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地理教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学校:年级及班级:授课教师: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教具】课本、黑板【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二、讲授新课( 25分钟)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必修三2.1.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第2课时)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高中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温馨提示]荒漠≠荒漠化(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①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3)次生盐渍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出现的一种荒漠化现象。
[温馨提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它的自然原因,那就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导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人教版必修三)课前准备搜集人类对植被破坏的相关资料和我国荒漠化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料。
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历史上我国西北地区是不是荒漠化的发源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板书:(二)人为因素师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学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生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所产生的。
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原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板书: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师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知识拓展】掘井带来的负面影响图2.6主要补充说明过度放牧的多种形式和后果,通过a、b两图的对照,说明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井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
这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灌溉和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另一个现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2教学设计_地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2学设计高飞神木七中719300【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讲述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而学生正是处于西北地区,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觉及思维迟缓,要转变差生必须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成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
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自主探究]阅读资料和教材分析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完成学案的相关内容。
[引导归纳](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阅读P19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小结]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爱,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国家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同,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内容: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影响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
-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充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影响: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挂图,同时用MP3播放《出塞曲》新课教学: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演讲“满城尽是黄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读图思考:读课本图 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①由四周流向中心。
②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四周的高原山地,地形限制了河流的发育。
)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干湿状况分布图”。
回顾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主要荒漠化分布地区。
由荒漠化的因-→果-→对策-→措施-→我国的治理措施,由一般规律到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荒漠化的历史发展及防治对策和措施目标定位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分布。
2.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对策和措施。
3.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
核心点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荒漠化与人类相伴而生,定居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生产规模扩大,就出现土地退化,甚至产生荒漠化。
一些古代文明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国的河西走廊,曾经也是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随着人们的过度开发,以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变成荒漠。
古丝绸之路的古城遗址,几乎都在荒漠腹地。
这一事实,也说明了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近三百年是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垦殖,沙漠化严重的时期。
其原因主要是: (1)清代初年,人口剧增。
迫于生计,大量人口涌向“口外”。
(2)19世纪中叶,清政府“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的政策,使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了几十到几百千米。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本区荒漠化趋于严重,并且仍在蔓延。
核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下表所示。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草原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下表所示。
措施地区(位置) 措施生物措施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前沿地带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内部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措施缺水源地区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图。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图。
类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例一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与绿洲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向流,判断根据为。
(2)该地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
(3)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流程短小?(4)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答案(1)南北①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②现代绿洲应位于河流上游,废弃绿洲应位于河流下游(2)冰雪融水(3)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4)随着人口增多,农业发展,人们在河流上游盲目开荒,破坏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下游水源枯竭。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1)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的地势可做出判断。
(2)干旱地区降水极少,内流河主要依靠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补给。
(3)流程短小除与河流水量小、下渗、蒸发等自然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类过度利用有关。
(4)干旱沙漠地区绿洲的废弃主要是与水源的枯竭有关。
方法技巧绿洲是干旱地区水源丰富可供灌溉、土壤肥沃的地方。
常分布在河流附近、冲积扇边缘地带、井、泉等地下水丰富及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呈带状、片状分布。
绿洲上植物生长良好,可农耕和放牧,是干旱地区的独特景观。
绿洲的形成、分布和发展演变受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绿洲与水源密切相关,绿洲的大小和规模取决于水资源多寡,绿洲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护程度。
变式练习1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年1949 1955 1960 1970 1978 1985 1990 1995 份东121.97 121.93 121.94 121.88 121.86 121.75 121.80 121.71 经北43.57 43.51 43.54 43.59 43.63 43.80 43.68 43.84 纬(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2)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答案(1)A (2)A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数据的能力。
从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经纬度变化来看,移动方向是从东南向西北。
(2)科尔沁草原位于农牧交错地带,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类型二、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例二、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在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挡风墙,建成了一条宽500~600米,长16千米的带状沙障。
据此回答下面(1)~(2)题。
(1)直接侵袭图中铁路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古尔班通古特沙漠C.毛乌素沙漠 D.腾格里沙漠(2)图示地区( )A.冬季盛行东北风 B.是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C.沙丘海拔多在100~200米 D.图中铁路为包兰铁路答案(1)D (2)D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沙坡头所在地区的铁路是包兰铁路;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是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黄河的上游,而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段;该地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达1 000米以上;从沙丘的形状可看出,冬季多西北风。
方法技巧荒漠化防治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区别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工程措施: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构,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等目的。
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变式练习2 200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建立伙伴关系筹资国际会议传出信息: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损失1.5亿元。
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我国荒漠化的原因是( )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③过度垦殖与过度放牧④常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C.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 D.臭氧空洞(3)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局部小气候答案(1)C (2)C (3)C解析第(1)题,我国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第(2)题,森林破坏可造成土地荒漠化,而荒漠化仅指土地退化而已。
第(3)题,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措施。
1.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向西北方向推移造成的影响是( )A.造成了不同民族间的战争 B.形成了人畜争地的局面C.加剧了荒漠化 D.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2.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4.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新疆某一灌溉良好的绿洲与周围半沙漠地区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1)图中a、b依次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2)下图表示该绿洲的地—气相互作用。
请把下列正确的选项填入框内。
A.空气湿度增大 B.土壤热容量增加 C.蒸腾作用增强 D.土壤湿度增大(3)请你依据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论,为新疆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合理建议。
附:高中地理怎么学习,才能提高成绩1、更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首先得明确,为什么人类要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地理学科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这与初中地理是不一样的,初中地理多为“是什么,在哪里”。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思路的转变,不能停留在初中简单的两问上。
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算是最难的一门,它跟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还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自然地理:理科学习方法。
重理解,重运用,联实际,解问题。
多练习,重思路,多画图,熟知识。
人文地理:文科学习方法,理解后记忆。
多看书,熟要点;善总结,形己见。
2、会用地图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地图可以容纳无数的地理知识(或叫地理信息),学会看地图、用地图,会使你的地理学起来很轻松,这也是基本。
(1)地理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利用地图归纳总结该地区的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
由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衍生到人文地理,这也是高考出题者常有的出题思路。
(3)做题的时候,题目出示了读图,首先要读出图的主题,然后看清地图,注意细节。
3、理解地理原理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学们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地理问题。
这就好比做数学题要用公理或公式一样。
4、勤动手写或表达,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地理毕竟属于文科,具备文科的特点,要求同学们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地理问题。
因此,平时要勤动手写,熟练课本中的语言和老师的地理语言。