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嘿,您知道吗?我和报纸之间有段特别好玩的故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正百无聊赖地在街上溜达。
突然,我看到街角有个卖报纸的小摊儿,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我走过去,好奇地瞅了瞅那些报纸。
老大爷热情地跟我搭话:“姑娘,来份报纸看看呗,可多有意思的新闻啦!”我笑着摇摇头:“大爷,现在都用手机看新闻啦,谁还看报纸呀?”大爷一听不乐意了:“你这小姑娘,报纸那才有感觉呢!”
我被大爷的认真劲儿逗乐了,就随手拿起一份。
这一拿,还真就被吸引住了。
报纸上有篇讲乡村孩子努力求学的故事,写得特别生动。
正看着呢,旁边来了个小伙子,急匆匆地问:“大爷,有体育版的不?”大爷指了指:“有,就在那儿,自己挑!”小伙子翻了几下,满意地买走了。
我继续看着我的报纸,越看越入迷。
这时,一个大妈也凑过来,瞅了瞅我手里的报纸说:“哟,这报纸上是不是有超市打折的消息呀?”我帮着大妈一起找,还真给找到了。
不知不觉,在这个小小的报纸摊儿前,因为一份份报纸,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从那以后,我时不时就会去那个小摊儿买份报纸,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暖和乐趣。
这不,现在我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街角的报纸摊儿,想起那个热情的老大爷,还有那些因为报纸而产生的有趣对话。
报纸,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文字,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呢!。
报纸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
报纸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报纸的故事11935年春季,我失业居家。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
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
通讯也好,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
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刊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就这样中断了。
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
报纸的故事课件
报纸的故事课件报纸的故事报纸是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故事。
然而,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报纸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辉煌。
而今天,我将通过一个故事课件,为大家展示报纸的故事,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报纸的历史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过去,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它们传递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变化。
报纸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闻行业的进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和全面。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来获取新闻。
报纸的销售量逐渐下降,许多传统报纸不得不停刊或转型为线上媒体。
尽管如此,报纸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报纸的价值报纸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深度和多样性的信息。
与网络新闻相比,报纸的报道更加全面和详细。
它们经过编辑和校对,确保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报纸还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评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问题。
另外,报纸还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思维能力。
与网络新闻不同,报纸需要读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可以锻炼读者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三部分:报纸的未来尽管报纸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们仍然有机会在数字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些传统报纸已经开始转型为线上媒体,通过建立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他们也在创新内容形式,如长篇报道、专题报道和深度分析,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此外,一些报纸也开始与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平台合作,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体。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闻和故事,报纸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增加他们的订阅和广告收入。
然而,报纸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和创新。
它们还需要保持其核心价值和原则,如客观、公正和独立。
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
结论:报纸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媒体形式,它曾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4篇_读后感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4篇《报纸的故事》读后感一灵宝市一小六(12)班史嘉骏说起读书,我就想起我们语文书上的一篇《报纸的故事》,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
这篇文章写了由于作者孙犁失业在家,却要订报看。
后来他不光订了报纸还向这份报纸投了稿。
他坐在柴草上,读报纸时,“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的读,而且读过后,还珍重的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当作者把一个月的报都读完了也没见自己的文章。
作者看报时不是只看一次,而是看完一遍,又拿出来反复读。
有一次,下大雨,房子的东西都脱落了,于是作者便把报纸糊起墙来,他把广告糊在顶棚,把社论和副刊糊在里边,这样作者又可以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孙犁那种对报纸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他那种对文学追求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
同时又想到我;记得有一次,很晚了,爸爸看见我还在看书,就让我快睡,我不听,仍在看书。
爸爸生气了,把书放在书桌上,然后把灯关上。
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好方法,我从床头上拿起手电筒小心翼翼踮着脚尖走到书桌旁,把刚才读的书拿到被子里看。
直到眼皮都垂下来了,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原位才睡觉。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书,妈妈在那里翻来覆去,找她要的书。
当我们走到少儿文学类的书籍时,我一下看到了一本叫《巧克力味的暑假》眼光一下子拉直了,我大略地看了一下,一下子就被书里的精彩内容吸了进去。
于是,我非要妈妈给我买,可是,妈妈一会儿要去考试,急着找书,没功夫理会我,她找到要买的书后,一下子就走出了书店,我跟在妈妈后边,不敢说,因为在买书之前,妈妈因为我买书而生气。
第二天,我终于忍不住了,便对妈妈说我想买《巧克力味的暑假》那本书,于是妈妈又带我去书店买了那本书,买完后,我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和孙犁比起来,在当时社会文化教育落后,看份报纸都很难的情况下,孙犁能那么认真地读书,对知识那么渴望,而在今天我们物质丰富,看书和报纸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却不珍惜读书的美好时光,我以后要多读书,让书把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报纸的故事
想一想
• 最后一句话除了表达作者对报纸的喜爱和 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之外还表达什么?
