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及中医治疗药方案例

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及中医治疗药方案例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败血症如未迅速控制,可由原发感染部位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引起转移性脓肿。脓肿可发生在大脑的表面,导致脑膜炎、在心脏周围的包膜上,引起心包炎、发生在心脏的内膜上,引起心内膜炎、如果在骨髓中,则导致骨髓炎、在大的关节中,引起关节疼痛或关节炎。最终因脓液的积聚在体内任何地方可形成脓肿,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等,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致病菌可以是表皮葡萄球菌。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以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黏膜发生破损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慢性病如营养不良、血液病(特别伴白细胞缺乏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诱发细菌感染;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机会;

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加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

血循环,或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

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

也不同。

临床表现

败血症本身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在败血症时见到的表现也可见于其他急性感染,如反复出现的畏寒甚至寒战,高热可呈弛张型或间

歇型,以瘀点为主的皮疹,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痛,轻度的肝脾大,重

者可有神志改变,心肌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又有其不同的

临床特点。

1.金葡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自呼吸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有

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脓少见,迁徙性损害

可出现在约2/3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脓性脑膜炎,肾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脓

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

2.表葡菌败血症

多见于医院内感染,当患者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此菌易形成耐药株(有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呼吸道及肠道中此菌数目明显增多,可导致全身感染,也常见于介入性治疗后,如人工关节,人工瓣膜,

起搏器及各种导管留置等情况下。

3.肠球菌败血症

肠球菌属机会性感染菌,平时主要寄生在肠道和泌尿系统,其发病率近30年来有升高,临床上表现为尿路感染和心内膜炎者最多见,此外还可见到脑膜炎,骨髓炎,肺炎,肠炎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由于不同的病原菌经不同途径入血,可引起复杂而多样化的表现,有时这些表现又被原发疾病的症状体征所掩盖,病前健康状况较差,多数伴有影响机体防御功能的原发病。属医院内感染者较多,寒战,高热,大汗,且双峰热型比较多见,偶有呈三峰热型者,这一现象在其他病菌所致的败血症少见,值得重视。大肠杆菌,产碱杆菌等所致的败血症还可出现类似伤寒的热型,同时伴相对脉缓,少数患者可有体温不升,皮疹,关节痛和迁徙性病灶较革兰阳性球败血症出现少,但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绿脓杆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则较凶险,40%左右的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有低蛋白血症者更易发生。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黄疸,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症与DIC等。

5.厌氧菌败血症

其致病菌80%~90%是脆弱类杆菌,此外尚有厌氧链球菌,消化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为主,褥疮,溃疡次之,临床表现与需氧菌败血症相似,其特征性的表现有:

(1)黄疸发生率高达10%~40%,可能与类杆菌的内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脏及产气荚膜杆菌的a毒素致溶血作用有关;

(2)局部病灶分泌物具特殊腐败臭味;

(3)易引起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及胸腔,肺,心内膜,腹腔,肝,脑及骨关节等处的迁徙性病灶,此在脆弱类杆菌和厌氧链球菌败血症较多见;

(4)在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可出现较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及肾衰竭,局部迁徙性病灶中有气体形成,厌氧菌常与需氧菌一起共同致成复数菌败血症,预后凶险。

6.真菌败血症

一般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病程后期,往往是患肝病,肾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恶性肿瘤的慢性患者或是严重烧伤,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的患者,多有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或)抗肿瘤药物的历史,因此患者几乎全部都是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者,且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趋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败血症大致相同,且多数伴有细菌感染,故其毒血症症状往往被同时存在的细菌感染或原发病征所掩盖,不易早期明确诊断。

因此当上述患者罹患的感染,在应用足量的适宜的抗生素后仍不见好转时,须考虑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要做血,尿,咽拭子及痰的真菌培养,痰还可做直接涂片检查有无真菌菌丝和孢子,如果在多种或多次送检的标本中获得同一真菌结果时,则致病原即可明确。病损可累及心,肺,肝,脾,脑等脏器及组织,形成多发性小脓肿,也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7.败血性休克

败血性休克是由某种特定细菌产生的毒素、细胞因子等引起败血症致使患者血压下降到威胁生命的低水平。败血性休克常见于新生儿、50岁以上的人,以及有免疫功能受损的人。败血症如发生在白细胞计数低的患者更加危险,如癌症患者,进行抗癌化疗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或肝硬化。

败血性休克时血管扩张后血压下降,尽管此时心率加快,心排除量增加。血管亦可多为通透性增加,使血流中液体成分漏入组织引起水肿。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流,特别是肾脏和大脑减少。最后,血管收缩以试图升高血压,但因心脏泵出的血量减少,以致血压仍然很低。

败血性休克的最初指征,甚至在血压下降前24小时以上,即有精神状态改变和紊乱,这是由脑部的血流减少引起。心脏排出的血量增

加,但因血管扩张血压反而降低。病人往往有呼吸加快,以致呼出过

多二氧化碳,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早期的症状有寒战,体温迅

速升高,皮肤发热潮红,尽管血输出量增加但尿量却减少。在后阶段,体温常降至正常以下。休克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各种器官衰竭,包括肾

脏(表现尿量很少)、肺(表现呼吸困难和血氧含量减低)和心脏

(表现体液贮留和水肿),在血管内可形成凝血过程。

化验血发现白细胞增高或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代谢消耗性产物在血中的水平(如尿素氮)在肾衰竭时持续升高。心电图显示心律

不齐,表明心肌的血供不足。血培养可鉴定感染的细菌。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

少数革兰阴性败血症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减

低。

2.中性粒细胞四唑氮蓝(NBT)试验

此试验仅在细菌感染时呈阳性,可高达20%以上(正常在8%以下),有助于病毒性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与细菌感染的鉴别。

3.病原学

血及骨髓培养阳性,如与局部病灶分泌物(脓液、尿液、胸水、脑脊液等)培养所得细菌一致,则更可确诊。

诊断

由于败血症绝大多数继发于各种感染,又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故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为提高败血症的早期确诊率应及时进行相应检

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近期有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感染或烧伤、器械操作史以及各种局灶性感染虽经抗菌治疗而未能获有

效控制者,均应高度怀疑有败血症可能。血培养是败血症最可靠的诊

断依据。血培养阴性而骨髓培养阳性,则其意义与血培养阳性相同。

其他如痰、尿、胸水、腹水、脓性分泌物等的培养对明确诊断均有参

考意义。检测血液、尿液、胸腹水等标本中有无内毒素,以证实是否

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在病程中出现眼结膜、口腔黏膜等瘀点、皮疹、

肝脾大、迁徙性损害或脓肿,败血症之诊断也可基本成立。

鉴别诊断

与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深部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布鲁菌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恶性疟疾、风湿

病等鉴别。

并发症

金葡菌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肾、肝脓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并发心力衰竭;黄疸,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症与DIC等。

