“人云亦云”(云:说)、“登峰造极”(造:达到)、“毫发不爽”(爽:差错)、“扬汤止沸”(汤:沸水)、“学而不厌”(厌:满足)、“感激涕零”(涕:眼泪)、“再衰三竭”(再:第二次)、“尾大不掉”(掉:摆动)、“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牲口栏圈)等等。
教学中讲清楚这些成语中保留古义的构造成分,对于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十分重要:而如果能够将此与古籍阅读中有关的词语释义联系起来,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四、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词语古音、古字形
有些成语在保留古义的同时,也保留了古音,以此在语音形式上与今义区分开来。
比如“乳臭未干、无声无臭”中的“臭”,都用的是古义“气味”,读[xiu];而“臭”的现代常用义是“(气味)难闻”,读[chou]。
又如“否极泰来、泰极而否”中的“否”,都表示古义“坏、恶”,读[pi];而“否”的现代常用义是“否定”,读[fou]。
有些词语的古音是由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并发生音变而形成的,如“衣锦还乡、衣绣昼行”中的“衣”,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古义“穿(衣)”,读[yi]:而“衣”在现代仍作名词用,常用义是“衣服”,读[yi]。
类似的情形在古籍阅读中当然也会经常遇到,例如:
(10)口欲綦味,鼻欲綦臭。
(《荀子·王霸》)
(11)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史记·秦始皇本纪》)
(12)于是日,郎中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几句中的“臭”“否”“衣”,分别表达的是上述成语中对应词语的古义,也分别使用的是上述成语中对应词语的古音。
词语的古义和古音用于古雅的成语和用于古代书面作品具有如此一致性,这正是我们的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地方。
还有些成语中保留的古义是通过“通假”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
如“秀外慧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表达“聪明”的古义;“厉兵秣马”中,“厉”是“砺”的
通假字,表达“磨(刀)”的古义;“罢于奔命”中,“罢”是“疲”的通假字,表达“疲劳”的古义。
通假字的使用同样大量出现在古代典籍里,例如:
(13)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14)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荀子·性恶》)
(15)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
(《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句中的“惠”“厉”“罢”,也分别是上述成语里出现过的通假字,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一样。
教学中注意将两者结合起来并相互印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记牢所学的古汉语词汇知识。
成语在用字上的这种通假现象为数不少,可以再举些例子:拨乱反正(“反”通“返”)、匪夷所思(“匪”通“非”)、矢志不渝(“矢”通“誓”)、被褐怀玉(“被”通“披”)、信口开河(“河”通“合”)、流言蜚语(“蜚”通“飞”)、图穷匕见(“见”通“现”)、大知若愚(“知”通“智”)、一暴十寒(“暴”通“曝”)、毋庸讳言(“庸”通“用”)、善贾而沽(“贾”通“价”)、厝火积薪(“厝”通“措”)、车殆马烦(“殆”通“怠”)、蝇粪点玉(“点”通“玷”)等等。
上述用于成语的通假字形,应该也会在一些古典诗文语句中见到。
古汉语教学中注意利用它们之间的这种关联,多作由此及彼的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