文章结尾处作者用一种愉悦的 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 而实际上作者是一种苦中求乐 的心理。作者那么热爱文学, 追求真理,却受到生活的限制, 是很悲哀的。是作者自我解嘲。
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 严肃的报纸。 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三是想给《大公报》投稿。
和妻子商量订报纸这一情节作者注 重心理描写。
• 1 首先使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展 现人物心理。 • 2 其次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 写,把作者自尊心受到损伤的内 心感受淋漓尽致地披露了出来。
作者是怎样读《大公报》的?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孙犁(1913.4.6-2002.7.11)
•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 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 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 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 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 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 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 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 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 表“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 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 艺界的注意。
报纸的故事
孙犁
大公报创刊号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社论和公告等各类信息传播活动中。
它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各种商业活动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和插画等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故事。
报纸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现代报纸则始于17世纪。
当时出现了一批具有时事感的各种刊物,如《伦敦公报》和《牛津公报》等,它们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新闻报道和文化宣传的主要媒介之一。
但是直到18世纪末期,报纸才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如《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爱尔兰时报》等,它们成为了英国和欧洲各国最受欢迎的报纸。
20世纪初期,报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传统的报纸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印刷厂,这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随着新闻报道的内容日益丰富和精细化,人们也对报纸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读者越来越复杂的需求,报纸逐渐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版块,如“社论”、“国外新闻”、“财经”、“娱乐”等。
在20世纪末期以及21世纪,报纸的发展遭受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
由于新媒体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更广泛的篇幅以及更具互动性的特点,许多读者逐渐转向了互联网和新媒体。
这也迫使一些传统的报纸面临倒闭或转型的风险。
不过,一些优秀的报纸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却能够坚持下来,并且通过网络等渠道拓展读者群。
除了新媒体的冲击,报纸还面临着另外一些问题。
首先是道德和准确性的问题。
由于压缩发行周期,以及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贪污和不道德行为,许多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版面设计和内容营销的问题。
许多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开始采取一些夸张和耸动的标题和图片,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不过,无论如何,报纸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每天早晨收到一份报纸,读一下头版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的时事和社会动态;阅读社论、专栏和评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时局分析;看一看文化版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各类文化活动以及文学艺术的前沿动态。
报纸的故事集
报纸的故事集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订了一份报纸。
那可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电子资讯,而是实实在在能拿在手里,有着淡淡墨香的报纸。
每天清晨,送报员叔叔总是会准时把报纸塞到我家的信箱里。
我呢,一听到那熟悉的塞报纸的声音,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取。
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去取报纸,却发现隔壁的王奶奶也站在信箱前。
她眯着眼睛,嘴里念叨着:“这报纸咋还不来呢?”我笑着对王奶奶说:“王奶奶,您别急,我家的来了,说不定您家的也快啦!”王奶奶瞅了我一眼,笑着说:“还是你这小鬼机灵,奶奶我呀,就盼着这报纸上的养生知识呢!”