产气荚膜杆菌败血症可出现较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及肾衰竭,也可并发

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治疗

1.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

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止痛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

2.抗菌治疗

疑诊败血症时,针对性的抗菌药物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最好抗菌药物应用之前留取血培养。

(1)抗菌药物应用原则①针对性用药及时应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是治疗败血症的关键,结合临床表现及前期治疗反应予以调整。

②联合用药对病情危重者宜选取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三联或四联应用的必要性不大)。③足量足疗程用药致病菌应是杀灭,而不是一时抑制,故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足量,开始时剂量应偏大,分次静脉点滴投予,疗效宜长,一般3周以上,或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用药数天。有迁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疗外,全身用药也应酌情延长。

(2)抗菌药物的选择①葡萄球菌败血症因金葡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已达90%左右,故青霉素G对其疗效很差。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内酰胺酶的作用,对其敏感的菌株可达90%,故现常选用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或头孢克洛等,也可选择氟喹诺酮类进行治疗,还可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一般首选万古霉素,另外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替加环素。②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此类菌有强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于90%,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对此类败血症可从第二、三代

头孢菌素中选用一种,可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绿脓杆菌败血

症时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

肟或碳青酶烯类较好。或将上药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伍用,疗效也好。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G-杆菌

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响小,与其他类抗菌药物未见交叉

耐药性,副作用轻,临床上也常被选用。③厌氧菌败血症常呈复数菌

混合感染,选药时应兼顾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④真菌败血症当真菌

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时,选药需兼顾。

3.其他治疗

(1)药物如抗内毒素单抗,白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脱苷脱氨酶抑制剂等。

(2)局部治疗对原发性或迁徙性的化脓性病灶,待成熟后均应及时切开引流。化脓性心包炎、关节炎、脓胸及肝脓肿在引流后局部

还可注入抗菌药。对有梗阻的胆道、泌尿道感染,应考虑手术解除阻

塞。

(3)基础疾病治疗

预防

1.控制传染;

2.切断传播途径;

3.避免病原菌侵袭易感人群。

一、中医治疗败血症

中医病因

主要为正气内虚和外邪入侵所致。正虚是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

正虚可由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素体不足,或因病致虚,或治疗失当,峻泻伤正,或过汗耗气伤阴,或严重烧伤,皮垮肉灼,或疮毒脓血、

气血津液损伤,或疮疖挤伤、局部气血功能障碍,或摔伤后造成气血瘀滞、荣气不行、痈疖失治等,正不胜邪,导致邪毒内陷。

中医病机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温毒侵袭,内因正气亏虚不能御外,正不胜邪,邪热嚣张,热毒充斥表里,客于营血,入窜经络,入陷脏腑,表里三焦俱病。初期犯卫,发热恶寒。热毒化火,传变迅速而致里热炽盛。邪入营血,则见壮热、神昏、闭脱、出血等证,热毒流注则见多发脓肿。此与病菌入血繁殖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及迁徙病灶一致。本症复杂多变的险证、危证丛生的临床表现,即中医学所谓的“毒入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入于六腑亦皆各变端,七恶叠见。”

病理败血症的病理变化随致病菌的种类、病程长短、有无原发病灶和迁徒性病灶等而异。细菌毒素播散至全身引起各脏器的细胞变性,心、肝、肾等可呈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毛细血管损伤则皮肤、粘膜、胸膜、心包等处可有出血点。病原菌经血循环集中某些组织脏器形成迁徙性病灶,如肺炎、心内膜炎、心包炎、骨髓炎、肝脓肿、脑膜炎、脑脓肿和软组织脓肿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肝脾常肿大、骸髓高度增生。伴胆道感染或严重肝损害可出现黄疸。骨髓粒系统增生活跃。发生于血液病基础上的败血症,由于免疫功能受抑,炎性反应减弱,病变以充血。坏死为主,渗出反应及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中医诊断

(1)热毒炽盛:证见壮热烦渴多汗,或神昏抽搐,或斑疹出血,舌红苔黄,脉洪数。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热盛伤津,则壮热烦渴多汗;热入营血,心神被扰,故神昏抽搐;营热蒸腾,波及血络则斑疹出血;舌红苔黄,脉洪数则为热邪亢盛之象。

(2)湿热蕴结: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或有黄疸,神疲体倦,恶心呕吐,胸闷腹胀,腹痛泄泻,纳少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则可见寒战高热,寒热往来,胸闷腹胀,腹痛泄泻,神疲身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是湿热内盛,热重于湿之象。

(3)阴竭阳脱:证见大汗淋漓,口干微渴,四肢厥冷,气短懒言,眩晕少神,脉微欲绝。证候分析:热的真阴,血脉不充则脉微欲绝;热病经久耗伤元气,或由阴伤及阳,或汗多亡阳,而致阴竭阳亡,则四肢厥冷。

(4)正虚邪恋:证见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或形寒肢冷,舌淡脉虚。证候分析:热邪耗伤气阴,则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气血虚弱,不能充达四肢,则形寒肢冷,舌淡脉虚。

(5)热毒伤阴:证见发热不退,口干唇燥,胃纳不振,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或神志昏糊,渴喜冷饮,舌绛苔光剥或焦干,脉细数或虚数。

中医治疗一般实证治宜清热败毒为主,虚证则扶正祛邪。

(1)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败毒、清营凉血。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水牛角、栀子清热凉血;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玄参、生地以护营阴;黄连、黄芩、连翘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石膏、知母、甘草清气分实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大便秘结,阳明腑实者用泻热汤或增液承气汤加减。

(2)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常用茵陈蒿汤合黄芩滑石汤加减。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退黄;黄芩、栀子清利湿热泻火;车前草、泽泻清利湿热。

(3)阴竭阳脱:治宜益气养阴、固阳固脱。常用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附子、龙骨、牡蛎固阳固脱。

(4)正虚邪恋:前者治宜扶正祛邪、滋阴解毒。常用复脉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味。后者治宜益气扶正解毒。常用托里消毒饮。

(5)热毒伤阴:治宜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常用增液汤或竹叶黄芪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中生地、沙参、麦冬滋阴增液,润肠通便;黄连、连翘、栀子清热解毒。

中药

(1)银花30g、野菊花15g、生甘草6g,水煎代茶饮。

(2)公英、地丁、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3)牛黄醒消丸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入营血,各种脓肿。每日1~2次,每次3g,温黄酒送服。

(4)连翘败毒丸功能清热解毒消炎。适用于邪毒炽盛者。1日2次,每次6g,口服。

(5)止痉散全蝎、蜈蚣、僵蚕各等份,共研细未,每服1g,羚羊角或水牛角粉煎水冲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6)银黄片功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适用于发热、头痛和脓肿。每次2片,1日3~4次。

针灸

1.体针

(1)取水沟、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有清热开窍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每日2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强刺激,泻法。

(2)取合谷、太冲、素髎、长强、阳陵泉等穴,有泻热止痉的作用。适用于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每日1次,留针20分钟,长强不留针。

