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重点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1、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诗人之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咏怀古迹(其三)》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登高》的学习。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学习难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关于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一般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节拍一般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杜甫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潜心涵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三首诗歌,抓住主要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留课堂讨论、质疑。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科班长及时收齐并做好记录。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文学常识: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___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___,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__”之称。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
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
3、了解写作背景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完成以下填空。
1.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
他的思想核心是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其人被称为“”。
2.近体诗在开始形成,是和(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相对而言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
绝句是句,律诗共有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联和联,必须对仗。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近体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教材中这三首诗全都是偏格。
近体诗中律诗的对仗是指颔联和颈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杜甫的律诗首尾两联也常用对仗。
知识链接1.关于《秋兴》组诗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三首诗。
【学习重难点】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三首诗。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3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其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工整等。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悲愤、无奈、忧思等。
(2)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内容】【素材积累】(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________,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他的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是任何一个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被称为________。
在艺术上,他的诗叙事、抒情委曲婉转,掩抑收敛,形成了________的独特风格。
(2)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近体诗又称________,是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通称。
高中语文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习重点1.记:背诵这三首诗,积累杜甫的名句。
2.读: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写:运用对仗的手法写一个小片段。
4.练: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
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
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
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
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诗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诗人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6、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
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
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
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
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
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
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二)自学预检
1、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诗。
2、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②上弦: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诗人通过咏月抒发了哪几种情感?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自学预检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万壑.( ) 朔.漠( ) 青冢.
( ) 省.识( ) 琵琶..
( ) 2、仔细阅读全诗,完成下列填空题。
(1)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王昭君的情感是 (用原词回答)。
(2)、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而写的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这样写的目的是。
(3)、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一位宫女,而嫁到“朔
漠”却被封为阏氏(相当于汗皇后),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在诗中找出答案)
一怨:
二怨:
三怨: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颔联对仗很工整,仔细阅读后,完成下列图表,。
一去 独留 紫台 青冢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字(词)作简要赏析。
(炼字题)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请简要分析。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中“又见新秋”,该如何理解?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第三课时(登高)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自学预检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