我拿着报纸回到屋里,爸爸妈妈还没起床。
我悄悄地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翻开报纸,就像在开启一个神秘的宝藏。
那时候的我,认字还不全,总是连蒙带猜地读着上面的新闻和故事。
有一回,我看到一篇关于动物园的报道,兴奋得不行。
我跑到厨房,拉着正在做早饭的妈妈,指着报纸说:“妈妈,妈妈,你看,动物园里来了新动物!”妈妈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等会儿,宝贝,妈妈做完饭再看。
”我可不干,缠着妈妈非要她马上看。
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爸爸拿着报纸,给我们读着上面的有趣新闻,我和妈妈听得津津有味。
爸爸读着读着,还会停下来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妈妈也会跟着附和几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我始终忘不了那段和报纸相伴的日子。
那份报纸,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欢乐。
现在偶尔看到街边的报亭,我还是会忍不住走上前去,买上一份报纸,重温那份曾经的温暖和期待。
报纸的故事说课稿
《报纸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报纸的故事》属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个主题单元“往事”的第四篇课文。
是一片阅读课文。
这是作者孙犁记叙自己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历,全文笔调低沉、哀惋、表现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阅读。
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考阅读题常见题型分析本文可能出现的试题,并加以解决。
本文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学会本文字词。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段落划分。
学会加小标题的方法,并学着给文章所讲的几件事加小标题。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把握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运用老师教会的阅读方法当堂练习阅读并完成课件上的阅读题。
2.情感目标: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学习,体会作者的窘迫生活。
让学生明白现代生活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为学习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为学会阅读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阅读中。
为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预计分两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课内容:第一课时: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于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字词。
在展示对文本的理解时,我采用“我抢麦克风”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深层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文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并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课件上的阅读题。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对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体感知:1、认真读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中考现代文阅读孙犁《报纸的故事》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报纸的故事孙犁1935年春季,我失业居家。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而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教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我想订份报纸。
”“【甲】”“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乙】”“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
”“【丙】”“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就这样中断了。
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上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
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
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
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去自取。
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
报纸的故事——精选推荐
报纸的故事我把跟了我⼗年的报纸给卖掉了。
如果我有⼀个⾜够⼤的屋⼦,我不会把它们送到废品回收站。
可是,我没有。
屋⼦⾥的东西越来越多,书越来越多,没有办法,我只好把它们给卖掉了。
我借了⼀辆⼩三轮,来来回回拉了三趟。
终于把它们都卖了,总共380⽄。
⽽这其中的每⼀份报纸,我都认真地看过。
那时的我,只有⼆⼗三、四岁。
这些报纸是我还住在公寓时攒下的,当时公寓的⾯积很⼩。
但我也从来没有动过卖它们的念头,当同屋的⼈对满屋的报纸提了意见之后,我就把它们⼀张⼀张地装进纸箱,放进地下室。
后来,我买了房⼦,曾想把它们给卖掉。
但当我把两堆报纸放在收废品的平板车上时,⼼⾥竟是那样得不舍。
最后,竟⼜它们从平板车上搬了回去。
于是,我骑着三轮,把这些报纸和我那宝贵的书⼀样,⼀趟⼀趟地拉到了⼆⼗公⾥外的房⼦,⼜把它们⼀趟⼀趟地搬到了⼗⼏层的房⼦⾥。
随着书籍的增多,我⼜开始把它们塞到了床下,储物间的底部。
⼗年过去了,我很少再翻它们。