(3)取颊车、下关、人中、地仓等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口禁不开者。用泻法,不留针。

(4)取十宣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为度,有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者,每日1次。

2.灸法

(1)取合谷、然谷、大椎、膏盲等穴,用艾柱灸,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自汗不止者,每次灸10~20分钟。

(2)取神阙、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用大艾柱灸,有固阳固脱的作用,适用于虚脱、脱汗等证,每日2~4次,每次灸15分钟。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败血症发病急骤,病情严重,证候多端,变化迅速,必须严密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早期静脉给以联合、足量、长程抗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均可治愈。若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依据所犯病位及虚实的不同施以清热解毒,凉血透营

的汤药治疗,以加速疾病恢复。若高热不退、抽搐不止,药物疗效不佳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

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我们国家的中医原本就是博大精深的,很多中药对身体都是很有好处的,不像很多西药,几乎对身体都有副作用,还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因此,患病的话,找中医治疗是比较好的。那么,中医是怎样治疗败血症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败血症的方法。

以下就是一些治疗败血症的中医方法:

一、偏方

方药1:

犀角粉0.5克(冲服) 生地30克金银花30克赤芍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丹皮12文连翘15克栀子9克黄连6文蚤休9文大青叶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用于热毒炽盛、寒战、高热、神昏、脉洪数者。

方药2:

茵陈30克黄芩30克滑石30克竹茹15克藿香15克银花30克苡仁30克白豆蔻10克地丁30克栀子15克龙胆草15克车前子30克金钱草30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湿热蕴结,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恶心呕吐。

方药3:

银花50克,连翘30克,山栀15克,黄芩30克,蚤休30克,黄连10克,公英30克,石膏50克,大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

方药4:(1)银花30g、野菊花15g、生甘草6g,水煎代茶饮。

方药5:公英、地丁、半边莲各30g,水煎服。、

秘方一:银花50克,连翘50克,大青叶55克,蒲公英55克,一见喜55克,鸭跖草60克,鱼腥草80克,板蓝根100克,半支莲

80克,紫花地丁70克,鲜生地60克,野菊花100克。以上各味药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服用。

秘方二:取鲜漆姑草(又名珍珠草)150克,水煎之,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完。

秘方三:取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白附子、羌活,各味分量相等,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药末,热酒一盅送服。病症严重者,可取药末15克,以儿童小便热而调药服之,其效甚佳。

引自:《神医奇功秘方录》

二、针灸

1.体针

(1)取水沟、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有清热开窍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每日2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强刺激,泻法。

(2)取合谷、太冲、素髎、长强、阳陵泉等穴,有泻热止痉的作用。适用于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每日1次,留针20分钟,长强不留针。

(3)取颊车、下关、人中、地仓等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口禁不开者。用泻法,不留针。

(4)取十宣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为度,有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的作用,适用于高热神昏者,每日1次。

2.灸法

(1)取合谷、然谷、大椎、膏盲等穴,用艾柱灸,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自汗不止者,每次灸10~20分钟。

(2)取神阙、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用大艾柱灸,有固阳固脱的作用,适用于虚脱、脱汗等证,每日2~4次,每次灸15分钟。

以上就是治疗败血症的中医方法。一共给大家介绍了两种方法,分别是偏方和针灸。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后已经知道哪些偏方可以治疗败血症这种疾病了吧。那么,如果患了这种疾病的话,可以试试以上的治疗方法。(以上药方及方法仅供参考)

三、阴虚湿热型变应性亚败血症案(名老中医盛国荣经验)

变应性亚败血症又叫成人斯蒂尔病,本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长期间歇性发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和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自Wissler(1943)首先报告后,Fanconi (1946)相继描述,因其临床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志的变态反应,故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根据临床表现有风热犯卫型、气营两燔型、湿热蕴毒型和阴虚内热型等型。【证见】感受风湿热邪,或感受时疫毒邪暑湿,或湿热蕴结日久,以及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耗伤津液,致阴血不足,邪气阻滞经络关节,日久也致血脉不利,而致低热昼轻夜重,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瘰疬肿痛,腰痛酸软,关节炽痛,腿足消瘦,筋骨痿软,或有肌肉萎缩,斑疹鲜红,胸痛心悸,小便赤涩,大便干秘,舌红苔少,脉细数。

基本概述/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1995年以来的文献报告已有500例,未报告的病例更多,所以是较常见的疾病。该命名早已相继为国际及国内所废用,统一称为成人Still病,或更确切地称为成人起病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s di sease,AOSD)。以儿童为多见,从国内的报告来看,在成人中也不少见。

现有观点认为本证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类风关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尚不肯定。根据从许多患者的齿槽中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某些患者的发病与预防接种,花粉,尘埃或食物过敏有关,临床上多侵犯关节和浆膜组织,呈急性炎症上过程,具有全身受累的表现及免疫异

常,抗生素无效而肾上皮质激素有效,故认为是一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感染在急性期起一定作用,变态反应则在整个病程中起作用。

病理/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皮损活组织检查显示真皮胶原纤维水肿,毛细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关节滑膜肥厚水肿、细胞增殖、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浅表淋巴结示非特异慢性炎症。

流行病学/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发病年龄14-83岁,16-35岁青壮年多发,男女基本相等。病程2个月-14年。发病率:法国:0.16/10万,日本:0.22/10万,0.34/10万。患病率:日本男女分别为:日本:0.73/10万,1.47/1 0万。过敏史占23%。

临床表现/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一)发热:见于98%-100%的患者,是最常见、最早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多见,多在39~40℃以上,一日内体温波动在2℃以上,偶见高热稽留数日。约半数热前畏寒,可持续数天至数年,反复发作,抗菌素无效,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有效。发热持续1~2周后自行消退,热退后犹如常人,间歇1周至数周后复发。无明显毒血症症状。

(二)皮疹:整个病程中几乎所有患者会出现皮疹,常随发热出现,皮疹可“忽隐忽现”短暂存在呈一过性,随热退而消散。多昼隐夜现,有 koebner现象,消退后不留痕迹,少数遗有色素沉着。皮疹的显现常为发热的先兆。发热和皮疹是本症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皮疹的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形性及多变性,皮疹的形态以散在的点状和小片红斑、斑丘疹为多见,可呈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样、多形红斑、结节红斑等多种表现。消退后常不留痕迹或有轻微色素沉着。

(三)关节和肌肉症状:多较隐匿、发展缓慢,尤其在儿童患者中易被忽视。经累及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腕、踝、髋关节等,也可侵犯指、趾、颈椎等关节。表现为关节压痛、疼痛,肿胀较少。一般无明显骨质损害。发热时多伴肌肉酸痛,多无肌酶升高。这些症状

