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
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
(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李白《前有樽酒行》)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荀子·富国》)
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熟知了这些用于成语中的历史词语,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地去理解出现于古代典籍中类似的历史词语。
二、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文言词语
古籍中有大量的文言词语,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只不过在现代口语中已换用别的词语来予以指称。文言词语一般有同它对应的现代词语存在,这是前面所讲的历史词语不具备的特点。例如:
(4)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于是乎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刘向《新序·杂事》)
(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父》)
以上三例中“膺”“牖”“濯”都是文言词语,它们在现代口语中已不再使用,分别换成了“胸膛”“窗户”和“洗涤”。不过,这类词仍然保留在具有古雅风格的成语里,如“义愤填膺、泣血捶膺、抚膺顿足”中的“膺”;“牖中窥日、瓮牖绳枢、老死牖下”中的“牖”:“濯污扬清、濯缨弹冠、振衣濯足”中的“濯”。因此,弄懂这类词在成语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无疑将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中有关的文言词语。
成语中保留下来的文言词语是相当多的。其中,表示事物现象的文言词语,如“刻舟求剑”(舟:船)、“排闼直入”(闼:门)、“兵燹之祸”(燹:火)、“不容置喙”(喙:嘴)、“焚膏继晷”(晷:日光)、“视如敝屣”(屣;鞋)、“功亏一篑”(篑:土筐)、“身陷囹圄”(囹圄:监狱)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文言词语,如“擢发难数”(擢:拔)、“噬脐莫及”(噬:咬)、“揠苗助长”(揠:拔)、“卖官鬻爵”(鬻:卖)、“一蹴而就”(蹴:踏)、“攀高谒贵”(谒:拜见)、“锲而不舍”(锲:雕刻)、“扪心自问”(扪:抚摸)等。表示性质状态的文言词语,如“色厉内荏”(荏:怯懦)、“年高德劭”(劭:美好)、“言简意赅”(赅:完备)、“道文壮节”(遒:强劲)、“邈若山河”(邈:遥远)、“高堂邃宇”(邃:深远)、“疾言遽色”(遽:惊慌)、“嘉言懿行”(懿:美好)等。如果理解了这些成语中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就能举一反三地去分析古籍中相同的文言词语,从而提高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三、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词语古义
词语古义与前面所讲的文言词语不同。文言词语是相对于现代词语而言的,它们词义相同而词形不一样,如古代的“舟”,现在说“船”,意思一样,只是换了词形;词语古义是相对于词语今义而言的,它们词形相同而词义不一样,如“党”,古今通用,但古代的意义是“偏袒”,现代则指“党派、政党”等,词形没有改变,意思却大不相同。词语的古义在今天的日常口语中一般已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成语中却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比如“走马观花、飞禽走兽”中的“走”,用的是古义“跑”,而不是今义“步行”;“破涕为笑、涕泗滂沱”中的“涕”,用的是古义“眼泪”,而不是今义“鼻涕”;“狐假虎威、假手于人”中的“假”,用的是古义“凭借、利用”,而不是今义“虚伪、不真实”。“走”“涕”“假”之类的词语用于古义表达的情形,在古汉语书面作品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
(7)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8)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柳宗元《捕蛇者说》)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这几句中加点的词“走”“涕”“假”用的都是与上述成语里相同词语一样的古义,分别表示“跑”“眼泪”“凭借”的意思。教学中注意将成语构造成分表现的古义和古汉语中有关词语表现的古义串联起来,同时将这些古义与对应的现代常用义做一番比较,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古汉语词汇的意义表达特点,避免以今度古、望文生义,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下面的成语都包含有保留古义的构造成分:“不速之客”(速:邀请)、“不刊之论”(刊:修改)、“日薄西山”(薄:迫近)、“运斤成风”(斤:斧头)、“克勤克俭”(克:能)、“人云亦云”(云:说)、“登峰造极”(造:达到)、“毫发不爽”(爽:差错)、“扬汤止沸”(汤:沸水)、“学而不厌”(厌:满足)、“感激涕零”(涕:眼泪)、“再衰三竭”(再:第二次)、“尾大不掉”(掉:摆动)、“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牲口栏圈)等等。教学中讲清楚这些成语中保留古义的构造成分,对于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十分重要:而如果能够将此与古籍阅读中有关的词语释义联系起来,古汉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四、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词语古音、古字形
有些成语在保留古义的同时,也保留了古音,以此在语音形式上与今义区分开来。比如“乳臭未干、无声无臭”中的“臭”,都用的是古义“气味”,读[xiu];而“臭”的现代常用义是“(气味)难闻”,读[chou]。又如“否极泰来、泰极而否”中的“否”,都表示古义“坏、恶”,读[pi];而“否”的现代常用义是“否定”,读[fou]。有些词语的古音是由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并发生音变而形成的,如“衣锦还乡、衣绣昼行”中的“衣”,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古义“穿(衣)”,读[yi]:而“衣”在现代仍作名词用,常用义是“衣服”,读[yi]。类似的情形在古籍阅读中当然也会经常遇到,例如:
(10)口欲綦味,鼻欲綦臭。(《荀子·王霸》)
(11)善否陈前,靡有隐情。(《史记·秦始皇本纪》)
(12)于是日,郎中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几句中的“臭”“否”“衣”,分别表达的是上述成语中对应词语的古义,也分别使用的是上述成语中对应词语的古音。词语的古义和古音用于古雅的成语和用于古代书面作品具有如此一致性,这正是我们的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地方。
还有些成语中保留的古义是通过“通假”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如“秀外慧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表达“聪明”的古义;“厉兵秣马”中,“厉”是“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