可⼗年来,随着书籍的增多,整整五个书架⾥全都塞满了书。
各样杂物也越来越多,床下和储物间早已塞满。
我的报纸,再也没有留存下来的空间了。
我终于,把这⼗年来保存的报纸给卖掉了。
我在众多报纸中,只留下了《⽂汇报》《法制⽂萃报》《体坛周报》和部分《今晚报》。
其它的报纸,已经被它们的主⼈卖掉,现在正静静地躺在废品收购站⾥。
然⽽,我⼜想,我的所谓的没有空间只是个借⼝罢了。
其实,我之所以卖掉它们,也许早已认为它们不再重要。
曾经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珍惜字纸,我原来⼀直这么想,也⼀直这么做。
在我⼼⾥。
每⼀份报纸都有它的价值。
我把它们⼀张张积攒起来,像宝贝⼀样的不舍不弃,从公寓带到我的房⼦。
可后来,我觉得它们占地⽅了,我觉得我既然不再看它们,不如把它们卖掉算了,既腾出了地⽅,⼜排除了⽕灾的隐患。
何乐⽽不为呢?于是,我就把我跟了我⼗年的报纸给卖掉了。
380⽄的报纸被我卖掉了,我腾出许多空间,⼼⾥也感觉到了阵阵的轻松。
报纸的故事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 「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 当当的报名,《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 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在旧中国, 《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 过重大的影响。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 读报纸的一段经历,全文笔调低沉、 哀婉,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公报》的 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 懈追求。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报纸,通过 读报你收获了什么?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本文的叙事线索比较清晰,按 筹订报纸、喜读报纸和裱糊房屋 三个情节构成文章。
作者首先写了“想订《大公报》”的原因:
(1)《大公报》是份严肃的报纸 (2)报上的文章好。 (3)想给《大公报》投稿。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作者失业在家,为什么坚持筹订报纸?
• 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严肃 的报纸。 • 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 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 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作者那么 热爱文学,追求真理,却受到生活 的限制,是很悲哀的,是作者自我 解嘲。
总结: 《报纸的故事》平凡却透着作 者对文学的孜孜以求。他已经离我 们远去了,但是他对于美的追求和 信念,却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离人们 的生活越来越近。我们要像作者那 样,对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
和妻子商量订报纸这一情节作者注重 心理描写:① “订那个干什么?” • 把妻子文化水平较低,不理解的心 理充分暴露出来。
②“你去订吧。” 透着妻子的关怀。
③“我哪来的钱?”
• 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妻子嫌贵、拒绝 的态度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报纸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5.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4.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报纸在传播信息、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报纸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报纸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就是报纸,它们承载着丰富的信息,陪伴着人们度过了许多岁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报纸的故事,了解报纸在我国的历史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创设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难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报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传播信息中的作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
《报纸的故事》课件
报纸的生产过程
1
新闻收集
记者和编辑从各种渠道搜集新闻资讯。
编辑和排版
2
编辑选择、编辑和整理新闻内容,并将
其排版成报纸版面。
3
印刷和制作
将编辑好的版面印刷、折叠和装订成最 终的报纸产品。
报纸的版式设计
报纸的版式设计是将新闻内容和其他元素以美观、易读、结构化的方式安排 在页面上。
报纸的拼版
拼版是指将编辑好的稿件安排在版面上的过程,包括文字、图片、标题等元素的位置和大小。
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
1
机械印刷
2
机械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报纸的印刷变
得更快更便捷。
3
手工印刷
早期的报纸印刷是手工完成的,速度慢 且费时费力。
数码印刷
数码印刷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印刷的质量 和效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报纸的故事》PPT课件
报纸的故事 PPT大纲
什么是报纸
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体,用来传递新闻、观点和其他信息给大众。它通常以定 期出版,包含各种内容如新闻、专栏文章、广告和漫画等。
报纸的起源
告示牌和手抄纸
起源于古代的告示牌和手抄纸,用于传递重要信息和政府公告。
木版印刷
在中国和欧洲,木版印刷技术使得大规模印刷变得可能,推动了报纸的出现。
速记和通信革命
报纸的兴起与速记和通信革命密切相关,使得新闻迅速传递和广泛阅读成为可能。
报纸的分类
日报
每天出版一次,报道当天的新 闻和其他内容。