在发热时发作或加剧,持续数天到数周后自行缓解,多数恢复正常,个别病例可遗留关节变形。

(四)咽痛:见于50%的患者,发热时伴咽痛者占64%、多在早期出现,做咽拭子培养阴性,抗菌素无效。

(五)淋巴结肿大:半数以上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以儿童病例为常见。多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境界清楚无压痛。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时,可致急性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肿大淋巴结在热退时可随之缩小。

(六)肝脾大:肝大见于33%-39%的患者,脾大见于50%-95%的患者,3/4患者有肝功异常。肝脾肿大时质软无压痛,热退后可缩小。

(七)其他临床表现:心脏病变中以心包炎为常见,且多伴胸膜炎(多浆膜腔炎),偶可合并心肌炎。反复发作者,少数病人可发生内脏淀粉样变,累及肾脏则出现蛋白尿和水肿,严重者出现在肾病综合征,乃至尿毒症。神经系统累及可出现在脑膜刺激症状及脑病的表现,如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脑电图改变。5岁以下幼儿长期发病者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中医分型/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变应性亚败血症根据临床表现有风热犯卫型、气营两燔型、湿热蕴毒型和阴虚内热型等型。

1、风热犯卫型

【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全身酸痛,咽痛,瘰疬肿痛,口干微渴,关节焮肿灼痛,屈伸不利,胸前颈背可见红色皮疹,随热退而消,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证为外感风热病邪,攻注骨节,痹阻经络,犯及关节、皮肉、筋脉,使血脉痹阻,津液凝聚。病在肺卫,为实证; 高热、咽痛、关节焮肿灼痛及胸前颈背可见红色皮疹、随热追而消为辨证要点。

2、气营两燔型

【证见】高热不退,汗出、小恶寒,渴甚喜冷饮,颜面红赤,烦

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红斑红疹.咽痛甚、吞咽困难,关节疼痛较甚,溲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舌红绛少苔,脉滑数或洪数。本证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并在气营,为实证; 高热、神昏及皮肤红疹及瘀点改变为辨证要点。

3、湿热蕴毒型

【证见】日晡潮热,四肢沉重酸胀,关节灼痛,浮肿或关节积液,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咽干口苦,瘰疬不消,纳呆恶心,尿黄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乃为素日过食膏粱辛辣,脾为湿困,湿热内生,脾胃蕴热,复感外邪,内外相引,热毒重可生湿,湿邪盛可化热,湿热毒交炽,留滞经络、筋脉、皮肉和骨节。病在脾胃,为实证; 日晡潮热、关节肿痛积液及四肢沉重酸胀为辨证要点。

4、阴虚内热型

【证见】感受风湿热邪,或感受时疫毒邪暑湿,或湿热蕴结日久,以及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耗伤津液,致阴血不足,邪气阻滞经络关节,日久也致血脉不利,而致低热昼轻夜重,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瘰疬肿痛,腰痛酸软,关节炽痛,腿足消瘦,筋骨痿软,或有肌肉萎缩,斑疹鲜红,胸痛心悸,小便赤涩,大便干秘,舌红苔少,脉细数。病在肝、脾、肾,为虚证; 潮热盗汗、关节炽痛、腰背酸软和筋骨痿软为辨证要点。

5、几种特殊类型:

(1)风湿热痹型:

【证见】关节疼痛,炽热红肿,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皮疹隐隐,肌肉酸痛,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滑数。多见于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2)寒湿历节型:

【证见】曾有过不规则发热,发热前有轻度咽痛,心悸,全身关节痛,时或游走。

辅助检查/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1、血常规和骨髓检查:急性发作或发热时,患者白细胞总数均增

高:一般(10~20)×109/L、最高达5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久病者可出现轻到中度贫血:90%-100% 多为低色素性贫血。 50%血小板增高。骨髓检查显示粒细胞增生,胞浆有毒性颗粒及空泡,提示感染性骨髓象,易被报告为感染性骨髓像。骨髓培养阴性。高热时要有蛋白尿出现,热退后可消失,持续不消者应考虑肾累及可能。

2、血清铁蛋白升高:与疾病活动正相关,见于80%以上,可作为本病的参考点,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8%和83.2%。

3、血沉明显增快、CRP升高,即使在不发热期或间歇期亦然。

4、各项血清及免疫学检查均无特异性。病变活动期者IgG可增高,血清C反应蛋白及粘蛋白的增高常作为活动指标。

5、滑液呈炎性改变。

6、血培养阴性。

7、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可为弱阳性。

8、肝功能检查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诊断标准/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指标,为排除性诊断,实验室做PET检查,血沉指标等可辅助诊断,骨髓象有时可正常。高热、类特异性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增高,4条中符合3条,并排除其他原因如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发热后才能诊断成人斯蒂尔病。

主要条件:1、发热≥39℃,并持续一周以上;2、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3、典型皮疹;4、白细胞增高≥10×109/L,包括中性粒细胞≥0.80

次要条件:咽痛;淋巴结肿大和/或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阴性;

排除:

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

风湿病(尤其是多动脉炎,伴有关节外征象的风湿性血管炎)。

具有以上主要和次要条件的5项或5项以上标准,其中应有至少2项主要标准,并排除上述所列疾病者,可确立诊断。

Cush标准/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必备条件发热≥39℃;

关节痛或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1:80;

核抗体<1:100。

另备下列任何两项:

血白细胞≥15×109/L;

皮疹;

胸膜炎或心包炎;

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结肿大。

Calabro标准:

无其他原因的高峰热(39℃或更高),每日1-2个高峰;

关节炎或关节痛或肌痛;

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阴性;

本条中至少具有以下2项:类风湿皮疹,全身性淋巴结病,肝肿大,脾肿大,一种心肺表现(胸膜炎、肺炎、心包炎、心肌炎)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排除其他原因的高热、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中医治疗情况可以参看参考资料。

其他相关/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综合症,以儿童为多见。其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疼及淋巴节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感染史,尤其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由于血培养阴性,故一些学者认为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

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它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本病常应与败血症、风湿热、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类固醇抗炎药及非类固醇抗炎药治疗,近年来也有人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中医认识/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一是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主要依据是证见壮热,发热时烦躁不宁,口不甚渴,斑疹时隐时现,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状为主,病势在气营之间徘徊,或是气营两燔之象。二是认为本病应归属“痹症”、“厉节风”的范畴,结合本病关节病变以疼痛为主,间有游走或肿胀等特点,认为是寒邪为主,可分属风寒也痛、寒湿痹痛范畴。其病机为寒湿内闭,侵袭肌骨,阻滞经络,格阳于外,逼阴于内,久之化热伤阴而成本病。其临床分型也并非固定不变,常常是热盛时处气营两燔之势,热降之后呈气阴两虚之象,故在治疗时必须顾及祛邪,调正阴阳两方面。

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编辑

本病尚无根治方法,但如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控制发作,防止复发,用药方法同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等。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急性发热炎症期可首先使用NSAIDs,一般需用较大剂量,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1~3个月,再逐渐减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注意不良反应。常用的NSAIDs详见类风湿关节炎。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约有1/4左右经合理使用NSAIDs可以控制症状,使病情缓解,通常这类患者预后良好。

2.糖皮质激素

对单用NSAIDs无效,症状控制不好,或减量复发者,或有系统损害、病情较重者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0.5~1mg/kg/d。

败血症

败血症 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皮疹、关节痛、肝脾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绝大多数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预后差。如今更进一步认为败血症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后激活并释放炎症介子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和衰竭。即不仅看到了致病菌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也重视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及结果。现已知炎症介子有补体成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肿瘤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干扰素(IF-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巨噬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MPIC)、蛋白酶、凝血恶烷和氧自由基等。 1950 年以前,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占总数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兰阴性杆菌占12%左右。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败血症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迁。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等高度敏感,作为败血症的病原现已少见。一般认为60 年代以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占主导,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仍是目前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80 年代以来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有上升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所占比例,1984 年是37%,1986~1989年则升至55%。而国内资料显示,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居多,可达63%~68%。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比例上升,厌氧菌和真菌败血症也有增多。革兰阴性致病菌,除大肠杆菌外,常见的还有肺炎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真菌中则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曲菌与隐球菌也可见到。近年来统计,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8%~26%不等(较多医院不能做厌氧菌检测),以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 【病因】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

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及中医治疗药方案例

败血症、变应性亚败血症及中医治疗药方案例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败血症如未迅速控制,可由原发感染部位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引起转移性脓肿。脓肿可发生在大脑的表面,导致脑膜炎、在心脏周围的包膜上,引起心包炎、发生在心脏的内膜上,引起心内膜炎、如果在骨髓中,则导致骨髓炎、在大的关节中,引起关节疼痛或关节炎。最终因脓液的积聚在体内任何地方可形成脓肿,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等,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致病菌可以是表皮葡萄球菌。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以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黏膜发生破损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慢性病如营养不良、血液病(特别伴白细胞缺乏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诱发细菌感染;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机会; 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加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

still病(变应型败血病)的中药处方

still病(变应型败血病)的中药处方(2009-03-12 09:18:28) [编辑][删除] 标签:寻医问药杂谈分类:女士服装、化妆品 必须注意:(仅供参考) 所有病都有个体倾向,不是所有人都有效果,且在抓药时须医师把脉后辩证、综合开处方。我只是想所有得此病朋友早日康复,不要经历我的痛苦历程。 1败血病即血中毒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疾病。它是你血液中的细菌感染扩散所引起的疾病。“中毒”或是由造成感染的细菌所引起,或是由细菌产生的一些名叫毒素的有毒物质所引起。经过血液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素基本上可以控制。 我3月9日,去查了血,白细胞6.4。正常了 我用的这些中药方,副作用小,我开始的满月脸,也消退了。激素也减到了两颗。 希望朋友们也早日康复! 千万要注意正常饮食,休息。心里随时都开心。。。 这是我网上搜的病例: 例一高某某,男,3岁,2003年3月4日就诊。 患儿两年前,全身起米粒状丘疹,一天后高烧伴关节疼痛,不能站立;肝大剑下3公分,血检:WBC24×109/L,N0.85,EOS0.01,ESR45mm/h, L0.14,经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经服用大剂量抗生素、激素、保肝药物治疗两个月,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一直服强的松巩固,每停药数日后体温升高。近一个月前突然高热伴抽搐,两目上吊,关节疼痛,行走尤甚。下肢散在丘疹,面色苍白,抽搐后汗出淋漓,午后潮热,纳食减退。 检查:面如满月,两颊紫红,脉象细数,舌红,左侧有糜烂点,指纹青紫。心率96次/分,腹胀,肝在剑突下5cm,肋下2cm,有压痛,质稍硬。脾未触及。血检:Hb85g/L,WBC4.2×109/L,N0.62,L0.28,M0.1,PLT77×109/L,ESR40mm/h。体温39.5℃。 辨证施治:午后热重、两颧潮红、脉象细数、舌质红、无苔等均属阴虚阳亢之证,加之长期服用激素,更导致阴虚而阳炽盛,皮疹为热入营血;热极生风则抽搐,关节疼痛者,为筋膜失润、气血不通也。拟治以育阴清热之法。 处方:生地黄15g,生白芍10g,生鳖甲30g,银柴胡10g,当归 6g,秦艽10g,青蒿10g,知母10g,丹皮6g,黄芩10g,金银花 10g,西大黄10g。水煎服五剂。激素减量,外用冰硼散,撒舌烂处。 服药后,日下大便3~5次,气味腥臭,发热退,皮疹消失。纳食增加,惟关节仍疼痛。脉象细数,舌质红,指纹仍青紫。

败血症疾病概述、临床表现

败血症疾病概述、临床表现 败血症 败血症疾病概述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程中常有炎症介质的激活和释放,引起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和神志改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病死率仍较高。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明显毒血症表现。在国外,败血症常与菌血症混用。1991年,在美国胸内科医师学院和危象护理医学会召开的芝加哥会议上,将败血症和菌血症均定义为细菌在血流中出现而前者的病情较重。 近年来,对败血症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机体对侵入微生物及其毒素所产生的全身性反应。临床上有许多病例具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但血培养可为阴性,国外将这些病例称为"Sepsis"。Sepsis的病原多数为革兰阳性或阴性细菌,但病毒、立克次体、真菌等也可致。微生物分子信号(microbialsignalmolecules)、或毒素的全身播散也可导致。Sepsis的定义为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也有称SIRS(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此患者常有突然发生的: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CO2分压<4.3kPa (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细胞>10%等。并可发展为MODS (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ARDS、DIC等。Sepsis常指由病原微生物而致,而SIRS多指由其他因素而致,如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创伤、灼伤、缺氧等。Sepsis的诊断并不需要阳性的血培养结果。

第五章第十三节败血症

第十三节败血症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败血症的定义 指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㈡掌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与脓毒血症的关系 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就是脓毒血症,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包含脓毒血症,也包括其他因素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创伤、灼伤、缺氧等。 ㈢掌握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①毒血症症状;②皮疹;③关节症状;④肝脾肿大;⑤迁徙性损害。 ㈣掌握败血症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败血症一经诊断,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根据情况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以后再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败血症的抗菌药物治疗可采用两种有效抗菌药物的联合,静脉给药,剂量宜大,选用杀菌剂。疗程一般3周以上,或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7~10天。 ㈤熟悉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 革兰阳性菌有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阴钩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败血症有脆弱类杆菌、梭状胞杆菌属及消化链状菌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隐球菌等。 ㈥熟悉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病原菌的毒素可引起组织和脏器细胞变性,水肿、坏死和脂肪变性。毛细血管损伤造成皮肤和粘膜瘀点和皮疹。病原菌引起的迁徙性脓肿多见于肺、肝、肾、骨和皮下组织等处,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骨髓炎等。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活跃,肝脾均可肿大。 ㈦熟悉败血症常见鉴别诊断的病种 败血症应与变应性亚败血症、伤寒、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深部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