周报
每周出版一次,深入报道和分 析重要事件和话题。
月报
每月出版一次,提供更长期的 报道和研究。
报纸的功能
1 信息传递
报纸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提供新闻、时事、文化和娱乐等各种内容。
报纸的故事
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
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 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大公报: 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 17日,至今已经100多年了, 它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 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 星。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 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 的“公”字作为报名,在旧中 国,《大公报》具有崇高的声 望,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过重 大的影响。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来说,
不必详细说。)
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后订报纸、读报 纸的一段经历。
浏览课文,想想它以什么为线索?可以 分为几部分?能否用小标题的形式说一说。
本文以报纸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2),写了“想订报纸”。 第二部分(23-28),写了“喜读报纸”。 第三部分(29-30),写“巧用报纸”。
学习多音字
luò 落 là lào 降落 落下 落枕 便 biàn 方便 省 pián大腹便便 shěng 省事 xǐng 反省
学习近、反义词 近义词: 损伤—— 伤害 闲暇—— 空闲 反义词: 严肃—— 随便
责难—— 责怪
打量—— 端详
苦恼—— 痛快
不学无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才实学
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3.“我”是如何读报的?你从他读报中 体会到什么?
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
的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体会: 从读的顺序和细致程度,表现了我对《大公报》 的喜爱之情,对文化的渴求之情。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
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还说“无微不至”?
《报纸的故事》课文
《报纸的故事》课文导读:1935年的春季,我失业居家。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
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
通讯也好,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
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就这样中断了。
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4 报纸的故事 ▎北师大版共16张PPT
课文的许多细节描写得生动形象, 我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 心情。
——冬冬的话
《第一支笔》预习单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想笔 ( ) ( ) ( )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预习单
我查阅作者孙犁的资料,最想和同学交 流:
。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 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 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主要 作品有《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白洋 淀》、《荷花淀》等。
比如:“借钱”部分,人物的心理 除了作者还有谁?
报纸的故事
印象深刻 感受深刻的语句 人物 表达方法
的画面
心理
“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 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 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
——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 了说话的那些人。”
——孙犁
小练笔
印象深刻 的画面
第一支笔
语句 人物的 表达方法
心理
作业:
1.阅读《第一支笔》,尝试完成表 格。
2.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故 事,印象深刻的画面有哪些?准备如何 来描写?列习作提纲,准备进行习作。
《报纸的故事》预习单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想报 ( ) ( )
《报纸的故事》预习单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想报 ( ) ( )
我的问题是:
?
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 晔
花脸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报纸的故事word版教案
报纸的故事课文分析本文以报纸为线索,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开头——就转身骑上车走了),写了“想订报纸”。
在这部份里,作者第一写了“想订《大公报》”的原因:(1)《大公报》是份严肃的报纸。
(2)报上的文章好。
(3)想给《大公报》投稿。
第二写筹订报钱。
先向妻子借,不成。
后向父亲要,总算成了。
可见,那时现实的贫困的生活给一个文化人带来的压力,订份报纸有多困难。
在这部份里,有两点请同窗们重视,要认真试探和琢磨。
一是“咱们的对话实录”这段人物语言描述。
这10句两人的对话简单、明了,不加任何修饰,属于白描式的对话描述,可是把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准确、全面、鲜明而又赋有个性。