二、复习题 ㈠名词解释 1. 脓毒血症(sepsis)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3. 菌血症(bacteremia) ㈡填空题 1. 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②阳性。 2. 败血症有①②③④⑤等主要临床表现。 3. 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应用前及、时进行、并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ml,年长儿和成人为ml。㈢选择题 1. A1型题 ⑴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B.15%~35%C.小于10% D.60%以上E.80%以上 ⑵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 A.青霉素B.庆大霉素C.氧氟沙星 D.红霉素E.万古霉素 ⑶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 A.30%~40%B.15%~35%C.小于10% D.60%以上E.80%以上 2. A2型题 ⑴患者男性,21岁,3天前因田径运动摔倒引起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当天进行内固定骨科手术。昨天下午起患者突然精神萎靡,体温35.8℃,心率126次/分,呼吸28次/分,外周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87。本例患者的诊断为; 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 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 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病死率仍相当高,平均30%-40%。 近20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器官的移植、肾上腺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使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有了很大变化,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 【诊断】 1.感染来源:主要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 2.易感人群: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临床表现 原发局部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有发热、畏寒与皮疹等。 高热、寒战是败血症常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和间歇热多见,少数为稽留热,G-杆菌可有双峰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

迁徙性炎症:随病原的种类与病情轻重而不同。 各种病原败血症的特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织炎,或原发性肺炎。2.部分病人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3.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有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咳嗽轻、痰少。可伴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可有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皮肤浅表性小脓疱,散见于躯干,软组织脓肿形成。可有骨髓炎、肝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还可以引起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患者多先有心脏瓣膜损害,反复出现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有赘生物。 (2)表葡菌败血症:医院内感染中表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是,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 (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现在已少见。 (4)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5)大肠杆菌败血症:其原发感染灶多为患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肠炎,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肾盂肾炎,产道感染等,除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严重的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见。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是一种由各种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严重感染,其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严重的败血症可能会导致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死率高达30%-40%。 近20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以 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 在诊断败血症时,需要注意感染来源,通常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易感人群包括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临床表现包括原发局部炎症表现、高热、寒战、皮疹等。败血症常见的症状是弛张热和间歇热,少数为稽留热,G-杆 菌可有双峰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

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败血症还可引起感染性休克与DIC。 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败血症有不同的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且常有迁徙性损害;表葡菌败血症常见于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时;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且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败血症的原发感染灶多为患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肠炎、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肾盂肾炎、产道感染等,严重的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也常见。 6.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具有荚膜和 强毒力的细菌,其病情与大肠杆菌相似。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和大汗,通常表现为弛张热或双峰热,且病情较为严重。有时会出现迁徙性薄壁脓肿。 7.铜绿假单胞杆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杆菌多发生于患有 严重基础疾病并接受广谱抗生素和手术治疗的患者。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表现较一般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更为

败血症(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败血症——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病死率仍相当高,平均30%-40%。 近20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器官的移植、肾上腺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使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有了很大变化,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 【诊断】 1.感染来源:主要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 2.易感人群: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临床表现 原发局部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有发热、畏寒与皮疹等。 高热、寒战是败血症常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和间歇热多见,少数为稽留热,G-杆菌可有XX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 迁徙性炎症:随病原的种类与病情轻重而不同。

各种病原败血症的特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织炎,或原发性肺炎。2.部分病人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3.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有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咳嗽轻、痰少。可伴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可有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皮肤浅表性小脓疱,散见于躯干,软组织脓肿形成。可有骨髓炎、肝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还可以引起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患者多先有心脏瓣膜损害,反复出现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有赘生物。 (2)表葡菌败血症:医院内感染中表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是,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 (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现在已少见。 (4)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5)大肠杆菌败血症:其原发感染灶多为患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肠炎,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肾盂肾炎,产道感染等,除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严重的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见。 (6)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此菌有荚膜,毒力强。病情与大肠杆菌相似。高热、寒战和大汗,多为弛张热和XX热,但多较重。可有迁徙性薄壁脓肿。 (7)铜绿假单胞杆菌败血症:多发生于严重基础疾患病人,

乌头桂枝汤及乌头汤治疗儿童变应性亚败血症高烧

乌头桂枝汤及乌头汤治疗儿童变应性亚败血症高烧 乌头桂枝汤及乌头汤治疗儿童变应性亚败血症高烧 马某某,男,7岁。患儿高热,体温持续40.7℃左右,皮肤红疹,关节疼痛等,达十一个月之久。 曾在××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方药,治疗未效。 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色惨淡,食少纳呆,口不渴,无汗,关节疼痛,体温很高。 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大,重按无力。 初拟小柴胡汤加减、继以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症状未见进退。复诊见诸方未效,原因何在? 细审病情:患儿体温虽高,反欲着衣,热势虽重,但不欲饮,关节疼痛,痛处不热,脉象虽大,重按不及,身热已久,舌无热象。 再观病史,前医曾多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亦未见效。 余慎察前后,详审病机,大胆断言,患儿系内伏真寒,外浮假热之“真寒假热”证。 宜以兴阳温经祛寒法,方用仲景【乌头桂枝汤】、【乌头汤】治之。 第一方:川乌片6克,桂枝6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生白芍12克,麻黄3克,黄芪12克,川乌片6克,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令其将上二方递服二轮。 复诊,服用上二方两轮后,体温渐退,关节疼痛若失。继以上方化裁,加入补益元气,调治月余,体温正常。 热未再起后长期随访,康复如常。 真热,实热往往来去迅速,难以久驻。此患者病程已达十一个月之久,当非真热。 复诊时从细微处着眼。 详审病情,始得知其热乃为阴盛于内,逼阳外越,而造成的阴盛

格阳的真寒假热之证。故采用从者反治,热因热用之法。 此例提示:高热临证不能陈陈相因,拘于以寒治热之法,亦不能粗观脉症,草率处方。 余以为:辨证贵乎精细,治疗贵乎灵活,用药贵乎大胆,如此,方能奏效。 古代【乌头桂枝汤】用法: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白蜜2斤。 用上面的乌头这一味药,以蜜二斤,煎后份量减半,去掉药物渣滓,用桂枝汤五合跟乌头煎液混合,两者合起来份量变为一升。 服药方法,以知作为度。 初始服用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再加至五合。那个知的标准是:像喝醉了酒的样子,出现吐的情况,就是对症取效了。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古代【乌头汤】用法: 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历节之证,肢节肿大,体肉瘦削。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汁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汁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湿寒伤筋着骨,荣卫不通则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温寒逐湿。 白芍-麻黄调理荣卫。 黄芪-大补卫阳以利关节。 白蜜-润养津液。 炙甘草-补中以资荣卫之运行。

奇效良方之败血症10方

奇效良方之败血症10方 奇效良方之败血症10方 败血症,热高,烦燥,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大便胶滞不爽,小便短赤。 1、玄参30 生地连翘麦冬二花丹皮各10 黄连甘草各6 犀角3(磨未冲服)。日服一剂。 2、生地二花各30 连翘地丁玄参各15 生大黄丹皮紫草黄芩各9甘草5。日服一剂。 3、生石膏100 半枝莲知母黄芩二花连翘公英地丁各20 生地玄参党参桂枝生姜各10。日服一剂。 4 、治脓毒败血症: 二花青蒿大青叶公英地丁各100 生地玄参麦冬生石膏赤芍各30 黄芩黄柏丹皮知母各10 黄连甘草各5。日服一至二剂。 5、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生石膏二花各30 连翘生地各12 广犀角赤芍当归丹皮黄连黄芩栀子知母各9 桔梗薄荷大黄各5(后下)。一剂。 6、犀角粉0.5克(冲服) 生地30克金银花30克赤芍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丹皮12文连翘15克栀子9克 黄连6文蚤休9文大青叶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用于热毒炽盛、寒战、高热、神昏、脉洪数者。 7、茵陈30克黄芩30克滑石30克竹茹15克藿香15克银花30克苡仁30克白豆蔻10克地丁30克栀子15 克龙胆草15克车前子30克金钱草30克用法:水煎服,日3次。 用于湿热蕴结,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恶心呕吐。 8、银花50克,连翘30克,山栀15克,黄芩30克,蚤休30克,黄连10克,公英30克,石膏50克,大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 出处:《中医中药偏方选内科部》。

9、变应性亚败血症: 间歇性弛张热型,寒战。表现为寒热往来。抗菌素无效。 槟榔连翘生地各12 玄参知母赤芍麦冬丹皮紫草黄芩二花青蒿各10 柴胡8 龙胆草甘草广牛角粉(冲服)各6。 若热毒盛而大便秘加大黄5 羚羊角粉(冲服)0.3; 倦怠便溏,舌苔腻加藿香厚朴各10; 久病体虚去广牛角紫草龙胆草加黄芪当归各12 日服一剂。 10、变应性亚败血症,发热,烦燥,谵语,表情淡漠,皮疹 白茅根芦根荷叶各30 人参佩兰叶桑叶蝉脱银柴胡各9藿香叶6。日一剂。

连朴饮方剂配方

连朴饮方剂配方

连朴饮【方剂名】连朴饮,出自清·《霍乱论》。连朴饮为清·著名医学家王孟英所创制,又称“王氏连朴饮”。 【组成】制厚朴二钱(6克),姜汁炒川连、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各3克),炒香豉、焦栀各三钱(各9克),芦根二两(6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动脉粥样硬化、湿温等病症。 1.胆汁反流性胃炎:采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6例,与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42例作对照,疗程30日。以症状消失,上消化道钡餐x线摄片或纤维胃镜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 2.9%,对照组总有效率71.4%。(《四川中医》2005年第3期) 2.浅表性胃炎:采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39例,与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对照,疗程4周。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明显好转,或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停药3个月病情无反复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显效

率75.8%,胃镜像改善以充血、水肿、糜烂等急性活动性炎症像改善明显。(《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年第6期) 3.动脉粥样硬化:连朴饮加减治疗湿热夹瘀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8例予连朴饮治疗,对照组34例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能降低血脂水平,治疗前后ET、NO水平无明显差异。(《陕西中医》2008年第6期) 4.湿温:连朴饮加味治疗湿温,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76例予连朴饮加味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西医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及症状消除时间。以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且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 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年第3期)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热霍乱之主方,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亦可用于湿温病而见身热心烦,胸闷呕恶,溲赤苔黄者。本方具有辛开苦泄、升清降浊之特点。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焦栀、香豉清郁热、除烦闷,芦根清热生津;石菖蒲芳香化浊,制半夏化湿和中。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效。本方证治以呕吐为主,若腹泻较著者,宜加扁豆、薏苡仁以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败血症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败血症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多无明确潜伏期。但如能发现原发灶,则不仅对败血症的诊断有利,也可据以推测可能的致病菌,如原发灶为疖肿多为金葡菌,胆管和泌尿系多为大肠杆菌等。 1. 主要临床表现 (1)毒血症状:起病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可为各种热型,驰张热,间歇热多见,可有全 身不适,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软弱无力等,少数 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重者 有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肠麻痹,感 染性休克,DIC等。 (2)皮疹:瘀点多见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数量不多。可有荨麻疹、猩红热样 皮疹、脓疱疹等。绿脓杆菌感染可致坏死性皮疹。 (3)关节症状:主要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

受限。 (4)肝脾肿大:一般轻度肿大,仅于发生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时肝大明显及伴压痛。 (5)迁徒性损害:可有皮下脓肿、深部脓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急性及亚急性心 内膜炎等。 2. 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1)金葡菌败血症:急起发病:寒战高热,体温达39~41℃,瘀点多见,关节症状明显,可伴肺脓肿,肝脓肿,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皮下脓肿 等,严重者并发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 (2)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以院内感染多见,耐药情况严重。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后,如人工瓣 膜,人工关节,各种管道及起搏器等。 (3)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以院内感染多见,体质差且伴有影响机体免疫机能的原发病者易发。 常有双峰热,相对缓脉,部分可有体温不升,迁徒

性病灶少,约40%发生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出现多 脏器功能衰竭、DIC等,绿脓杆菌败血症病情凶险,可有中心坏死性皮疹。 (4)肠球菌败血症:泌尿道是常见入侵途径,易发生心内膜炎及耐药菌多见。 (5)厌氧菌败血症:主要为脆弱类杆菌,表现与其他败血症相似,但黄疸发生率高,易并发血栓 性静脉炎和迁徒性脓肿,还易并发肺炎。 (6)真菌性败血症:主要为院内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严重原发病的后期,特别是联合 应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者以白色念珠菌多见。临床 症状可被原发症及伴发的细菌感染掩盖,当免疫缺 陷或严重疾病后期,在用足量抗菌药后未能控制感 染者,应考虑本病可能。 3. 特殊类型败血症 (1)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腹胀、精神萎糜、呼吸困难、黄疸、惊厥等,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 作者/金友、邹淑芳 编辑/张亚娟⊙ 校对/战士 I导读:作者治疗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用了同一张方子治愈,即升阳益胃汤。小编不得不感慨中医学异病同治之妙啊~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 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名之升阳益味汤。”笔者积二十余年临床经验,常用于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现例举如下: 变应性亚败血症 狄某、女、15岁、学生、汉族,1979年5月8日就诊,主诉发烧、关节痛伴有皮疹50余天,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的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周身不适,恶心欲吐,皮肤出现荨麻疹样风团,当地用氯化钙、强地松、氯霉素治疗不见好转,一周后出现周身关节痛、心悸、气短、体力不支,体温在38°〜39°C之间,在县医院按风湿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入院后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辨证属风湿入络、气阴两伤、湿毒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25克、半