例如妻子的语言:“订那个干什么?”表面看,说明她对报纸的用途不明白,实际是表现了她的文化水平低,对丈夫的想法不睬解的心理。
一个“啊”字表现了她惊讶订报的钱贵的心理。
接下去的一句话就是明确地表示了拒绝的态度和心理。
二是大段的“我”的心理活动描述,表现了一个男子汉自尊心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感受。
这段文字写得低沉、抑郁,读起来很繁重,可是又写得超级得体,对妻子的理解合情合理。
第二部份(我坐在柴草上——证明她的想法),写了喜读报纸。
从读的顺序和细致程度,表现了我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对文化的渴求之情。
第三部份(这一年夏天雨水大——结尾),写巧用报纸。
这一部份写得超级幽默,是文人的一种自我解嘲。
既表现了一种知足愉悦的心理,又反映出“我”苦中求乐的心理,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文学、知识、真理的执着追求精神。
全文记叙了“我”订报纸的前后曲折通过,表现出一名文化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对文化的渴求与期盼。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述,体会意理描述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置悬念和对事件思想深度的挖掘。
难点:两种描写方法。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1.朗诵课文,画出优美文句。
读《报纸的故事》有感
读《报纸的故事》有感_优秀读后感读《报纸的故事》有感_优秀读后感700字孙犁,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他被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之一。
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作品——《报纸的故事》这一篇课文,读了之后,我感受颇深,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和教育。
《报纸的故事》这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孙犁在年轻的时候,在外面看报纸惯了,失业居家的他想订一份当时有名的《大公报》,但在当时这近乎是一种幻想,定这一份《大公报》需要三元钱,他向妻子要钱结果没有成功,反而还伤了自尊心;他又向父亲要钱,父亲出于爱子心切,把集上卖麦子挣来的三元钱给了他,让他满足了定《大公报》这个愿望。
报纸三日一送,有专人送到作者的手里,作者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等这些报纸看到好几遍后,便用来糊墙了。
作者把有文章的报纸贴在外面,这样就可以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重新阅读这些文章了。
《报纸的故事》这一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学、喜爱报纸、渴望知识的年轻人,作者对那种文学的追求精神着实让人敬佩,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那个看份报纸都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孙犁能那么认真地看书、对知识那么如饥似渴,实在是难能可贵。
作者在家中经济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不懈追求文学,这样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正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现在有一些同学根本不知道知识的重要,书本对于他们来讲有跟没有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拿到书了就是把书随便一扔,不懂得重视课本。
报纸的故事集
报纸的故事集我叫阿强,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每天早上,我都会在街边的报摊买上一份报纸,开启新的一天。
那天,和往常一样,我来到熟悉的报摊前。
“老板,来份报纸!”我喊道。
老板是个胖胖的大叔,他一边熟练地从一堆报纸中抽出一份递给我,一边笑着说:“阿强,今儿个又这么早啊!”我接过报纸,付了钱,笑着回应:“不早不行啊,工作催人呐!”我拿着报纸,匆匆赶到地铁站。
地铁里人挤人,我好不容易找到个能站稳的角落,打开报纸看了起来。
旁边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好奇地瞅了瞅我手中的报纸,说:“叔叔,现在都用手机看新闻啦,您怎么还看报纸呀?”我笑了笑,说:“小姑娘,这报纸啊,拿在手里有感觉,字也大,看着舒服。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到了公司,我把报纸放在桌上,准备工作前先浏览一下。
同事小李凑过来,惊讶地说:“哟,阿强,你还这么老派啊,居然看报纸。
”我白了他一眼:“这叫情怀,你懂啥!”午休的时候,我正看着报纸上的一则有趣故事,忍不住笑出声来。
对面的老王好奇地问:“阿强,看啥这么乐呵?”我把报纸递给他,指着那个故事说:“老王,你瞅瞅,这可太逗了。
”老王看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一天的工作结束,我带着那份已经被我翻得有些皱巴巴的报纸回家。
在小区门口,碰到了遛弯的张大爷。
张大爷看到我手里的报纸,说:“阿强啊,明天看完报纸,给我也瞅瞅。
”“没问题,张大爷!”我爽快地答应。
这就是一份报纸的一天,它在不同的人之间传递着信息,也带来了温暖的交流和笑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报纸或许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但它带给我们的那份真实和亲切,却是无法替代的。
晚上,我躺在床上,又拿起那份报纸翻了翻,带着满足的笑容进入了梦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备课参考:
孙犁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l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
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
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著作书目: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
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