夏15克、红参15克、橘皮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独活14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白术15克、黄连15克、玄参15克、龙骨25克、生姜15、大枣十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又在原方基础上头痛加蔓荆子,菊花、身痛加桂枝、牛膝、热甚加生石膏、知母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一个半月,临床治愈。 按:变应性亚败血症迄今对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类风湿病的一种类型,也有人认为系由感染造成的变态反应疾病,西医往往用激素治疗,中医很难对此症定出相应的病名,有人认为属风湿或痹证范畴,本病例初起发热恶寒,身痛,身有皮疹,系风邪犯表,正不胜邪,而至风邪挟湿入里、伤气耗阴,湿邪困脾,又使湿毒留恋,如不急扶正,邪气嚣张,病情错杂,故投开阳益胃,取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胜湿、用白术、茯苓、半夏、橘皮益胃化湿、湿去脾阳升发、兼有阳升阴长之意,黄连清热、泽泻导湿、加黄芪、人参、灸甘草补气、芍药和营并制柴防羌独辛燥之偏、取本方宣畅气机、正复邪除、甘温除大热之寓。 白塞氏病 于某,男、37岁、工人,1983年1月3曰入院。该患于1980年5月突然出现腹痛,伴有口腔溃疡,曾误诊为阑尾炎手术,术后刀口长期不愈合,继而出现视力障碍,皮肤反复出现毛囊炎样丘疹,近几年上述症状反复复发,被诊断为肠型白塞氏病,因患者高血压不宜长期服用激素,故求治于中医,根据病人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倦怠乏力,视力减退(双眼虹膜炎)五心烦热,口腔溃烂,舌淡苔白腻,脉数,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湿毒内蕴,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用党参30克,黄芪50克,白术20克、黄连15克、橘红15克、茯苓30克、防风15克、地骨皮15克、苦参30克、柴胡15克、菊花15克、石决明20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按原方随症加减,共服三十三剂,临床治愈出院。 按: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之类,往往由火毒,湿热之邪为恙,火毒者多用黄连泻心汤,湿热者宜龙胆泻肝汤,湿热留恋,气阴

【儿童疾病常识】败血症2

临床诊断 1医技检查 1.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少数革兰阴性败血症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减低。 1.2中性粒细胞四唑氮蓝(NBT)试验此试验仅在细菌感染时呈阳性,可高达20%以上(正常在8%以下),有助于病毒性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与细菌感染的鉴别。 2诊断依据 2.1临床特点 2.11本病多发生于原有严重影响机体防御功能的疾病(如:严重灼伤、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肝硬化、重型肝炎、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者,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疗或广谱抗菌药物者,或进行各种插管检查、透析术或手术者。病前常有皮肤、黏膜、中耳、呼吸道、尿路、肠道、胆道、生殖道等感染,或有挤压疮疖、切开未熟脓肿等病史。 2.12发病急骤,有发冷或寒颤,高热及出汗,脉搏快速,体温波动幅度大,头痛、全身痛等中毒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神志障碍、谵妄、昏迷及休克。皮肤及黏膜可出现淤点、淤斑或其他皮疹。肝、脾常肿大,部分患者可发生黄疽。 2.2实验室检查 2.21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常有明显核分叶左移及白细胞内中毒颗粒,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年老体弱或机体反应低下以及部分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 2.22血及骨髓培养阳性。如与局部病灶分泌物(脓液、尿液、胸水、脑脊液等)培养所得细菌一致。则更可确诊。 2.23该疾病应与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深部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布鲁菌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恶性疟疾、风湿病等鉴别。 3容易误诊的疾病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2919340356.html,/ebook/10d5893dba1aa8114431d937.html 3.1颅内出血、窒息:败血症有呼吸暂停、震颤、抽搐、前囟凸出、表示有神经系统侵犯时,尤其是初生1周内患儿,应与颅内出血、窒息等鉴别。后者发病早,多在生后1、2天内起病,有产伤史。有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并发脑膜炎时,也应与败血症鉴别。 3.2呼吸道疾病:败血症早期症状可有呼吸困难、急促、发绀等,应与气胸、肺炎、未成熟儿原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膨胀不全等鉴别,必要时可摄胸部X线片以协助诊断。 3.3消化道疾病:腹胀、呕吐、大便次数多或减少,是肠道原发病的表现,也可在败血症时出现,应分析各症状的发展和因果关系。对肠菌类引起的败血症应提高警惕。 3.4血液病: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酶的缺乏也可表现黄疸、贫血、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但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并无感染征,可与败血症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鉴别。新生儿出血症须与败血症并发出血者鉴别,前者无感染灶,输血和维生素K治疗可获痊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白血病应与败血症鉴别,可由血常规检查协助诊断。 3.5新生儿肝炎: 3.51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皮肤黄染明显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故常常误诊。新生儿败血症出现黄疸的机制除细菌毒素引起的溶血外,与肝细胞的损伤、肝脏排泄胆汁障碍及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在肝脏结合过程受到抑制有关。所以部分患儿血中转

败血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败血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在败血症病程中,病原菌首先入侵皮肤或黏膜并引起局部炎症称为原发局部感染;少量病原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大量繁殖后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多处化脓性病灶,称脓毒血症(sepsis)。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记载与现代医学的败血症相似。2 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类似败血症的高热、神昏、惊厥等记载。在《伤寒论》中论述与败血症相似的“热深厥亦深”的“热厥”、“脏厥”:“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医宗金鉴》曰:“疔疮皆有迅速之证,初觉即当急治,迟则毒火攻心,令人昏愦谵语,恶证悉添,多致不救,已走黄者,令人心烦神愦。若手足冷,六脉暴厥者,系毒气闭塞元气不能宣通。”《外科正宗》论疔疮走黄曰:“日久原疮无踪,走散之处,仍复作脓,脉数唇焦终死。”《疮疡经验全书》曰:“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见顶陷黑,谓之‘癀走’,此症危矣。”故在中医学中,将败血症归于温病学中的“温毒”和中医外科“疔疮走黄”、“疮毒内陷”等病证的范畴。如果发生神昏、黄疸者,又可归属于“厥证”、“黄疸”等病证。 一、病原学 1.革兰阳性菌 主要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可继发于免疫缺陷患者的伤口感染、插管感染等。肺炎链球菌致病力和荚膜中所含抗原有关,败血症多见于免疫缺陷者或老年人,且多继发于链球菌肺炎。B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婴幼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的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多。 2.革兰阴性菌 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其中大肠埃希菌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中最常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见的致病菌。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杆菌常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败血症。变形杆菌属中主要是奇异变形杆菌引起败血症,而普通变形杆菌很少引起。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属于院内感染,且通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近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等所致的败血症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